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把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分別由兩個兒子繼承,至此羅馬帝國分裂,再也沒有統一過。其中,西羅馬帝國在分裂後不到100年的時間,被日耳曼人滅亡,羅馬的榮光被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所繼承,繼續存在了近1000年的時間,但終究還是在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滅,一個千年帝國是因什麼緣由而亡,小編接下來會給我出我個人的看法。
相比於他的難兄難弟西羅馬帝國,拜佔庭的開局還是比較好的,至少沒被蠻族群毆,靠著不俗的貢金,取得了相對和平的環境。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消沉,在查士丁尼一世時期,帝國終於迎來了中興,在大將軍貝利撒留的徵戰下,帝國一度收復義大利半島和若干非洲地區,使地方蠻族再次被羅馬所徵服,羅馬似乎又回到了當年的黃金時代,然而可惜的是,這份時代並沒有持續多久,隨著查士丁尼和貝利撒留的去世,他們所徵服的領土也在逐年減少。在他們之後,羅馬的統治者再也沒有重現過這樣的輝煌。
要說內部矛盾,拜佔庭帝國內部官僚化問題嚴重,皇帝的權力得到空前的提升,但也弱化了國內公民的各種政治上的權力,國家機關想法設法在公民身上撈取油水,政治上的腐敗,也弱化了公民意識.到後期,人民與統治階級存在對立,國民難以形成凝聚力。其次就是繼承法不完善,皇帝去世後,經常會有利益集團會因繼承權而大打出手,為了奪權而進行的內戰也在加速消耗帝國的國力。在軍事上,拜佔庭的軍隊實力也大不如前了,在過去羅馬軍隊都是羅馬人擔任,到了拜佔庭帝國時期,由於人口不足經常會僱傭外籍傭兵,這樣一來軍隊的忠誠度就無法得到保證.事實也確實如此,身居高位的外籍軍官經常會做出違法帝國法律的事情。除此之外軍隊的維護費是十分高昂的,為了維護帝國安全需要龐大的軍隊,但財政卻難以支撐,似乎成了一個死結,帝國被套在裡面出不來。
除了內部上的各種矛盾,還有一堆外來入侵者需要伺候,拜佔庭地處亞歐的中間地段,需要面對東西兩個地段的入侵。比如東部強敵——阿拉伯帝國,作為一個新興國家,一直在進行領土擴張,然後就跟拜佔庭對上了,拜佔庭在交戰中接連失利,與此同時,其它各民族也開始乘火打劫,想在這拜佔庭身上割一塊肉走,多年的戰爭透支了帝國國庫,使得帝國財政雪上加霜。還有一點,就是宗教的因素,拜佔庭帝國實行政教一體,後期由於和羅馬教廷決裂,帝國國教改為東正教。在後來的十字軍東徵時期,由於拜佔庭帝國早就看伊斯蘭勢力不爽了,就放任十字軍經過自己的地盤,但卻被一手背刺,十字軍峰迴路轉,打上了拜佔庭的主意,還一度攻佔了君士坦丁堡,把拜佔庭打到亡國,雖說拜佔庭人最終還是復國成功,但實力已經大不如前,領土也越來越少。
隨著時間的推移,帝國領土不斷被別國所佔領,到最後,只剩下君士坦丁堡這一地方,同一時期,隨著奧斯曼土耳其的壯大,帝國最終在1453年被其滅,羅馬帝國的歷史也就此終結了。
以上是小編所認為的個人觀點,拜佔庭作為一個千年帝國,要是滅亡也不會是在一瞬間實現,肯定是在經歷了一段時間以及不正確的操作所導致的。拜佔庭帝國的覆滅,很大程度上還是內部決策失誤所導致的,連年的重稅和日益腐敗的政府不得人心。不過有一說一,帝國命運也不怎麼好,在關鍵時刻還碰上了各種天災,比如查士丁尼瘟疫,使得帝國人口銳減,勞動力大幅下降,這要說是盛世,帝國或許還有餘力處理這樣的棘手問題,但在形勢緊張的情況下,這只會加速帝國的消亡。各位覺得拜佔庭滅亡的因素還有哪些,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