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 10個街頭郵筒僅有20封信

2021-01-09 浙江在線

2016-04-24 07:22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嗎?」20年前,歌手李春波憑藉《一封家書》唱紅大江南北。在那個年代,書信是互通信息、聯絡感情的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然而,隨著手機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隨之而來的,是街頭郵筒少有人問津。

經郵政部門統計,鹿城區目前共有街頭郵筒71個(藤橋除外),每天所收信函一兩百封,業務量僅為鼎盛時期的一成。前天下午,記者跟隨一位投遞員,一路探訪市區的郵筒使用情況。

圖為溫州某醫院附近的郵筒,裡面有兩封信。

數據

從270個到71個

「十多年前,市區的郵筒數量有270個,遍布市區的大街小巷。」溫州市郵政包裹業務局副局長王勝儒說,那時郵筒因隨處可見,群眾如果想寄信就很容易找到。如今,信件量不斷減少,郵筒的數量也不斷減少。

早些年,郵筒為四方形,兩側為有機玻璃,可用作廣告等商業用途。當時之所以推出這種郵筒,也是一種創新,可以通過廣告收入來進行郵筒的日常維護。不過這種郵筒容易損壞,風吹雨淋後以及人為破壞,使得郵筒數量不斷自然減少,加上隨著寫信人數減少,就沒有再去設立新的郵筒。 近幾年,郵政部門又重新設置傳統的圓形郵筒,這種郵筒是鑄鐵的,雖然成本較高,但不容易損壞。

「雖然數量減少了,但還是符合相關規定的。」王勝儒說,別看鹿城區只剩71個郵筒,但還是符合郵筒設置的相關規定,服務範圍一點也沒縮小,甚至個別地段更「密集」。接下來,他們可能對長年空置的郵筒進行「淘汰」,減少投遞員的工作量。

走訪

10個郵筒才20封信

「80」後陶海河是市郵政局信河投遞站的一名投遞員,從三年前開始,他又多了一項任務,就是每天駕駛電瓶車,將其管轄的10個郵筒內的信函取出來,送往郵局進行投遞,風雨無阻。前天下午,記者跟隨他探訪市區郵筒的使用情況。

下午2點,記者先來到縣前頭軍分區前方的郵筒。打開後,發現沒有信件,只有幾張廣告宣傳單,隨後陶海河將廣告紙清理掉。

2點10分,在一一八醫院前方的郵筒內,打開後發現了一封信,是一名小學生寄出的信件。隨後,又來到信河街的工人文化宮,那裡屬於市區較多信件的郵筒。不過裡面也只有兩封信件,是一家單位寄出的資料。

2點29分,來到大南門國際大酒店前。作為中心商圈,那裡的人流量大,情況會不會好些呢?打開後,同樣只有兩封信件。

2點33分,記者又來到第一橋原溫州飯店。打開郵筒後,裡面什麼都沒有。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搜尋」,陶海河管理的10個郵筒總共才20封信件。

「以前每個郵筒每天都有幾十封信,還經常發現錢包、銀行卡、身份證等雜物,猜測是小偷所為。發現這種情況,我們會把證件寄還給對方。不過,現在隨著社會治安轉好,小偷小摸的事情也很少碰到了。」陶海河說,現在信件大多是一些公司或單位寄出的資料,家書少之又少,很多郵筒好幾天都沒有一封信。

雖然現在往郵筒塞異物的情況少了,但經常被貼「牛皮癬」小廣告。每次清除後,沒多久就又被貼滿了。除此之外,還有少數人惡作劇,將口香糖塞進了鑰匙孔。

聲音

郵筒是否還有存在必要

寄信的人越來越少,有市民開始質疑,郵筒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90後大學生小吳說,他和身邊的朋友根本沒有書信往來,基本上都是通過電話和微信聯絡,因此她覺得郵筒只不過是時代的一個標誌而已,有沒有都不重要。

80後上班族王毅也是類似觀點,「以前讀書時流行交筆友,現在的同齡人如果誰還在寫信,會被身邊的朋友當成『怪物』。」

和年輕人的想法不同,70多歲的曾老伯十分擔心街頭郵筒哪天突然消失。他告訴記者,由於對微信、QQ等新的通信方式不熟悉,自己平日跟老朋友們聯繫,還是喜歡寫信。「逢年過節,收到老朋友寄來的賀卡或者信件,那種感動是一條手機簡訊遠不能比的!如果郵筒沒了,投遞信函將會十分不方便。」

王勝儒訴記者,如今,信函的類型除了市民的家書外,更多的是職能部門的問卷調查、市民反饋類的公益性函件。

「雖然市民的日常信函大量減少,但商業類信函,如信用卡對帳單、公積金對帳單以及商家的促銷函件卻呈逐年上升趨勢。只是由於這部分信函有專門的部門和人員負責收發,用戶很少投到街頭郵筒,郵筒內信函數量不多也就在情理中了。」王勝儒說。

據溫州商報

1461453723000

相關焦點

  • 長沙街頭仍有178個綠色郵筒在履行傳遞書信的使命
    信件雖然少了,郵筒還在守望   長沙街頭仍有178個綠色郵筒在履行傳遞書信的使命 那麼,街角巷尾那一個個墨綠色的郵筒還在嗎?近日記者採訪得知,長沙街頭仍有178個綠色郵筒在履行著傳遞書信的使命。   郵筒漸成「古董」   通信技術的日新月異,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方便。矗立在街頭的郵筒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但它們仍在風雨中守望。近日,記者在雨花區車站南路就找到了一個郵筒。
  • 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深圳商報記者 肖晗 有多久沒有寫信或者收到信了?對,是那種一筆一划、字斟句酌在紙上寫出來的信,不是電子郵件,更不是簡訊或者微信。在通訊日益發達的今天,提筆忘字已成為書寫常態,可是深圳仍有800郵筒還在堅守那份書信情懷。 15個郵筒一天收到13封信 3月23日上午,記者走上街頭,隨機詢問路人是否知道哪兒有郵筒,幾乎所有人都表示不清楚。
  • 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廈門城市發展快新建小區郵筒是標配
    隨著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方式從書信到電報、電話,再到如今移動終端。曾經承擔「溝通聯絡」重任的一紙書信,漸漸淡出人們視線。不過廈門的郵筒並未消失,相反還在緩慢增長,仍履行著它的職責。  現在還有郵筒嗎  有,而且數量不減反增  記者採訪發現,現在不僅有郵筒,而且數量不減反增。
  • 消逝的郵筒:除了寄明信片 平時你還會想到它嗎
    上海一郵筒因鹿晗而走紅,鹿晗粉絲排隊與郵筒合影。上圖為鹿晗微博截圖。  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邱宇) 那隻與鹿晗合影的郵筒「紅」了,街邊的綠色郵筒們卻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隨著快遞業迅速崛起,平郵等郵政普遍服務業務日漸衰落,傳統書信正加速消失。
  • 書信少了街上郵筒成擺設? 郵政:不管有無信件每天按時開箱
    台州日報4月12日訊(記者 盛鷗鷗)近日,租住在黃巖江口街道上輦村的汪先生撥打本報熱線88894000詢問,自己想給安徽老家的親戚寫封信,但想到現在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了,不知道信投進郵筒後能不能寄到。  市民關心信件投遞事項  「不少老鄉和我一樣習慣寫信。」
  • 寫封信 跑了數個郵政點都沒買到信封郵票
    原標題:寫封信 跑了數個郵政點都沒買到信封郵票   慈谿新聞網訊新年伊始,周巷鎮興柴村的柴先生想給昔日大學同學寫封信,遙寄一份祝福。但他跑了好幾個郵局和報刊亭,都沒有買到賀卡、信封和郵票。  臨近春節,親朋好友間的問候、祝福漸漸多了起來。用什麼方式來傳達這些問候、祝福呢?
  • 郵筒是需要珍視的文化符號
    「城市發展越來越快,手寫信的人也越來越少。馬路兩側的大郵筒,日日吃灰。誰曾想,上班路上能偶遇郵政小哥來取件。希望這道美麗的綠色風景能一直被保留。」近日,一名杭州市民在街上看到一名郵遞員在郵筒邊開箱取件,他拍下照片傳到網上,並寫下以上感慨。
  • 現代通訊普及郵筒「失寵」 十天沒有一封信(圖)
    據了解,目前中山市全市信筒(箱)有160個,分布在各鎮區街道,黨、政、企事業單位,住宅小區,學校,商業區,村等,其中城區就有40個。這些郵筒現在還有人使用嗎?它會不會消失?日前,記者為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 郵筒已鮮見蹤影,那份書信情懷,會成為記憶的一部分嗎
    在不少歐美國家,色彩靚麗、或時尚或復古的郵筒,往往也是一道靚麗風景線。圖片來自網絡這個愛好仍有驢友堅守著,可是街頭郵筒卻越來越少,隨著網絡通訊的發達,電子郵件、簡訊、微信已經取代了家書,各種電子帳單取代了紙質帳單,郵筒見證書信時代漸行漸遠,原來街角一個個落寞的綠色郵筒已鮮見蹤影
  • 郵筒---那書信的時代
    這簡單的行囊,傳送了無數平凡卻感人的故事……書信,多少故事都從這裡開始,從前沒有手機電話,遠隔千裡的期盼只能靠書信來往,靠郵遞員一步一步的投遞,仿佛那些文字走過千山萬水,變得的更有感染力。信封的兩端是兩座遙遠的城市,你在這頭,我在那頭,所有的情誼幻化成文字躍然紙上,淋漓盡致。
  • 鎮上郵筒二十天沒有一封信,你有多久沒寫信了?
    瀏陽日報見習記者張可夫   現象   鄉鎮郵筒連續二十天沒有一封信   昨日上午,金沙北路郵政所的郵遞員胡繼成打開郵筒,裡面僅有2封信件。按規定,郵遞員每天都要打開郵筒攬收信件,然而現在的信件量越來越少,往往幾天都沒有一封信。「這還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區,我有個在鄉鎮的同事,曾經連續二十天打開郵筒都沒有一封信。」據了解,瀏陽目前只剩下四十多個郵筒,整體的使用率都不高。
  • 郵筒裡,還裝有多少「期待」?
    宿遷網訊(記者仲文路)「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這句來自木心的《從前慢》,想必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每次在路邊見到綠色的郵筒、綠色的箱門,往往會多看幾眼,因為在網絡還不盛行的年代裡,那裡藏著太多人的「期待」。「前兩天去市區項王故裡景區遊玩,無意中發現了郵筒。
  • 學生自置小郵筒溫暖校園 - 現代金報-數字報刊平臺
    最近,鎮海中學校園內,一個由學生社團專設的郵筒,讓師生們再次體會到了書信傳遞的溫暖與驚喜。伴隨著郵筒一起出現的,還有社團同學們製作的宣傳文案,除了引用自木心《從前慢》中濃濃懷舊意味的詩句,同學們還製作了頗具特色的說明文案。
  • 杭州主城255隻郵筒在堅守 路邊郵筒,還有人用嗎
    鄧亞東打開浣紗路郵筒。  浙江在線6月2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金潔珺 章然 通訊員 韓穎)「城市發展越來越快,手寫信的人也越來越少。  昨天下午1點半,鄧亞東在電瓶車後座上掛上暗綠色的雙麻包,車前放上個小郵包出門了。  下午3點15分,錢報記者在浙江日報社門口見到鄧亞東的時候,他已經開了10多個郵筒了,記者往他身後的雙麻包瞅了瞅,「沒什麼東西。」  打開報社門口的郵筒,空空如也。  鄧亞東說這是常態,「我已經好幾個下午沒有收到一封信了。」
  • 廈門郵筒變身咖啡杯 在網紅景點還成為打卡熱門
    輪渡郵局門口的郵筒被設計成了咖啡杯式樣。(廈門市郵政分公司供圖)上世紀90年代,清晨出班的投遞員經過濱北湖東橋。(廈門市郵政分公司供圖)如今,電子通信幾乎取代了書信,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不過,偶爾經過街頭某處,還會發現一個「綠胖墩」,讓人不禁感慨:原來郵筒還在我們身邊。
  • 李小龍生前138封書信出版,再現其武術哲學與浪漫多情的性格
    今年是李小龍誕辰80周年,7月20日,也剛好是李小龍逝世47周年忌日。《李小龍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近期出版,書中收錄了李小龍的138封信札,這些書信呈現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豐富浪漫的情感生活,也呈現了在他身上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結合,傳統與現代的衝突與創新。
  • 郵筒也賣萌!圖看各地「萌萌噠」小郵筒
    來源:央視網央視網消息:在這個什麼都要求快速的時代,書信成了人們最不常用的交流方式。但是如果每個郵筒都長得「萌萌噠」,你內心寫信的衝動是不是會被喚起一點點?在10月9日世界郵政日到來之際,看小郵筒們解鎖「萌」屬性,喚起你寫信的小衝動。
  • 郵筒開箱時間可否統一
    時下,儘管使用郵筒投寄信件的用戶在日趨減少,但郵筒作為郵政普遍服務的組成部分還是不可或缺。最近,天津市街頭更換了新型的郵政信筒。信筒的樣式新穎,設計獨特,在為市民提供用郵方便的同時,也點綴了津城的市容環境,可謂一舉兩得。
  • 路邊郵筒還有人用嗎 郵遞員:每天開兩次不管有無信件
    當我們走在路上低頭看著手機的時候,沉默的綠色郵筒開始被遺忘,而開啟郵筒的郵遞員們,卻依舊風雨無阻地打開它,上午、下午,每天兩次。現在,這些郵筒是否安好?打開它,每天又有多少次的「空空如也」與郵遞員邂逅?打開34隻郵筒只有1個郵筒裡躺著一封公務信鄧亞東負責鳳起路周邊區域裡34個郵筒開箱取件工作。
  • 一張照片引發網友回憶殺 杭州路邊的郵筒你還好嗎?
    打開34個郵筒,只有1個郵筒裡躺著一封公務信6月19日下午1點半,鄧亞東在電瓶車後座上掛上暗綠色的雙麻包,車前放上個小郵包出門了。鄧亞東是名郵遞員,屬於中國郵政杭州市鳳起路投遞組,負責鳳起路周邊5公裡範圍的信件投遞,區域裡34個郵筒開箱收件是他的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