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為什麼在結局安排了兩次去尋找桃花源?一尋再尋,直到無人問津?
陶淵明歸隱後通過《桃花源記》表達自己的心志,表達對現實的批判,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陶淵明曾有」大濟滄生「的偉大理想。為了實現理想也為了生活,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入官場,卻又一而再而三地退出。
他想要建設一個「桃花源」一樣的世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爭,人們安居樂業。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他在官場「處處志之」,可是太守「遂迷,不復得路。」
他又安排了高尚之士再去尋找,可惜「未果,尋病終。」這就是陶淵明的一生,一生都在不斷地追尋的夢想,不但的嘗試,不斷的努力。委曲求全的去官場,竭盡全力地去奮鬥,可是,沒人支持,也沒人理解。
最後一句「後遂無問津者。」表現出陶淵明壯志未酬的悲哀,也表現出對底層人民深切的同情。
但是,真的後遂無問津者嗎?有!
一次大「疫」情,我們14億人隔離在家,我們赫然發現,我們的祖國就是我們心中的那片「桃花源」。
不論年齡,不論身份,全力施救,使老有所終;各個崗位,各自堅守,是壯有所用;全國「停課不停學」,讓孩子們更好的成長,是不是更進一步的幼有所長?是的!我們封一座城,護一國人;我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守望相助,竭盡全力。
我們赫然發現,我們的祖國就是我們心中最美的家園。
一場全球蔓延的大「疫」情,我們的祖國就這樣成為全球大後方,舉全國之力,為其他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我們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我們的祖國用自己的行動在教育著每一個中國的孩子,從這一刻開始,每一個中國孩子都真實地感受到,祖國是這樣的!她不僅偉岸而且寬厚;她堅韌不拔也百折不撓;她歷經滄桑卻依然勇往直前!
我們赫然發現,中國不僅是一個國,真的是一個家,一個大家!
唯願花開有期,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