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神畫是木版年畫的常見題材之一,他也是木版年畫中出現最早的類別。門神畫在我國民間版畫藝術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認為,與生活相關的日常事物都有神靈的保佑,門由門神看護,家宅才會安寧。門神題材的木版年畫也由此而生。
早在殷商時期,有關門、戶的祭祀就已經存在了。《史記》、《漢書》、《後漢書》等古書均有相關記載,商周時期就有關於天子祭祀「戶、灶、門、行」的習俗。其中有關「門神」最早的記載於《禮記·喪服大記》:「君釋菜,以禮門神也。」
「桃符」是民間最早出現的門戶闢邪形式。從戰國時期開始,百姓將「桃符」掛於大之上。桃符是由一塊桃木製作而成,桃木自古以來在百姓心裡就有闢邪的功效。遠古時期的門神崇拜並不是具象的,而是抽象的自然崇拜,殷商時期的門戶祭祀是將人骨掩埋於新建房屋的地基之下,春秋時期是掩埋首級於大門之下。在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上考古時發現了犀牛頭骨,考古學家認為,這些頭骨應該是掛在宮門之上闢邪所用的。此時的門神還是一個抽象的形象,直到神話故事的出現,門神才從一開始的自然物體逐漸過渡為人格化的形象。東漢時期,應劭所作的《風俗通義》一書中有寫關於每年臘月除夕,民間百姓「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上」的行為習俗,以此闢邪。就此門神崇拜從「物化」的「桃符」轉變為「人化」的「桃人」,這也是門神崇拜從抽象得形式轉向為具體形象的開始。
在傳統的中國神話故事裡,有兩兄弟善於捉鬼,此二人為神荼、鬱壘。這二兄弟在百姓遭受鬼魅侵擾的時候便來捉鬼,將鬼魅制服後餵於老虎吃下。於是百姓將神荼、鬱壘二兄弟和老虎一同畫在門上,他們認為這樣有驅鬼闢邪的功效。也是在此時,百姓將之稱為「門神」。最早的神荼、鬱壘門神畫已經難覓蹤跡,只有在漢代墓室裡的畫像石和畫像磚上才能找到一些影子。人們相信門神的存在可以給予自己安全感,克服對鬼怪的恐懼。強大的門神可以保衛家園,不受鬼祟的打擾。門神畫的起源就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的信仰和圖騰崇拜。
門神畫藝術作為我國美術發展史上較早出現的繪畫形式之一,不僅只彩繪於門上,還出現在了石窟、木雕、泥塑和陶瓷製品上。最為常見的形式還是以紙質的木版年畫為主。生活中,每當年關將至,百姓紛紛將門神畫張貼於自家門戶之上,這一習慣已經成為了年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國歷史的各個時期都有門神信仰的陪伴,雖然在科技發達,經濟強大的今天,門神信仰逐漸弱化,但現代人仍然將張貼門神畫作為烘託年節氣氛,點綴生活的一種裝飾品,門神畫已經從一種信仰轉化成了民間的過節習俗,成為中國百姓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在民間,百姓心中的鬼怪形象多是兇猛可怖的,因此古人的潛意識裡認為只有比鬼怪更加兇猛,更加怪異的形象才能對他們有震懾的作用,才能保護家宅平安。門神畫中的門神形象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開始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
東漢時期,「門神」的雛形已經出現,根據這本古籍的記載,首先出現的門神形象可以確定為神荼、鬱壘。
魏晉南朝時期,門神的系統已經完全形成,且深入百姓的生活,成為了一種民間的風俗。神荼、鬱壘的門神形象也在民間流傳開來,成為民間門神畫藝術中一種特定的形象。神荼、鬱壘的門神形象基本已經定型,此後沒有太大的改變。
鍾馗於盛唐時期加入門神之中,成為了新的門神形象。
宋代鍾馗已經是一個成熟的門神形象了。人們看中鍾馗和神荼、鬱壘的捉鬼能力,因此從內涵上來說,鍾馗和神荼、鬱壘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鍾馗和神荼、鬱壘除了有共同的捉鬼能力外,他們都和鬼怪一樣,都不是人間的存在,兩者具有非現實性,這也是他們被選為門神的另一個原因。
門神畫發展到唐宋元時期,門神形象逐漸轉變為世俗的英雄人物。以鍾馗、秦瓊和敬德的門神形象最為流行。鍾馗的主要功能是捉鬼驅邪,以一人形象出現。秦瓊和敬德的門神形象與神荼、鬱壘相似,成對出現,一左一右貼於門上。他們一文一武的形象張弛有度,布局合理。
中國傳統的道教,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神明形象,直到明朝形成一個體系,這個中間過程證明了各宗教之間的融合與世俗化的發展。但這種體系在明代其實並沒有完全完成,它在清代還有繼續延續的趨勢。嶽飛、關羽、張飛等將軍被朝廷冊封為神,他們在民間百姓的心中也十分重要,於是也成為了門神。民眾對保衛這個職能十分重視,尤其對家園的守護。百姓不關心門神的地位而關心他們的職能。由於百姓對門神的依賴心理,才使他們出現在了門神的體系之中。
明清時期,人們的追求發生了變化,此時的人們除了闢邪的需求,還多了一項祈福,人們希望得到神明保佑的同時還能得到賜福。用於祈福的門神畫在門神形象旁邊多飾以鹿、瓶、馬等形象寓意爵祿福喜、寶馬平安等。由於人們對財富、長壽的追求,因此出現了掌管財富的門神形象——財神趙公元帥,除此之外,還有招財的童子系列、商賈喜愛的利市仙官系列以及劉海戲金蟾等招財進寶的門神畫。這些題材的門神畫滿足了人們對財富的渴望,深受百姓的喜愛。
從「桃符」的出現,到「神荼、鬱壘」的門神形象,再到「秦瓊、敬德」的形象,最後是祈福門神的形式,門神形式在不斷的發生改變,這其中也體現著我國歷史文化的演變過程。隨著人民認識水平的改變,其內心的追求也跟著發生了變化,門神畫的存在也由最初的鎮邪,加入了祈福的功能,也滿足了對門面的裝飾。門神畫的色彩、造型、構圖特點,都是民間藝人經過考量,以老百姓的喜好為基礎,以當地民間藝人的造物思想和情感取向為基礎,旨在展現中華民族的民間審美情趣和民俗文化內涵,表達的是百姓對生活的美好嚮往。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周周,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