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禹傳》:讓大禹從歷史迷霧中走出來
▲李德書
綿陽新聞網訊 從「禹生石紐」到「禹奠山川」,再從「禹建夏朝」到「禹葬會稽」,通過多角度的引述和考證,以17章30萬字的篇幅,生動地介紹了大禹的一生……日前,綿陽學者李德書編著的《大禹傳》出版。該書是「四川歷史名人叢書」之一,專家評價此書,「讓大禹從歷史的迷霧中走了出來」。
撥開歷史迷霧:大禹事跡信而有徵
▲2003年六月初六石紐山禹王廟祭禹
「北川是大禹故裡,保存著大量有關大禹的歷史遺蹟,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於一體。40年前,我首次踏入北川,便對大禹文化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李德書說,從川大中文系畢業後,先後在綿陽文教部門和政府機關工作,立志守護綿陽本地文化遺產。
4000年前,中國曾經發生過一次世界性的大洪災。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堵」洪水為疏導洪水。為了治理洪水,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13年,大禹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但是,有人卻說中華治水英雄大禹是傳說人物。為此,李德書決定好好研究一番,以事實來證明大禹是歷史人物!從那時起,他利用工餘時間,開啟了大禹歷史文化的研究。
2002年,經過多年的研究,李德書首次提出了「禹羌文化」的學術概念,很快被中科院歷史研究所和四川省社科院認同,並在北川成立了研究機構。李德書認為,依照《史記》的體例,《史記》中《夏本紀》應該是專載夏王朝一代數百年興亡史,但《夏本紀》中記載夏禹治水的事跡為1376字,佔全篇的45.4%;若加上禹的施政事跡,則佔全篇50%以上。也就是說,在專載夏王朝歷史的本紀中,主要突出的是大禹治水的英雄事跡,成為一部歌頌大禹的治水史詩,這在司馬遷撰寫的十二本紀當中是獨一無二的。司馬遷把《禹貢》之文錄入《夏本紀》,也是在突出禹得天下,是為民興利除弊,施政仁慈的結果。
▲北川禹王廣場的大禹雕像
十大歷史名人:大禹位列四川首批之首
新中國成立前,考古滯後及受「疑古派」影響,有人認為大禹是傳說人物。但隨著考古發現的推進,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標誌性成果《夏商周年表》公布:夏朝起於公元前2070年,大禹是夏朝第一個王。隨後啟動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不斷取得新進展:安徽省蚌埠禹會村遺址,距今4100年,證實了古籍中「禹會諸侯於塗山」的記載。2018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公布中華文明探源成果:考古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非神話。這些最新的考古學成果終於驅散了疑古的陰雲和迷霧,讓人們重新認識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先祖聖王大禹。
這些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證明了李德書「大禹就是歷史人物」的觀點。「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是四川啟動最早、影響最廣的一項文化工程。這十位歷史名人,來自政治、文化、科技、藝術等多個領域,他們是四川歷史上名人巨匠的首批傑出代表,其中,大禹位列四川首批十大歷史名人之首。
李德書認為,大禹的重大功績在於發展國家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結束了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態,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
▲北川禹王廟
傾情著書立說:生動介紹大禹的一生
「大禹位列四川首批十大歷史名人之首,天地出版社約我撰寫《大禹傳》。」李德書說,之前有過《禹本紀》,但司馬遷沒有採用,後來就失傳了。傳世的眾多史料中,有關大禹神話傳說的很多,讓人眼花繚亂。
▲李德書撰寫的《大禹傳》
李德書在編著的《大禹傳》時,首先根據《竹書紀年》等古籍和《夏商周年表》,推算出「大禹生平大事年表」,然後按照《竹書紀年》中的時間順序,依據《史記》《尚書》《左傳》等史書中若干大禹的記載,本著大事有依據、小事有情節的原則,編寫大禹一生的主要事跡,刻畫大禹這個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上古人物。
▲《大禹傳》新書發布會現場
近日,國內首部《大禹傳》新書發布會在大禹故裡北川舉行。唐代以前,北川境內就建有眾多的大禹廟,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大禹誕辰舉行祭祀活動的民間習俗延續至今。在發布會上,專家認為,《大禹傳》兼具史料性、學術性和文學性,把傳說、神話以紀實的筆法進行演繹,對於一代賢君大禹的生平事跡進行了忠實的還原,對於那個時代的社會、民族、經濟、政治等都有極為生動的描繪,「讓大禹從歷史的迷霧中走了出來」。《大禹傳》對於在新時代弘揚公而忘私、艱苦奮鬥的「大禹精神」,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川人的歷史記憶、文化記憶,具有積極的意義。
▲北川新縣城大禹雕像
▲夏氏宗親在北川禹王廣場參加紀念大禹誕辰4145年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田明霞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