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的恐怖真相,陶淵明描述的世界真的是人間嗎?

2020-12-10 一蓑煙雨一念塵

仔細一想,《桃花源記》居然與《千與千尋》境遇出奇的相似。

二者主人公,一個是漁夫,一個是小女孩,漁夫誤入一片絢爛桃花林,小女孩誤入一條悠長的隧道;漁夫到了一個名叫桃花源的奇怪村子,小女孩進入了空無一人的恐怖小鎮;

不過,漁夫在桃花源受到了村民優待,有魚有肉,有酒有飯,而小女孩的境遇糟糕的多了,父母變成了豬,孤零零的她,又遇到了可怕的幽靈……

其實,與略顯驚悚的《千與千尋》相比,《桃花源記》才叫真的恐怖,最近看了網上諸多匪夷所思的分析,居然驚出了一身冷汗。

回到《桃花源記》。

有人說,《桃花源記》根本不是什麼世外桃源,而是一個死人村落,擺出的理由如下:

疑點一,漁民迷路。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

這個武陵漁夫,既然以捕魚過活,應該有些年頭了,或許他的父親,他的爺爺,都是漁夫。

既然如此,捕魚線路應該輕車熟路才對,閉著眼睛都能摸著回家,怎麼會「忘路之遠近」呢?這太不尋常了啊?難道遇到鬼打牆了?

疑點二,詭異桃花林。

漁夫走在小溪邊,走著走著,突然閃出一片桃花林,異常美麗,絢爛芬芳,香氣撲鼻,漁夫經常從這邊走過,怎麼從來不曾留意這片桃花林呢?

「中無雜樹」就更奇怪了,遠近既無村落,又無人家,無人打理,就算有桃林,也應該雜木叢生,亂七八糟才是,「中無雜樹」如何做到的呢?是誰栽了桃樹,又是誰在打理呢?

況且,桃樹本就是驅鬼闢邪之物,難不成附近有鬼魅妖邪,這片桃林是來阻擋它們出沒的?

疑點三,墓道。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漁夫往前走啊走,發現一座山,山腳有個洞,漁夫便鑽了進去。這漁夫膽子真大,看到洞就往裡面鑽,就不怕裡面有毒蛇猛獸嗎?

洞口非常之小,越往裡面爬越寬敞,漁夫鑽的當真的是山洞,不是別的地方,如墓道?

疑點四,阡陌。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漁夫到了桃花源之後,發現村容整潔,道路乾淨,布局合理,井井有條,新農村建設搞得相當不錯。

這就奇怪了!

古代村落一般沒有規劃,沒有布局,都是私搭亂建亂七八糟的,而桃花源如此整齊劃一,就令人生疑了,這似乎更加印證了之前的推斷,這是墓穴,要知道古人視死為生,墓葬是十分講究的。

而且「阡陌」這個詞的意思除了小路,也經常代指通往墳墓的路,陶淵明似乎故意留下了破綻。

疑問五,有酒有雞。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在古代,是不允許私自釀酒的,因為古代糧食少,釀酒糟蹋大量糧食,這麼說來,桃花源的酒哪裡來的呢?

何況,外面天災不斷,兵荒馬亂,餓殍遍野,桃花源居然有肉有酒,這太不可思議了!會不會,這些酒,這些肉,就像白骨精騙豬八戒似的,用癩蛤蟆、石頭變的呢?

疑問六,秦朝。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據桃花源村民交待,他們自秦朝就來到了這個地方,與世隔絕,他們根本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就連現在所處的朝代也不知道。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漁夫從山洞進來,那麼桃花源村民為何不出去一探究竟呢?既然漁夫出得去,村民一樣出得去啊?他們為何不出去,忌憚著什麼嗎?

這都過了600年了,難道就沒有一人想去外面看看世界嗎?

唯一合理的解釋,他們死了,他們是死人!死人肯定沒法出去,也不能出去!

疑問七,找不到來時的路。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漁夫回去之時,村民再三交待,不要到處亂說,但漁夫不講誠信,在回去的路上做了不少標記,之後又報告了太守,太守趕忙派人來找,但卻找不到了,連桃花林也消失了!

這如何解釋呢?說明漁夫食言,「村民」生氣了,於是隱藏了起來,外人當然找不到了!

疑問八,劉子驥死了。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劉子驥,一代名士,聽說了此事之後,便欣然前往尋找,結果半路猝死了,這怎麼回事呢?

這其實是桃花源「村民」發出的警告,亡靈需要安息,不許再來騷擾,來一個,死一個。

果然,「後遂無問津者」,文中並未記載漁夫結局如何,但他違背了誓言,不會有好結果的!

那麼,桃花源「村民」什麼時候死的呢?

秦國統一六國時期。

秦國滅六國之時,其中有股豺狼般的秦兵,血洗了桃花源,男女老少一個不留,亡靈的怨念越積越深,集聚於此,600年後,漁夫喝醉了酒,誤入了桃花源……

相關焦點

  • 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真的存在嗎?30年代已發現,如今是著名景區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嗎?30年代已發現,如今是著名景區「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在儒道兼學的陶淵明看來,生命的「真意」有從田園風光的遊賞、勞動生產的體驗、讀書飲酒中才能獲得。而那流芳萬世的《桃花源記》就是在這種思想狀況下寫成的。尋找「桃花源」那麼,《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呢?
  • 桃花源是中國化的烏託邦?別傻了,陶淵明寫桃花源是為了罵人的
    在中國,號稱為「桃花源」的地方非常多,並且都是根據陶淵明《桃花源詩並記》演繹出來的。1936年,陳寅恪發表《桃花源記旁證》,質疑公認的南方武陵說,認為「真」桃花源在北方的弘農、洛水上遊一帶。1956年,唐長孺先生《讀<桃花源記旁證>質疑》一文,認為桃花源不可能在北方可能在武陵一帶。1969年,勞榦發表《桃花源偶記》一文,反對陳寅恪先生的說法,認為北方乾枯的黃土峽谷,與《桃花源記》「良田、美池、桑竹之勝」不相宜, 「總覺得放在長江流域,心裡才比較合適」。也是在1969年,逯耀東發表《何處是桃源?》一文說:「以他(陳寅恪)的功力應是百無一失的,但偶然也會稍有偏差。」
  • 柏拉圖的「理想國」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但《理想國》有其說是對希臘的期盼,還不如說是對世界的期盼。和平和安逸,都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理想。可還是想不明白,柏拉圖是一個怎樣的人,能在哲學、教育學,天文學、數學等多個領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一個人怎麼能夠做到呢?就是有一個團隊,也未必能做到。只能猜測柏拉圖是一個先知。
  • 讀《桃花源記》,訪人間仙境
    中國桃花源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所描述的「世外桃源」真跡地,是《辭海》《詞源》中唯一添加注釋的《桃花源記》原型地,是國務院唯一備案認可的「桃花源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桃花源始建於秦代,到唐宋時發展到鼎盛階段,在元代時毀於戰亂,明清以後又開始復興。歷代以來,陶淵明、李白、劉禹錫、蘇軾、孟浩然、韓愈等大文豪等都在此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詩文和墨跡。
  • 塵封的經典:《桃花源詩》,被《桃花源記》「喧賓奪主」近1800年
    提起《桃花源記》相信大家隨口就會來上兩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但是若提起《桃花源詩》,估計會有一批人反問一句:什麼?不是《桃花源記》嗎?怎麼還有詩呢?
  • 從陶淵明千古迷文的內證,可破解桃花源幽蔽在衡山的未解之謎
    本文以前是依據與《桃》外在聯繫的歷史文獻和遺址,層層分析去論證桃花源的真相和誕生桃花源的原型地。假如沒這些要素,難道就一籌莫展可任意地篡改嗎?不,只要深入地探求、整體地把握,是無需歷史遺蹟等外在見證來鑑定的。可通過內證(指文本內在的事實分析和邏輯推理進行解密)來找到事物的規律以發現真理,從而破解陶留下的謎團。
  • 《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真的存在?人間仙境嗎?3個細節細思極恐
    《桃花源記》描繪了一副安靜祥和的畫面,表達出深受亂世之苦的百姓們對和平美好的生活的嚮往,然而桃花源真的就只是一個美麗的、富饒的人間福地嗎?細讀文章會發現,雖然作者在描繪桃花源的美景和美好生活上面不惜筆墨,但是卻處處透露出詭異之處,讓人不禁覺得恐怖。
  • 在人間丨桃花源記
    【園志】篇章「賦」予園志,寄情於城取於古意,融於當下陶淵明敘就一曲「桃花源記」,以生活的基本面,展示了中國人對生活方式的終極表達。這位中國田園派詩歌鼻祖,通過空間的「悠然」與空間之間的「自在踱步」,記錄了古人對於「人間詩話」的白描與續寫。
  • 陶淵明筆下桃花源在哪裡?莫衷一是,桃園美景其實就在每個人心中
    桃花源到底在哪裡?一千五百多年前,東晉詩人陶淵明寫下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記》。文中說道,武陵這個地方一個漁夫,沿著一條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個缺口,就丟下船從這缺口裡走進去,發現了另外一個世界——桃花源。
  • 來到黃山市最小的縣,才知道陶淵明《桃花源記》,就是在這寫的
    來到黃山市最小的縣,才知道陶淵明《桃花源記》,就是在這寫的對於遊客來說,去安徽黃山市旅遊,如果不去爬「世界第一山」,那麼首選一定是以西遞村為代表的徽州古村落。當然即使爬完了世界聞名的黃山,西遞村仍將是除黃山風景區外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不僅有黃山,還有很多其他值得我們打卡的景點,尤其是徽州古村落。但是徽州古村落很多,分布在不同的縣城,那麼黃山市哪個縣城最值得打卡呢?首先,我們來看看黃山市黃山市是安徽省的地級市,位於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處。古代叫徽州,它不僅是徽商的故鄉,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 《桃花源記》的結局?後遂無問津者嗎?
    《桃花源記》為什麼在結局安排了兩次去尋找桃花源?一尋再尋,直到無人問津?陶淵明歸隱後通過《桃花源記》表達自己的心志,表達對現實的批判,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陶淵明曾有」大濟滄生「的偉大理想。他想要建設一個「桃花源」一樣的世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爭,人們安居樂業。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他在官場「處處志之」,可是太守「遂迷,不復得路。」他又安排了高尚之士再去尋找,可惜「未果,尋病終。」這就是陶淵明的一生,一生都在不斷地追尋的夢想,不但的嘗試,不斷的努力。
  • 探秘陶淵明「桃花源」,是虛幻的烏託邦,還是現實的避難堡
    這個時代,一個傑出的詩人——陶淵明,被人銘記,而他最得意、最被後人熟知的,應該是那首描繪世外桃源的《桃花源記》。短短幾百字,描繪了一個平安祥和的人間仙境。不管是當時的人,還是後世的人,讀這首《桃花源記》,都會被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深深吸引。但多數人似乎有個共同的認知。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是詩人美好的想像。
  • 《桃花源記》竟是一篇真實的「盜墓筆記」?
    跟陶淵明同時代有一個風水大師叫郭璞,寫了一本《葬經》裡有這一句:門前桃桑,為大兇。顯然這是鐵證,陶淵明不可能不了解桃樹放門前意味著什麼,明知道大兇,還寫在他苦苦找尋的最理想的村子的大門口?這難道沒問題嗎?果然,下一句重點來了:「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 「桃花源記」裡,藏著你自己的抉擇
    讀來朗朗上口的文言,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之手。讀過的都知道,陶淵明用藝術的想像力,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剝削。自食其力,人人怡然自樂的社會。也可以說是作者或廣大勞動者的一種願景。這是課本裡教給我們的知識,是「標準答案」。其實除了上述說法以外,還有很多人持不同的觀點。
  • 《桃花源記》那些細思極恐的秘密,下篇
    外面世界戰亂不斷,物資缺乏,桃花源裡卻安居樂業,有酒有肉,雖說這裡可以體現世外桃源的生活,但是也讓人不經意間聯想到現在我國一些家庭還保有的習慣,那就是做白事擺祭品,那漁夫在桃花源生活的這幾天會不會一直吃的都是祭品,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 《貓與桃花源》中的桃花源,你真的看懂了嗎?
    這麼長的假期,我卻半點開心和喜悅都沒有,我想不是因為其他原因,而是我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說得通俗一點其實是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桃花源想必桃花源大家都挺了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那可是家喻戶曉的。動漫裡面也是完美地表達了貓貓們對桃花源的無比喜愛和嚮往。可是那麼美的地方終究是留不下來的,因為我們還有很多沒有完成的事,也就是動漫裡鬥篷最後還是選擇離開桃花源的原因——想看看外面的大大的世界。
  • 《桃花源記》,原來竟是一個鬼故事
    今天,小編帶來一本網絡小說的片段,看看書中的主角是怎麼講述另一個版本的《桃花源記》!這句話就和桃花源記有很大的歧義和矛盾,當然,也有人間四月芳菲金山寺桃花始盛開的詩句,但這是和海拔氣候有關係,而漁人可不能撐著漁船去爬山,這不現實。所以,漁人進入桃花源的真正打開方式我覺得,應該是這樣:他看見了滿是桃花盛開的地方,然後看見一個墓道,他彎腰走了進去,墓道先窄後寬,隨後豁然開朗,看見墓道深處那一座座被整整齊齊修葺起來的墳墓。」
  • 五個疑點,帶你看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詭異之處,讓你毛骨悚然!
    五個疑點道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不簡單。疑似所寫的是一個死人國。 首先是捕魚的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既然以捕魚為業該是熟知水路,怎麼會迷路呢?
  • 建投藍城桃花源|共瞻桃花源芳容 期待樣板實景綻放
    一千多年前的東晉人士陶淵明,寫下了曠世奇文《桃花源記》,描述他所追尋的理想世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 陶淵明寫的桃花源,後來為何無人問津,學者:你看劉子驥怎麼死的
    「細思極恐」的實例數不勝數,知名的《桃花源記》便是這其中一個較為經典的事例。《桃花源記》這篇課文,我們初中都學過,這篇源於陶淵明之手的短文,勾勒了一個幸福的世外桃源的場景,詞句優美順口,令人印象深刻,可是便是在這種爛漫的詞句身後,卻擁有 令人不敢細思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