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25年,巴西爾二世統轄下的拜佔庭帝國達到了黃金時代的頂峰。但這位皇帝沒有妻子,也沒有直系繼承者。他去世時,皇位被沉溺於享樂、疏於管理的弟弟君士坦丁八世繼承。這並不是致命的問題,拜佔庭帝國依然擁有那支強大的軍隊,而且各地的軍事總督還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向外部擴張—但這個時候中央政府已經不支持這麼做了。
公元1026年5月,他繼續向北兵臨那不勒斯,懾於他的威名,城市直接投降。但君士坦丁八世卻將他調走賦予閒職。顯然,無能的繼承者不願意這些軍隊長官繼續擴大軍事威望。 君士坦丁八世死後的政治走向更為致命。通過與皇帝的女兒鄒伊的婚姻,首都官僚集團代表登上皇位,開始對軍事將領、軍隊及軍役地產進行重大的打擊—巴西爾二世留下的將領們被誣告殺害,曾經頒布的保護農兵及軍役地產的政策被廢除。
中期被遏制的土地兼併又開始進行,既破壞了經濟基礎,也摧毀了東羅馬帝國的軍事潛力。 更為不幸的是,在之後走馬燈般更換的皇帝中,統治者們繼續推行類似的削弱軍隊的政策。被破壞的軍役地產中,最重要的就是騎兵地產。因此各軍區的本土騎兵逐步衰落了,又進一步造成了最精銳的皇家衛隊騎兵的削弱—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本來就是從各軍區中產生的。
這支軍隊很快就證明自己不能像過去那樣得心應手地解決邊界問題,因此大規模僱傭各種五花八門的僱傭軍就成為必然。而這對於帝國軍事無異於飲鴆止渴。
外部敵人當然不會忽視這個拜佔庭帝國被大為削弱的機會。之前被拜佔庭將領尼基夫魯斯·科穆寧(巴西爾二世時期的年輕將領)輕易驅逐的東方塞爾柱突厥人,在帝國軍隊大為削弱下的狀態下也發動了進攻。他們在其兇猛的領導人「獅劍」阿爾普·亞爾斯蘭的帶領下,重新攻入亞美尼亞。
1065年,突厥人奪取了安尼,把奇裡乞亞地區幾乎變成了一片焦土。 軍人在大崩潰前的最後一刻重新登上了歷史舞臺。1068年1月1日,軍事將領羅曼諾斯四世娶了當時的皇后,登上了皇位。但歷經8代繼承者們對於軍區制度連續破壞,任何努力都為時已晚。1071年,羅曼諾斯四世率領一支數量龐大的拜佔庭軍隊,在曼西克特迎戰亞爾斯蘭的突厥塞爾柱軍隊。
阿爾普·亞爾斯蘭的突厥塞爾柱軍隊與以往被巴西爾二世驅逐的突厥軍隊相比,除了規模更龐大以外,作戰方式上並沒有太大不同。他們仍然是典型的輕型弓騎兵戰術—射擊並跑開。而數量較少的精銳重騎兵,如蘇丹的奴隸衛隊古拉姆騎兵和東方突厥貴族阿斯卡瑞騎兵是關鍵時刻的突擊力量。
這種方式與遼朝騎兵的作戰風格很類似。事實上,從匈人入侵開始,羅馬—拜佔庭帝國就見慣了這種作戰模式,之後10世紀的佩切涅格人也是這種作戰模式。在拜佔庭馬其頓王朝徵服者時代,東羅馬步兵弓箭手與騎射手的箭雨,足以將遊牧騎射手驅離。而普通的中型快速重騎兵,則能極快地接近敵軍,將敵軍騎兵衝得七零八落。
如果敵方有重型騎兵甚至超重裝騎兵,就由最精銳的拜佔庭鐵甲重騎兵出擊。甚至有將軍寫作戰報告時指出,即使對付敵軍最快的貝都因騎兵,除了用弓箭手驅離外,還可以用兩支騎兵部隊協同追擊將其追上擊潰。但當時,拜佔庭軍隊自己的戰鬥能力退化了。
戰鬥開始後,亞爾斯蘭的弓騎兵全面向拜佔庭軍隊撲來,如往常一樣向後者軍陣傾洩箭雨,這種戰術並不出乎拜佔庭的預料。可是軍區步兵弓箭手質量數量下降,嚴重影響對射能力,不但沒有驅離塞爾柱騎兵,相反火力還被對方壓制。無奈之下,羅曼諾斯四世命令軍區騎兵及傭兵騎兵出擊,希望像以往一樣獲得勝利,但早已今非昔比的軍區騎兵沒有遭到多大傷亡就退了回來,稱無法攻擊。最後竟是依靠拜佔庭的重步兵方陣頂著盾陣冒著箭雨,將突厥主力軍逼出了營地。
其實直到這個時候,亞爾斯蘭對於正面戰場擊敗羅曼諾斯依然沒有太大把握。戰場出現了僵持,塞爾柱人雖然重創了拜佔庭軍隊的軍區騎兵及傭兵騎兵,但也無法吃掉有皇家衛隊及禁軍主力的拜佔庭軍隊,而後者同樣沒辦法逼迫突厥騎兵進行肉搏。在考慮再三之後,羅曼諾斯四世命令拜佔庭全軍安全撤回駐地。
拜佔庭軍隊即使衰落到這個程度,其禁軍、近衛軍的戰鬥力依然讓亞爾斯蘭不可小覷,羅曼諾斯還是可以做到安全撤回防區的。但這時候,他的一個重要將領杜卡斯發動了叛亂,這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後撤的拜佔庭軍隊陷入一片混亂,塞爾柱人趁機鋪天蓋地圍了上去。
曾經輝煌的軍區部隊在混亂中潰敗,將皇帝與數千名皇家衛隊、禁軍丟在了突厥人的大包圍圈中。雖然皇家衛隊與禁軍勇敢地抵抗到了最後一刻,並造成了超過拜佔庭軍隊傷亡的突厥人傷亡。但最終,這些曾經驕傲的超重裝騎兵及來自北歐的瓦蘭吉衛隊被全部圍殲,皇帝重傷被俘。
這次災難性的損失讓雖然被削弱,但仍享有盛譽的著名「五大皇家衛隊」的騎兵精銳幾乎成建制被全部消滅。詳文請見筆者在《戰爭事典013》中的「拜佔庭統軍帝王傳終結篇」。最可怕的是,此戰的失敗引起了帝國的內亂。內戰的帝國軍隊再也無暇顧及東部邊境,突厥人像潮水一樣湧入了小亞細亞,拜佔庭帝國最重要的徵兵地點喪失了,同時這也是帝國最重要的良馬產地之一。
在拜佔庭帝國承受災難性損失的同時,西方的諾曼人正在崛起。諾曼人的軍事制度似乎結合了維京人的傳統,以及加洛林王國的封建採邑。他們對封臣的統治是較為寬鬆的,如果能夠順利收稅,一般不會幹涉臣民。事實上,諾曼人當時的領袖是公爵而不是國王,名義上服從於法王,卻經常與法國國王處於緊張狀態。
到了1066年,諾曼公爵威廉開始競爭英格蘭王位,發動了對英格蘭的入侵。英軍之前剛抵抗了傳奇的哈拉爾德率領的北歐維京人入侵(哈拉爾德本人在拜佔庭帝國統領過瓦蘭吉衛隊),元氣尚未恢復,就必須投入到南部來繼續對諾曼人作戰。在那場黑斯廷斯戰役中,諾曼騎士與其弩手、弓箭手進行了良好的配合,連續不斷地通過「迴旋衝擊」攻擊以步兵為主的英格蘭步兵陣型,並最終艱苦地取得勝利。諾曼公爵成為了英格蘭的主人。
諾曼人對於騎兵技術最重要的革新就是著名的「站立式夾槍衝鋒」。在裝備了高橋馬鞍(帶有抬高的鞍橋以及鞍尾),以及使用長馬鐙後,騎士們幾乎站在馬鐙上直腿騎乘,這樣的組合能讓騎士在衝鋒時位置更穩定,且在夾槍衝鋒時可以支撐自己的背部。這樣騎士就可能發動較古典時代重騎兵更可怕的衝鋒。這種風格直接影響了整個西方重騎兵的風尚,甚至在12世紀影響了傳統重騎兵強國—拜佔庭重騎兵的衝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