走過很多城市,最喜歡的就是去各地的網紅街,每一座城市都有這樣的一條巷子,沿路兩側有很多有特色的店鋪,五花八門吃的、喝的吸引著遊客,像成都的寬窄巷子、錦裡,上海的田子坊,合肥的罍街,白天和晚上景色各異,那麼在北京,南鑼鼓巷就是遊客喜歡打卡的地方,但這個春節,因為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影響,外地遊客幾乎沒有,商家也不得不」歇業「,只能靜靜等待疫情結束,重新煥發新機。
南鑼鼓巷,胡同不長,卻名聲在外,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亞洲最佳風情地之一」。這條胡同位於北京中軸線東側的交道口地區,北起鼓樓東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寬8米,全長787米,於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也位列規劃中的25片舊城保護區之中。因其地勢中間高、南北低,如一駝背人,故名羅鍋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製的《京城全圖》改稱南鑼鼓巷。這是我國唯一完整保存著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規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民居區,也是最賦有老北京風情的街巷。
在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城市格局中,南鑼鼓巷是「後市」的組成部分。元南鑼鼓巷圖1代,以南鑼鼓巷為軸線,東側地區屬昭回坊,西側地區屬靖恭坊。明代屬昭回靖恭坊。清代乾隆年間屬鑲黃旗,光緒末年至宣統年間屬內左三區。民國時期屬內五區。東西各有8條胡同整齊排列著,呈「魚骨狀」,又如同一條「蜈蚣」。因此,南鑼鼓巷也稱為「蜈蚣巷」。周邊胡同裡各種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南鑼鼓巷及周邊區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時期則更是一處大富大貴之地,這裡的街街巷巷擠滿了達官顯貴,王府豪庭數不勝數,直到清王朝覆滅後,南鑼鼓巷的繁華也跟著慢慢落幕。
2000年後,南鑼鼓巷的南端,圍繞中央戲劇學院附近,率先出現了一些在院落中經營的小酒吧、咖啡館,坐在安靜整潔的小院中,聊聊天、喝杯咖啡,確實是件很愜意的事。讓人沒想到的是,來自世界各地富有商業頭腦的人們便盯上了南鑼鼓巷這片「棋盤式」格局的四合院建築群落,很多民居一夜間成了商鋪。2006年開始,東城區政府更是斥資三億,對南鑼鼓巷進行修繕,還鋪設了一條仿古石磚路。使這條百年來幽靜的老巷,徹底變成了人聲鼎沸的商業街。
在很多城市,這些網紅街都是屬於遊客的,當地的土著是不屑的,也有遊客覺得商業味太濃,但獨特的歷史文化往往是吸引人的唯一理由,北京胡同那麼多,可最出名的,莫過於南鑼鼓巷,這條赫赫有名的胡同,到底有什麼?是胡同兩旁各種各樣的店鋪,文藝風、復古風、清新風、簡約風、現代風、古典風,裡面有小吃店、酒吧、飲品店、餐廳、紀念品店、香水店、裝飾品店、護膚品店等等。 不可否認,它的確具有很濃厚的商業氣息。可就算你去之前知道這樣出名的胡同已經被商業化,可不去親眼見一見,總是覺得少了什麼。還有周邊胡同裡有很多府邸和宅院,大多是名人故居,如果細細地逛,也不是一時半會能看完的。
穿梭在南鑼鼓巷,遊逛一天也不會覺得悶南鑼鼓巷,鬧市中的安逸,市井裡的灑脫!平日裡這裡永遠人潮洶湧、絡繹不絕,很少有人少、清幽的時候,建議清晨或等晚上遊客散盡來這裡感受不一樣的風情。如今的南鑼鼓巷,正和和全國的景區一樣閉門謝客,等待疫情散去,依然會迎來世界各地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