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1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民國時期鐘樓街舊影(太原市檔案館藏)
文獻記載,鐘樓街因一座鐘樓而得名。該鐘樓建於明代,明朝後期在傅山祖父傅霖的倡導下集資重修。鐘樓分臺基和樓閣兩部分,樓閣中高懸巨鍾一口,高達丈餘,重千餘斤。每逢清晨報時,聲音可到達方圓十餘裡外,與鼓樓大鼓日暮時發出的鼓聲,互為珠璧,是太原城內居民的計時依據。鐘鳴,城門開啟,萬戶活動;鼓響,城門關閉,宵禁人息,這就是古時引導人們起居的「晨鐘暮鼓」之說。
1931年,因年久失修,鐘樓頹廢殘敗,遂被拆除。大鐘也被棄置於狀元橋畔,不久後失蹤。
清道光二十三年太原街巷圖,紅框內為鐘樓街鐘樓所在地(太原市檔案館藏)
鐘樓街每一條街巷都承載著數不清的歷史故事和人文積澱,街巷裡弄風貌猶存,至今周邊街巷仍保留明清時期的街巷肌理,在太原人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
鐘樓街發展有三個歷史階段: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由於鐘樓街一帶集中了幾處規模較大的寺廟,如打鐘寺、開化寺、古關帝廟、泰山廟等,每逢廟會便吸引大量居民到此,沿街的商業集市相應形成,這就是如今柳巷、鐘樓街商業中心的雛形。
民國時期。這一時期,太原作為山西省的政治經濟中心,吸引了津、京、滬等多地的商人前來開店,省內各地的行商也紛至沓來,在西羊市、按司街、鐘樓街、柳巷、橋頭街一帶買地置房,開設店鋪。隨著經濟的繁榮,兩大名剎開化寺與大鐘寺(打鐘寺)也逐漸被改闢為市場,演化為開化市和大中市,基於此,鐘樓街逐漸演變為太原市區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享有「太原大柵欄」的稱號。
史料記載,民國時期鐘樓街各種各樣的商品齊聚一堂,市場內吃喝玩樂,澡堂、劇院一應俱全。街上每天人頭攢動、水洩不通,各種商號也相繼開業。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鐘樓街大部分商品不僅品質有保證,商家誠信經營,還想方設法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當時,太原市鐘樓街良好的商業氛圍在全國都小有名氣。後因幾經戰事,鐘樓街一片蕭條。
新中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後,鐘樓街商業區逐漸恢復生氣,1956年,政府將鐘樓街、按司街、西羊市三街合併,沿用「鐘樓」之名,統稱為鐘樓街,街道規模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乾和祥、恆義成、華泰厚、老香村、亨得利等一批老字號都集中在這條街上,全國28個大中型綜合性副食零售商場之一的「太原副食品市場」也在此街區內。
21世紀初,鐘樓街商業區作為傳統商業街的核心地位逐漸被發展更快、業態更新的柳巷商圈所替代。後隨著城市中心南移,鐘樓街商業活力漸減,老字號紛紛搬遷。
《紅市街至東羊市街沿街商號圖》中的開化市至開明照相館段(太原市檔案館藏)
作為太原老城商業中心,鐘樓街不僅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商業價值和建築研究價值,還是太原這座城市發展歷史階段的重要名片之一。鐘樓街孕育了許多太原老字號,太原的商業文化和老字號的發展歷程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而鐘樓街在太原人的生活中也佔據了重要位置。
2020年3月,鐘樓街片區改造正式啟動,目標是挖掘傳統文化,打造具有明清風格的老太原特色步行街。傳承歷史文脈、保留城市記憶,這條傳統與時尚相融合的精品街,將成為新時代太原一個重要的城市會客廳和歷史文化新名片。
近期熱點
官宣!太原地鐵2號線票價定了!太原萬柏林區查處隔斷出租房屋!來源: 太原市檔案館
原標題:《珍檔記憶,錦繡太原!百年商圈鐘樓街》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