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bilibili以下內容:
【經】六年春,鄭人來渝平。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於艾。秋七月。冬,宋人取長葛。
【傳】六年春,鄭人來渝平,更成也。
翼九宗五正頃父之子嘉父逆晉侯於隨,納諸鄂。晉人謂之鄂侯。
夏,盟於艾,始平於齊也。
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
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
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
【譯文】
隱公六年春天,鄭國人來魯國要求棄怨結好,當時叫做「更成」。
晉國翼地的九宗、五正傾父的兒子嘉父到隨邑迎接晉候,把他安置在鄂邑,晉國人稱他為鄂侯。
夏天,在艾地結盟,魯國開始和齊國結好。
五月二十五日,鄭莊公攻打陳國,獲得全勝。前年,衛州籲糾合陳國和徵伐整過,鄭莊公向陳桓公求和,陳桓公沒有應許。當時陳五父勸諫說:親近善人,友睦鄰國,是國家最寶貴的方略,您還是應許鄭國的求和為好。
陳桓公說:宋,衛兩個大國實在叫人畏難,像鄭這樣的小國怎能為害我呢?
於是陳桓公就沒有應許鄭國的求和,史官評價這件事說:為善的機會是不可失掉的,作惡的行為是不可助長的,恐怕就是告誡陳桓公吧。助長罪惡而不能改正,將會自遭禍殃,那是即使想挽救它,又怎能辦到呢?
【總結】:通過魯隱公前六年記錄的事,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國(魯隱公攝政六年,出現的大國:鄭國、宋國、衛國、魯國、齊國)之間,互毆後,如果沒有得到實質性勝利,就會去吊打一下旁邊的小國(邾國、陳國等),發洩一下心中的怨恨,具體過程如下:
魯隱公元年:鄭莊公克共叔段後,共叔滑逃到衛國,然後鄭國、衛國就開戰了。
1)、第一回合:衛人為之伐鄭,取廩延。 衛國勝利
2)、第二回合:鄭人以王師、虢師伐衛南鄙 。 鄭國勝利(冬十月,衛國來魯國弔喪,求救,說明衛國已佔下風。)
魯隱公二年:鄭人伐衛,討公孫滑之亂也
魯隱公三年:無戰事(衛國內亂狀態)
魯隱公四年:
1)、 第一回合: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圍其東門,五日而還。 此時陳國出現了
2)、秋,翬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陳國又出現了。
魯隱公五年:開始洩憤了
1)、宋人取邾田。伐宋,入其郛,以報東門之役。宋人使來告命。 邾人告於鄭。邾國 被宋國欺負,找鄭國幫忙報仇。
2)、宋人伐鄭,圍長葛,以報入郛之役也。
鄭國和宋國之間,相當於我打你一拳,你踹我一腳。都沒得到實質性好處。
魯隱公六年:鄭國開始收拾小國
1)、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
2)、秋,宋人取長葛。
魯隱公七年:
秋,宋及鄭平。七月庚申,盟於宿。公伐邾,為宋討也。 ——魯隱公666,和事老,教訓小弟。
**********************春秋左傳注 《經》文,楊伯峻先生解釋,簡體橫排***************
1、六年春,鄭人來渝平
去年是二月初七日己丑冬至,建醜。 《公羊》、《轂粱傳》作「輸平」,「輸」與「渝」同從俞聲,本可通用。《史記年表》雲「隱公六年,鄭人來渝平」,則用《左傳》。《廣雅釋詁》:「渝,更也。」渝平與渝盟不同。 渝盟見桓公元年、西宮二十八年傳。渝盟謂毀棄盟約,渝平謂棄舊怨而修新好。 魯、鄭本有舊怨,此時則變舊怨為新好。
1)、 「輸」與「渝」音同 俞。因此《公羊》、《榖梁》寫:輸平 。這裡
輸 念(yu)
2)、渝盟與渝平意思不同,渝盟謂毀棄盟約,渝平謂棄舊怨而修新好。魯國、鄭國此時是棄怨修好,
因此作渝平(一開始我以為渝平 是個地名。)
3)、魯隱公六年的
2、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於艾。
艾,疑在齊、魯之間,當在今山東省新泰縣西北約五十裡。
1)與鄭國棄怨修好之後,又與齊國結盟。 結盟的地方 在艾。疑似在今山東省新泰縣西北約五十裡
3、秋七月,冬,宋人取長葛。
李廉《春秋諸傳會通》云:「無事書「春正月」者二十四,自因公元年始;書「夏四月」者十一,自桓九年始,書「秋七月」這十七,自隱公六年始;書「冬十月」者十一,自桓元年始。」
舊說,《春秋》雖某一季度無事,亦必書時與其首月。(周正之正、四、七、十諸月即夏正只十一、二、五、八諸月,因為一季之第一月,亦為冬至、春分、夏至、秋分所在之月。故《漢書律曆志》引《三統曆》以為「月以記分、至」。)
但亦有不如此者,如桓四年及七年不書秋七月,成十年不書冬十月,桓十七年直書五月,不書夏,昭十年直書十月不書冬。其所以不具者,杜預以為史之闕文。
隱公六年,冬天無事,《春秋》與《左傳》均沒有記載,因此此處楊伯峻先生
通過李廉《春秋諸傳會通》和杜預的記錄,發表一些見解,沒有書寫的原因,杜預以為是闕文。
**********************春秋左傳注 《左傳》文,楊伯峻先生解釋,簡體橫排***************
六月春,鄭人來渝平。更成也。
《公羊傳》云:「輸平猶墮成也。」《轂粱傳》亦云:「輸者,墮也。來輸者,不果成也。」《左傳》則以渝平為更成。兩義相反。考之史事,《左傳》為是。隱公為公子時,與鄭人戰於狐壤,為鄭人所獲,賂尹氏而逃歸,固與鄭結仇。隱公四年,宋、陳、蔡、衛諸國伐鄭,魯公子翬帥師會之伐鄭。宋、鄭世怨,而魯、宋屢結同盟,是魯、鄭亦仇怨之國,無所謂成不成也。既本無成,又何從而毀敗之?此蓋鄭莊公見上年魯公拒絕宋之求援,因而派使來,約棄前嫌而修新好。餘詳《經》《傳》。
由於魯隱公為公子時,曾經與鄭國戰於狐壤被虜,因此魯國與鄭國有仇怨。所以沒有毀敗之說
因此《公羊》《榖梁》記錄有誤。
隱公五年,魯隱公因宋國使者言辭不當,拒絕救援,鄭國因此來棄怨修好。
所以魯隱公算不算與鄭國一個臺階下,讓鄭國來棄怨修好。
翼九宗五正傾父之子嘉父逆晉侯於隨,納諸鄂。
此句只是說嘉父迎晉候於隨「翼九宗正傾父之子」,皆所以說明嘉父之所自出。 翼,地名,蓋傾父、嘉父所居。 九宗五正,官名。蓋傾父之官職。定四年傳雲「分唐叔以懷姓九宗,職官五正,」足見此乃殷商以來傳世之官職。傾父或系當時極著聲望之人,故敘其子嘉父,冠以其名位,與桓二年「靖侯之孫樂實」為一例。次只敘一人耳,而詳其地,詳其族,詳其官,詳其父,於以見晉之有強宗耳。晉侯即翼侯之奔隨者。 據《一統志》,鄂侯故壘(lei同壘)在今山西省鄉寧縣南一裡。
楊伯峻先生此處主要解釋 九宗五正。 這是一個官名,殷朝始置,周朝沿襲,晉國此時
也使用沿襲了。從此處可以推斷,傾父在當時極有聲望。
鄂侯在今山西省鄉寧縣。
晉人謂之鄂候。
依《晉世家》及《年表》,鄂侯已卒於桓王立哀侯之前,此時不應與其子哀侯並立,《史記》蓋另有所據。依《左傳》所敘,哀侯已立於翼,固鄂侯不得復入翼。
夏,盟於艾,始平於齊也。
艾見《經》《注》。 杜預《注》云:「春秋前,魯與齊不平,今乃棄惡結好,故言始平於齊。」
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
庚申,十一日。 大獲者,謂俘虜甚多。近人以為以俘虜為其奴隸者甚多。
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候不許,五父諫曰:
何焯(chao)《義門讀書記》云:「周鄭交惡,陳方有寵於王,故不許鄭成。」考是年為鄭莊公二十七年、陳桓公之二十八年,《傳》所謂往歲者,不能確指是何年。若依何說,則當在周、鄭交惡以後,只是近年之事。 五父即桓公五年傳之文公子佗,餘詳桓公五年傳注。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
其,表祈請與命令之副詞。
陳候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
王引之《經義述聞》云:「實,是也;難,患也。宋、衛實難者,言唯宋、衛是患也。」實為用於動詞倒裝之結構助詞。
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
長,動詞。
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雖欲救之,其將能乎?
悛,音銓,悔改也。 從,隨從,猶今言跟著,表世間之速。王引之以為當作從,不可從。 自及,謂自及於禍害。 其,用法同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