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真的存在嗎?30年代已發現,如今是著名景區

2020-12-18 小春說歷史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嗎?30年代已發現,如今是著名景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千古名篇《桃花源記》是晉宋時代傑出詩詞散文大家陶淵明的手筆,他在其中描繪出一個社會理想圖:環境優美,怡然自得。在這樣的理想社會,沒有君主,沒有戰亂,沒有貧窮,沒有欺詐。人們淳樸厚道,和睦相處,過著自食其力、康樂幸福的生活。

一千六百多年來,這篇不足400字的《桃花源記》,不知讓多少人為之魂牽夢繞,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怎麼也找不到。

「桃花源」究竟是東方的烏託邦,還是有真實原型呢?它的原型又在哪裡呢?

《桃花源記》的誕生

41歲那年,陶淵明做了彭澤縣的縣令,可是他只當了83天的官,就發出了「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宣言,然後辭官不做,回到家鄉做個農夫了。

他熱愛自然風光,厭惡現實政治。在儒道兼學的陶淵明看來,生命的「真意」有從田園風光的遊賞、勞動生產的體驗、讀書飲酒中才能獲得。

而那流芳萬世的《桃花源記》就是在這種思想狀況下寫成的。

尋找「桃花源」

那麼,《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呢?

一般人認為,桃花源是武陵的一處帶有道教色彩的神仙境地。

大約是《桃花源詩並記》中有「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一句,於是詩人們都認為桃花源是仙境。

最著名的就是王維《桃源行》「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與「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據說還是陶淵明的《搜神後記》一書推波助瀾。

《搜神後記》中的「桃花源」和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前邊一致,只是後面加上了一段:

劉子驥採藥到了衡山,走入山中太遠都忘記來路了。見到一條水澗,澗南邊有兩個石洞,一開一閉。澗水太急,不能渡過去,想回去,又迷了路。恰遇到一個樵夫,才找到路。有人告訴他洞裡面有些仙方靈藥。劉子驥還想再去尋找,可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路了。

而且,這樣的故事在《搜神後記》中還有一處記載:

長沙醴陵縣有條小溪,有兩個人乘船伐木。看見岸邊的土穴中有水流出,還有些木片隨著出來,仔細一看,還有些是新砍伐的。兩人很奇怪:「到水裡看看,木片從哪裡來的?」一個人用鬥笠遮住臉,走進土穴,剛剛容得下人,又走了數十步,眼前明朗,和外面的世界沒什麼兩樣。

因此,大部分人認為,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應該是存在武陵。

陳寅恪先生的反駁和論證

可是,也有人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據歷史學家考證,在晉代武陵還沒有桃花源。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沅水流經沅南縣(今桃源縣)時,根本沒有提及桃花源。

因此,陳寅恪在1936年發表《桃花源記旁證》,質疑公認的桃花源在南方武陵這種說法,而認為「真」桃花源在北方的弘農、洛水上遊一帶

陳先生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既深藏有特別的寓意,又含有紀實的成分。文中的寓意,基本上人人都知道了。但其中紀實的成分,古人和近人講來講去,都不得要領。

事實真相是這麼的:陶淵明的紀實部分來源於北方弘農或洛水上遊一帶——「桃源」的塢堡

較早記載入史冊的「桃花源」,即古桃林,在古代北方的弘農或洛水上遊一帶,相傳還是周武王攻打殷商養牛的地方。

在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中山經》裡就記載「桃林」,郭璞作注時說它在「今弘農湖縣閿鄉南谷中」。

皇天原一帶不遠的地方叫「桃源」,面積很大,從靈寶縣以西到潼關,都屬於「桃林」。地理位置也符合修築塢堡的特徵。

唐武德元年(618),靈寶縣還修建了「桃源宮」。

陳先生的論證過程是這樣的:從避難入山推到塢堡組織;又從塢堡推到「檀山塢」和「皇天原」。「皇天原」附近有閿鄉的古「桃林」,再由此推論出桃花源。

當時的塢堡多由「堆石布土」依險而築,並且很早就存在。

據目前的資料,早期以西北地區為多。

塢堡的修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山頂平原,二是溪谷水源之地。地理位置險要,人跡難通,既須可阻胡馬的突擊侵擾,能防盜賊的包抄偷襲,還要保障日常生活的物質供給。

這也就和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的記載相吻合了。

桃源縣桃花源

國務院備案的「桃花源」

如今,經陳寅恪先生考證後的桃(tao)源縣桃花源已經是著名風景名勝,而且,也是國務院唯一備案認可的「桃花源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桃花源景區總面積157.55平方公裡,其中世外桃源主體景區15.8平方公裡,武陵人捕魚為業的沅水風光帶水域44.48平方公裡,外圍保護區96.9平方公裡,景色優美宜人。

1992年,桃花源被林業部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2001年獲批為國家4A級景區,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大會上,桃花源又和北京故宮,西藏布達拉宮等共同榮膺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文化景區。

大家或者趁著五一,或者其他空閒時間去這裡遊覽一番,親自體驗下「世外桃源般的仙境」。

相關焦點

  • 陶淵明筆下桃花源在哪裡?莫衷一是,桃園美景其實就在每個人心中
    桃花源到底在哪裡?一千五百多年前,東晉詩人陶淵明寫下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記》。文中說道,武陵這個地方一個漁夫,沿著一條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個缺口,就丟下船從這缺口裡走進去,發現了另外一個世界——桃花源。
  • 探秘陶淵明「桃花源」,是虛幻的烏託邦,還是現實的避難堡
    這個時代,一個傑出的詩人——陶淵明,被人銘記,而他最得意、最被後人熟知的,應該是那首描繪世外桃源的《桃花源記》。短短幾百字,描繪了一個平安祥和的人間仙境。不管是當時的人,還是後世的人,讀這首《桃花源記》,都會被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深深吸引。但多數人似乎有個共同的認知。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是詩人美好的想像。
  • 沿線設16站,經過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桃花源風景區位於湖南常德,風景冷清,林間優美,桃花源景區建於晉代,直到唐宋時發展為全盛時期,元代時被戰亂摧毀,明清後又開始復興。歷代以來,孟浩然、李白、韓愈、蘇軾等大文豪來到這裡留下了墨寶,桃花源景區中開發了桃仙嶺、桃源山、桃花山、秦人村等景點,景區面積達150多平方公裡,如果對新建的亭子和樓閣沒有興趣的話,可以欣賞到寧靜的田園風景,那裡的自然風景很好。
  • 桃花源是中國化的烏託邦?別傻了,陶淵明寫桃花源是為了罵人的
    在中國,號稱為「桃花源」的地方非常多,並且都是根據陶淵明《桃花源詩並記》演繹出來的。1936年,陳寅恪發表《桃花源記旁證》,質疑公認的南方武陵說,認為「真」桃花源在北方的弘農、洛水上遊一帶。陶淵明家族有可能偷改戶籍檔案,以受歧視的「野蠻」族群冒充華夏族群,但被人抓到了「把柄」,蓋子沒捂得住,「負面」消息傳播開後,於是人人都認為他家是「溪峒蠻」,所以即使陶侃身為大軍閥,還是被罵作「溪狗」。因此,陶淵明一生坎坷,到處碰釘子,不是偶然的。更不幸的事情,到陶淵明長大成人的時候,有數代人做大官的他們家已經衰敗沒落了。
  • 《桃花源記》的恐怖真相,陶淵明描述的世界真的是人間嗎?
    其實,與略顯驚悚的《千與千尋》相比,《桃花源記》才叫真的恐怖,最近看了網上諸多匪夷所思的分析,居然驚出了一身冷汗。漁夫往前走啊走,發現一座山,山腳有個洞,漁夫便鑽了進去。這漁夫膽子真大,看到洞就往裡面鑽,就不怕裡面有毒蛇猛獸嗎?洞口非常之小,越往裡面爬越寬敞,漁夫鑽的當真的是山洞,不是別的地方,如墓道?疑點四,阡陌。
  • 畫家筆下的伊甸園、桃花源:用藝術捕捉園林的浮動影像
    當過幾年文化記者,辭職以後週遊各國的周文翰發現相較於國際出版中的通識寫作,國內通識讀物出版的品類不夠精耕細作,切入的視角較為單一。近幾年隨著一批新的通識寫作者的出現,趨同的情況在慢慢好轉,但通識寫作題材依然有很大的開拓空間。下文摘編的內容,來自《時光的倒影》一書,由作者授權發布。伊甸園、桃花源,這兩座東西方最著名的幻想園林,在藝術文化史中該如何定位?
  • 真正的桃花源在哪裡?廬山康王谷?常德的桃源縣?還是重慶酉陽?
    提到桃花源,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他借武陵漁人所見所聞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他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 柏拉圖的「理想國」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時間在很多時候都是一件讓人迷惑的事情,公元427的中國去逝了一個人,他就是文學家、詩人陶淵明。陶淵明在世時,也寫了一篇千古奇文《桃花源記》。那也是一個混亂的年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也是一個東方式的「理想國」構建,大多讀書人都記得陶淵明的「釆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是一種理想的田園生活。
  • 歸隱田園中,《桃花源遊記》徵集大賽開始啦!
    尋找桃花源裡好生活,發現都市人心靈的故鄉!南倚武陵,北臨沅水漁夫唱響,隱於深閨它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的「世外桃源」真跡地也是《辭海》《辭源》中注釋的它就是常德桃花源桃花源曾是世人的千古一夢,而如今的這裡已成為了現代都市人的夢裡水鄉,真正的心靈故鄉!
  • 在酉陽桃花源有一個溶洞,進入方向不同,收費不同,你中招了嗎?
    世界上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人們心中,一個在重慶酉陽。這是酉陽桃花源景區的廣告詞,曾經讓無數人們趨之若鶩。酉陽桃花源到底值不值得這麼高的評價了?讓阿槐來給大家細細道來。酉陽桃花源景區以太古洞和桃源為核心,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太古洞。太古洞位於酉陽桃花源景區裡面,全長約三公裡,走完全程大概兩個多小時。
  • 讀《桃花源記》,訪人間仙境
    中國桃花源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所描述的「世外桃源」真跡地,是《辭海》《詞源》中唯一添加注釋的《桃花源記》原型地,是國務院唯一備案認可的「桃花源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桃花源始建於秦代,到唐宋時發展到鼎盛階段,在元代時毀於戰亂,明清以後又開始復興。歷代以來,陶淵明、李白、劉禹錫、蘇軾、孟浩然、韓愈等大文豪等都在此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詩文和墨跡。
  • 從陶淵明千古迷文的內證,可破解桃花源幽蔽在衡山的未解之謎
    特別是隨著文化旅遊經濟的發展,人們尋找桃花源簡直是肆無忌憚了,無一不是拋棄客觀證據從主觀意願出發,把與桃源毫無關聯之地,打造成旅遊景區來追名逐利。他們所謂的文獻、史料、物證等,都是後人據桃花源的自我臆測和曲解而紛紛出籠的,不僅與文內容不符,而且無原始又直接、真實又客觀、緊密又融合的歷史遺蹟。
  • 遊重慶酉陽,感悟桃花源之美,觀看伏羲洞之奇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帶給我們了一個夢幻般的「世外桃源」。桃花源是理想中的隱居之所,這裡沒有紛爭和喧囂,有隻有愜意的生活。相信每個人都發出過這樣的疑問:世上真有桃花源存在嗎?今天我要告訴大家「世界上有桃花源,不僅有而且有兩個。一個在你心中,你閉上眼睛就能看到,另一個就在重慶酉陽。」
  • 《貓與桃花源》中的桃花源,你真的看懂了嗎?
    鬥篷還記得之前看到過一部很好的動漫電影《貓與桃花源》,開始的時候覺得裡面的貓都挺可愛的,尤其是主角—大胖貓。當時的我就是這樣想的,直到最後它們到了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桃花源。桃花源想必桃花源大家都挺了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那可是家喻戶曉的。
  • 大型溪流漫遊實景演出《桃花源記》一晚5場破全國紀錄
    中國桃花源景區大型溪流漫遊實景演出 《桃花源記》一晚5場破全國紀錄華聲在線5月6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孟姣燕 通訊員 李寧)兩支船隊,兩個水上流動觀眾席,人在秦溪遊,畫在兩岸走。記者今天從中國桃花源景區獲悉,5月2日,大型溪流漫遊實景演出《桃花源記》當晚演出5場,破全國山水實景演出一晚4場的最高紀錄。「五一」假期,中國桃花源大型溪流漫遊實景演出《桃花源記》人氣火爆,觀演遊客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3%。該演出由中國山水實景演出創始人梅帥元領銜打造,以河流為劇場,遊客沉浸式體驗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 塵封的經典:《桃花源詩》,被《桃花源記》「喧賓奪主」近1800年
    提起《桃花源記》相信大家隨口就會來上兩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但是若提起《桃花源詩》,估計會有一批人反問一句:什麼?不是《桃花源記》嗎?怎麼還有詩呢?
  • 《桃花源記》的結局?後遂無問津者嗎?
    《桃花源記》為什麼在結局安排了兩次去尋找桃花源?一尋再尋,直到無人問津?陶淵明歸隱後通過《桃花源記》表達自己的心志,表達對現實的批判,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陶淵明曾有」大濟滄生「的偉大理想。他想要建設一個「桃花源」一樣的世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爭,人們安居樂業。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他在官場「處處志之」,可是太守「遂迷,不復得路。」他又安排了高尚之士再去尋找,可惜「未果,尋病終。」這就是陶淵明的一生,一生都在不斷地追尋的夢想,不但的嘗試,不斷的努力。
  • 建德最早對外開放的景區,被譽為「地下藝術宮殿」,人少景還美
    建德無論人文還是自然景觀旅遊資源都非常豐富,其中靈棲洞是建德對外開放最早的景區,地處建德市西南約32公裡的石屏鄉鐵帽山,為「富春江-新安江」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門票85元。
  • 陶淵明寫的桃花源,後來為何無人問津,學者:你看劉子驥怎麼死的
    「細思極恐」的實例數不勝數,知名的《桃花源記》便是這其中一個較為經典的事例。《桃花源記》這篇課文,我們初中都學過,這篇源於陶淵明之手的短文,勾勒了一個幸福的世外桃源的場景,詞句優美順口,令人印象深刻,可是便是在這種爛漫的詞句身後,卻擁有 令人不敢細思的恐懼。
  • 此景被譽為喀斯特生態博物館,陶淵明第二故鄉,壺天仙境的原型
    李白曾寫過:「兩岸猿聲抵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杜甫曾寫錯過:「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兩位唐朝頂尖的大詩人都提到長江三峽,可謂峽谷的懸崖峭壁,虎豹猿聲的風光是多麼令人心潮澎湃。這次咱們就來聊聊,距離貴陽58公裡處的開陽南江大峽谷。雖然他沒有詩人眼中三峽那樣的氣勢磅礴,但也算得上峽谷中的「小家碧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