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軍事五耍要旨「戰,守,走,降,死」,昭示公孫淵唯有一死

2020-12-25 紀傳體三國評傳

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帝紀第一》之九篇

文:小A史蒂芬

原文【53】:遂整陣而過。賊見兵出其後,果邀之。帝謂諸將曰:「所以不攻其營,正欲致此,不可失也。」乃縱兵逆擊,大破之,三戰皆捷。賊保襄平,進軍圍之。

司馬懿對屬下講解完用意,於是,就整陣而過,也就是比較明目張胆的從敵人的遼隧城下經過,去攻擊敵人的後方。

敵人看到司馬懿的部隊要去攻打後方的襄平,果然因為害怕就出兵去追擊司馬懿的部隊。

這時候,司馬懿對諸將說道:「之所以不攻打敵人的大營遼隧,正是想要他們這樣做,這樣的時機不可以失去!」於是就縱兵回軍攻擊,與敵軍交戰,結果大破敵軍,連續打了三場勝仗。(並攻破了遼隧,)逼迫敵軍退保襄平老巢,然後司馬懿率兵將襄平圍困。

原文【54】:初,文懿聞魏師之出也,請救於孫權。權亦出兵遙為之聲援,遺文懿書曰:「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深為弟憂之。」

當初,公孫淵聽說魏國派司馬懿領兵來攻打自己的時候,就寫信向吳國孫權求救。但是孫權由於路途遙遠,只能遠遠的出兵為公孫淵做聲援。並且孫權給公孫淵寫信說道:「司馬公(指司馬懿)善於用兵,變化如神,所向無敵,我深深的為你擔憂。」

原文【55】:會霖潦,大水,平地數尺,三軍恐,欲移營。帝令軍中敢有言徙者斬。都督令史張靜犯令,斬之,軍中乃定。賊恃水,樵牧自若。諸將欲取之,皆不聽。

當時正趕上連日大雨,導致營地中發生積水,平地水深有數尺之多。司馬懿的三軍有點恐慌,將領們想要遷移軍營到安全的地方。

霖潦(lín liáo):就是淫雨,即持續過久的雨;亦指雨後的積水。

司馬懿卻並不同意這件事,他下令再有敢說遷移軍營的人就斬首示眾。結果都督令史張靜因違抗軍令而被斬首示眾。之後,軍中就再也沒有人敢說這樣的話,就安定了下來。

敵軍見司馬懿的軍營中有積水,就有些有恃無恐,於是就開始打柴放牧。司馬懿的將領們想要去搶奪他們的牛馬和柴草,可是司馬懿不同意。

原文【56】:司馬陳圭曰:「昔攻上庸,八部並進,晝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堅城,斬孟達。今者遠來而更安緩,愚竊惑焉。」帝曰:「孟達眾少而食支一年,吾將士四倍於達而糧不淹月,以一月圖一年,安可不速?以四擊一,正令半解,猶當為之。是以不計死傷,與糧競也。今賊眾我寡,賊飢我飽,水雨乃爾,功力不設,雖當促之,亦何所為。自發京師,不憂賊攻,但恐賊走。今賊糧垂盡,而圍落未合,掠其牛馬,抄其樵採,此故驅之走也。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賊憑眾恃雨,故雖飢困,未肯束手,當示無能以安之。取小利以驚之,非計也。」

司馬懿的屬下軍司馬陳圭,對司馬懿說道:「當年我們攻打上庸的時候,八個部隊一起前進,晝夜不停,所以才能夠在一旬半(十五天)的時間內,攻下堅固的城池,斬殺孟達。現在我們遠道而來卻這樣安緩怠慢,愚蠢的我實在是非常的疑惑(想不通)。」

司馬懿回答說道:「當年孟達兵少但是糧食充足,能支持一年的時間。而我軍的將士們卻四倍於孟達的部隊,可是糧食卻不足一個月的用度。以一個月的糧草去攻打一年糧草的城池,怎麼能不儘快速戰速決呢?別說是以四對一,就算是削減一半,也應該這樣做。所以才不會計較死傷,原因就是要與糧食競爭。現在敵眾我寡,敵人飢餓缺糧,我們卻糧草充足可以吃飽。可是這大雨連日不停的下,我們的優勢功力很難得到施展,雖然的確應該速戰速決,可是又能有什麼作為呢?自從京師出發之後,我不害怕和敵人打仗,但害怕他們會逃走。現在敵人的糧草已經快要盡了,而我軍還沒有對他們形成合圍的態勢。如果這個時候掠奪他們的牛和馬匹,搶奪他們的柴草,這是要將他們趕走的做法。用兵之道講究的是詭詐之術,要善於因事而變化。敵人仗著人多和這場大雨,所以雖然飢餓睏乏,卻不肯束手就擒。我們應該顯示我們的無能以安撫他們。為了一點小利而驚動他們,不是好的計策。」

原文【57】:朝廷聞師遇雨,鹹請召還。天子曰:「司馬公臨危制變,計日擒之矣。」既而雨止,遂合圍。起土山地道,楯櫓鉤橦,發矢石雨下,晝夜攻之。

朝廷聽說司馬懿的部隊遇到了大雨,於是就上書請求將軍隊召回。可是魏明帝曹叡卻說道:「司馬公可以臨危應變,不久一定就會將賊寇擒獲。」

不久大雨終於停止了,於是司馬懿就派兵將襄平城圍住,形成合圍的態勢。並修築土山挖掘地道,又利用盾櫓和鉤車,箭石如雨一般的晝夜攻打襄平城。

原文【58】:時有長星,色白,有芒鬛,自襄平城西南流於東北,墜於梁水,城中震懾。文懿大懼,乃使其所署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乞降,請解圍而縛。不許,執建等,皆斬之。

當時,有一顆白色的長星,拖帶著發光的尾巴,從襄平城的西南方向東北方向墜落下去,掉在了梁水之中,使得襄平城裡的人們都非常的害怕震懼。

公孫淵也非常的懼怕,於是就派自己所署置的相國王建和御史大夫柳甫去向司馬懿請降,請求司馬懿先解除包圍,然後公孫淵就會自縛出城投降。可是司馬懿不允許,將王建和柳甫抓了起來,盡皆斬首。

就是光芒;本意是指獸類脖頸上的長毛,後引申鬍子或尾巴。長星就是有著長形光芒的星體,類似於彗星。個人感覺,這一段所記載的應該並不是彗星,只能算是一顆小隕石。因為假如一顆彗星墜入地球,那產生的後果將會是難以估計的,也勢必會有相應的記載。

原文【59】:檄告文懿曰:「昔楚鄭列國,而鄭伯猶肉袒牽羊而迎之。孤為王人,位則上公,而建等欲孤解圍退舍,豈楚鄭之謂邪!二人老耄,必傳言失旨,已相為斬之。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有明決者來。」

司馬懿給公孫淵發去一封檄文。

檄文就是古代用於曉諭、徵召、聲討敵人或叛逆的文書。

司馬懿在檄文中說道:「當年楚國和鄭國是平等的國家,可是在鄭國向楚國投降的時候還會光著膀子牽著羊來迎接犒勞楚國的軍隊。我身為天子的大臣,位居上公的職位,可是王建等人卻要讓我解除城圍撤走軍隊,這哪裡是楚國和鄭國的樣子啊!王建和柳甫這兩個人看來是老了,他們所傳的話必然是歪曲了你的意思。我已經幫你把他們殺了。如果你還有其他的話要說,就再派遣一個年輕一點有明斷能力的人來。」

這裡的成語「肉袒牽羊」 是古代戰敗投降的儀式,也指犒勞軍隊的意思。典故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在公元前597年的春秋末期,楚莊王率軍攻打鄭國,並佔領了鄭國的首都。鄭襄公光著膀子牽著羊向楚莊王跪地求和,並答應將鄭國的土地可以劃給楚國,從此願意做楚人的奴隸,只懇求給一塊不毛之地度過餘生。楚莊王見鄭襄公真誠悔過,就答應了他的求和要求。這一段也是成語「不毛之地」的典故出處。在《史記鄭世家》中也有相應的記載。

原文【60】:文懿復遣侍中衛演乞克日送任。帝謂演曰:「軍事大耍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汝不肯面縛,此為決就死也,不須送任。」文懿攻南圍突出,帝縱兵擊敗之,斬於梁水之上星墜之所。

於是,公孫淵又派遣侍中衛演來向司馬懿祈求限期派送人質。

司馬懿對衛演說道:「施展軍事才能的時候有五種選擇,能戰則戰,不能戰則守,不能守則走,剩下的兩個就是投降和戰死了。你們既然不肯投降,那就是要決一死戰,不需要送人質來。」

送任」就是送親屬去當人質的意思。「」就是施展才能。「面縛」就是將雙手反綁住投降。

公孫淵打算從南部突圍出城,結果被司馬懿率兵將其擊敗,在梁水上,長星墜落的地方將其斬殺。

原文【61】:既入城,立兩標以別新舊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收戶四萬,口三十餘萬。

於是司馬懿進入襄平城,立起了兩個象徵勝利的標誌以區別新舊。凡襄平城中男子年齡在十五歲以上的盡皆殺死,計有七千餘人。司馬懿將這些人的屍體堆積起來築成京觀,以顯耀武功。公孫淵所設置的偽政權的公卿百官全都伏誅,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收編戶口四萬家,人口三十餘萬。

京觀」就是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冢。

到這時候為止,司馬懿取得了徵討遼東的徹底勝利。

今天的晉書就先讀到這裡,下一篇我們繼續講解《晉書帝紀第一》的其他內容。

小A史蒂芬發表於2020年5月21日。

相關焦點

  • 公孫淵,「上躥下跳」主動成為曹魏的首要軍事打擊目標,終致敗亡
    公孫淵在其父親公孫康死的時候還很小,所以眾人扶立公孫淵的叔父公孫恭執掌遼東,按照一般的劇本,公孫恭上位後必然要對公孫淵等人進行打壓,畢竟自己已經是遼東的實際掌控者,沒有理由再把位置讓回去。可是歷史就是這麼愛開玩笑,公孫恭身體不行。怎麼不行呢?是不行!
  • 四千裡遠徵破敵 襄平之戰司馬懿盡顯軍神風採
    三國時期著名的戰役很多,例如有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夷陵之戰等。襄平之戰不太有名,卻是一場經典的遠程進攻戰役,此役中,司馬懿率軍遠徵四千裡,痛快淋漓地擊敗、消滅了遼東公孫淵政權,盡顯軍事家的風採。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提起司馬懿,留給人們最深的印象應該是他與諸葛亮之間的鬥法了。
  • 司馬懿進攻遼東,天上出現流星墜地,在流星落處擒斬公孫淵
    司馬懿雖然被諸葛亮壓制,但是對待其他對手的時候,表現得還像是一代名將。比方說進攻遼東公孫淵的時候,全程掌握著戰爭的節奏,最後一舉消滅公孫淵。在"司馬懿攻遼東之戰"中還發生這樣一件奇怪的事情:在天上發現流星墜地,就在流星墜落的地方,司馬懿擒獲並且斬殺公孫淵。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 公孫淵罪犯謀反,為什麼他的親叔叔公孫恭能被司馬懿釋放?
    然而,公孫淵的狂妄在第二年就終止了,因為曹睿派出了當時朝廷頭號軍事強人,官封太尉的司馬懿領兵徵討他。前後不到三個月,公孫淵被司馬懿討伐,和兒子公孫修一起被斬首,首級送到洛陽給皇帝察看。
  • 三國中為什麼司馬懿前期不怕諸葛亮,後期反而只能閉戰不出?
    司馬懿最開始擒孟達,大敗蜀軍於街亭,逼得諸葛亮自降三級,後面數次北伐均無功而返,可謂是一時風光無限。可為什麼司馬懿在折了張郃和王雙之後面對諸葛亮的百般挑釁羞辱,就是不敢出陣,堅決閉戰。甚至主動裝病擺爛穿女人的衣服,其作為讓旁人不齒。後來司馬懿成功的熬死了諸葛亮,最終權傾朝野。
  • 驚悚的司馬懿屠城,多家度看三國之遼東之戰
    今天,按照順序寫到了遼東之戰。熟悉的朋友們知道,公孫淵相關的傳記絕大部分都是由超長信件和少量官位提升組成的。之前小編描述他們之間的口水仗,我已經實在不想再寫了。萬幸,公孫淵終於叛亂了,為了犒賞自己之前每天分享他們的「口水信」,本文我將要全面的寫一寫遼東之戰。本文將從三個角度的史料來描述遼東之戰的始末。
  • 司馬懿遼東之戰到底屠城殺害了多少人?
    上一篇文章小編分享完了遼東之戰的具體細節。今天,小弟要為公孫淵的傳記做一個結尾。本文主要分享1:司馬懿屠城可記載的到底屠城殺了多少人2:公孫淵敗亡前兆3:「質子主動揭發,求免死司馬懿屠城在公孫淵主動請求投降被司馬懿拒絕後,司馬懿持續圍城。遼東之戰後,司馬懿對襄平城進行了屠城行動。
  • 《三國志14:威力加強版》劇本動畫截圖 司馬懿遼東徵討
    距離《三國志14:威力加強版(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XIV)》發售還有一周多的時間,光榮官方在最近一段時間陸續公布了多段遊戲劇本動畫,今日官方放出了新劇本「遼東徵討」開場動畫,時值三國鼎立,魏國太尉司馬懿奉命揮師北進,徵討遼東公孫淵。
  • 司馬懿一生傳奇,用一招贏得了曹操的信任,還拖死了諸葛亮
    而且這些亂世梟雄中,有一位歷史上頗具爭議,這位就是司馬懿。作為西晉開國元勳的司馬懿,其一生十分傳奇。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和詭計多端的謀略,他一生所用的兩招,不但贏得了曹操的信任,而且最終把諸葛亮拖死了。司馬懿第一個招數就是「裝」。到了曹操還是丞相的時候,便把司馬懿收為己用。
  • 張頜是怎麼死的,是不是司馬懿害死的,司馬懿為什麼要害死張頜
    ,張頜如果不追,就是軍法處置,司馬懿有假節權力,能直接斬殺不聽從命令的將領,張郃追了之後,卻死於諸葛亮箭下,張郃追或不追橫豎都是個死,因此是司馬懿害死了張郃。其實這種說法也沒錯,確實是司馬懿害了張頜,而且還另有隱情。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公元231年,當時曹魏西線軍事總指揮是曹真,偏偏曹真在這一年病逝,又遇到諸葛亮北伐出祁山,於是魏明帝曹睿便從中部荊州軍區空降司馬懿到西線關中戰區擔任臨時主帥,這是司馬懿第一次到西線,並且與諸葛亮交手。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於是鎮守宛城的司馬懿被曹叡徵召入朝。司馬懿由西南軍區總司令,轉任西北軍區總司令,屯駐長安。司馬懿當時手下有張、郭淮、費曜、戴陵等大將,司馬懿派費曜、戴陵領4千人守天水的。自己則帶著主力來勢洶洶,要救援祁山。對於主力全部出動,有不同意見。張郃認為應該分兵在雍縣和縣防守,防止諸葛亮派軍切斷魏軍的糧道和後路。
  •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也!
    他不僅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人,連司馬懿都比他早死一年,蜀漢的劉備、諸葛亮也都沒熬過他。按理來說,這麼多強大的對手都去世了,應該到他粉墨登場了。可孫權一生卻少有作為,連合肥都打不下來,這是為什麼呢?
  • 三國時東北亞霸主,後被司馬懿所滅,歷史為何不認可司馬懿此戰?
    三國時東北亞霸主,後被司馬懿所滅,歷史為何不認可司馬懿此戰?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其實這是一種歷史上習慣說法,其還有一個勢力很厲害,只是未被列入國而已。現在在網上三國時的地圖,有的地圖把三國版圖畫的很大,甚至囊括了整個中國,其實魏蜀吳統治區域只是一些文明較為發達的地區,而一些荒蕪地區以及蠻夷地區並不屬三國區域。
  • 三國中到底誰的死最令人惋惜?不是關羽,也不是典韋,而是他
    最後被周瑜一把大火燒個精光,所帶精銳損失殆盡,就連曹操也差點死在赤壁之戰中,從此曹操徹底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關羽的死也是很令人惋惜的,不是那種氣勢沖天的犧牲,而是因為失誤而丟失了姓名,大意失荊州就是最好的形容。
  • 五胡亂華和司馬懿有關麼?他需要為八王之亂背鍋?都是司馬炎的錯
    將軍楊祚等降。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長數十丈,從首山東北墜襄平城東南。壬午,淵眾潰,與其子脩將數百騎突圍東南走,大兵急擊之,當流星所墜處,斬淵父子。城破,斬相國以下首級以千數,傳淵首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悉平。---《三國志》公孫淵被除掉了也就算了吧,這事兒在司馬懿這裡遠遠還沒有結束。
  • 張郃之死是因為什麼?是司馬懿的借刀殺人,還是他的一石二鳥之計
    經過這一次失敗,張郃的軍事才能給諸葛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後,張郃又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增援陳倉,逼退了諸葛亮。在曹魏的大將軍曹真的率領下,張郃作為關隴軍團的首席大將,成為諸葛亮的主要對手。二、張郃之死。張郃戰死沙場是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在這一次北伐裡,諸葛亮率領已經訓練八陣圖成功的蜀軍,開始了新戰法的實驗。
  • 魏明帝送冬衣,司馬懿寧可士兵凍死也不發,11年後驚覺真高明
    (戰將司馬懿)經此兩戰,果決剛毅臨危不亂的司馬懿,成了曹魏軍事二把手,地位僅次曹真。隨後短命的曹真也去世了,曹魏戰將,唯一能抗衡諸葛亮的人選,唯有司馬懿。這時的司馬懿就如曹魏中流砥柱一樣,諸葛亮第四次五次北伐,交手的都是司馬懿。第四次北伐,司馬懿經歷了人生中首次挫敗,卻因為蜀漢後援問題而緩過了危機。
  • 司馬懿只會當縮頭烏龜?你錯了,他的閃電突擊才是殺手鐧!
    一談到司馬懿用兵,我們腦海裡就會浮現,司馬懿跟諸葛亮打仗,好像常常縮起來防守。但千萬別誤會司馬懿只會當縮頭烏龜,他真正最擅長的策略是閃電突擊。我們來看看司馬懿兩場經典的代表作。孟達收到信,還在那邊低頭看,悠悠哉哉的回信,等他抬頭,突然發現,司馬懿已經來到眼前!這比恐怖片還要恐怖,孟達倉促迎戰,內部又有人背叛他,那當然是必死無疑。不過平定孟達,對司馬懿來說真的只是小菜一碟,不算什麼。我們接下來看另一場戰役,我認為這是司馬懿軍事生涯中戰術最漂亮的代表作。
  • 司馬懿臨死前留下一個難題 結果困擾隋唐百年
    司馬懿臨死前留下一個難題 結果困擾隋唐百年時間:2020-12-22 17:57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司馬懿臨死前留下一個難題 結果困擾隋唐百年 說到三國,大家都能說出魏蜀吳三國的名字,但是鮮有人知道,三國時期其實不只有三國,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燕國。
  • 三家歸晉,司馬懿功勞最大,識人用人之能也非常厲害!
    這首詩精準而凝練的概括與評價了司馬懿的一生。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崇尚儒家我們之所以說活得久,並不是就是說司馬懿活得時間太長,而是指司馬懿熬死了魏國的三代君王,即曹操,曹丕,曹睿(當然司馬懿活了72歲,也算是高壽了)。我們都知道歷朝歷代開國君主都是最英明神武,第二位君主一般都是一個守成之君,第三位能夠做到守成之君就已經很不錯了,而司馬懿卻熬死三代君王,又碰上了曹芳這一個什麼也不懂的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