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中國文化中心承辦「認識中國,走近『一帶一路』」視頻研討會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開羅12月5日電(記者吳丹妮 袁吉光)埃及開羅中國文化中心承辦的「認識中國,走近『一帶一路』」系列視頻研討會第一期5日舉行。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駐埃及大使館、埃及謝拉夫可持續發展基金會、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主辦。70餘位中埃各界嘉賓線上出席活動,1200餘名觀眾通過文化中心社交網絡瀏覽、觀看了活動直播。

中國駐埃及大使廖力強當天在致辭中說,「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目的是聚焦互聯互通,深化務實合作,增進人民友好,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面向未來,中方願與埃方一道,把中埃關係打造成中阿、中非命運共同體先行先試的樣板。

埃及前總理埃薩姆·謝拉夫在致辭中表示,「一帶一路」倡議過去7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舉辦本次研討會的目的就是進一步促進埃及以及國際各界人士對「一帶一路」的認識。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在主旨發言中表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屬於世界,自古作為商貿之路的絲綢之路如今繼續肩負著加深國家相互了解、加強國家互利合作的責任。本次研討會的召開有助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增進交流,讓更多中東和非洲國家了解「一帶一路」倡議與成就。

本次研討會特邀專家王義桅和劉海方分別以《關於「一帶一路」的十個基本問題》和《「一帶一路」與一洲:中國與非洲新合作》為題,詳細介紹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概念和前景。與會中埃嘉賓就「一帶一路」相關話題進行了熱烈的互動交流。

相關焦點

  • 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2020「一帶一路」金融合作論壇成功舉辦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姜楠11月26日,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簡稱「文化中心」)主辦的2020「一帶一路」金融合作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國內外金融領域政府官員、企業高管及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十四五」時期「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相關議題。2020「一帶一路」金融合作論壇是由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主辦、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承辦的品牌論壇。文化中心第五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孔丹致開幕詞。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積極服務「一帶一路」戰略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結合學科優勢和專業特點,對接和服務「一帶一路」戰略。  培養國際專業人才。組建「絲綢之路學院」,招收來自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400名左右留學生,重點培養地質、土木工程、道路和橋梁等基礎建設工程技術人才。
  • 金職院承辦2020中國職業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論壇之「一帶一...
    11月29日,以「提升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為主題的2020中國職業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論壇在浙江杭州召開,金職院承辦了其中的「一帶一路」與職業教育標準研製圓桌論壇。本次論壇共有百餘家高職院校、研究機構和企業的200餘位專家學者、企業管理者參與,與會嘉賓圍桌論道,共話職業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大計。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謝俐,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一級巡視員、浙江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徐幸,外交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事務特別代表霍玉珍等領導、專家出席論壇。
  • 「一帶一路航天創新聯盟2019年冬令營」——「埃及之光」在開羅閉幕
    西工大新聞2月12日電(楊璐靜 袁雲)2019年1月31日(當地時間),為期近兩周的「一帶一路航天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聯盟」)2019年冬令營——「埃及之光」在開羅的軍事技術學院順利閉幕。本次冬令營是聯盟自2017年4月由我校和中國宇航學會共同發起成立後,首次在境外由聯盟成員單位承辦。
  • 卡娜絲絲綢受邀參加2019中國絲綢國際學術研討會
    10月9日上午,由浙江大學主辦,浙江大學出版社、中國絲綢博物館承辦的「當代詮釋與傳播:2019中國絲綢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來自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和艾爾伯特博物館、英國蘇格蘭國立博物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博物館、義大利米蘭昂布羅休美術館、義大利中國「一帶一路」交流合作中心、法國巴黎高等研究實踐學院,浙江大學、中國絲綢博物館等博物館及研究機構的60餘位代表參加了此次研討會絲綢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徵之一,其傳播和貿易加強了歷史上「絲綢之路」沿線多國之間的聯繫,促進了維持和平穩定的國際關係
  • 「一帶一路」百國印記: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本文轉自【長江新聞號】;2013年,中國首次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至今已有7年之久。在這過去的7年時間裡,衣索比亞、黑山、蒙古等國家獲得了第一條高速公路;馬爾地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橋;寮國、哈薩克斯坦等內陸國家,首次獲得出海口。
  • 港媒關注:中國聘外籍專家服務「一帶一路」
    參考消息網12月15日報導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14日報導,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個國際法專家委員會聘任了4名非洲籍專家,該委員會旨在幫助處理與北京的「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的法律問題。
  • 美國Discovery教育落戶深圳,中國一帶一路文化駛入全球高速公路
    深圳2017年5月13日電 /美通社/ -- 中國文化教育產業迎來資本化熱潮,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國文化走出去並如何可持續,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吸引更多社會資源、優質資本共同推動中國一帶一路文化與軟實力戰略實現,共同推動「中國夢」的偉大復興。
  • 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雲端」傳遞守望相助情誼
    >開羅中國文化中心      開啟線上交流新模式「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絲路古道,為我們永遠守望……」5月22日,阿語歌曲《中埃手挽手》在開羅中國文化中心官網發布。這首歌曲由開羅中國文化中心聯合埃及知名音樂人共同創作,以充滿阿拉伯風情的動人旋律、飽含深情的歌詞,講述了中埃兩國攜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感人故事,歌頌了兩國人民間的深厚友誼。在這首歌發布前不久,另一首紀念中埃建交64周年的歌曲《攜手並肩》也在中心網站發布。
  •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 | 走向「一帶一路」——北京大學研究生...
    、共建、共享為原則的「一帶一路」倡議的實際效果和影響。,考察了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在哈薩克斯坦各界中的反響。中國駐哈大使張霄與調研團交流在人文領域,調研團分別訪問了阿斯塔納國際大學、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哈德大學,並參加了在阿斯塔納國際大學舉辦的「中哈文化、人文合作現狀與前景」研討會,調研團師生與哈方學者就文化政策
  •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秘書長意娜:「一帶一路」給黃河文化保護和...
    9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秘書長意娜發表演講。中國日報記者 鄒紅 攝中國日報網9月27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秘書長意娜認為,科技的進步和「一帶一路」倡議給黃河文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可能性。
  • 田賜:美國主要智庫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2019年4月22日發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與展望》報告也明確指出,共建「一帶一路」跨越不同國家地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歷史傳統、不同文化宗教、不同風俗習慣,是和平發展、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共同發展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
  • 郭業洲:新冠肺炎疫情彰顯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強大韌性和旺盛活力...
    郭業洲指出,在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一帶一路」作為聯繫聯通中國經濟內外循環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強調,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之義。
  • 「一帶一路」上的中國品質:重徵絲路,促進歐亞經濟文化交流
    中國日報網10月9日電(曹靜)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周年,「一帶一路」發展不斷深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望在逐漸實現,同舟共濟,共建責權共擔的命運共同體勢在必行。本著互惠共贏的原則,「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各在經濟和文化交流,受到眾多國家歡迎和支持。「波赫和中國長久以來關係友好。
  • 「一帶一路 萬裡茶道」茶產業經貿與文化交流論壇在福建武夷山舉辦
    為了傳承弘揚「萬裡茶道」文明,踐行「一帶一路」文化傳播的使命。16日,「一帶一路 萬裡茶道」茶產業經貿與文化交流論壇在武夷山舉行。活動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福建省委員會主辦,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南平市委員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武夷山委員會、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商務理事會武夷山工作站承辦。
  • 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法律服務和法治保障
    12月1日,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法律服務委員會西安中心、「一帶一路」律師聯盟西安中心、西安「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中心(以下簡稱「三個中心」),正式入駐西安「一帶一路」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示範區。當日下午,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對「三個中心」相關建設功能等情況進行了介紹。
  • UWEE體育教育聯盟啟幕 川企助力一帶一路文化交流
    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3日電  由UWEE歐美亞教育聯盟、BRITF「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專項基金聯合舉辦,北京體育館協會、成都長靴貓擊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北科長城國際學院協辦的UWEE體育教育聯盟中國發布會11月2日在京舉行。
  • 文明互鑑下的「一帶一路」
    中國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之間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一帶一路」倡議根植歷史,更面向未來;源於中國,更屬於世界。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實踐平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順應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佔據了國際道義制高點。從文化意義上說,「一帶一路」就是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紐帶。
  • 萬裡學院牽手索非亞中國文化中心講述中國故事
    本報訊(記者蔣煒寧 通訊員張蔚 向嫻華)「制扇藝術在中國源遠流長,商代已出現以長尾雉雞羽毛製成的羽毛扇。在漢語中,『扇』和『善』諧音,扇,寓意著善良、與人為善、善行善德,因此自古扇文化與善文化便聯繫在一起。摺扇不僅是消暑引涼風的好物,更是古代文人們的『懷袖雅物』。一扇在手,開合之間,書卷氣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