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芯再傳好消息!中芯國際巨資購買晶片機器:加速量產14nm晶片

2020-12-09 數碼人科技

相信大家都知道,近日,美國再次加碼限制華為晶片業務的發展,試圖通過對臺積電施壓,來進一步達到全面「斷供」華為的目的,如此可見,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中,國產晶片全面替代無疑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而目前整個國產晶片產業鏈最薄弱的環節,無疑就是在晶片製造領域,雖然目前國內最大的晶片代工企業—中興國際,已經正式實現了14nm晶片投產,同時也更是拿到了華為海思14nm晶片的代工超級大單,而中芯國際為了能夠加速14nm晶片的全面量產,最近也是再次此巨資購買了一系列半導體生產機器。

在2月18日,中興國際正式對外發出公告:「中芯國際已經於2019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7日期間,已經向美國泛林半導體設備公司發出一系列購買單,購買單的總代價為6.0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2億元)」,相信大家都知道,美國泛林半導體公司是全球半導體裝備行業的巨頭之一,主要對外提供蝕刻機、CVD、清洗、鍍銅等相關的半導體生產設備,而此次中芯國際斥巨資購買一系列的半導體生產設備,無疑也將會再次提高中芯國際的14nm晶片工藝的產能,有助於國產晶片的未來發展;

根據中芯國際CEO梁孟松透露:「預計到2020年3月份,中芯國際的14nm晶片產能能夠達到4K、而在7月份產能翻番,達到9K,而在2020年年底達到15K。」當然,目前中芯國際也正在試圖購入最先進的ASML EUV極紫外光刻機,這種EUV光刻機能夠實現7nm晶片工藝量產,但最終卻因為種種「阻力」,導致中芯國際無法獲得這臺EUV光刻機,也就無法進一步突破7nm晶片生產工藝。

面對ASML斷供,國產光刻機方面也是再次傳來了好消息,那就是中國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的甘宗松團隊已經成功研發出了9nm工藝的國產光刻機設備,雖然與目前ASML的5nm、7nm的工藝製程技術,依舊存在2-3代的技術差,但就對9nm晶片工藝技術而言,無疑也是能夠緩解國產高端晶片製造的尷尬局面,在國產高端光刻機技術上能夠打破國外技術的封鎖、限制以及壟斷,確實也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寫在最後:即便是國產晶片的崛起之路,依舊非常的漫長,但小編相信我們中國肯定也會擁有自己的高端晶片、高端EUV光刻機設備,因為我們在很多核心技術領域,都已經成功取得了突破,事實證明,西方國家的限制,並不會遏制中國對於很多核心技術的追求和突破。各位小夥伴們,你們是否也是如此認為呢?歡迎在評論區中留言討論,期待你們的精彩評論!

相關焦點

  • 42億元 中芯國際採購美國泛林半導體裝備:加速14nm量產
    國內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18日宣布,公司在2019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7日的12個月期間就機器及設備向泛林團體發出一系列購買單,花費斥資6.01億美元(約合42億元人民幣)泛林Lam Research是一家美國公司,也是全球半導體裝備行業的巨頭之一
  • 國產7納米晶片獲得突破 中芯國際實施N+2工藝戰略
    可以看出,我國晶片行業均需要進口組裝,若能打破壟斷完全實現自產自造控制開發,國產晶片才會有本土產業鏈,不受制於人。近日,我國晶片巨頭中芯國際傳來消息,中國7nm晶片正在和世界縮小差距,14nm的晶片工藝更是實現大步邁進式發展。
  • 中芯國際正式宣布,國產先進位程晶片進入新局面
    中芯國際目前的製程工藝還只能達到14nm,相比臺積電的製程工藝可以說落後不少。中芯國際成為了我們的希望,為了助攻中芯國際製程晶片上取得突破,可以說國內不少企業開始紛紛發力。中芯國際在近日,中芯國際正式宣布了,超額募資已經達到了523.2億元,對於該筆款項中芯是這樣計劃的,將40%的資金用於12英寸晶片SN1項目,將小頭部分也就是20%用於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的儲備資金鍊
  • 聯姻A股:中芯國際的國產「芯」夢
    具體來說,該筆募集資金將用於擴大已經量產的14nm製程工藝的產能,同時加大更新的製程工藝研究投入,為搶佔戰略制高點鋪平道路。實際上,中芯國際在A股重點募集的資金正是用於以上兩個領域的SN1項目。從目前來看,該項目重點將用於剛剛投產的14nm晶片領域。
  • 中芯國際14nm:又一客戶曝光
    ▼中芯國際此前宣布14nm工藝在去年底量產,這是國內目前研發出的最先進工藝
  • 中芯國際斥資42億向泛林購買設備,加速14nm量產
    國內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18日宣布,公司在2019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7日的12個月期間就機器及設備向泛林團體發出一系列購買單,花費斥資6.01億美元(約合42億元人民幣)。中芯國際表示,已就本公司購買將用於生產晶圓的產品,和泛林團體訂立購買單。產品包括由蝕刻工具組成的資本設備。購買單的總代價為600,842,907美元,每項產品的付款條款為按各購買單規定於收到產品後30至60天。中芯國際表示,購買設備是為應對客戶的需要,公司將擴大產能、把握市場商機及增長。
  • 一個好消息,引震半導體行業,中芯國際為國產晶片帶來新的希望!
    這家企業就是鼎鼎有名的中芯國際,在全球晶片製造行業中排名第四,代表了我們國產晶片製造的未來。晶片產業主要分為設計和製造兩個方面。高通、博通、華為、三星等都是全球著名的晶片設計企業,負責晶片的軟硬體設計,以我們的華為公司為例,其晶片設計能力已追上國際公司的水平,自主研發的海思、麒麟、巴龍等晶片,已規模應用於華為手機、PAD和電信設備中。
  • 都是14nm晶片工藝,中芯國際與英特爾,究竟有沒有差距?
    當然這一切要怪intel自己,年年擠牙膏,14nm工藝用了6年。要知道英特爾的14nm工藝的晶片在2014年就推出來了,那時候是第5代酷睿,代號為Boradwell,採用的就是14nm工藝。直到第10代酷睿,也就是代號為Ice Lake的晶片,才有了10nm工藝,但14nm依然還在大規模使用,用於桌面版電腦等,是遠遠的落後於臺積電、三星了,連AMD都找臺積電後,在2019年推出7nm的Zen2代了。
  • 中芯國際N+1工藝繞過ASML光刻機,麒麟晶片不懼斷供,臺積電急了
    眾多的手機硬體升級中,處理器依舊是消費者最關心的話題,全球能設計高端晶片的科技公司還是非常多的,比如蘋果,三星,華為,高通,聯發科等,更高端的晶片就是電腦處理器了,最知名的有英特爾(Intel),AMD,IBM等美國科技巨頭。
  • 蔣尚義回歸,梁孟松請辭,中芯國際內訌背後,兩位晶片大牛的恩怨
    隨著臺積電前COO、晶片「大牛」蔣尚義重新回到中芯國際任職,現任中芯國際聯席CEO、技術「狂人」梁孟松突然在董事會請辭,並稱自己已經不再被尊重和信任。管理層發生人事地震,投資者也擔心對中芯國際股價帶來影響。
  • 對話中芯國際,川普最後一次的投注,4000億晶片巨頭也不會輸
    據多方消息,美國商務部於 12 月 18 日更新了「實體清單」,將國內第一大半導體晶片代工廠中芯國際列入其中。 而且,美國國防部又宣布將中芯國際等公司列入「軍事最終用戶」(Military End-User),並且禁止美國投資者購買其股票。 當天中芯國際旋即對此回應稱:「本公司被列入中國涉軍企業名單,對本公司運營沒有重大影響。」
  • 華為麒麟晶片真的沒救了嗎?中芯國際將給我們帶來好消息
    最近華為消費者BG總裁餘承東表示,麒麟9000可能是華為麒麟高端晶片最後一代。9月15日之後,麒麟晶片或將成絕版!吾輩當自強,唯有把我們自己的民族企業發展起來,才能打破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晶片製造領域,中芯國際將擔當起這一重任!
  • 內訌+外患,中芯國際如何突圍?
    其中,中芯國際採購了包括用於關鍵生產工藝設備,如蝕刻、光刻、晶圓清洗和測試機械,以及一年以上的消耗品部件,這些部件必須定期更換以保證機器的正常運行和日常操作的正常進行。中芯國際還建立了一個中央倉庫來儲存這些產品。同時,中芯國際正在針對部分美國設備、零配件、原材料,申請所需的出口許可證,但參考華為海思被封鎖後受到的衝擊,中芯國際的最終命運也不容樂觀。
  • 美加大限制華為,中芯國際迎來歷史性機遇?
    「編者註:美對華為晶片限制力度空前,科創版回歸、國產替代多重利好下促中芯國際3月底以來市值突破千億,兩大國家級基金注資160億」作者:charliehua近期最火熱的話題當屬美國對華為晶片管控再升級,這意味著實質性斷供危機可能出現。
  • 中芯國際14納米第二家客戶來了
    萬會員)www.eetop.cn bbs.eetop.cnblog.eetop.cn edu.eetop.cn中芯國際此前宣布14nm工藝在去年底量產,這是國內目前研發出的最先進工藝,已經給華為代工麒麟710A處理器了。
  • 三則新消息傳來,與中芯的5nm、3nm晶片的進度以及EUV光刻機有關
    因為國內晶片生產技術最先進的廠商是中芯,其已經可以量產14nm的晶片,良品率達到業界水準。而N+1工藝的晶片,也開始規模量產,其算是低功耗版的7nm晶片。根據中芯方面的描述,N+1工藝的晶片與14nm工藝的晶片相比,性能提升了20%,功耗降低了57%,邏輯面積縮小了63%,SoC面積減少了55%。而業內7nm晶片的性能提升在35%,所以才說N+1工藝算是低功耗的7nm晶片。也就是說,國內廠商目前還是無法量產5nm等先進位程的晶片。
  • 發債6億美元 四班倒上班:國產14nm晶圓廠中芯國際確保100%生產
    對於員工,中芯國際也推出了臨時員工保障政策,並給予穩崗補貼,生產線上的工作人員採取四班二輪的輪崗制度繼續生產。對於疫情期間的物流運輸、原材料保障等問題,中芯國際也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等地方政府的積極配合,確保生產進行。
  • 內憂外患 中芯國際一夜「入冬」?
    2009年,梁孟松「憤然離去」,隨後加入韓國三星進行晶片研發,並帶領團隊讓三星在14nm晶片技術上一度超過臺積電。並成功從臺積電手中搶下蘋果A9處理器和高通的訂單,讓臺積電股價大跌。2017年11月,在梁孟松與三星合同到期之際,梁孟松被周子學力邀加入了中芯國際。在梁孟松加盟之初,中芯國際還停留在28nm,與臺積電開始量產10nm晶片的距離甚遠。在中芯國際任職期間,梁孟松一直致力於先進位程的研發。從梁孟松的辭呈中可窺見一斑。
  • 中芯國際「局中局」
    01 梁孟松辭呈的三大疑點   網絡上風傳的梁孟松辭呈中,提到了中芯國際目前的先進工藝製程進展程度,包括28nm, 14nm,12nm,及n+1等技術均已進入規模量產,7nm技術的開發也已經完成,明年四月就可以馬上進入風險量產。
  • 市值超4000億,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的最大股東是誰?
    不過,肩負重任的中芯國際,也是如履薄冰,彼時最多能夠實現14nm的量產,而競爭對手臺積電卻已經實現7nm量產,還在衝關更高的技術,兩者差距依舊不小。當然,最大的不安還是來自美國,隨時可能面臨打壓。沒想到的還是沒能逃過,12月3日,中芯國際被美國列入黑名單,打壓還是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