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鐵血」部隊:孤守邊疆42年,城破之日士兵皆已白髮蒼蒼

2020-12-03 騰訊網

引言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這是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所作《出塞二首》裡的詩句,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當時唐朝湧現了比如岑參、高適一大批邊塞詩人,就連大詩人李白也有《關山月》的邊塞詩佳作流傳後世:「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唐朝在我們的印象中都是非常強盛的,為什麼在邊疆要塞還有那麼多的戰事糾紛呢?其實,從漢代開始,西域就是東西方文化以及經濟的要道,也是當時文化經濟十分發達的一個地區。可以說,誰要是控制了西域,誰就能壟斷東西方貿易市場。

▲西域古城場景復原圖

01

到了唐朝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更是派大將侯君集設立了安西都護府,管理安西四鎮,用來針對西突厥。在當時,許多少數遊牧民族政權也相繼崛起,在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吐蕃國軍隊也看上了這塊戰略軍事重地,就曾一度攻陷過安西都護府,但大唐最終在官兵將士的共同努力下穩定了局勢。

其實,安西都護府的官兵是非常兇猛彪悍,驍勇善戰的。在安史之亂中,大家都知道名將郭子儀、李光弼居功至偉,卻忽略了駐紮在外,從邊疆回中原的安西都護府官兵將士們,在鎮壓平叛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這同時也導致了唐朝在西域的勢力被大大的削弱。

▲安史之亂壁畫

安史之亂過後,一代名將郭子儀頗有戰略眼光,他奏請朝廷派使者巡撫河西。於是,郭子儀的侄子郭昕作為朝廷的西巡使臣派到了安西,主要負責巡視邊關、安撫將士,但並不負責籌劃戰役,抵抗外敵。

時間轉眼到了永泰二年(766年),吐蕃大舉入侵河西,鎮守河西重鎮的大唐將士相繼英勇戰死,河西淪落到了吐蕃手裡,把郭昕和安西都護府永遠的隔絕在了安西,與唐朝政府直轄本土之間的交通和聯繫完全被切斷。但是,就這樣一支被遺忘的部隊,既然孤守了西域半個多世紀,尤其是最後一戰,守護安西三軍的將士,全部白頭的官兵們既然無一人投降,盡皆戰死邊關。

▲大唐安西都護府地圖

02

吐蕃相繼攻陷河西之後,開始不斷向大唐朝廷發動政治攻勢,要求與大唐重新劃分邊界,試圖不戰而取安西都護府。其實,安史之亂中,安西經過兩次分兵,鎮守四鎮的官兵僅僅剩下了一萬多兵馬,與強大的吐蕃大軍抗衡,早就步履維艱,險象環生了。到了唐代宗時期,朝廷還是秘密派遣了使臣抵達了安西。冊封郭昕為安西都護,並慰問了西錘將士官兵,將士們抵抗吐蕃,誓死守護安西疆土的信心和決心也增加了很多。

直至唐德宗時期,唐朝將領朱滋發動兵變,逼唐德宗出走長安城。吐蕃藉此機會,提出以徑,靈等四洲以及安西作為交換條件,派遣援兵幫助德宗收復長安。唐朝答應了吐蕃的條件,然而這不過是吐蕃的一場陰謀,在戰爭中不但不進攻,還乘機奪取了武功城。唐德宗大為惱火,拒絕把安西都護府交給吐蕃,並又一派出了朝廷使臣遠赴安西,再次撫慰了安西邊陲將士,封郭昕為四鎮節度使。

▲唐朝士兵甲冑復原圖

03

從貞元六年到元和三年,近二十年的時間裡,無兵員、糧餉的補充。四鎮節度使郭昕還在堅持全力抵抗吐蕃,苦苦支撐。然而,他與將士們艱苦卓絕的堅守並沒能迎來最終的勝利。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的年底,已是古稀之年的郭昕率領數千將士,和他一樣自廣德初年,甚至更早就守衛在安西的近半個世紀的白髮老兵,與吐蕃將領松贊親自率領的10萬虎狼之師展開生死決戰。戰鬥的結果毫無懸念,安西都護府所有的唐兵將士全部戰死。郭昕也壯烈殉國。至此,大唐最後一塊飛地,安西都護府宣告陷落。

▲郭昕畫像

結語

其實,就大唐王朝而言,經營西域的原因不外乎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控制了區域,既彰顯了大唐王朝的強盛,也保證了絲綢之路貿易的繁榮;另一方面,控制了西域就可以牽制和削弱北方遊牧民族的勢力,從而達到保障河西以及隴右的安全,防止南方以及北方兩個方向的遊牧民族勢力的匯合。但是吐蕃在攻陷河西之後,已經深入了唐朝的心腹地帶,安西都護府的存在已經沒有了原來擁有的戰略意義。

參考資料:

《出塞二首》

《關山月》

相關焦點

  • 大唐最有血性的軍隊,孤守邊疆42年,破城之日將士皆已白髮蒼蒼
    大唐最有血性的軍隊,孤守邊疆42年,破城之日將士皆已白髮蒼蒼 大唐最有血性的軍隊,孤守邊疆42年,破城之日將士皆已白髮蒼蒼
  • 帝國最後的榮耀,孤守西域42年,城破之日,滿城儘是白髮兵
    孤軍守土四十載,少年白髮無人還;英魂歸去已千年,塞外野冢誰人知?大唐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王朝,曾經創造了無數的輝煌與榮耀。鼎盛時期的大唐疆域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肅宗李亨調集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精銳部隊入關作戰,安西都護府
  • 一支孤軍駐守邊疆50年,派兵匯報:祖國四鎮猶在,在場人號啕大哭
    在忠魂為國的故事中,有一支「西域老兵」的事跡很感人,他們從很年輕時就為祖國駐守邊疆,一守就是大半輩子,一直到戰死始終無怨無悔。 當鏡頭轉向大唐的邊疆,那蒼涼雄渾的西域時,我們可以看見白髮蒼蒼的老兵,這些士兵並非一開始就這麼老,是他們在年輕時候就歃血盟誓,要守住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他們是將全部的青春都獻給了祖國。
  • 唐朝的白髮兵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受到後世很大推崇?
    在唐朝時期,為了更好控制西域,讓中原王朝的貨物可以賣到更遠的中亞地區,就設置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安西都護府最鼎盛的時候,大概擁有十幾萬的安西軍。這麼強悍的軍事能力,自然讓吐蕃等周邊國家不敢小視,更是老老實實做好與唐朝的貿易。然而,安史之亂改變了一切。
  • 那群孤懸域外,死戰不退的大唐健兒,你還記得他們最後的模樣嗎?
    筆者第一次得知這支部隊是在網友創造的一段話中了解到的:士兵:「將軍,你說是長安遠還是太陽遠?」將軍:「當然是太陽遠了,只聽說過客從長安來,何曾聽過客從太陽來?」士兵:「那為何舉目見日,卻不見長安呢?」前段時間,筆者無意中刷到了那部被譽為「2019年最走心的廣告片」之一的《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帳》。在這部廣告片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儘可能地復原了那支孤懸域外數十載的安西軍的處境——孤懸域外數十載,滿城儘是白髮兵!
  • 大唐最後的榮耀:鐵血安西軍,滿城盡白髮,苦守孤城五十年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唐朝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在大唐最強盛時期,他的國土面積一度達到了1300萬平方公裡,其疆土北到西伯利亞附近,西部可延伸到中亞附近,這個時候的大唐真的可以說是用「萬國來朝」來形容。
  • 李德裕當政,唐武宗滅佛,唐朝自安史之亂後達到最盛期
    其次,整訓部隊,裁汰老弱殘兵4000餘人,招收新兵1000 餘人,合計邊防軍共三四萬人。與此同時,每200戶中,抽出一丁當雄邊軍(民兵),給以嚴格訓練。這些人平時務農,戰時當兵,既加強戰備,又不加重人民負擔。接著,李德裕特聘請安定人制甲,河中人作弓,浙西人造弩,把西川部隊用全國最精銳的武器裝備起來。
  • 一個班士兵被遺忘邊疆,挨凍受餓4年,解放軍見到他們後熱淚盈眶
    ——《出塞二首·其一》從古至今,邊防戰士似乎都是所有士兵中最艱苦的一支隊伍。他們總是遠離祖國和家鄉,駐紮在最偏遠的邊疆要塞,忍受著或酷熱難耐或天寒地凍的極端天氣。在他們的身邊沒有家人更沒有朋友,唯一擁有的就是無邊荒野,但他們卻毫不後悔,甘願為祖國奉獻自己的所有。
  • 和祖國失聯,安西軍團死守西域,40年後最後一個白髮老兵倒下
    說起來到也是一個信念在搞鬼,堅守著一個作為一個士兵的原則,上級沒有說退就不能退,身後是祖國,他們只能往前。然而他們不會想到的是,引以為傲的祖國早已拋棄了他們。無獨有偶,唐朝歷史上還真的有這樣一群人,獨守西域42年,即便在這段歲月裡,唐朝換了四個皇帝,他們也從意氣風發的少年郎變成了堅韌不拔的白髮老兵,但是他們從未想過放棄。
  • 『願以吾之身,平這亂天下』《鐵血大宋》新服熱血開啟
    舉國歡慶之日,莫敢忘歷史之恥。7月29日,由糖豆遊戲獨家代理,以兩宋抵禦外敵侵略為背景的大型歷史戰爭題材MMORPG--《鐵血大宋》特開新服【白骨露野】,帶大家進入一個真實又熱血的鐵血大宋!為大家奏響一曲慷慨激昂的英雄壯歌。
  • 《鐵血士兵》青眼虎-協助拍攝
    鐵血士兵【第1幅圖】此作品由廣州攝影愛好者申先生在著名的合肥地區拍攝鐵血士兵【第2幅圖】此作品由杭州攝影愛好者楊先生在著名的綿陽地區拍攝鐵血士兵【第3幅圖】此作品由上海攝影愛好者寧先生在著名的江門地區拍攝
  • 唐朝對絲綢之路的控制與經營,安西四鎮,焉耆與唐朝和西域的關係
    儘管「孝恪還擊,破之,追奔數十裡」,可是由於親唐的慄婆準被執,加之唐軍在西域東部的軍事實力有限,焉耆最終還是被處般啜扶持的親西突厥勢力所統治。以至於處般啜遣使入貢「上數之曰:我發兵擊得焉耆,汝何人而據之!。」
  • 白江口之戰讓日本臣服了九百年嗎?其實並沒有
    唐軍用火攻之計,「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隨後,唐羅聯軍三面圍攻周留城,百濟和日本守軍紛紛投降。日本被迫撤回日本。白江口之戰以唐羅聯軍的完全勝利告終。日本將全部兵力撤出朝鮮半島,開始固守本土。
  • 唐朝朝廷也認為有悖於...
    朝臣公認:「賊所以不敢越睢陽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 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張巡守睢陽,食盡而食人」一事上。睢陽城破前,千餘名守軍已經彈盡糧絕,唯有「齕木皮、煮紙而食。」因戰事激烈,士兵們「多餓死,存者皆痍傷氣乏。」張巡「初殺馬食」,繼而把愛妾「對三軍殺之,以饗軍士。」最後殺食「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少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
  • 中國歷史上最鐵血的戰爭是哪次?比斯巴達三百勇士更值得拍成電影
    公元74年,東漢大將耿恭被任命為西域戊校尉,駐守金蒲城。公元75年2月的某一天,耿恭在軍帳裡處理軍務。忽而有手下來報,北匈奴又發動了戰爭,進攻車師國。等消息傳來,耿恭還來不及悲傷,匈奴人便已是兵臨城下。此時城中士兵只有數百人,匈奴人卻有成千上萬。棄城而逃?這絕不可能!耿恭內心想到。匈奴人架起了雲梯,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 郭昕:誓死不降,浴血奮戰,為唐朝堅守西域五十年
    故而,自漢宣帝設立西域都護府後,東漢、西晉等大一統王朝皆沿用漢宣帝的做法,在西域設立都護府,屯兵積糧,外御強敵,遙護關中。及至唐朝,唐太宗首開經營西域之先河,在648年設立安西都護府(下轄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確立了唐朝在西域的霸主地位。唐高宗時期,興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向唐朝在西域的霸權發起挑戰,在670年攻陷安西四鎮。
  • 橫掃西域,唐朝疆域極盛的背後
    三千神兵如天降:乙毗射匱可汗重新控制焉耆及郭孝恪滅焉耆之戰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擊敗了唐朝擁護的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咥利失可汗弟之子),重新統一了西突厥,原先臣服於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的焉耆等國因為國小勢弱(「沙缽羅葉護既立,建庭於雖合水北,謂之南庭,自龜茲、鄯善、且末、吐火羅、焉耆、石、史、何、穆、康等國皆附之。」)
  • 司馬懿軍事五耍要旨「戰,守,走,降,死」,昭示公孫淵唯有一死
    司馬懿對屬下講解完用意,於是,就整陣而過,也就是比較明目張胆的從敵人的遼隧城下經過,去攻擊敵人的後方。敵人看到司馬懿的部隊要去攻打後方的襄平,果然因為害怕就出兵去追擊司馬懿的部隊。孤為王人,位則上公,而建等欲孤解圍退舍,豈楚鄭之謂邪!二人老耄,必傳言失旨,已相為斬之。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有明決者來。」司馬懿給公孫淵發去一封檄文。檄文就是古代用於曉諭、徵召、聲討敵人或叛逆的文書。
  • 西域演義之西北亂,米喇印重陽擺「鴻門宴」,甘涼二州反清大起義
    洪武十二年二月癸亥(1379年3月14日),位於前線的李文忠等人接到朱元璋敕諭,曰:「二月二十五日報至,知大軍已入西番。朕思之,自河州至西番多不過五、六日,今諸將已至其地,勝負必決矣。符至,爾即率師從洮州鐵城之地取道而出。朕嘗有密諭,當遵而行之,事宜速成。
  • ...的國家參與:變局中邊疆實力派的政治選擇——抗戰爆發前後龍雲...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西南、西北邊疆諸省實力派的政治言行,對於這一全國性的政治、軍事行為及國家政治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西北西南邊疆各地,已為吾國長期抗戰之根據地,故其重要性愈益明顯,吾人更應有密切注意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