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昔日僻靜冷清,90%院落空置的寧夏賀蘭縣立崗鎮星光村,近日煙火漸濃,人氣旺了。在這豐收的季節,鴨群嬉戲,蟹肥稻香,村民一邊忙著收割水稻,一邊忙著接待遊客。曾經無人打理、雜草叢生的院落,如今是各具特色、主題鮮明的民宿,往日貧瘠乾涸的土地,已被改良成一片片有機富養、生機勃勃的稻田。提到這些變化,要從返鄉創業青年黎偉說起,從他回報家鄉的情懷和發展鄉村旅遊的行動說起——
1
一盆盆涼水澆不滅熱忱
沿黃河而居、人口稀少的星光村,是一個有200多年歷史的村子,共有610戶1700人。在鄉土社會的變遷中,農村土地不斷流轉,村裡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
「以前星光村十分蕭條,就是一個空心村,年輕人都出去了,只剩下十幾名老人留守,90%的院落空置著。」黎偉說,「我回到家鄉,看到許多院子雜草叢生,鐵將軍把門,心裡真是挺難過的。」
黎偉的話語裡透著一股濃濃的鄉愁滋味:「我是土生土長的星光村村民,特別懷念小時候村子熱鬧的場景。雖不富裕,但家鄉永遠是最溫暖的。」
為改變村子蕭條破敗的面貌,黎偉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2016年3月,他放棄了經營了10年的網際網路公司,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要與鄉親們一起致富、共建家鄉。「其實我就是想讓鄉親們過得好一點,找回家鄉的味道。」黎偉帶著這些年在外打拼掙的錢,開始了創業之路。
2017年,黎偉開始對星光村八社進行整體規劃設計,鼓勵農民以土地、宅基地入股,發展有機種植養殖和鄉村旅遊項目。起初,村民對他的理念幾乎是嗤之以鼻。
「你簡直在胡鬧,城裡人跑到我們農村幹啥?」
「放著別墅、高樓不住,城裡人還專門花錢來農村住?」
……
黎偉滿懷帶領鄉親致富的熱忱、回報家鄉的情懷和振興鄉村的理想,卻被村民潑了一盆盆涼水,甚至在一段時間成為鄉親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但這沒有澆滅黎偉心中的熱情,反而讓他更加了解了村民的想法。他認為,導致鄉親們質疑的原因是活得太苦,視野有局限。他更加堅定了依靠產業發展帶動家鄉經濟發展的信念。那麼,如何獲得村民的支持?他決定首先從改變村子面貌做起。
▲ 提升改造後的星光村院落
經過幾番努力,2018年,黎偉租下星光村八社的52戶農家院落。他找來施工隊,推倒破敗的院牆,修補坑窪的路面,拆舊建新,並統一更換了藍色的鐵藝大門。通過與賀蘭縣政府合作,對農田種植及土壤生態環境進行高標準改造,全面參與村莊、院落生活環境整治工作。2019年,他為52個院落修建戶外高標準衛生廁所,拆除圍牆危房、清理村莊各種廢舊垃圾500多噸,徵用空置宅基地5處,陸續修建文化活動廣場、星級公廁、鄉村科普館、汙水集中處理池、黨建多功能廳等設施。
直觀的改變一點點呈現在村民眼前,風涼話沒了。現在,星光村八社廁所、水電網等生活設施已全面到位,線路入地,村莊徹底告別了環境髒亂差、出門滿腳泥、抬頭「蜘蛛網」的歷史。其間,黎偉還帶領村民治理一公裡濱河大道水系,發起保護母親河活動58次,自費植樹1萬餘棵,這為村莊未來發展鄉村旅遊和鄉村康養奠定了基礎。
截至目前,黎偉已籌集、投入資金1200多萬元。
2
「怎麼也想不到我家院子還值錢了」
星光村距離銀川大約40公裡,不遠不近。多番外出考察學習,綜合考量村子情況後,在賀蘭縣政府的鼓勵下,黎偉決定打造一個集民宿、康養、研學於一體的鄉村旅遊度假村,以「新阿黎農場」為名的新業態,讓沉寂多年的星光村真正成為賀蘭山下、黃河兩岸的「世外小桃源」。
▲ 完善中的星光村民宿
以零汙染、綠色種植養殖、生態康養、研學實踐為發展目標,黎偉註冊了寧夏新阿黎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靠先後流轉1000畝農田帶頭做生態有機種養,年產優質稻穀30萬斤,優質稻田蟹1.2萬斤。截至目前,已改造院落、建成民宿12家。預計2021年「五一」前,第一期以二十四節氣命名的特色主題民宿全部落成使用。
「怎麼也不會想到我那破院子,現在還值錢了。黎偉真是能幹,通過他的包裝打造,別人來我家院子住一晚,還要花1000塊,我自己淨落300元。白天用我家的院子,我還能再收入200元呢!」星光村57歲的李鳳蓮興奮地合計著這意想不到的收入,「除此之外,我的飯做得好,一有遊客,我就去幫廚,每頓飯還可以再收入100元。」
多年來,稍年長的村民基本是靠兒女或者土地流轉的微薄收入維持生計。如今,守在家門口、坐在自家院裡掙錢的好事讓他們喜上眉梢。這一切得益於創新、接地氣的運作模式——通過招商引資盤活村民的宅基地,發展鄉村旅遊。村民不僅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務收入,還可坐享自家小院變身民宿後的收益分成。
68歲的肖生喜長年照顧臥床殘疾的兒子,家境貧困。而今,在村子發展鄉村旅遊的帶動下,他家的小商店生意漸好,每逢節假日、周末,僅出售飲料、零食等小商品就可獲得兩三千元的收入。「這解決了我們家生活的大問題,多虧了村子發展鄉村旅遊的好政策。」肖生喜感激地說。
慕名而來的遊客多是被星光村綠色生態發展的理念所吸引。「農家地裡長大的大公雞,不用任何飼料,每隻能賣160元。」71歲的黃金鳳奶奶自豪地說,「城裡人一來我們農村,覺得什麼都好。我們這裡空氣好,大米香,蔬菜不打藥,公雞有雞肉的香味。」
▲ 星光村特色民宿牆繪
星光村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旅遊熱潮。今年的國慶、中秋假期,村裡共接待遊客4000餘人,總收入超過20萬元。村民通過提供民宿、美食、土特產等,從生態種植養殖、發展旅遊產業上獲得了收益,實現了在家門口賺錢的願望。
3
一撥撥小遊客擦亮星光村未來
▲ 學生到星光村參加研學實踐
▲ 特色農時體驗式教育受到孩子們的喜愛
徜徉在稻花蟹魚間的歡聲與笑語,沉醉在田間地頭的新鮮與好奇……除了村民、遊客外,如今,星光村常迎來一撥撥小朋友,這讓村子即便是在工作日也是人氣滿滿。周一到周五,平均接待學生兩三百人。這是因為特色農時體驗式教育模式受到寧夏眾多中小學、幼兒園的青睞,特別是吸收傳統二十四節氣精髓、應時開展的割稻子、收黃豆、碾米、掰玉米,晾曬穀物、拔草、挖野菜等系列農事活動及體驗教育實踐,對大小朋友來說都很有吸引力。
「我剛才掰玉米了,農民伯伯給我們講了玉米是怎樣種出來的,我還知道了土壤的作用。」
「這隻螃蟹是公的,那只是母的……」
▲ 稻田裡的孩子們
捲起褲腿、站在稻田裡的學生興奮地分享著所見所聞。他們帶著疑問來到農村,感受勞動的快樂,體驗農耕文化,學會辨識五穀,感知、理解著「節約糧食」「粒粒皆辛苦」的內涵。在大自然中的學習和體驗,對城裡的孩子來說是新鮮的,也是稀缺的。
▲ 研學實踐課程現場
看準這一點,星光村與銀川市正知教育集團合作,開展研學實踐課程、發展研學旅遊,打造出了鄉村旅遊的新業態。目前,村子已與西幼集團德勝小學、銀川六中、北大玲瓏幼兒園、北師大小學等中小學建立勞動教育培養合作計劃。這為星光村帶來了「銀川市科普示範基地」「賀蘭縣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等榮譽稱號。
孩子就是未來。有了這麼多在星光村留下美好童年記憶的孩子,星光村還愁未來的旅遊發展嗎?村民越看越明白,越忙越起勁。
看到村民滿意的笑容,聽到遊客爽朗的笑聲,黎偉舒了一口氣,也更感責任重大、使命艱巨。「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家鄉的發展才剛起步,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回憶起返鄉創業歷程,黎偉感慨萬千,「今後的發展仍然需要政府各級部門的再支持和多關注,真心希望鄉親們奔小康的夢想早日實現。」
記者手記
發展鄉村旅遊是拉動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抓手。鄉村旅遊基礎在物、重點在情、發展靠人。只有保留好鄉村的鄉貌、鄉風、鄉俗,才能吸引天下人來共享鄉味、感受鄉情。自發展全域旅遊以來,寧夏鄉村旅遊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茁壯成長。如今,散落在黃河兩岸的傳統村落已匯聚全國數家知名品牌民宿,西吉龍王壩村已入選「中國最美鄉村」,掌政鎮已成為「全國鄉村旅遊知名打卡點」。
鄉貌提升,鄉情更濃。在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不斷完善鄉村治理的徵程中,不僅需要像黎偉這樣有情懷、有想法、回報家鄉的創業青年,更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的推動與關注。期待星光村在產業發展致富、文旅融合引客、研學實踐育人的道路上愈走愈遠、越來越光亮!
責編:陳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