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注——隱公六年(1)陳侯,你被之前說的話打臉了

2020-12-22 騰訊網

本章主要bilibili以下內容:

【經】六年春,鄭人來渝平。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於艾。秋七月。冬,宋人取長葛。

【傳】六年春,鄭人來渝平,更成也。

翼九宗五正頃父之子嘉父逆晉侯於隨,納諸鄂。晉人謂之鄂侯。

夏,盟於艾,始平於齊也。

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

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

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

【譯文】

隱公六年春天,鄭國人來魯國要求棄怨結好,當時叫做「更成」。

晉國翼地的九宗、五正傾父的兒子嘉父到隨邑迎接晉候,把他安置在鄂邑,晉國人稱他為鄂侯。

夏天,在艾地結盟,魯國開始和齊國結好。

五月二十五日,鄭莊公攻打陳國,獲得全勝。前年,衛州籲糾合陳國和徵伐整過,鄭莊公向陳桓公求和,陳桓公沒有應許。當時陳五父勸諫說:親近善人,友睦鄰國,是國家最寶貴的方略,您還是應許鄭國的求和為好。

陳桓公說:宋,衛兩個大國實在叫人畏難,像鄭這樣的小國怎能為害我呢?

於是陳桓公就沒有應許鄭國的求和,史官評價這件事說:為善的機會是不可失掉的,作惡的行為是不可助長的,恐怕就是告誡陳桓公吧。助長罪惡而不能改正,將會自遭禍殃,那是即使想挽救它,又怎能辦到呢?

【總結】:通過魯隱公前六年記錄的事,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國(魯隱公攝政六年,出現的大國:鄭國、宋國、衛國、魯國、齊國)之間,互毆後,如果沒有得到實質性勝利,就會去吊打一下旁邊的小國(邾國、陳國等),發洩一下心中的怨恨,具體過程如下:

魯隱公元年:鄭莊公克共叔段後,共叔滑逃到衛國,然後鄭國、衛國就開戰了。

1)、第一回合:衛人為之伐鄭,取廩延。 衛國勝利

2)、第二回合:鄭人以王師、虢師伐衛南鄙 。 鄭國勝利(冬十月,衛國來魯國弔喪,求救,說明衛國已佔下風。)

魯隱公二年:鄭人伐衛,討公孫滑之亂也

魯隱公三年:無戰事(衛國內亂狀態)

魯隱公四年:

1)、 第一回合: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圍其東門,五日而還。 此時陳國出現了

2)、秋,翬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陳國又出現了。

魯隱公五年:開始洩憤了

1)、宋人取邾田。伐宋,入其郛,以報東門之役。宋人使來告命。 邾人告於鄭。邾國 被宋國欺負,找鄭國幫忙報仇。

2)、宋人伐鄭,圍長葛,以報入郛之役也。

鄭國和宋國之間,相當於我打你一拳,你踹我一腳。都沒得到實質性好處。

魯隱公六年:鄭國開始收拾小國

1)、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

2)、秋,宋人取長葛。

魯隱公七年:

秋,宋及鄭平。七月庚申,盟於宿。公伐邾,為宋討也。 ——魯隱公666,和事老,教訓小弟。

**********************春秋左傳注 《經》文,楊伯峻先生解釋,簡體橫排***************

1、六年春,鄭人來渝平

去年是二月初七日己丑冬至,建醜。 《公羊》、《轂粱傳》作「輸平」,「輸」與「渝」同從俞聲,本可通用。《史記年表》雲「隱公六年,鄭人來渝平」,則用《左傳》。《廣雅釋詁》:「渝,更也。」渝平與渝盟不同。 渝盟見桓公元年、西宮二十八年傳。渝盟謂毀棄盟約,渝平謂棄舊怨而修新好。 魯、鄭本有舊怨,此時則變舊怨為新好。

1)、 「輸」與「渝」音同 俞。因此《公羊》、《榖梁》寫:輸平 。這裡

輸 念(yu)

2)、渝盟與渝平意思不同,渝盟謂毀棄盟約,渝平謂棄舊怨而修新好。魯國、鄭國此時是棄怨修好,

因此作渝平(一開始我以為渝平 是個地名。)

3)、魯隱公六年的

2、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於艾。

艾,疑在齊、魯之間,當在今山東省新泰縣西北約五十裡。

1)與鄭國棄怨修好之後,又與齊國結盟。 結盟的地方 在艾。疑似在今山東省新泰縣西北約五十裡

3、秋七月,冬,宋人取長葛。

李廉《春秋諸傳會通》云:「無事書「春正月」者二十四,自因公元年始;書「夏四月」者十一,自桓九年始,書「秋七月」這十七,自隱公六年始;書「冬十月」者十一,自桓元年始。」

舊說,《春秋》雖某一季度無事,亦必書時與其首月。(周正之正、四、七、十諸月即夏正只十一、二、五、八諸月,因為一季之第一月,亦為冬至、春分、夏至、秋分所在之月。故《漢書律曆志》引《三統曆》以為「月以記分、至」。)

但亦有不如此者,如桓四年及七年不書秋七月,成十年不書冬十月,桓十七年直書五月,不書夏,昭十年直書十月不書冬。其所以不具者,杜預以為史之闕文。

隱公六年,冬天無事,《春秋》與《左傳》均沒有記載,因此此處楊伯峻先生

通過李廉《春秋諸傳會通》和杜預的記錄,發表一些見解,沒有書寫的原因,杜預以為是闕文。

**********************春秋左傳注 《左傳》文,楊伯峻先生解釋,簡體橫排***************

六月春,鄭人來渝平。更成也。

《公羊傳》云:「輸平猶墮成也。」《轂粱傳》亦云:「輸者,墮也。來輸者,不果成也。」《左傳》則以渝平為更成。兩義相反。考之史事,《左傳》為是。隱公為公子時,與鄭人戰於狐壤,為鄭人所獲,賂尹氏而逃歸,固與鄭結仇。隱公四年,宋、陳、蔡、衛諸國伐鄭,魯公子翬帥師會之伐鄭。宋、鄭世怨,而魯、宋屢結同盟,是魯、鄭亦仇怨之國,無所謂成不成也。既本無成,又何從而毀敗之?此蓋鄭莊公見上年魯公拒絕宋之求援,因而派使來,約棄前嫌而修新好。餘詳《經》《傳》。

由於魯隱公為公子時,曾經與鄭國戰於狐壤被虜,因此魯國與鄭國有仇怨。所以沒有毀敗之說

因此《公羊》《榖梁》記錄有誤。

隱公五年,魯隱公因宋國使者言辭不當,拒絕救援,鄭國因此來棄怨修好。

所以魯隱公算不算與鄭國一個臺階下,讓鄭國來棄怨修好。

翼九宗五正傾父之子嘉父逆晉侯於隨,納諸鄂。

此句只是說嘉父迎晉候於隨「翼九宗正傾父之子」,皆所以說明嘉父之所自出。 翼,地名,蓋傾父、嘉父所居。 九宗五正,官名。蓋傾父之官職。定四年傳雲「分唐叔以懷姓九宗,職官五正,」足見此乃殷商以來傳世之官職。傾父或系當時極著聲望之人,故敘其子嘉父,冠以其名位,與桓二年「靖侯之孫樂實」為一例。次只敘一人耳,而詳其地,詳其族,詳其官,詳其父,於以見晉之有強宗耳。晉侯即翼侯之奔隨者。 據《一統志》,鄂侯故壘(lei同壘)在今山西省鄉寧縣南一裡。

楊伯峻先生此處主要解釋 九宗五正。 這是一個官名,殷朝始置,周朝沿襲,晉國此時

也使用沿襲了。從此處可以推斷,傾父在當時極有聲望。

鄂侯在今山西省鄉寧縣。

晉人謂之鄂候。

依《晉世家》及《年表》,鄂侯已卒於桓王立哀侯之前,此時不應與其子哀侯並立,《史記》蓋另有所據。依《左傳》所敘,哀侯已立於翼,固鄂侯不得復入翼。

夏,盟於艾,始平於齊也。

艾見《經》《注》。 杜預《注》云:「春秋前,魯與齊不平,今乃棄惡結好,故言始平於齊。」

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

庚申,十一日。 大獲者,謂俘虜甚多。近人以為以俘虜為其奴隸者甚多。

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候不許,五父諫曰:

何焯(chao)《義門讀書記》云:「周鄭交惡,陳方有寵於王,故不許鄭成。」考是年為鄭莊公二十七年、陳桓公之二十八年,《傳》所謂往歲者,不能確指是何年。若依何說,則當在周、鄭交惡以後,只是近年之事。 五父即桓公五年傳之文公子佗,餘詳桓公五年傳注。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

其,表祈請與命令之副詞。

陳候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

王引之《經義述聞》云:「實,是也;難,患也。宋、衛實難者,言唯宋、衛是患也。」實為用於動詞倒裝之結構助詞。

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

長,動詞。

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雖欲救之,其將能乎?

悛,音銓,悔改也。 從,隨從,猶今言跟著,表世間之速。王引之以為當作從,不可從。 自及,謂自及於禍害。 其,用法同義。

相關焦點

  • 春秋左傳注——隱公二年(1)鄭莊公伐衛之「戰狼外交」
    懷遠之向當是襄公十四年「會吳」之向,說詳江永《春秋地理考實》、顧炎武《日知録》卷三十一併黃汝成《集釋》。顧棟高《大事表春秋入國滅國論》云:「莒人入向,而宣公四年伐莒取向,則已為莒邑,而隱公二年向為莒滅明矣。」 1、春秋戰國時期,完美演繹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莒國舊都是介根,後面遷至莒縣。
  • 魯國史話十三:《春秋》中隱公兩次建城被譏「不時」,真冤枉他了
    因為,魯國的代理國君隱公這一次又做了件被《春秋》特意記錄,又被史學家們大加譏諷的事。那隱公這次又幹了什麼事呢?咱們這就來敘上一敘。要說魯隱公姬息其人,雖然不是正式的國君,但為人處世還算是比較靠譜的。因為,在隱公七年和九年這兩個年頭裡,姬息愣是把同一個「錯誤」連續犯了兩次,您說說這能不讓「春秋三傳」的作者對他口誅筆伐一番麼?可是說了這半天,「閒敘」你還是沒有說隱公到底幹了什麼事啊。其實,隱公這次辦的「錯事」,便是建了中丘(隱公七年)、郎(隱公九年)這兩座城。
  • 春秋左傳注——隱公元年(10)隱藏諸多陰謀的魯惠公葬禮
    春秋時,新君逾年始稱元年,此時是隱公元年七月,則已逾年矣),使來饋贈助喪之物,太遲緩矣。 子氏即仲子。仲子此時猶在,未死而助其喪,猶不合理。 依《春秋》體例,天子之卿大夫不宜書名,而此時稱宰喧者(咺是其名),即由此之故。
  • 對始隱問題的另類解答:隱公之前,諸侯列國皆無史記
    想要回絕天子,自會有一套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僅讓你無可辯駁,甚至還能讓你懷疑起人生來。 比如在170年前的魯桓公時期,天子派家父到魯國去索要車馬。至於給了還是沒給,春秋三傳都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卻都給出了一個極其負面的評價。 公羊傳說:「王者無求;求車,非禮也。」
  • 春秋左傳注——三英大戰呂布的虎牢關,春秋時期在什麼位置呢?
    1、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依《春秋》書法,魯國十二君,與其元年,應書「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惟隱公、莊公、閔公、僖公四公之元年,只書「元年春王正月」,不書「公即位」,蓋各有緣由,《傳》文亦各有解釋。
  • 春秋微言大義,中國王者天下的開始
    【春秋*隱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於宿。冬十有二月,祭伯來。公子益師卒。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元年。
  • 魯國史話九:從2位母親的喪祭典禮中,看隱公為人的忠厚與循禮
    可是,「棠地觀魚」真的就像《左傳》所說的那樣不堪,真的就是「亂政」了嗎?在下上次便分析了,隱公去觀魚雖然會帶來一些隱患,但還不至於到了亂政的地步。這無非就是魯國的這些大臣們把「禮法」當成了控制國君的工具,來「欺負」姬息這位不太名正言順且較為軟弱的攝政國君罷了。
  • 悠悠千載,話說春秋之文姜
    《左傳》記載:「公會齊侯於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公謫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於車。」還是說在齊國臨淄,齊侯與文姜私通,魯桓公質問文姜後,文姜告訴了齊襄公。一場宴會後,齊襄公指使公子彭生扶著魯桓公上車,魯桓公就死在了車上。《公羊傳》記載:夫人「與弒公也。其與弒公奈何?夫人譖公於齊侯,公曰:『同非吾子,齊侯之子也。』
  • 魯國史話十四:三國終於會師伐宋,沒想到最大的受益者居然是隱公
    在《春秋》經文中,有關隱公十年的內容總共可以分成六段(或者說是六句):其中的五段都提到了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唯一沒有提到戰爭的一段,也是在為其後的戰爭做著準備。咱們這就從《春秋·隱公十年》所記的前三段內容入手,去看看那年的第一場大會戰。
  • 孔子的春秋大夢,天下一統,王者無外
    孔子每到一地方做事必先正名,名正則言順,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做事具有合法性。 惠公是隱公的父親,仲子是惠公的夫人,是魯桓公的母親。隱公以喪葬通告周天子,周天子於是派遣使者送禮物予以慰問。由於仲子不是隱公的生母,在子憑母貴,母憑子貴的周朝來凸顯隱公的高尚品格,表明隱公並不想做國君,會有一天把國君的位置讓給仲子的兒子後來的桓公的。
  • 春秋左傳注——共叔段奇特的出逃路線,他在想什麼呢?
    1、祭仲曰:祭仲,鄭大夫,即隱公三年之祭足。祭為其食邑,祭邑當今河南中牟縣之祭亭,與祭伯之祭在鄭州市為兩地。書蟲小確幸總結:左傳中有祭仲和祭伯,這是兩個人喲。祭仲是鄭大夫。而祭伯是祭國,伯爵也。周公姬旦的第五個兒子,封國在鄭州市區東。
  • 春秋左傳注——諸侯歃血為盟和喪葬規格
    1、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 公即魯隱公。凡經文單稱「公」者,皆魯君。邾,國名,曹姓。參見王國維《觀堂集林邾公鐘跋》。初都今曲阜縣稍南,蓋魯之附庸,後都今鄒縣東南,春秋後八世楚滅之。《禮記檀弓》、《公羊傳》皆作「邾婁」,《國語鄭語》、《晏子春秋內篇上三》、《孟子》並作「鄒」,蓋邾婁速而音變。
  • 你姓侯嗎?你身邊有姓侯的人嗎?麻煩轉給他們看看!
    而侯氏正是出自晉國的公族。春秋時期晉國的公族晉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晉武公所殺,他們的子孫便遷居他國,而且以祖先的爵位為姓,是為侯姓。據《金鄉長侯成碑》記載,春秋初期,鄭莊公的弟弟叔段因謀反,為鄭莊公所伐,侯氏宗親點擊加入全國侯氏總群先逃到鄢,又逃到共(今河南輝縣),故又稱共叔段。共叔段死後,鄭莊公賜他的兒子共仲姓侯,從而又形成一支侯氏。
  • 春秋戰國五百年 列國如何求生存(一)群雄爭霸
    在春秋時代,王權衰微,周天子逐漸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很長時期裡其影響力還存在。所以鄭齊都借王室之名討伐「不敬」。「鄭莊公於是乎可謂正矣。以王命討不庭……」「(隱公十年)冬,齊人、鄭人入郕,討違王命也。」瓦屋結盟,口血未乾,鄭就借宋公「不共王職」自說奉周王伐宋。齊桓稱霸時,齊侯受胙終為周王下拜,管仲平戎於王,終「受下卿之禮而還」。
  • 《世界文學發展史》中國春秋戰國文學之二:《春秋左氏傳》
    1.《左傳》的思想內容 《左傳》以《春秋》事略編次,用魯君世襲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為序,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寫起,一直寫到魯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敘事更至悼公14年(公元前454年)為止,前後敘述了268年的歷史。
  • 春秋陳國被滅之後,竟在戰國時又復國,還成了戰國七雄之一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野心家層出不窮,禮崩樂壞,陰謀詭計大行其道,血腥戰爭之餘,卻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讓後人津津樂道。鮮為人知的是,春秋一個叫陳國的諸侯國,虞朝舜帝姚重華的嫡系後裔所建,就上演了一個傳奇:春秋時二次被滅之後不久,就再二次復國;再一次被滅之後,竟然又在戰國時復國,更為驚人的是,還成了戰國七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