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密:十字軍騎士和拜佔庭重騎兵的最後輝煌,到底經歷了什麼

2020-12-07 小記者說歷史

公元1025年,巴西爾二世統轄下的拜佔庭帝國達到了黃金時代的頂峰。但這位皇帝沒有妻子,也沒有直系繼承者。他去世時,皇位被沉溺於享樂、疏於管理的弟弟君士坦丁八世繼承。這並不是致命的問題,拜佔庭帝國依然擁有那支強大的軍隊,而且各地的軍事總督還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向外部擴張—但這個時候中央政府已經不支持這麼做了。

公元1026年5月,他繼續向北兵臨那不勒斯,懾於他的威名,城市直接投降。但君士坦丁八世卻將他調走賦予閒職。顯然,無能的繼承者不願意這些軍隊長官繼續擴大軍事威望。 君士坦丁八世死後的政治走向更為致命。通過與皇帝的女兒鄒伊的婚姻,首都官僚集團代表登上皇位,開始對軍事將領、軍隊及軍役地產進行重大的打擊—巴西爾二世留下的將領們被誣告殺害,曾經頒布的保護農兵及軍役地產的政策被廢除。

中期被遏制的土地兼併又開始進行,既破壞了經濟基礎,也摧毀了東羅馬帝國的軍事潛力。 更為不幸的是,在之後走馬燈般更換的皇帝中,統治者們繼續推行類似的削弱軍隊的政策。被破壞的軍役地產中,最重要的就是騎兵地產。因此各軍區的本土騎兵逐步衰落了,又進一步造成了最精銳的皇家衛隊騎兵的削弱—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本來就是從各軍區中產生的。

這支軍隊很快就證明自己不能像過去那樣得心應手地解決邊界問題,因此大規模僱傭各種五花八門的僱傭軍就成為必然。而這對於帝國軍事無異於飲鴆止渴。

外部敵人當然不會忽視這個拜佔庭帝國被大為削弱的機會。之前被拜佔庭將領尼基夫魯斯·科穆寧(巴西爾二世時期的年輕將領)輕易驅逐的東方塞爾柱突厥人,在帝國軍隊大為削弱下的狀態下也發動了進攻。他們在其兇猛的領導人「獅劍」阿爾普·亞爾斯蘭的帶領下,重新攻入亞美尼亞。

1065年,突厥人奪取了安尼,把奇裡乞亞地區幾乎變成了一片焦土。 軍人在大崩潰前的最後一刻重新登上了歷史舞臺。1068年1月1日,軍事將領羅曼諾斯四世娶了當時的皇后,登上了皇位。但歷經8代繼承者們對於軍區制度連續破壞,任何努力都為時已晚。1071年,羅曼諾斯四世率領一支數量龐大的拜佔庭軍隊,在曼西克特迎戰亞爾斯蘭的突厥塞爾柱軍隊。

阿爾普·亞爾斯蘭的突厥塞爾柱軍隊與以往被巴西爾二世驅逐的突厥軍隊相比,除了規模更龐大以外,作戰方式上並沒有太大不同。他們仍然是典型的輕型弓騎兵戰術—射擊並跑開。而數量較少的精銳重騎兵,如蘇丹的奴隸衛隊古拉姆騎兵和東方突厥貴族阿斯卡瑞騎兵是關鍵時刻的突擊力量。

這種方式與遼朝騎兵的作戰風格很類似。事實上,從匈人入侵開始,羅馬—拜佔庭帝國就見慣了這種作戰模式,之後10世紀的佩切涅格人也是這種作戰模式。在拜佔庭馬其頓王朝徵服者時代,東羅馬步兵弓箭手與騎射手的箭雨,足以將遊牧騎射手驅離。而普通的中型快速重騎兵,則能極快地接近敵軍,將敵軍騎兵衝得七零八落。

如果敵方有重型騎兵甚至超重裝騎兵,就由最精銳的拜佔庭鐵甲重騎兵出擊。甚至有將軍寫作戰報告時指出,即使對付敵軍最快的貝都因騎兵,除了用弓箭手驅離外,還可以用兩支騎兵部隊協同追擊將其追上擊潰。但當時,拜佔庭軍隊自己的戰鬥能力退化了。

戰鬥開始後,亞爾斯蘭的弓騎兵全面向拜佔庭軍隊撲來,如往常一樣向後者軍陣傾洩箭雨,這種戰術並不出乎拜佔庭的預料。可是軍區步兵弓箭手質量數量下降,嚴重影響對射能力,不但沒有驅離塞爾柱騎兵,相反火力還被對方壓制。無奈之下,羅曼諾斯四世命令軍區騎兵及傭兵騎兵出擊,希望像以往一樣獲得勝利,但早已今非昔比的軍區騎兵沒有遭到多大傷亡就退了回來,稱無法攻擊。最後竟是依靠拜佔庭的重步兵方陣頂著盾陣冒著箭雨,將突厥主力軍逼出了營地。

其實直到這個時候,亞爾斯蘭對於正面戰場擊敗羅曼諾斯依然沒有太大把握。戰場出現了僵持,塞爾柱人雖然重創了拜佔庭軍隊的軍區騎兵及傭兵騎兵,但也無法吃掉有皇家衛隊及禁軍主力的拜佔庭軍隊,而後者同樣沒辦法逼迫突厥騎兵進行肉搏。在考慮再三之後,羅曼諾斯四世命令拜佔庭全軍安全撤回駐地。

拜佔庭軍隊即使衰落到這個程度,其禁軍、近衛軍的戰鬥力依然讓亞爾斯蘭不可小覷,羅曼諾斯還是可以做到安全撤回防區的。但這時候,他的一個重要將領杜卡斯發動了叛亂,這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後撤的拜佔庭軍隊陷入一片混亂,塞爾柱人趁機鋪天蓋地圍了上去。

曾經輝煌的軍區部隊在混亂中潰敗,將皇帝與數千名皇家衛隊、禁軍丟在了突厥人的大包圍圈中。雖然皇家衛隊與禁軍勇敢地抵抗到了最後一刻,並造成了超過拜佔庭軍隊傷亡的突厥人傷亡。但最終,這些曾經驕傲的超重裝騎兵及來自北歐的瓦蘭吉衛隊被全部圍殲,皇帝重傷被俘。

這次災難性的損失讓雖然被削弱,但仍享有盛譽的著名「五大皇家衛隊」的騎兵精銳幾乎成建制被全部消滅。詳文請見筆者在《戰爭事典013》中的「拜佔庭統軍帝王傳終結篇」。最可怕的是,此戰的失敗引起了帝國的內亂。內戰的帝國軍隊再也無暇顧及東部邊境,突厥人像潮水一樣湧入了小亞細亞,拜佔庭帝國最重要的徵兵地點喪失了,同時這也是帝國最重要的良馬產地之一。

在拜佔庭帝國承受災難性損失的同時,西方的諾曼人正在崛起。諾曼人的軍事制度似乎結合了維京人的傳統,以及加洛林王國的封建採邑。他們對封臣的統治是較為寬鬆的,如果能夠順利收稅,一般不會幹涉臣民。事實上,諾曼人當時的領袖是公爵而不是國王,名義上服從於法王,卻經常與法國國王處於緊張狀態。

到了1066年,諾曼公爵威廉開始競爭英格蘭王位,發動了對英格蘭的入侵。英軍之前剛抵抗了傳奇的哈拉爾德率領的北歐維京人入侵(哈拉爾德本人在拜佔庭帝國統領過瓦蘭吉衛隊),元氣尚未恢復,就必須投入到南部來繼續對諾曼人作戰。在那場黑斯廷斯戰役中,諾曼騎士與其弩手、弓箭手進行了良好的配合,連續不斷地通過「迴旋衝擊」攻擊以步兵為主的英格蘭步兵陣型,並最終艱苦地取得勝利。諾曼公爵成為了英格蘭的主人。

諾曼人對於騎兵技術最重要的革新就是著名的「站立式夾槍衝鋒」。在裝備了高橋馬鞍(帶有抬高的鞍橋以及鞍尾),以及使用長馬鐙後,騎士們幾乎站在馬鐙上直腿騎乘,這樣的組合能讓騎士在衝鋒時位置更穩定,且在夾槍衝鋒時可以支撐自己的背部。這樣騎士就可能發動較古典時代重騎兵更可怕的衝鋒。這種風格直接影響了整個西方重騎兵的風尚,甚至在12世紀影響了傳統重騎兵強國—拜佔庭重騎兵的衝鋒方式。

相關焦點

  • 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與拜佔庭「流竄」皇帝
    老皇帝被弟弟「流竄者」篡位,老皇帝的太子跑出去向十字軍求援,答應給十字軍軍費的前提下,讓他們幫自己奪回皇位。十字軍此時是想借著這杆「正義的大旗」去君士坦丁堡大撈一筆。十字軍到城下之後,拜佔庭這邊三個主要人物紛紛選擇了自己的命運。「流竄者」無心抵抗一心保命,撇下妻子兒女,只帶著一個小女兒和大量黃金駕船逃跑。
  • 歷史解密:歐洲重騎兵的發展,和騎兵陣術和單兵裝備有何關係?
    一旦開始進行戰鬥準備,披掛這樣一件包含有頭盔、護喉、護臂、護手、兩片腿甲、板甲靴、胸甲及背甲的板甲(胸甲及背甲還需要隨從幫助穿戴),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遠多於一個身穿重札甲或是重鎖甲的重騎兵。這樣一來,戰鬥反應就會變得非常遲緩,且當發動進攻時,對方早已了解你的戰鬥位置。
  • 為何對拜佔庭人來說,十字軍的東徵回事一場災難
    歷史原創作者:卿汶萊講歷史1000年時,拜佔庭仍然實力強盛,政局穩定。拜佔庭馬其頓王朝最成功的統治者「保加利亞屠夫」巴西爾二世不遺餘力地徵戰在巴爾幹地區,他很快就讓保加利亞人歸依自己的政府,並讓他們接受了東正教。幾年前,他不顧親妹妹的意願,把她嫁給了很快就要受洗的弗拉基米爾一世,從此把基輔羅斯劃入拜佔庭的控制。但是,這些光輝的歷史並沒有持續多久。
  • 11世紀的諾曼騎士是如何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原來是這些重裝備
    事實上,這個時代整個西方騎士的防護裝備基本都與諾曼騎士的變化是一致的,無論是神聖羅馬帝國,還是法國、義大利的騎士。 對於盾牌防具,諾曼騎士使用比圓盾更巨大的新式盾牌—鳶尾盾。事實上,11世紀後半葉拜佔庭軍中也顯示鳶尾盾增多代替古典式圓盾。一些軍史學家認為這種盾牌作為重騎兵盾牌非常理想,因為更長的外形可以保護騎手的左側和他相對脆弱的腿部。
  • 第4次十字軍東徵:目標為何是同為基督教國家的「拜佔庭帝國」?
    1202年,教皇英諾森三世號召新一輪的十字軍,原本的目標是統治埃及和敘利亞的阿尤布王朝,來收復被穆斯林控制的聖城耶路撒冷。由於西歐與拜佔庭帝國交惡,十字軍決定由海路前往埃及,並且依靠海運來對軍隊進行補給也更加方便。於是十字軍派出使者前往威尼斯,希望能僱傭他們的艦隊。
  • 中世紀歐洲騎士有多強?第一次十字軍東徵之尼西亞之戰
    但是,尼西亞守軍的弓箭鋪天蓋地的射過來,再加上從高高的城牆上滾落的巨石和熱油,十字軍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反而丟下了不少屍體。更可怕的是,尼西亞的守軍還用鉤子把十字軍的屍體鉤上城牆,砍斷四肢再投射到城下——這讓所有人都大驚失色,他們意識到這是生死之戰,而且非常殘忍。
  • 十字軍騎士城堡:中世紀建築的裡程碑與歷史見證者
    [摘要]騎士堡經歷了800年的風風雨雨,藍天下城堡痕跡斑駁的石頭,早已成為了騎士精神和神聖宗教力量的化身,記錄著那段充斥著理想與罪惡、信仰與仇恨的十字軍東徵歷史。 十字軍騎士城堡,坐落在敘利亞西北部的阿拉維山南部海拔650米的巖石山嘴之上,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好的、近乎完美的中世紀城堡。第一次東徵期間,十字軍佔領了此地,公元1142年,最先響應十字軍東徵的黎波裡伯爵雷蒙德(Raymond)在這裡大興土木,建立起了宏大的石頭城堡,並把它轉交給騎士團,在隨後的50年裡,騎士們對它進行了翻修和擴建,使其成為最著名的軍事建築。
  • 宗教虛偽面紗下的欺騙,十字軍東徵
    對於基督教來說,那是耶穌受難、埋葬和復活的地方,對於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來說,是禱告的方向。十字軍東徵發生在十一世紀末,歷史200多年,共8次,席捲大半個歐亞地區。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徵,因此每個參戰出徵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
  • 文藝復興靈感源於拜佔庭典籍
    公元1054年羅馬和拜佔庭教會徹底分裂,羅馬教皇和拜佔庭牧首互相開除對方的教籍,至此基督教正式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而在此前已崛起的東方伊斯蘭勢力,迅速向阿拉伯半島以外擴張,在向地中海擴張中,不但挑戰基督文明,還翻譯了大量西方古典文明留存,公元712年西班牙落入了伊斯蘭勢力手中,開啟了天主教與伊斯蘭教世界的衝突。
  • 羅馬帝國滅亡前10年,剩兩座城也要打,東歐十字軍和君士坦丁反攻
    為了抵禦突厥人的西進而向西歐求救,引來了十字軍。前三波還看不出是"引狼入室",直到威尼斯人帶著第四波十字軍攻破了君士坦丁堡,帝國滅亡,僅剩一個流亡拜佔庭——尼西亞帝國。短暫的亡國後拜佔庭成功復闢,就進入了最後一個王朝巴列奧略。
  • 十字軍東徵:基督教和穆斯林的恩怨情仇
    公元一世紀左右,基督教出現於今天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地區,迅速傳遍羅馬帝國並成為國教。此後的幾個世紀內,在羅馬帝國和拜佔庭帝國,基督徒的力量佔據絕對優勢。在歐洲國家的發展史上,基督教影響深遠。在各種因素的驅使下,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穆斯林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1081年,東羅馬帝國因塞爾柱突厥人的進攻向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求救。1095年,烏爾班二世發表演說,號召所有基督徒一起到東方與所謂的「異教徒」鬥爭。農民、騎士等各個階層踴躍參軍,歷時二百年的侵略戰爭便在宗教的旗幟下以「聖戰」的名義開始了。
  • 殺戮和私慾,十字軍東徵:黑暗中世紀對世界的徵服
    十字軍東徵是影響歐洲乃至世界的一件大事。十字軍東徵引發了世界大變革。十字軍東徵以正義為始,以掠奪和侵略貫穿全程,卻以失敗而告終。十字軍東徵開啟了啟動了歐洲國家的世界化徵程,是大航海的時代、宗教的改革、文藝的復興、工業革命等一系列重大變革的一次大的鋪排,直接導致了今天世界格局。十字軍東徵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拜佔庭帝國為何能延續千年?
    愛好歷史的朋友可能聽說過這麼一句話:「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羅馬帝國在極盛的時候,確實是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都是出類拔萃的。在公元元年前後,整個世界總共就沒有幾個超級大國,唯一可以稱得上帝國的,也就是東邊我們中國的漢帝國和在西邊的這個羅馬帝國。但到了公元4世紀左右,這個時候的羅馬帝國和當年最強盛的時候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
  • 拜佔庭,作為羅馬帝國的榮光,為何還是難逃被亡國的悲劇?
    其中,西羅馬帝國在分裂後不到100年的時間,被日耳曼人滅亡,羅馬的榮光被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所繼承,繼續存在了近1000年的時間,但終究還是在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滅,一個千年帝國是因什麼緣由而亡,小編接下來會給我出我個人的看法。相比於他的難兄難弟西羅馬帝國,拜佔庭的開局還是比較好的,至少沒被蠻族群毆,靠著不俗的貢金,取得了相對和平的環境。
  • 拜佔庭帝國的全盛時代——巴西爾二世和馬其頓王朝
    同時,這一戰也為拜佔庭帝國的全盛時代奠定了基礎。2、拜佔庭帝國的全盛時期到來歷史上許多帝國的全盛時代都並非版圖最為遼闊的時期,比如大唐全盛時期的李隆基的開元年間,但版圖最大之時卻在唐高宗李治時期。每一個全盛時期的帝國都會有偉大的帝王,拜佔庭帝國也不例外,這位皇帝便是巴西爾二世。在拜佔庭漫長的千年歷史中,其實被動挨打的時期遠多於強盛時期,但拜佔庭也有兩個輝煌的時期,這便是巴西爾時代和查士丁尼時代。巴西爾二世是拜佔庭帝國少有的雄主,公元962年至1025年在位,共63年。
  • 尼西亞帝國,流亡的拜佔庭,它有著怎樣的歷史?
    尼西亞帝國是拜佔庭帝國的繼承國,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個流亡的拜佔庭帝國,從公元1204年到1261年。尼西亞帝國是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徵時君士坦丁堡被洗劫後建立的,公元1204年在那裡建立了十字軍統治的拉丁帝國,由拉斯卡裡德王朝統治。
  • 武力傳教的十字軍東徵,教皇:過去的強盜,現在都應該成為騎士
    中世紀也是一個騎士的「英雄時代」,十字軍運動拉開騎士文化黃金時代的歷史大幕。十字軍被認為是最完美的騎士,從所謂的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保護無助的朝聖者是騎士的天職。作為回報,教會紛紛將騎士團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使之成為跨國的軍事組織。宗教為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加上了崇高的光環。
  • 千年歷史的羅馬繼承者,君十一的戰死,拜佔庭帝國的覆滅
    文丨老金聊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拜佔庭帝國的1058年歷史不管是對於人還是對於國家來說,都是擁有極長歷史了。狄奧多西大帝,最後一位統治統一的羅馬帝國的皇帝。1204年,拜佔廷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徵攻陷,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直到1261年才被收復。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穆罕默德二世率軍入侵君士坦丁堡,並以此為都城,更名為伊斯坦堡。拜佔庭帝國正式在奧斯曼帝國的入侵覆滅。
  • 鋼鐵包裹,早期西方重騎兵的板甲
    在人類歷史上已經佔據了1300年統治地位的重型盔甲—鱗甲、札甲與鎖甲,在西歐正在向一種防護更強的盔甲過渡。板甲,或者稱之為鋼甲,這個在各種文藝作品上被作為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代騎士象徵的代表性裝備,登上了歷史舞臺。板甲馬鎧也隨即誕生,但早期的馬鎧主要是保護騎士坐騎的頭部,對於防禦遠程投射攻擊基本沒有作用。
  • 【文萃】修昔底德傳統與拜佔庭帝國的歷史書寫
    例如,普羅柯比模仿和改寫過「米洛斯對話」、「伯裡克利最後的演講」和「尼西阿斯的信」等。阿伽希亞斯也借用過「伯裡克利的國葬演說」、「密提林辯論」、「忒拜人對斯巴達人的講話」、「克基拉人對雅典人的講話」。而埃瓦格裡烏斯在《教會史》中肯定了修昔底德的修辭技藝,但他並沒有模仿修昔底德的演說詞。這再次證明拜佔庭帝國的世俗與教會史學家各自歷史書寫的背後存在著一種知識背景相通但學術傳承相異的話語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