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始隱問題的另類解答:隱公之前,諸侯列國皆無史記

2020-12-14 騰訊網

王者無求

《左傳·昭公十五年》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說是在公元前527年,晉國大夫籍談隨荀躒到成周去參加穆後的葬禮。

葬禮結束之後,周景王盛情設宴,款待來自大國的貴賓。

宴會當中,周景王有意耍弄著魯國進貢來的酒器,對晉國使者說:「諸侯都有向王室進貢的禮器,可何獨卻沒有晉國的?」

身為正使的荀躒對這些事情一竅不通,於是就拱手作揖讓籍談來回答,這可就把籍談給拿住了。

如果受到刁難的是知書達「禮」的魯國人,那麼他們多半不會被天子的無理要求給難倒。想要回絕天子,自會有一套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僅讓你無可辯駁,甚至還能讓你懷疑起人生來。

比如在170年前的魯桓公時期,天子派家父到魯國去索要車馬。至於給了還是沒給,春秋三傳都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卻都給出了一個極其負面的評價。

公羊傳說:「王者無求;求車,非禮也。」

穀梁傳說:「求車,非禮也,求金甚矣。」

左傳說:「非禮也。諸侯不貢車、服,天子不私求財。」

你看,在春秋時期做天子,也的確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尤其是不能得罪魯國。

你只是要了一輛車,結果就被魯國人寫在史書上譏諷了幾千年,你要再幹點別的,那會是什麼結果,簡直不敢想像。

一場極具價值的互懟

籍談是個愣頭青,沒魯國人那麼多花花腸子,面對天子的詰問,多少顯得有些拘謹,最後也只能含糊其辭地狡辯說:

「以前諸侯受封的時候,都從王室獲得了明器以鎮撫社稷,故而才有能力向王室回報彝器。晉國山高皇帝遠,王室的威信無法護佑,只能憑一己之力,跟那些天天胸口碎大石的戎狄打交道,哪裡還有餘力向王室進貢呢?」

籍談的話還沒說完,耐不住性子的周景王便猛然間開了嘲諷大招:「啊呀我的親叔父啊,您這記性咋就這麼差呢?」

然後他就開始如數家珍地羅列:你們的始封之君唐叔虞,受過先王多少多少賞賜,很多都是文王、武王用過的東西,要沒有這些東西,你們憑什麼立國?

你們的先君文公那就更過分了,不僅接受過王室贈與的明器,還坑過王室的土地呢!這些事情可都有明文記載的,這你都能忘,叔父您的心得有多大啊!

說完了這些,周景王還不解氣,連帶著把籍談的祖宗也都給刨出來了: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叔父你的高祖名叫孫伯黶,是專門掌管國家典籍的官員,所以你們才被稱為籍氏。後來周太史辛有的二兒子董到了晉國,跟你的先祖一起管理典籍,才有了太史董氏。叔父您作為司典的後代,怎麼能把這些事全給忘了呢?」

等籍談走了,周景王還憤憤不平地跟旁人數落他的不是,所謂「數典忘祖」,其來源就在於此。

晉國司典與太史職務的定型

在跟籍談的這一通互懟中,周景王用自己天子的臉面,向我們透露了一些重要的訊息。

這其中提到,籍氏原先是負責掌管國家典籍的官員,周景王將其稱為司典。晉國最早擔任司典這一職務的,便是籍談的先祖,名叫孫伯黶。

按照現在通行的解釋,孫伯黶是晉穆侯的孫子,父親名叫陽叔。

這個解釋如果可信的話,那麼他便與晉昭侯、曲沃莊伯是同一代人,生活的年代不會早於平王東遷。

除此之外,周景王還提到了另一個家族董氏,也就是秉筆直書的良史董狐所在的家族。

這個家族有著良好的文化傳承,早在西周時期便世襲周朝太史的職務。到春秋時期,辛有的次子董來到晉國任職,也同樣擔任了太史的職務。

《左傳》中還提到,大約是在平王東遷之時,辛有路過伊川,看見有人在野外披著頭髮祭祀,於是就感慨說:「不到百年之後,這裡恐怕就會變成戎人居住的地方了吧!」

這段記載出自魯僖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38年,當時晉惠公跟秦穆公聯手將瓜州之戎遷居陸渾,《左傳》引用這句話就是為了印證當年辛有的預言。

從此往前推一百年,辛有說這句話的時間應該不會早於公元前738年。由此再來推測,他的兒子董去晉國任職的時間,與孫伯黶生活的時間應該不會相差太遠。

對「始隱」問題的另一種解釋

籍氏和董氏都是負責掌管晉國文史典籍的家族,而這兩個家族形成的時間又都在春秋早期。

那麼孫伯黶、辛董出現之前,晉國有沒有專門負責典籍的官員了呢?

在沒有確實的考古證據出現之前,無論說是有還是沒有,恐怕都是不負責任的。

但我們至少可以推定的是,在王室的優質智力資源注入之前,晉國恐怕還沒有形成完備的、成體系的記事傳統;《竹書紀年》中涉及到周紀以及之前記載的內容,恐怕也都是隨著如辛董這樣的人才流動,才傳入晉國的,這恐怕才是平勢隆郎敢於下此斷言的底氣所在吧。

晉國跟王室的距離更近,且在春秋初年便有「夾輔王室」的功勞,在吸納王室智力資源方面,比起東方諸國更具有便利條件,其歷史記錄出現也相對較早。

魯國儘管是周公的後代,禮儀典章也更加完備,但在吸收新鮮血液方面,卻未必能比晉國這近水樓臺更具優勢,系統性的歷史記載出現晚於晉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因此,當我們拋開「孔子作春秋」這個預設的前提,對於《春秋》為什麼要始於隱公元年,為什麼不記載隱公之前的史事,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就一目了然了。

END

維以不永傷

維以不永懷

子在川上逸思飛

相關焦點

  • 春秋左傳注——隱公六年(1)陳侯,你被之前說的話打臉了
    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陳國又出現了。 魯隱公五年:開始洩憤了 1)、宋人取邾田。伐宋,入其郛,以報東門之役。宋人使來告命。 邾人告於鄭。邾國 被宋國欺負,找鄭國幫忙報仇。 2)、宋人伐鄭,圍長葛,以報入郛之役也。
  • 魯國史話十四:三國終於會師伐宋,沒想到最大的受益者居然是隱公
    時間推進到了魯隱公十年(即桓王在位的第七個年頭),在開講本次故事之前,鄙人想先帶大家通篇看一下孔老夫子對於這一年的記載。這樣一拖就拖了好幾個月,直到鄭莊公於隱公九年年底趕走了來犯的北戎之後,依然不見鄭國與宋國有重新開戰的跡象。於是,已經做好了出兵打算及準備的魯隱公坐不住了,想要做點什麼來重新點燃這場戰火。 說到這裡恐怕有童鞋要問了,明明魯國、宋國長期聯姻,兩國之前也算親密,為何現在魯隱公這麼著急要攻打宋國呢?
  • 魯國史話九:從2位母親的喪祭典禮中,看隱公為人的忠厚與循禮
    看完了隱公對待自己生母離世後的嚴苛安排,各位應該已經覺得他因觀魚戴上的那頂「汙名帽」可以摘掉了吧。接下來,咱們繼續鞏固成果,去說說姬息對待第2位母親仲子的後事安排,不僅要幫他徹底摘帽,還要給他掛上守禮標兵的「錦旗」。 那隱公是如何安排仲子的後事呢?按理說,仲子是名正言順的惠公夫人,只要按照諸侯夫人的禮儀去操辦即可了。
  • 春秋左傳注——隱公二年(1)鄭莊公伐衛之「戰狼外交」
    九月,紀裂繻來魯國迎接隱公的女兒,這是卿為國君迎娶的。冬十月,伯姬正式嫁給紀國君。 後面,紀國的紀子帛、莒子在密地結盟,是為了調解魯國和莒國的間不和。考《春秋經》,於紀國之君,皆稱紀侯,無稱紀子者。且裂繻字子帛,名字實相應,則杜預之說是也。說本毛奇齡《春秋簡書刊誤》。 密,莒地,據《清一統志》,今山東省昌邑縣東而稍南十五裡有密鄉,當是此密。 1、根據考證,紀子帛就是紀裂繻。而莒地在今山東省昌邑縣東而稍南十五裡密鄉。
  • 小吳讀史:《史記》之《十表·十二諸侯年表》
    導語:今天,《小吳帶你讀史》欄目將帶你走進《史記》之《十表·十二諸侯年表》,此篇記錄約春秋時期周、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十四國歷史大事件的年表。資料圖。  春秋「五霸」興起 充當各方霸主  這以後各諸侯以強凌弱,相互殺伐,動用軍隊根本就不用請示天子。挾持王室徵討攻伐(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有充當諸侯盟主者,政令均出自五霸(齊、楚、晉、秦、宋)諸侯橫行霸道,驕奢淫慾,行為不軌,置法度而不顧;亂臣賊子層出不窮。
  • 《史記》:字詞皆美|閱讀《史記》
    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史記》的字詞皆美,正是這些看似尋常的字詞鑄就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其一,單字之精妙。《史記》用字,精妙之處不可勝數,僅以三處描寫皇后的文字即可見一斑。弟弟失而復得,竇皇后喜極而泣,抱著弟弟涕泗橫流,與此同時,「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一個「助」字,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它將侍者的生存狀態、侍者與主子之間的微妙關係展現得淋漓盡致。《呂太后本紀》記載,孝惠帝去世,「太后哭,泣不下」。這時張良的兒子張闢強看出了太后哭而不泣的原由:孝惠帝去世,呂后沒了倚靠,她擔心自己的地位將受到威脅。
  • 列國人物底片之呂無野
    列國人物底片之呂無野 生于田野,孝心可嘉,取辱郤克,戲弄朝堂,引晉來伐,鞌戰大敗,反嬌為謙,勵精圖治,七年不飲,七年不肉,齊民悅服,諸侯不犯,傾公中興。
  • 烽火戲諸侯:論春秋筆法的「藝術」
    《史記》中記載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已經成為耳熟能詳、老生常談的故事。在這裡,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這個「故事」,看看史家爐火純青的「春秋筆法」。在開篇,相信很多人會說烽火戲諸侯是司馬遷編造的,是假的,西周末年還沒有烽火臺,《竹書紀年》又是如何如何記載。莫急,我們慢慢來。
  • 東周列國編年史:宋國戰國篇
    春秋形勢圖形勢圖宋後昭公,子姓,宋氏,名德(《史記》作特),商丘人,宋國君主,宋元公曾孫,公子褍秦之孫,公孫周之子,宋景公之養子。宋景公無子,以公孫周之子繼之。宋昭公請墨子在宋國參政,拜為宋大夫,稱「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事」。楚在惠王、聲王時曾兩次包圍宋都,未能攻克。晚年任用戴歡為大宰,司城皇專政,二人互相殘殺。
  • 魯國史話十三:《春秋》中隱公兩次建城被譏「不時」,真冤枉他了
    因為,在隱公七年和九年這兩個年頭裡,姬息愣是把同一個「錯誤」連續犯了兩次,您說說這能不讓「春秋三傳」的作者對他口誅筆伐一番麼?可是說了這半天,「閒敘」你還是沒有說隱公到底幹了什麼事啊。其實,隱公這次辦的「錯事」,便是建了中丘(隱公七年)、郎(隱公九年)這兩座城。
  • 春秋戰國五百年 列國如何求生存(一)群雄爭霸
    東周列國已和現代獨立主權國家沒有本質的不同。這也就是說,東周並不是一個天下共主的統一國家,所謂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這時表達的也只僅僅是一種觀念,而非實際存在的景象。 在春秋時代,王權衰微,周天子逐漸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很長時期裡其影響力還存在。所以鄭齊都借王室之名討伐「不敬」。「鄭莊公於是乎可謂正矣。
  • 孔子的春秋大夢,天下一統,王者無外
    這裡使用「天王」字眼,是孔子在春秋裡的特別用法,只有周天子才可以稱王,其他諸侯,只能用爵位來稱呼。但是除了周朝中原各諸侯國外,還有楚國和吳國兩個蠻夷之國,他們不實行周朝的禮儀制度,不進貢,不朝見周天子,中原各國擯棄他們為蠻夷,楚國和吳國的國君也自稱為王,不與周朝各國來往。楚國和吳國雖然都是受過周朝分封的,但因為他們地處蠻荒區域,年代久遠,周天子勢力衰弱,沒法去徵服他們,只好任他們無禮稱王。
  • 這篇列傳被稱為讀懂《史記》的鑰匙,講了什麼?
    一盞孤燈、一桿狼毫、一腔悲憤一書胸臆,一部曠世奇作問世天下…- 壹 -起叔對歷史的喜好始於《史記》,對《史記》的深究源於自媒體的興起。然可嘆的是起叔生性愚鈍,時至如今,仍未能領得其中要義…某次偶然,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說「伯夷列傳」是讀懂《史記》的鑰匙…出於想獨立思考的緣故,未看其中解答,而是拿出《史記》,又從細看了這篇列傳…並於似懂非懂間寫下這篇文章…先說此傳梗概…殷商時期,有這樣一個國家叫孤竹國,其國君孤竹君生有三子,其中長子叫伯夷、幼子叫叔齊…常理而言,一旦這孤竹君離世
  • 通過《史記》分析司馬遷的超前三觀——人才觀,法治觀和民族觀
    魯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這本巨作也得到了幾乎所有人的高度認可,就連一向對人對物評價都極為嚴謹甚至苛刻的魯迅先生,也忍不住給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讚譽,這自然比其餘的批評家和評論家分量更重,也堪稱為《史記》蓋棺定論。
  • 東周列國時期,周王室在幹嘛?
    這給諸侯列國開了一個特別不好的頭,那就是讓各國看到了王室的衰微,原來天子還可以這樣欺負,更何況鄭國還不是最厲害的那一個。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循序漸進的,不會那麼一蹴而就,當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之後,不但沒有過分的欺負周王室,反而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
  • 法律規定還是諸侯認同?
    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史記·齊太公世家》倘若這是被迫的,那麼在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的時候,齊桓公就做了一件很符合老大哥形象的事情,那就是山戎攻打燕國的時候,齊桓公出兵解救燕國。諸侯聞之,皆從齊——《史記·齊太公世家》於是就把燕莊公經過的地方全部割讓給了燕國,這件事情一傳出去,齊桓公的名聲那頓時是變得高大無比。這就提到成為霸主需要的第二個條件了,即合法化的政治旗幟,齊桓公那時候打的是什麼旗幟呢?
  • 馬服子故伎重施丟性命,武安君一將功成萬骨枯,數十萬哀鴻震諸侯
    前言公元前258年,白起率領秦軍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長平以及上黨軍民四十五萬被悉數坑殺,唯有年且尚幼的兩百四十人趙國士兵僥倖存活,消息一出,天下諸侯無一不為之震驚,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幸好在後來在秦國乘勝攻打趙國邯鄲的時候有魏國信陵君和楚國春生君前來相助,使趙國得以夠炎殘喘。
  •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選錄》
    所著(史記》是記載從黃帝至漢代的紀傳體通史,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五大部分,是一部體大思精、前無古人的偉大歷史著作。史記.太史公自序(選錄)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餘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