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是功行之映照嗎?

2020-12-05 淨土禪院往生心法

從本質上說,布施和供養是一不是二,布施是自度的第一步,供養是他度的第一步;布施就是覺察當下不忘初心,點醒曾經的「我們」;(系統了解,找公眾往生心法進群指導)布施的對象往往都是向中下層面映照,反觀內省者為自度。

供養是佛力超拔,是他力成就,是借勢而發;雖然二者在事相上都是慈悲喜舍,但是什麼樣的心行就產生什麼樣的功和德,(實證實修,進公眾往生心法入群學習)所以布施為喜舍之功,供養為大慈大悲之德。布施修的是平等心,其功用就是不要被當下的安樂和優越感所迷惑,透過布施對象的參照謙虛內斂的前行;知道人生無常,時刻保持清醒,不要被當下的幸福衝昏了頭腦。

布施是功行之映照,供養是德能之融通。「真明師」都是無名英雄,轉化我們的無明苦相的時候,拔濟我們出離的時候,點醒我們錯誤覺知的時候,往往都在逆境當中,也就是明師與你「鬥智鬥勇」的階段;點醒一定是你與明師「不相應」的時候,也是內心最隔閡、最排斥的時候,那時候的明師極為不討人喜歡,但是所有的成長和蛻變恰恰是在此時生起的。

經藏認知在實踐中磨合融通才是受用嗎?

相關焦點

  • 想要發財一定要財布施,而財布施一定要功在平時
    想要發財一定要財布施,而財布施一定要功在平時,定業一旦出來,布施是事倍功半的。這個原則,在疫情困難期,至關重要。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做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結合生活常識,我們也知道在倒黴的時候一般真的要結結實實倒黴一陣才會過去。
  • 治癒系的笑容是給我們最大的「無畏布施」,你知道佛教的布施嗎?
    何為布施,為何出家人稱在家人為「施主」提到布施,大家知道何為布施嗎?從字面意思來看,布施就是把金錢、食物、醫藥、衣服等送給需要的人的行為,例如,給窮人以金錢,給飢餓的人食物,給生病的人醫藥,給衣不蔽體的人送衣服等。
  • 佛教中所說的「布施」是什麼意思?「布施」又有何功德?
    行於布施,財雖匱乏,而喜舍之心,無有間斷也。施心無量,觀諸眾生,與己無異,所有財產,平等受用,無有彼此也。於一切財物,常行惠施,心無吝惜,則當來果報,必生豪富之家,財寶具足,受用無窮矣。此生既能行於布施,則感後世隨其所生之處,而他人施與之者,皆無慳吝之心矣。既能常懷惠施,無所慳嫉,則四眾之心,常生愛樂,而無嫌恨也。既能布施,而為四眾之所愛樂,故入大眾之中,自無畏怯之心也。能無所求而行布施,則人多稱讚,勝妙名聞,流布遐邇也。
  • 《金剛經》布施的好處,以及布施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在《月燈三昧經》裡記載:「布施十種利益:布施乃破慳貪之前陣,入道之初門。菩薩行能此者,則獲十種利益也。」「降伏慳吝」謂修菩薩行者,若能布施,則慳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復萌動矣。 「舍心相續」謂修菩薩行者,行於布施,財雖匱乏,而喜舍之心,無有間斷也。
  • 佛教:「布施」的究竟含義
    佛門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這說的並不是具體數字,而是形容修行的方法很多,為了教學的方便,佛陀將它歸納為六大類,就是佛門常說的「六度萬行」。這六大類再歸納起來,其實就是兩個字——「布施」。今天我們就簡單聊一下布施的含義。
  • 布施的功德利益(《佛說布施經》解讀)
    布施,就是把財物、經法、無畏散布施捨給別人。《佛說布施經》中說,布施有三十七種功德利益: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而不是輕視的像對待一個乞丐一樣,就會得離眾人的嫉妒,被人所崇敬。二.依時施,這樣就會得身、口、意三業清淨,得四時平安、穩定。
  • 《金剛經》:為什麼要不住相布施?
    佛陀的理論是「應無所住」,方法是「行於布施」,如果你這樣做了,將來得到的果報「其福德不可思量」;佛陀似乎早把我們眾生的心都摸透了,知道大家都喜歡福德,這是不折不扣的誘導式教育。我們眾生的問題很多,要先把最嚴重的問題給治了,所以佛陀用福德果報來誘導大家學習佛法。
  • 千萬不要以「布施而有求功德很小」來否定有相布施
    千萬不要以「布施而有求功德很小」來否定有相布施。一,這句話本身其實是有謬誤的,布施的對境是三福田:恩田,悲田,敬田,在這三田中,種下布施的種子就會有回報,佛經中說,飯惡人百,不如飯善人一,飯善人百,不如飯聖人一。這就是布施的意義。
  • 金剛經之布施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釋義:菩薩行布施時不要亂想。啟示:1.每個人布施的東西都有很多,比如別人失落時的鼓勵,別人犯錯時的講解,再如見面時的微笑。其次,財富衣食住行上的幫助,工作上的迷惘都能夠幫到的。所以布施要平等,對方需要時就要給予正確的幫助。3.對布施的態度,一般人幫了別人都會很開心。從而認為今天自己幫了幫了別人,別人就應該幫助自己。這樣的盤算總是會給自己帶來煩惱的。4.布施錯認,比如你在街上看到一個乞丐感覺她很可憐就給了他一些錢,後來才發現他是個騙子,就比較後悔。
  • 佛學問答:不想多做布施,只想攢些錢將來養老算自私嗎?
    法師說不南無是外道,念阿彌陀佛就是外道嗎?就得不到真實大利嗎?我讀了很多遍也理解不了,請詳細給解答一下?答:善導大師說」南無「者即是皈命,也是發願回向。有完全皈命阿彌陀佛之心,念四字也行,儘量常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不皈命,不願往生,那還是在輪迴,該法師應該指的是這個意思。
  • 吸金的功德箱,布施的真正含義是個啥?
    下面我們一起來徹底認識下布施的真正含義。一、「布施」的詞彙來源。布施一詞,最早出於道經,《莊子·外物第二十六》曰: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舍珠為。布施一詞在佛教中,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
  • 生活中的布施是這樣的嗎?
    「忍辱」是比持戒還要高一層次的布施,「布施」就是我與外界沒有任何的分別,因為只有與外界沒分別的時候,我執才能沒有,才證入了「法性空」。因為主觀想做的一定是自己願意做的,色身雖苦受,精神是享受,凡是精神上有所取,一定對「自我」有所執著,是「善惡」參半的,忍辱則不然,形成忍辱狀態一定是對境於「不想要的、不想面對的」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等等逆境緣,面對的時候,能夠不為所「動」,不被外界的環境所「轉」,那麼在「自我放下」的層面比「持戒」更高了一層次,從而形成一種智慧的覺照,不為之所轉
  • 《金剛經》: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金剛經》裡對布施講得很多,很詳細。今天我們學習一下下面這一句經文:「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布施」,包括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是六度波羅蜜的第一個修行法門。以財物施予他人,就是財布施;以佛法施予他人,就是法布施;讓人擺脫驚恐畏懼,脫離危難,屬於無畏布施。「福德」,指的就是福慧雙修。
  • 佛教常識:布施,乃六波羅密之一,這麼做才是真正的布施
    大悲觀世音菩薩菩薩主要靠六種方法渡眾生到彼岸,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稱為「六波羅密」,也叫「六度」。這六種方法涵蓋菩薩普度眾生的一切行為,因而稱作「六度萬行」。非凡就來淺談一下「六波羅密」之一的布施。布施,顧名思義就是流布和施與。流布,指將思想或事物流通遠布,而不據為己有。施與,指將自己的東西給予他人,而不索取回報。布施分為三種,即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
  • 關於布施的功德
    佛法裡有六種到達智慧彼岸的方法,稱為六波羅蜜,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止觀)、般若,而布施就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項,種類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也稱做財供養,法供養和無畏供養。
  • 如何做到不住相布施
    布施是一種善法,行善法能斷煩惱,能增長功德、福報。但是更進一步,我們還要了解,福報功德總有用完的一天,所以做了善法還要不執著善法,這樣知道善法也是空性,也就是『不住相布施』,才是真正永恆不滅的功德。如何是『不住相布施』呢?
  • 無量種布施方法,哪種最殊勝呢?
    六度萬行第一步就是「布施」,無量種布施中法布施為最殊勝,是故,供養明師及諸大善知識,所受殊勝功德利益無量無邊……供養之殊勝不在多少,而在於常!布施,是一切福報的基礎,布施的範疇,涵概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僅僅是局限於金錢和物質的層面。布施的價值體現,是產生一定的受眾群體……只有這樣,布施的果報才能在當生起現行!
  • 菩薩無住相布施——漫談《金剛經》要義
    ●「無住相布施」的要領 緊接著佛陀就開示「無住相布施」的要領。原來,布施是幫助眾生的第一步,所以佛先從「布施」說起。為了利益眾生而行布施,這不只是錢財的布施,當他人恐慌、悲哀之時,我何妨過去拍拍他的肩膀,問候他、勉勵他、陪同他、傾聽他的訴說,讓他的心情逐漸開朗,這個也是布施!
  • 《法華經》彌勒問話說布施
    或有行施,金銀珊瑚,真珠摩尼,硨磲瑪瑙,金剛諸珍,奴婢車乘,寶飾輦輿,歡喜布施,回向佛道,願得是乘,三界第一,諸佛所嘆。或有菩薩,駟馬寶車,欄楣華蓋,軒飾布施。復見菩薩,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無上道。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施與,求佛智慧。】 彌勒菩薩說:文殊師利!
  • 菩薩無住相布施,……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直譯--「須菩提!若菩薩不住於相而行布施,福德也是像虛空一樣不可思議不可計量!須菩提!菩薩應當如我所教導之方法而安住,要不住相布施,如是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