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彎道超車?晶片架構RISC-V新勢力迅速崛起 睿思芯科產品今年底量產
晶片設計的新格局將如何變化?
今年以來,晶片架構RISC-V這股新勢力正在快速崛起。面對著異構計算的趨勢、以及中美科技摩擦的持續,甚至有業內專家預測,未來X86、ARM、RISC-V有機會三分天下。
發展至今,CPU主要有兩大指令集,複雜指令集(CISC)架構x86,精簡指令集(RISC)架構陣營有ARM、MIPS和RISC-V。而RISC-V正是基於「精簡指令集」原則的第五代指令集架構,並且對外開源,由於開源、中立、精簡的屬性,且不太受美國政策的影響,因此被不少國家視為彎道超車的機會。
參與其中的企業也越來越多,不僅有阿里巴巴、華為這樣的巨頭,也有睿思芯科、SiFive、芯來科技等創業公司。其中,睿思芯科成立於2018年,創始人兼CEO譚章熹,師從提出精簡指令集的David Patterson教授。
在近日由21世紀經濟報導發起的「觸摸智造——2020中國製造業價值發現之旅」活動中,睿思芯科副總裁李軼向記者表示,雖然現在RISC-V生態還是早期,但是目前生態的發展速度很快,正日新月異地推進著。
睿思芯科主打產品為基於RISC-V開源指令集的低功耗、高效能的核心處理器晶片,其Pygmy平臺是面向AIOT的RISC-V多核異構AI SOC,可應用於智能語音、智能玩具、機器人、工業視覺、可穿戴等應用場景,睿思芯科的晶片將在今年年底量產。
李軼告訴記者,在支持的作業系統方面,Linux沒有問題,Linux生態本身就很成熟,也有用戶,同時,睿思芯科面向華為的鴻蒙作業系統也有一些計劃和溝通,但是現在鴻蒙生態才剛開始。
面對RISC-V的逐步崛起,終端廠商們、晶片客戶們基本都保持開放的心態來積極布局。
李軼向記者介紹道,第一類就是在中國有很強業務需求的國際終端廠商,他們是最急迫地想要切換。比如他們之前用的是ARM架構,但是70%-80%的銷售在中國,或者比如它的大客戶就是華為,就願意快速地擁抱RISC-V,即使目前主流產品還是ARM架構,也會籌謀RISC-V;
第二類是國內的公司,包括華為、字節跳動等,都已經在RISC-V上進行投入,大公司需要進行長遠布局,而不僅僅是看當前的出貨量;第三類是中間的集成商、方案商,他們的動力並不大,因為本身沒有太多核心技術,主要看哪一類架構的產品銷量更好。
對於RISC-V的計劃,紫光展銳產品規劃副總裁夏曉菲接受記者採訪時就曾談道:「我們在處理器的合作上是比較開放的態度,要在手機類的處理器上面還是無法替代的,因為它的生態跟安卓綁定得比較緊,但是對RISC-V我們也在密切關注,我們也會在RISC-V後續有更大的動作,希望在MCU類晶片去嘗試一些RISC-V的方案。」
在紫光展銳高級副總裁黃宇寧看來,RISC-V在工業電子領域有比較好的契機,「5G可能會帶來一個更大的市場,就是當傳統的MCU加上5G工業的應用,不管是在低延時或者高可靠的場景,特別適合工業的場景,存在一種新的可能性,工業的控制器和基礎連接的功能連在一塊,有這樣一個新形態的工業控制器,在這個控制器上有很多新的機會,這是一個新的品類,不管是新的品類還是新的技術,並沒有一個比較重的歷史包袱。」
在國內的RISC-V賽道上,參與者也不少,比如阿里巴巴旗下的中天微已經推出支持RISC-V第三代指令系統架構處理器 CK902,平頭哥推出了運用12納米工藝,搭載16個核心的RISC-V處理器玄鐵910;芯來科技已經推出通用MUC產品,並在今年獲得新一輪戰略融資,由小米集團領投,12月1日,芯來科技發布了芯芯來900系列IP;華米科技2017年啟動RISC-V晶片研發計劃,2018年發布了基於RISC-V開源指令集打造的可穿戴處理器黃山1號。
但是目前RISC-V還在發展初期,這股新興力量的商業化仍在探索階段,睿思芯科副總裁王衛認為:「主要的挑戰在於,CPU領域不是靠自己單打獨鬥,還需要更多生態環境的配合,包括編譯器、工具鏈等,需要更多的夥伴參與生態的建設,RISC-V早期產生和發展都是在國外,發展節奏裡,國際協作是非常關鍵的。作為新的指令集,RISC-V現在在早期階段,生態環境不夠完整。在發展初期,主要是一些軟體生態環境的成熟性和豐富性,需要一定時間發展,但是在特定的邊緣應用領域對這個依賴度沒有那麼高,發展的會更好一些。」
西南證券報告指出, 在半導體的歷史上,X86、ARM作為主流架構一直都佔有著很大的市場。隨著物聯網時代的來臨,而RISC-V作為新興架構,以其精簡的體量,或許在未來的IoT領域中能取得絕對的優勢,其他的應用場景還包括手機、伺服器、存儲等市場。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