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馬伯庸在浦圖為讀者講解「十二星座在中國」。 曹之光 攝
旁徵博引地講故事,不失時機地掉書袋,將一個「輕飄飄」的社交話題,擴充得餘韻悠長,引人入勝。上周五是一個陰冷雨夜,前程路上的「大書櫃」卻燈火輝煌。數百名讀者冒雨走進浦東圖書館,聆聽一位80後雜家處處「埋梗」的講座,爆發出陣陣笑聲。講座結束後,直至館員的一再提醒閉館時間到了,要求籤名的讀者才逐漸散去。
他,就是去年憑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成功「出圈」,俘獲萬千粉絲的原著作者馬伯庸。這次他在浦圖的演講題目,同樣有著「數字梗」:「十二星座在中國」。「很多人都覺得十二星座的話題很時尚,是近代才從西方傳來,但其實它和中國的歷史文化淵源特別深。」馬伯庸說道,「上海是一座中西文化交匯的城市,我在這裡介紹和中西文化交融的話題,有著特別的意義。」
馬伯庸介紹,儘管十二星座是時下年輕人喜愛的社交話題,但它在中國的傳播史,或能上推到先秦時代。上至屈原《離騷》中的「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下到《資治通鑑》中的開篇「起著雍攝提格,盡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等文句中,出現的「攝提格」「困敦」等詞,都是古老的太歲紀年法的年名。經學術界推測,它們可能就是十二星座的外來語音譯。而到了隋代,來自印度的《大方等大集月藏經》翻譯為漢語,就記載了「天魚」「特羊」「特牛」「雙鳥」「蟹神」等星座名,十二星座傳入中國自此有了鐵證。
「十二星座起源於巴比倫,在古希臘定型,隨後經印度傳入中國。星座名的翻譯,也體現出中印兩國文明的智慧。」在馬伯庸看來,「摩羯座」的翻譯就十分巧妙。在古希臘神話中,它本是一種半魚半羊的怪物,在中印兩國都沒有對應的詞彙。「畢竟不能翻譯成『鮮座』。」馬伯庸打趣道。於是,印度人就把它轉譯為怪魚「摩迦羅」,佛經裡寫作「摩竭」,但只能算「翻譯了一半」。後來,中國人又把「竭」改成同音的「羯」,這樣「魚」「羊」都兼顧了,成為一個完美的譯名。
同樣從隋唐時代開始,許多金銀、陶瓷等器物上都出現了摩羯紋,慢慢演變為魚龍紋。「這就是中國人熟悉的鯉魚跳龍門。」馬伯庸表示,由於魔羯座的韓愈、蘇軾命運多舛,竟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甚至有文人覺得懷才不遇,就「冒認」自己也是摩羯座,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有趣典故。因此即便是社交話題,也蘊含著大學問。
「這是我第二次來浦東圖書館了。我在這裡工作了一下午,但沒有人認出我來,因為周圍讀者都在認真看書,閱讀氛圍真是太好了!」講座前,馬伯庸在後臺告訴記者,對於浦圖他是既熟悉又陌生。幾年前,馬伯庸就曾應邀到浦圖做講座,當時他從虹橋機場下飛機,在車上睡著了,迷迷糊糊就進了「大書櫃」,還以為到了一個特別偏遠的地方。這次,他有了更充裕的時間,於是就如同普通讀者一般,走進公共閱讀區域,體驗了一把具有「浦東速度」的特色閱讀服務。「和其他公共文化場館的無線網絡相比,浦圖的網速非常快,查資料很方便。」馬伯庸笑著說,他許久未進圖書館,浦圖給他留下了好印象,「我決定以後要多進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