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產業規模全國最大、產品類別國內最全,軌道交通裝備擁有國內最大的研發製造基地,智能網聯汽車躋身「國家隊」……
「十三五」期間,湖南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重點培育20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打造了一批在全國甚至全球具有影響力的產業名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集聚強勁動能。展望「十四五」,湖南朝著打造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高地的宏偉目標鏗鏘前行。
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新舊動能加速轉換
工程師坐在舒適的空調房內,遠程操控煉鋼區的天車,下達精準的動作指令,進行卸車、吊運裝槽、配合檢修等作業……12月8日,華為公司CEO任正非走進華菱湘鋼,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生產的深度融合「點讚」。
曾一度陷入虧損狀態的湘鋼,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順勢而為,不僅扭虧為盈,如今還走到了行業前列。2019年與2016年相比較,湘鋼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54%。
回望「十三五」,湘鋼的蛻變就是湖南工業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十二五」末,湖南規模工業增加值雖已邁過萬億大關,但「製造業大而不強等深層次矛盾依然突出」。
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準戰略方向,2016年,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打造以「中國智能製造示範引領區」為目標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堅定不移地推進位造強省建設。
淘汰落後產能,騰出發展空間。2016年以來,全省完成落後產能退出任務3251家,抓好「散亂汙」企業整治;取締「地條鋼」企業24家、涉及粗鋼產能500萬噸;有色行業規模企業從2014年905家減少到2019年579家;沿江造紙製漿企業全部關停。
陣痛換來傳統產業的脫胎換骨。全省冶金行業企業利潤持續提升,有色行業增速穩步回升,工業綠色化水平提高。2016年以來,全省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1%,提前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18%目標任務。
「減法」「加法」一起做。省工信部門近年累計支持製造強省重點產業項目2120個,帶動企業投資3916億元;每年牽頭實施「100個重大產品創新項目」,目前已突破關鍵技術417項;加強高端製造技術攻關,68臺(套)設備獲得國家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補助6800萬元,鐵建重工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中電48所高能離子注入機等多項重大裝備,技術水平超過或接近國外同類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161項新材料首批次產品獲得保險補償9483萬元。
「十三五」期間,湖南形成了裝備、材料、消費品3個萬億級產業,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汽車、電工電器、醫藥、電子信息製造業等15個千億產業。2016至2019年,全省淨增規模工業企業2636家。華菱集團、湖南中煙、三一集團成長為千億企業。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國家級小巨人企業達79家,省級小巨人企業1018家。
抓住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湖南工業經濟在「十三五」期間加快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2016-2019年,全省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5%,2019年增速全國排名第四位;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39.3%,較2016年提高7.7個百分點,成為湖南經濟乘風破浪的「壓艙石」。在今年的特殊形勢下,1-10月,全省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高於全國平均2.1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十位、中部第三位。
把牢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這個抓手,產業發展鑄造國家名片
醫用防護服、N95口罩、負壓救護車、呼吸機、核酸檢測試劑盒……從無到有再到全面保障,今年疫情期間,湖南迅速組織企業技術攻關、擴產轉產,醫療物資支援全國和全球抗疫。
醫療物資供應產業鏈快速打通,得益於這些年抓產業鏈打下的堅實基礎。從2017年開始,我省重點培育20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實行「一條產業鏈、一名省領導、一套工作機制」,圍繞產業鏈開展精準招商和項目建設,協同攻克制約產業鏈發展的核心技術、短板裝備和關鍵材料,全省上下形成以產業鏈抓製造強省和實體經濟的高度共識。
11月23日,湖南省與中國商飛「牽手」,共建全國一流的民用飛機配套產業基地。作為全國重要的中小型航空發動機科研生產基地、飛機起降系統研製生產基地,湖南已形成較為完善的航空產業鏈體系。2019年,湖南省航空產業營收361億元,增長16.1%。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今年我省航空產業營收可達400億元。
把牢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這個抓手,湖南的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含北鬥)向世界級產業集群方向努力。
湖南的工程機械產業規模全國最大、產品類別國內最全,三一集團、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山河智能4家企業進入全球行業50強。今年1至10月,全省工程機械行業完成營業收入為2039.3億元,同比增長47.9%。
軌道交通裝備擁有國內最大的研發製造基地,營業收入佔全國30%,創建行業唯一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集聚了上下遊配套企業400多家。電力機車產品佔全球份額超27%,居首位。
信創工程、新材料等產業鏈承擔國家戰略正在崛起產業高地,信創產業構建了「兩芯一生態」格局,IGBT、碳化矽等新一代半導體加速布局發展;新材料產業呈規模化、高端化、集聚化發展態勢。新型顯示器件產業鏈逐步完善。
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形成湖南特色,先後獲批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聚集百度、地平線、京東無人車等企業300多家,產業集聚效應不斷擴大。
產業鏈,連接起創新鏈、資金鍊、政策鏈、人才鏈。不久前,工信部視頻會議交流了湖南抓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的經驗做法。
突出智能製造這個主攻方向,製造業加快向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坐在湖南的操作室,「挖」著內蒙古的礦;只需將房間拍張照,就能看到心儀的家具擺放其中的真實效果……11月底,在已連續舉辦4年的長沙網絡安全·智能製造大會上,「黑科技」無處不在,聚焦全球智能製造行業的目光。
智能製造是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與先進位造技術的深度融合,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路徑。加快建設製造強省,湖南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實施「智能製造工程」專項行動,政策、技術、人才等多管齊下,探索智能製造的「湖南模式」。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湖南智能製造已從初期的知識普及、試點示範,進入到深化應用、全面推廣階段,形成了試點示範引領、供需兩端發力、線面複製推廣、多方協同推進的良好局面。
目前,湖南有16家企業列入國家智能製造試點示範,27個項目列入國家智能製造專項,數量居全國前列、中部六省第二位。省級智能製造示範企業60家、省級示範車間100個,遍布各行業,打造出一批可參考、可複製、可推廣的智能製造典型樣板。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等企業將數位技術和智能技術植入產品,使產品功能極大豐富,性能發生質的飛躍;加加食品實施智能化改造後,產品研發周期縮短50%,運營成本降低25.9%。
5G應用、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未來發展趨勢,我省提前布局,出臺數字經濟五年規劃和相關行動計劃,發布30個5G典型應用場景和100個「數字新基建」標誌性項目,建設2個省級區塊鏈產業園(婁底萬寶、長沙星沙)、各類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近100個。
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2019年,全省數字經濟增加值超過1萬億元;移動網際網路產業從2013年不到50億元,到如今已超千億元;工業網際網路發展走在全國前列,中小企業「上雲上平臺」數量全國第三。
在「智造」引擎的強勁帶動之下,湖南加快推動製造業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向著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高地努力攀登。(記者 曹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