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南省桃源縣西南15公裡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34公裡。桃花源風景名勝區留有新石器時期大溪文化遺存,是《辭海》《詞源》中《桃花源記》原型地。桃花源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57.55平方公裡,其中世外桃源主體景區15.8平方公裡,武陵人捕魚為業的沅水風光帶水域44.48平方公裡。外圍保護區96.9平方公裡。中國桃花源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所描述的「世外桃源」真跡地,是《辭海》《詞源》中唯一添加注釋的《桃花源記》原型地,是國務院唯一備案認可的「桃花源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中國桃花源始建於秦代,到唐宋時發展到鼎盛階段,在元代時毀於戰亂,明清以後又開始復興。歷代以來,陶淵明、李白、劉禹錫、蘇軾、孟浩然、韓愈等大文豪等都在此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詩文和墨跡。現今的桃花源景區內開發了桃源山、桃花山、秦谷、秦溪、桃花源古鎮、桃川萬壽宮、桃花源記實景演出等景點,景區面積達到了150多平方公裡,其中核心景區面積約12平方公裡,有秦溪、秦谷、桃花山、桃源山、五柳湖、萬畝桃林等。臨沅江,靠群山,古樹修竹遍面,《桃花源記》裡所描繪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意境尚可尋覓。此外,沅江自西向東流向洞庭湖,流經桃花源風景區將近70公裡,這一帶的沅江既有三峽之險,又有富春江之秀,更為桃源增添了不少美景。
中國桃花源主體景區的森林覆蓋率在88.14%以上,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擁有茂密的植被與豐沛的降水,景區平均負氧離子濃度高達每立方釐米2584個,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高達93.7%,2019年,桃花源旅遊管理區被授予「中國天然氧吧」稱號。
桃花源集古老、神奇、幽奧、秀美、壯闊、清麗於一體,融詩情畫意、歷史傳說為一爐,被人們譽為"人間仙境"、"世外桃源"。桃花源曾是中國古代四大道教勝地之一,第三十五小洞天,白馬玄光之天。桃花源與武陵源旅遊區、吉首鳳凰旅遊區、猛洞河旅遊區相連在一條旅遊線上,構成湖南西部旅遊大區。
五柳湖連接桃花山與桃源山,湖岸坐落著傳遞「美好、幸福、溫暖、友善、和諧」價值觀的光點聚落社區,更有桃源工藝術博物館、桃花源書畫院、百床館、陋室及「桃源佳致」碑等文化景點薈萃。
高舉閣位於景區最高峰障山上,三層,取陶詩"高舉尋吾契"命名,築於清光緒十八年,1988年重建。登此四顧,桃源勝景,盡收眼底。
水府閣又名黃聞閣,位居黃聞山。舊閣建於明末清初,三層磚木結構,祀楊泗將軍,毀於1961年。新閣四層,高30餘米,與高舉閣南北相對,下瞰桃川,東望洞庭,西顧壺頭,前對白馬渡,江天空闊,風景如畫。
奇觀亭佔地面積168平方米,為35米長呈馬蹄形的連廊。在此既可觀賞古瀟湘八景之一的「漁村夕照」、邂逅沅江「三日同輝」的絕世奇景,又可體驗登高臨水,俯瞰沅流「江天遼闊」的意境。
狀元橋位於桃川書院之後。桃川書院為始建於唐代的千年學府。
桃川書院又名天寧碑院,始建於唐代,清乾隆十八年重建。佔地10餘畝,三段階梯式布局。主體為桃川書院國學講堂及藏書閣,傳播桃花源傳統文化精華。外部景觀主要有聚賢橋、石雙環亭、百壽碑等。
聚賢橋位於桃川書院入口的湖面上,橋身全長 52.8 米,橋面淨寬 3.3 米,為五孔連跨流線型石拱橋。造型古樸淡雅,寓意陶淵明五次為官五次辭官的傳奇一生。橋身的石欄板為字畫鏤空石雕,內容亦取材於陶淵明相關詩詞。
桃花山牌坊為一塊玉嵌桃花石額,陰刻「桃花源」三個貼金大字。中柱上鑲嵌「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楹聯。在牌坊裡面是被桃花溪環抱的一片桃林,節選陶淵明12首代表作,由當今國內書法名家書寫,隱於山前桃林之中,尋詩入桃林,縱情山水,詩意桃花。
集賢祠:集賢祠位於桃花觀下首,境界幽寂。祠始建於唐初,名靖節祠,立有陶淵明石像。硬山頂廳堂建築,一廳四室。廳堂正面壁上嵌有清鹹豐年間石刻《桃花源記》,雕梁上懸掛"重訪仙源"木匾。廳堂中供奉有陶淵明木雕像,莊嚴肅穆,兩壁懸書畫多幅。
遇仙橋,傳為武陵漁郎遇仙之處。原為一塊自然崩落危巖橫臥於澗,明朝天啟年間始建單孔石卷橋,清初增建風雨橋亭。橋端葛蔓低垂,菖蒲叢生;橋下青蘿垂澗,迭水垂簾。
桃花山位於桃花源風景區東部。區內主要景點有桃花山牌坊、方竹亭、遇仙橋、御碑亭、高舉閣、桃花觀、集賢祠等。
桃花觀位於桃花山主峰上,始建明萬曆年間,幾經兵火,數次倒塌。現觀為1913年重修,包括山門、前廳、正廳三部分。山門兩旁石刻"秦時明月,洞口桃花"對聯。觀內懸有歷代名人題匾和近世名家書畫,分外古雅,耐人尋味。觀兩廂有躡鳳、玩月兩亭,相對峙立,宛如鵬翼。觀院有兩顆傳為唐代所植的羅漢松。
御碑亭建於清光緒十八年,造型別致,亭內石碑上刊刻清乾隆皇帝題寫桃花源的御製堂詩2首。
劉禹錫在常德為官十年,不僅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更是多次來到桃花源遊玩探訪,與這一方山水深深結緣。在五柳湖的另一端,還立有一塊「桃源佳致」的詩碑,這四個字就是當年劉禹錫為桃花源題寫的,藉此表達他對桃花源景色的讚賞和喜愛。劉禹錫《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方竹亭原名"桃川八方亭",八面八角,3門4窗,亭身潔白,亭頂為綠色琉璃瓦覆蓋。亭高6米,牆厚1米,磚石結構。內頂為半球形,亭內立古今石刻6方。建於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為桃花源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附近有碑廊,廊內立有歷代吟詠桃花源的詩碑17方,多系劫餘倖存,其中唐碑3方,書法秀逸,尚可摩讀。
養在深閨人未識,一篇桃源天下知。
桃花山上花千朵,五柳湖邊柳萬枝。
方竹亭中存古韻,集賢祠內聚有識。
遇仙橋畔傳佳話,高舉閣下話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