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帝紀第一》之九篇
文:小A史蒂芬
原文【53】:遂整陣而過。賊見兵出其後,果邀之。帝謂諸將曰:「所以不攻其營,正欲致此,不可失也。」乃縱兵逆擊,大破之,三戰皆捷。賊保襄平,進軍圍之。
司馬懿對屬下講解完用意,於是,就整陣而過,也就是比較明目張胆的從敵人的遼隧城下經過,去攻擊敵人的後方。
敵人看到司馬懿的部隊要去攻打後方的襄平,果然因為害怕就出兵去追擊司馬懿的部隊。
這時候,司馬懿對諸將說道:「之所以不攻打敵人的大營遼隧,正是想要他們這樣做,這樣的時機不可以失去!」於是就縱兵回軍攻擊,與敵軍交戰,結果大破敵軍,連續打了三場勝仗。(並攻破了遼隧,)逼迫敵軍退保襄平老巢,然後司馬懿率兵將襄平圍困。
原文【54】:初,文懿聞魏師之出也,請救於孫權。權亦出兵遙為之聲援,遺文懿書曰:「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深為弟憂之。」
當初,公孫淵聽說魏國派司馬懿領兵來攻打自己的時候,就寫信向吳國孫權求救。但是孫權由於路途遙遠,只能遠遠的出兵為公孫淵做聲援。並且孫權給公孫淵寫信說道:「司馬公(指司馬懿)善於用兵,變化如神,所向無敵,我深深的為你擔憂。」
原文【55】:會霖潦,大水,平地數尺,三軍恐,欲移營。帝令軍中敢有言徙者斬。都督令史張靜犯令,斬之,軍中乃定。賊恃水,樵牧自若。諸將欲取之,皆不聽。
當時正趕上連日大雨,導致營地中發生積水,平地水深有數尺之多。司馬懿的三軍有點恐慌,將領們想要遷移軍營到安全的地方。
霖潦(lín liáo):就是淫雨,即持續過久的雨;亦指雨後的積水。
司馬懿卻並不同意這件事,他下令再有敢說遷移軍營的人就斬首示眾。結果都督令史張靜因違抗軍令而被斬首示眾。之後,軍中就再也沒有人敢說這樣的話,就安定了下來。
敵軍見司馬懿的軍營中有積水,就有些有恃無恐,於是就開始打柴放牧。司馬懿的將領們想要去搶奪他們的牛馬和柴草,可是司馬懿不同意。
原文【56】:司馬陳圭曰:「昔攻上庸,八部並進,晝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堅城,斬孟達。今者遠來而更安緩,愚竊惑焉。」帝曰:「孟達眾少而食支一年,吾將士四倍於達而糧不淹月,以一月圖一年,安可不速?以四擊一,正令半解,猶當為之。是以不計死傷,與糧競也。今賊眾我寡,賊飢我飽,水雨乃爾,功力不設,雖當促之,亦何所為。自發京師,不憂賊攻,但恐賊走。今賊糧垂盡,而圍落未合,掠其牛馬,抄其樵採,此故驅之走也。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賊憑眾恃雨,故雖飢困,未肯束手,當示無能以安之。取小利以驚之,非計也。」
司馬懿的屬下軍司馬陳圭,對司馬懿說道:「當年我們攻打上庸的時候,八個部隊一起前進,晝夜不停,所以才能夠在一旬半(十五天)的時間內,攻下堅固的城池,斬殺孟達。現在我們遠道而來卻這樣安緩怠慢,愚蠢的我實在是非常的疑惑(想不通)。」
司馬懿回答說道:「當年孟達兵少但是糧食充足,能支持一年的時間。而我軍的將士們卻四倍於孟達的部隊,可是糧食卻不足一個月的用度。以一個月的糧草去攻打一年糧草的城池,怎麼能不儘快速戰速決呢?別說是以四對一,就算是削減一半,也應該這樣做。所以才不會計較死傷,原因就是要與糧食競爭。現在敵眾我寡,敵人飢餓缺糧,我們卻糧草充足可以吃飽。可是這大雨連日不停的下,我們的優勢功力很難得到施展,雖然的確應該速戰速決,可是又能有什麼作為呢?自從京師出發之後,我不害怕和敵人打仗,但害怕他們會逃走。現在敵人的糧草已經快要盡了,而我軍還沒有對他們形成合圍的態勢。如果這個時候掠奪他們的牛和馬匹,搶奪他們的柴草,這是要將他們趕走的做法。用兵之道講究的是詭詐之術,要善於因事而變化。敵人仗著人多和這場大雨,所以雖然飢餓睏乏,卻不肯束手就擒。我們應該顯示我們的無能以安撫他們。為了一點小利而驚動他們,不是好的計策。」
原文【57】:朝廷聞師遇雨,鹹請召還。天子曰:「司馬公臨危制變,計日擒之矣。」既而雨止,遂合圍。起土山地道,楯櫓鉤橦,發矢石雨下,晝夜攻之。
朝廷聽說司馬懿的部隊遇到了大雨,於是就上書請求將軍隊召回。可是魏明帝曹叡卻說道:「司馬公可以臨危應變,不久一定就會將賊寇擒獲。」
不久大雨終於停止了,於是司馬懿就派兵將襄平城圍住,形成合圍的態勢。並修築土山挖掘地道,又利用盾櫓和鉤車,箭石如雨一般的晝夜攻打襄平城。
原文【58】:時有長星,色白,有芒鬛,自襄平城西南流於東北,墜於梁水,城中震懾。文懿大懼,乃使其所署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乞降,請解圍而縛。不許,執建等,皆斬之。
當時,有一顆白色的長星,拖帶著發光的尾巴,從襄平城的西南方向東北方向墜落下去,掉在了梁水之中,使得襄平城裡的人們都非常的害怕震懼。
公孫淵也非常的懼怕,於是就派自己所署置的相國王建和御史大夫柳甫去向司馬懿請降,請求司馬懿先解除包圍,然後公孫淵就會自縛出城投降。可是司馬懿不允許,將王建和柳甫抓了起來,盡皆斬首。
芒就是光芒;鬛本意是指獸類脖頸上的長毛,後引申鬍子或尾巴。長星就是有著長形光芒的星體,類似於彗星。個人感覺,這一段所記載的應該並不是彗星,只能算是一顆小隕石。因為假如一顆彗星墜入地球,那產生的後果將會是難以估計的,也勢必會有相應的記載。
原文【59】:檄告文懿曰:「昔楚鄭列國,而鄭伯猶肉袒牽羊而迎之。孤為王人,位則上公,而建等欲孤解圍退舍,豈楚鄭之謂邪!二人老耄,必傳言失旨,已相為斬之。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有明決者來。」
司馬懿給公孫淵發去一封檄文。
檄文就是古代用於曉諭、徵召、聲討敵人或叛逆的文書。
司馬懿在檄文中說道:「當年楚國和鄭國是平等的國家,可是在鄭國向楚國投降的時候還會光著膀子牽著羊來迎接犒勞楚國的軍隊。我身為天子的大臣,位居上公的職位,可是王建等人卻要讓我解除城圍撤走軍隊,這哪裡是楚國和鄭國的樣子啊!王建和柳甫這兩個人看來是老了,他們所傳的話必然是歪曲了你的意思。我已經幫你把他們殺了。如果你還有其他的話要說,就再派遣一個年輕一點有明斷能力的人來。」
這裡的成語「肉袒牽羊」 是古代戰敗投降的儀式,也指犒勞軍隊的意思。典故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在公元前597年的春秋末期,楚莊王率軍攻打鄭國,並佔領了鄭國的首都。鄭襄公光著膀子牽著羊向楚莊王跪地求和,並答應將鄭國的土地可以劃給楚國,從此願意做楚人的奴隸,只懇求給一塊不毛之地度過餘生。楚莊王見鄭襄公真誠悔過,就答應了他的求和要求。這一段也是成語「不毛之地」的典故出處。在《史記鄭世家》中也有相應的記載。
原文【60】:文懿復遣侍中衛演乞克日送任。帝謂演曰:「軍事大耍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汝不肯面縛,此為決就死也,不須送任。」文懿攻南圍突出,帝縱兵擊敗之,斬於梁水之上星墜之所。
於是,公孫淵又派遣侍中衛演來向司馬懿祈求限期派送人質。
司馬懿對衛演說道:「施展軍事才能的時候有五種選擇,能戰則戰,不能戰則守,不能守則走,剩下的兩個就是投降和戰死了。你們既然不肯投降,那就是要決一死戰,不需要送人質來。」
「送任」就是送親屬去當人質的意思。「耍」就是施展才能。「面縛」就是將雙手反綁住投降。
公孫淵打算從南部突圍出城,結果被司馬懿率兵將其擊敗,在梁水上,長星墜落的地方將其斬殺。
原文【61】:既入城,立兩標以別新舊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收戶四萬,口三十餘萬。
於是司馬懿進入襄平城,立起了兩個象徵勝利的標誌以區別新舊。凡襄平城中男子年齡在十五歲以上的盡皆殺死,計有七千餘人。司馬懿將這些人的屍體堆積起來築成京觀,以顯耀武功。公孫淵所設置的偽政權的公卿百官全都伏誅,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收編戶口四萬家,人口三十餘萬。
「京觀」就是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冢。
到這時候為止,司馬懿取得了徵討遼東的徹底勝利。
今天的晉書就先讀到這裡,下一篇我們繼續講解《晉書帝紀第一》的其他內容。
小A史蒂芬發表於2020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