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佔庭,作為羅馬帝國的榮光,為何還是難逃被亡國的悲劇?

2020-12-22 貓眼影視趣談

在公元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把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分別由兩個兒子繼承,至此羅馬帝國分裂,再也沒有統一過。其中,西羅馬帝國在分裂後不到100年的時間,被日耳曼人滅亡,羅馬的榮光被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所繼承,繼續存在了近1000年的時間,但終究還是在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滅,一個千年帝國是因什麼緣由而亡,小編接下來會給我出我個人的看法。

相比於他的難兄難弟西羅馬帝國,拜佔庭的開局還是比較好的,至少沒被蠻族群毆,靠著不俗的貢金,取得了相對和平的環境。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消沉,在查士丁尼一世時期,帝國終於迎來了中興,在大將軍貝利撒留的徵戰下,帝國一度收復義大利半島和若干非洲地區,使地方蠻族再次被羅馬所徵服,羅馬似乎又回到了當年的黃金時代,然而可惜的是,這份時代並沒有持續多久,隨著查士丁尼和貝利撒留的去世,他們所徵服的領土也在逐年減少。在他們之後,羅馬的統治者再也沒有重現過這樣的輝煌。

要說內部矛盾,拜佔庭帝國內部官僚化問題嚴重,皇帝的權力得到空前的提升,但也弱化了國內公民的各種政治上的權力,國家機關想法設法在公民身上撈取油水,政治上的腐敗,也弱化了公民意識.到後期,人民與統治階級存在對立,國民難以形成凝聚力。其次就是繼承法不完善,皇帝去世後,經常會有利益集團會因繼承權而大打出手,為了奪權而進行的內戰也在加速消耗帝國的國力。在軍事上,拜佔庭的軍隊實力也大不如前了,在過去羅馬軍隊都是羅馬人擔任,到了拜佔庭帝國時期,由於人口不足經常會僱傭外籍傭兵,這樣一來軍隊的忠誠度就無法得到保證.事實也確實如此,身居高位的外籍軍官經常會做出違法帝國法律的事情。除此之外軍隊的維護費是十分高昂的,為了維護帝國安全需要龐大的軍隊,但財政卻難以支撐,似乎成了一個死結,帝國被套在裡面出不來。

除了內部上的各種矛盾,還有一堆外來入侵者需要伺候,拜佔庭地處亞歐的中間地段,需要面對東西兩個地段的入侵。比如東部強敵——阿拉伯帝國,作為一個新興國家,一直在進行領土擴張,然後就跟拜佔庭對上了,拜佔庭在交戰中接連失利,與此同時,其它各民族也開始乘火打劫,想在這拜佔庭身上割一塊肉走,多年的戰爭透支了帝國國庫,使得帝國財政雪上加霜。還有一點,就是宗教的因素,拜佔庭帝國實行政教一體,後期由於和羅馬教廷決裂,帝國國教改為東正教。在後來的十字軍東徵時期,由於拜佔庭帝國早就看伊斯蘭勢力不爽了,就放任十字軍經過自己的地盤,但卻被一手背刺,十字軍峰迴路轉,打上了拜佔庭的主意,還一度攻佔了君士坦丁堡,把拜佔庭打到亡國,雖說拜佔庭人最終還是復國成功,但實力已經大不如前,領土也越來越少。

隨著時間的推移,帝國領土不斷被別國所佔領,到最後,只剩下君士坦丁堡這一地方,同一時期,隨著奧斯曼土耳其的壯大,帝國最終在1453年被其滅,羅馬帝國的歷史也就此終結了。

以上是小編所認為的個人觀點,拜佔庭作為一個千年帝國,要是滅亡也不會是在一瞬間實現,肯定是在經歷了一段時間以及不正確的操作所導致的。拜佔庭帝國的覆滅,很大程度上還是內部決策失誤所導致的,連年的重稅和日益腐敗的政府不得人心。不過有一說一,帝國命運也不怎麼好,在關鍵時刻還碰上了各種天災,比如查士丁尼瘟疫,使得帝國人口銳減,勞動力大幅下降,這要說是盛世,帝國或許還有餘力處理這樣的棘手問題,但在形勢緊張的情況下,這只會加速帝國的消亡。各位覺得拜佔庭滅亡的因素還有哪些,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拜佔庭帝國: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為何竟被徹底希臘化?
    作為羅馬的最後遺存,拜佔庭帝國頑強地在巴爾幹半島之上存在了上千年之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卻不再像當年的那個羅馬拉丁式的國度,反而越發像一個希臘式的國家。拜佔庭,這個傳承著羅馬帝國衣缽的國度,為何會走向徹底的希臘化呢?
  • 拜佔庭是羅馬帝國的尾聲、斯拉夫人的背景,還是奧斯曼帝國的序幕
    拜佔庭帝國之名,源於德國歷史學家赫羅尼姆斯·沃爾夫的著作《歷代拜佔庭歷史學家手稿》,「拜佔庭」的稱呼是為了與古代的羅馬帝國、分裂後的東羅馬帝國、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相區別。拜佔庭,本是希臘城邦邁加拉的一座移民城市,名字叫做拜佔蒂翁,拉丁名字便是拜佔庭。
  • 羅馬帝國、東羅馬(拜佔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
    羅馬帝國是歐洲古代最強大的大帝國之一,也是如今歐洲文明的正源所在。不過除了羅馬帝國之外,歐洲歷史上還出現過東羅馬(拜佔庭)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那麼這三個「羅馬」有什麼關係呢?羅馬帝國在建立後發生了多次分裂和內戰,越來越難以維持統一。
  • 世紀對決26 6世紀:拜佔庭現羅馬榮光,薩珊再造巔峰,大隋一統華夏
    在西亞,本世紀是薩珊王朝的第二個黃金時期,薩珊王朝持續不斷地與拜佔庭帝國交鋒,獲得了不少新領土,為7世紀初的最後鼎盛時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歐洲,本世紀是羅馬帝國滅亡後的第一個世紀,廣大的中西歐地區進入到了日耳曼蠻族建國統治時期,今日的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歐國家就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形成。
  • 同是源於羅馬帝國,拜佔庭皇室憑什麼玩出一個如此繁榮的大帝國?
    和破敗不堪的西羅馬帝國的現狀相比,遠在東方的東羅馬帝國此時卻煥發了強大的生命力。作為羅馬帝國政治、經濟以及思想文化的直接繼承者和唯一倖存者,東羅馬帝國在繼承與創新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最終走上了強大的帝國之路,甚至逐漸開始步入更加先進的封建社會。
  • 「古羅馬後裔」拜佔庭,為何在義大利麵對倫巴第人入侵卻不堪一擊?
    要解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要說到那場戰爭過程異常慘烈的哥特戰爭和那場讓拜佔庭帝國人口數量銳減的查士丁尼大瘟疫。一:急於恢復羅馬帝國曾經榮光而悍然向東哥特人發起戰爭的查士丁尼皇帝1.幾乎將東哥特人打至滅族的哥特戰爭。
  • 羅馬帝國為何衰落?
    羅馬帝國為何衰落?一些人認為,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洗劫羅馬標誌著羅馬帝國的滅亡。而另一些人則認為,直到中世紀,羅馬帝國才走下歷史舞臺。這樣不同的觀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選擇哪個羅馬作為探討對象。據在線歷史頻道HistoryHit報導,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兩部分,即西羅馬帝國與拜佔庭帝國。西羅馬帝國以羅馬為首都,而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現在的伊斯坦堡)為首都。
  • 東羅馬帝國為啥又叫拜佔庭帝國,原來和德國有關係,理由很可笑!
    提到東羅馬帝國,人們就會想到這個國家還叫做拜佔庭帝國。那麼,東羅馬帝國為啥叫做拜佔庭帝國呢? 原來,這個國家的名字和德國有關係,理由非常可笑!東羅馬帝國地形圖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說說東羅馬的歷史。東羅馬帝國起源於羅馬帝國。
  • 拜佔庭帝國為何能延續千年?
    但到了公元4世紀左右,這個時候的羅馬帝國和當年最強盛的時候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無論是內政、外交還是經濟,都陷入了困境。更要命的是,這個時候,從北方新興起了一股強大力量,那就是日耳曼人。這日耳曼人是什麼人?他們是遊牧民族,主要居住在羅馬帝國的邊境一帶。在羅馬人看來,這些日耳曼人就是文明未開化的蠻族,住的都是茅草屋,吃的都是粗製濫造的食物。「他們和我們輝煌燦爛的城市文明怎麼比?」
  • 文藝復興靈感源於拜佔庭典籍
    在羅馬帝國的晚期,分裂為西和東二個羅馬帝國,宗教也出現了兩個中心,而且都自認為正統,因而分歧也越來越多。公元1054年羅馬和拜佔庭教會徹底分裂,羅馬教皇和拜佔庭牧首互相開除對方的教籍,至此基督教正式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
  • 羅馬名存實亡,蒙古帝國西徵三次為何不「摻一腳」,收了拜佔庭?
    (一)、榮光不再的羅馬「條條大路通羅馬—殊途同歸」。羅馬帝國的輝煌,世人皆知,也對歐洲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東羅馬帝國當時是無法與蒙古軍隊對抗的,因為十字軍的第四次東徵已經將其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甚至,連君士坦丁堡也被毀滅的大半成了廢墟。
  • 拜佔庭及拜佔庭帝國稱呼的由來,為什麼要把東羅馬叫拜佔庭
    但是在東歐的巴爾幹與亞洲相接的地方,歷史上曾經有過東羅馬帝國,經常被人稱呼為拜佔庭帝國,而且這倆名詞經常交錯出現,搞得人摸不著頭腦。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拜佔庭三個字的來歷,以及為什麼要用這個名字來代指東羅馬帝國。
  • 歐洲宦官發展歷程:強盛的拜佔庭帝國,為何變為「太監的天堂」?
    說起「宦官」一詞,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在中國歷史上,宦官作為影響中國政治局勢的重要政治勢力之一,從秦漢時期就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臺,直到明朝滅亡之後,中國的宦官勢力才基本消退。而在歐洲歷史上,雖然宦官並沒有形成規模和體系,但是在某些時代之中,皇帝大權旁落而宦官叱吒風雲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比如說在拜佔庭帝國時期。
  • 拜佔庭帝國為何能延續千年?而我國能超過300年的都不多?
    東羅馬帝國又叫做拜佔庭帝國,首都是君士坦丁堡,成立於公元330年到公元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存在了1100多年,實行的是君主制國家,是西方世界一個歷史悠久的帝國。拜佔庭帝國的稱呼其實並不是當時國民所認可的,是因為17世紀的史學家為了方便區分古代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出的一種稱呼,因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在拜佔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關於拜佔庭帝國為何能延續千年的問題,一直飽受很多人的解讀,但是我看歷史材料,西方人解釋的少,但是我們東方人卻一直樂此不疲。
  • 拜佔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一城三名,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中心
    公元前264~前146年,羅馬通過三次布匿戰爭毀滅了迦太基;之後公元前214~前146年,羅馬又經過四次馬其頓戰爭徵服了整個希臘地區,從此拜佔庭(君士坦丁堡)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拜佔庭(君士坦丁堡)的崛起,要到君士坦丁大帝統治時期。
  • 拜佔庭,與古羅馬之間究竟有什麼聯繫和不同?
    1、拜佔庭,本是君士坦丁堡的希臘舊稱拜佔庭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公元3—4世紀,羅馬帝國由於西部蠻族的嚴重威脅,羅馬的君主開始尋找相對穩定的地區作為帝國新的中心。最終,君士坦丁大帝選定了地中海和黑海之交的港口城市—拜佔庭,下令在此興建「新羅馬」。
  • 正義之戰、為政教「代言」,拜佔庭宗教中為何要「包裝」軍人聖徒?
    拜佔庭也叫做東羅馬帝國,四世紀羅馬帝國東西分裂之後,後世有學者稱之為「拜佔庭帝國」。整個帝國經歷了12個王朝,首都是君士坦丁堡。整個拜佔庭帝國疆域在11個世紀中不斷變動,正是因為這個龐大帝國涉及的地方太多,拜佔庭的藝術形式對這些地方的文明發展影響巨大。
  • 拜佔庭帝國的誕生:狄奧多西王朝
    東羅馬帝國,史稱拜佔庭帝國,中國古代文獻中對拜佔庭帝國則稱為拂菻。拜佔庭帝國存在的一千多年中,一直自稱為羅馬帝國,德國歷史學家沃爾夫為了區分各個時代中文獻中的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就從中引入了「拜佔庭帝國」這個叫法。。
  • 為什麼說拜佔庭帝國才是古羅馬的「正統繼承者」?
    而由於西歐在近現代對世界的影響力,導致人們更加熟知像法蘭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等這樣的西方歷史,而稍微往東走一走,就顯得不那麼著名了。然而無論從哪個角度來審視,好像地中海東半邊的拜佔庭才更具備"正統性"。接下來咱們從"裡"也就是拜佔庭內部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外"也就是帝國以外的其他種族或正確如何看待它、"客觀"也就是拜佔庭對古羅馬帝國各重要組成元素的繼承性上來看看它符不符合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