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嗎?30年代已發現,如今是著名景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千古名篇《桃花源記》是晉宋時代傑出詩詞散文大家陶淵明的手筆,他在其中描繪出一個社會理想圖:環境優美,怡然自得。在這樣的理想社會,沒有君主,沒有戰亂,沒有貧窮,沒有欺詐。人們淳樸厚道,和睦相處,過著自食其力、康樂幸福的生活。
一千六百多年來,這篇不足400字的《桃花源記》,不知讓多少人為之魂牽夢繞,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怎麼也找不到。
「桃花源」究竟是東方的烏託邦,還是有真實原型呢?它的原型又在哪裡呢?
《桃花源記》的誕生
41歲那年,陶淵明做了彭澤縣的縣令,可是他只當了83天的官,就發出了「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宣言,然後辭官不做,回到家鄉做個農夫了。
他熱愛自然風光,厭惡現實政治。在儒道兼學的陶淵明看來,生命的「真意」有從田園風光的遊賞、勞動生產的體驗、讀書飲酒中才能獲得。
而那流芳萬世的《桃花源記》就是在這種思想狀況下寫成的。
尋找「桃花源」
那麼,《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呢?
一般人認為,桃花源是武陵的一處帶有道教色彩的神仙境地。
大約是《桃花源詩並記》中有「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一句,於是詩人們都認為桃花源是仙境。
最著名的就是王維《桃源行》「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與「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據說還是陶淵明的《搜神後記》一書推波助瀾。
《搜神後記》中的「桃花源」和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前邊一致,只是後面加上了一段:
劉子驥採藥到了衡山,走入山中太遠都忘記來路了。見到一條水澗,澗南邊有兩個石洞,一開一閉。澗水太急,不能渡過去,想回去,又迷了路。恰遇到一個樵夫,才找到路。有人告訴他洞裡面有些仙方靈藥。劉子驥還想再去尋找,可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路了。
而且,這樣的故事在《搜神後記》中還有一處記載:
長沙醴陵縣有條小溪,有兩個人乘船伐木。看見岸邊的土穴中有水流出,還有些木片隨著出來,仔細一看,還有些是新砍伐的。兩人很奇怪:「到水裡看看,木片從哪裡來的?」一個人用鬥笠遮住臉,走進土穴,剛剛容得下人,又走了數十步,眼前明朗,和外面的世界沒什麼兩樣。
因此,大部分人認為,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應該是存在武陵。
陳寅恪先生的反駁和論證
可是,也有人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據歷史學家考證,在晉代武陵還沒有桃花源。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沅水流經沅南縣(今桃源縣)時,根本沒有提及桃花源。
因此,陳寅恪在1936年發表《桃花源記旁證》,質疑公認的桃花源在南方武陵這種說法,而認為「真」桃花源在北方的弘農、洛水上遊一帶。
陳先生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既深藏有特別的寓意,又含有紀實的成分。文中的寓意,基本上人人都知道了。但其中紀實的成分,古人和近人講來講去,都不得要領。
事實真相是這麼的:陶淵明的紀實部分來源於北方弘農或洛水上遊一帶——「桃源」的塢堡。
較早記載入史冊的「桃花源」,即古桃林,在古代北方的弘農或洛水上遊一帶,相傳還是周武王攻打殷商養牛的地方。
在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中山經》裡就記載「桃林」,郭璞作注時說它在「今弘農湖縣閿鄉南谷中」。
皇天原一帶不遠的地方叫「桃源」,面積很大,從靈寶縣以西到潼關,都屬於「桃林」。地理位置也符合修築塢堡的特徵。
唐武德元年(618),靈寶縣還修建了「桃源宮」。
陳先生的論證過程是這樣的:從避難入山推到塢堡組織;又從塢堡推到「檀山塢」和「皇天原」。「皇天原」附近有閿鄉的古「桃林」,再由此推論出桃花源。
當時的塢堡多由「堆石布土」依險而築,並且很早就存在。
據目前的資料,早期以西北地區為多。
塢堡的修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山頂平原,二是溪谷水源之地。地理位置險要,人跡難通,既須可阻胡馬的突擊侵擾,能防盜賊的包抄偷襲,還要保障日常生活的物質供給。
這也就和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的記載相吻合了。
國務院備案的「桃花源」
如今,經陳寅恪先生考證後的桃(tao)源縣桃花源已經是著名風景名勝,而且,也是國務院唯一備案認可的「桃花源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桃花源景區總面積157.55平方公裡,其中世外桃源主體景區15.8平方公裡,武陵人捕魚為業的沅水風光帶水域44.48平方公裡,外圍保護區96.9平方公裡,景色優美宜人。
1992年,桃花源被林業部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2001年獲批為國家4A級景區,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大會上,桃花源又和北京故宮,西藏布達拉宮等共同榮膺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文化景區。
大家或者趁著五一,或者其他空閒時間去這裡遊覽一番,親自體驗下「世外桃源般的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