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通訊普及郵筒「失寵」 十天沒有一封信(圖)

2021-01-09 搜狐網

  十年前,書信是人們傳遞信息、聯絡感情的重要途徑,馬路旁的一個個郵筒被人們稱作「綠色信使」。但隨著電話、手機、網絡等現代通訊方式的飛速發展和普及,曾經遍布大街小巷的郵筒,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據了解,目前中山市全市信筒(箱)有160個,分布在各鎮區街道,黨、政、企事業單位,住宅小區,學校,商業區,村等,其中城區就有40個。這些郵筒現在還有人使用嗎?它會不會消失?日前,記者為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十年前郵筒承載希望

  近日,市民李先生執筆給遠在安徽老家的父親寫了一封信,「80多歲的父親不懂得用電子郵件,傳統的書信方式比較能令他接受。」李先生表示,當他滿懷深情地把寫好的家書裝進信封,準備拿去郵寄時,卻無法在城區的幾條主要街道上找到郵筒,「好不容易在市政府一帶找到一個郵筒,卻發現該郵筒只辦理市區以內的郵寄業務。」最後,李先生不得不到東區郵局寄信。

  五六年前甚至十年前,對於眾多中山市民來說,郵筒是朋友間聯繫的「信使」。「那時條件有限,寫信是比較流行的一種通訊方式,它就像一根隱形線一樣,連接在寄信人和收信人之間,承載著無數希望。」在東明花園附近一家工廠工作的林師傅回憶道。以前大家寫信、寄信很頻繁,有人還趁上班時間偷偷溜出去寄信,如今寫信、收信的人都很少了。

  ●如今

  郵筒風光不再

  「現在街邊還有郵筒嗎?」在採訪中,眾多市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由此可見,郵筒已「風光不再」,許多人因為長久以來不寫信、寄信,已經不知道寄一封平信要貼多少錢的郵票,甚至在過去遍布大街小巷的郵筒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在孫文西路記者遇見了正在收信件的郵遞員老李,記者發現,郵遞員的背包裡私人信件很少,以各種函件、雜誌居多。「九幾年時,每當我們打開郵筒取信件時都是一沓沓的堆滿整個郵筒,可現在,郵筒裡經常是十天八天都沒有一封信。」老李感慨地說。

  老李還表示,現在市民寄出的信件是比較少的,只有在傳統的大節日,市民廣寄賀卡、明信片,信件才會多一點;另外,學校裡和一些大單位裡的信件遠比居民小區要多。而在市民寄出的普通信件中,一些調查問卷的反饋信件也佔了很大部分。

  ●調查

  95%市民不寫信

  如今,寫信的人越來越少,曾經受「寵」的街頭郵筒遇「冷」嚴重。日前,記者來到孫文中路郵政儲蓄廳。大廳門口就放置了郵筒,上面寫著,每日上午11點和下午17點開箱取信。但記者在大廳門口等了40分鐘,期間,只有一位市民前來寄信。

  採訪期間,記者隨機對50名市民進行了調查採訪。95%以上的市民表示,現在幾乎不寫信;只有少部分人表示,平時不寫信,只有在新年時寄很多賀年片,因為每天下班時郵局也都下班了,所以會把很多個新年賀卡一起塞進郵筒,只有那時才會尋找郵筒。

  雖然街邊的郵筒「失寵」,但在學校裡還是會有寄信的學生。記者走訪了華僑中學、石岐中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藥學院等4家學校,多數學生表示,因為現在電話很方便,很少寫信和親友聯絡,寫信大多是因為投稿到報刊雜誌等。

  「我們寄信都是放到門衛室,投遞員每天來送信、送報時拿走。」華僑中學的幾位學生告訴記者。而電子科技大學收發室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學院圖書館旁就有一個郵筒,同學們可以在那裡寄信。

  ●問題

  郵筒偶遭破壞影響市民寄信

  如果說現代通訊方式飛速發展和普及是導致郵筒使用率低下的客觀原因,那麼,郵筒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汙染則是市民放棄寫信、選擇其他通訊方式的另一層原因。

  採訪中,一些市民向記者反映,郵筒上經常被貼上廣告,有的成了商家辦活動時拉廣告的固定物,有的甚至還被人為地故意損壞,他們擔心這些郵筒不知還能不能使用。

  市民阿亮告訴記者,他家附近的一個郵筒竟成了垃圾桶,有些人把亂七八糟的東西都往郵筒裡扔,有些小孩甚至往裡面投放鞭炮。「把私人信件放進去,真擔心收件人收不到,又怕被弄髒弄壞信件,所以我寧願花多點錢去投快遞。」

  不少市民認為,雖然郵筒的使用率沒過去高,但郵筒是一種便民服務設施,大家應該要愛護。

  ■市民觀點

  ●挺「信」派:

  書信散發著生活的芳香

  大家都知道「物以稀為貴」的道理。書信、書籍等傳統溝通方式變少的同時,包含的情感卻可能變得更厚重。在廣東藥學院就讀的阿芳告訴記者,小時候,她每到年節,都能收到好多信件和賀年卡,一張張的賀卡代表著不同人對她的祝福,「和現在春節時收到的『克隆簡訊』相比,這份情變的真實而厚重。」

  記者隨機採訪了10位市民,如果有一天親筆書信這種方式被完全淘汰了,他們的感覺是怎樣?大多數市民表示十分可惜。他們覺得,雖然現在的通訊手段很發達,但是這種問候卻總覺得少了那種濃濃的人情味。

  ●倒「信」派:

  寄信不環保且不合時宜

  採訪中,也有一些市民表示,現在通訊方式多種多樣,書信這種古老的交流方式或許已經走到盡頭。

  「寫信很不環保的。」白領朱先生笑著說,時代不同了,人們的溝通方式早就不一樣了。固定電話、行動電話、簡訊息、E-MAIL、傳真、網絡視頻等比信更方便,傳達更準確。而且寫信要耗費紙張,很不環保。書信,這個人類最古老的交流方式之一,已經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

  ■郵局回應

  郵筒不會消失

  郵筒由起初笨重的水泥墩逐漸演變成如今拆卸自如的鐵皮箱,它經歷了無數次雨水的衝刷,同時也見證了一座城市的發展歲月。雖然街邊郵筒「失寵」,但郵政局的工作人員表示,郵筒作為基礎服務設施,它所起的溝通與橋梁作用仍必不可少,所以郵筒不會減少,更不會取消。

  「雖然需求在減少,但我們不會撤掉已有的郵筒、郵箱。隨著業務的增加,我們還會設置新郵筒、郵箱。」郵政局的工作人員表示,「大部分的社區和村都有設置郵筒或郵箱,一般都會在居委會或者人流量多的地方。」據介紹,除了分布在固定郵政營業點和學校外,街道、社區和小區佔了七成左右。一些機關單位都有收發室,市民也可以把要寄的信件放到收發室,郵差送信時順便帶回郵局投遞。

  2008年開始,郵政部門已陸續用橙、綠為主色調的「雙色郵筒」來替代過去的綠皮郵筒。新型雙色郵筒既有平信寄遞功能,也有同城快郵寄遞功能。透過同城快遞,市民當天投遞到郵筒的信件,最遲次日即能投寄到戶。

  南方日報記者鄧泳秋

(責任編輯:news6)

相關焦點

  • 鎮上郵筒二十天沒有一封信,你有多久沒寫信了?
    鎮上的郵筒一連二十天沒有一封信   你有多久沒寫信了?   瀏陽日報見習記者張可夫   現象   鄉鎮郵筒連續二十天沒有一封信   昨日上午,金沙北路郵政所的郵遞員胡繼成打開郵筒,裡面僅有2封信件。
  • 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深圳商報記者 肖晗 有多久沒有寫信或者收到信了?對,是那種一筆一划、字斟句酌在紙上寫出來的信,不是電子郵件,更不是簡訊或者微信。在通訊日益發達的今天,提筆忘字已成為書寫常態,可是深圳仍有800郵筒還在堅守那份書信情懷。 15個郵筒一天收到13封信 3月23日上午,記者走上街頭,隨機詢問路人是否知道哪兒有郵筒,幾乎所有人都表示不清楚。
  • 郵筒也賣萌!圖看各地「萌萌噠」小郵筒
    但是如果每個郵筒都長得「萌萌噠」,你內心寫信的衝動是不是會被喚起一點點?在10月9日世界郵政日到來之際,看小郵筒們解鎖「萌」屬性,喚起你寫信的小衝動。圖為四川省成都市「熊貓郵局」,擁有全球唯一專用郵政編碼及郵政日戳,通過實體店、線上郵局等多種形式,推廣熊貓帶您遊成都主題旅遊模式,將熊貓元素傳遞給世界各地。視覺中國圖為商場前面的天使郵筒。視覺中國圖為小蠻腰造型的郵筒。
  • 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 10個街頭郵筒僅有20封信
    在那個年代,書信是互通信息、聯絡感情的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然而,隨著手機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隨之而來的,是街頭郵筒少有人問津。經郵政部門統計,鹿城區目前共有街頭郵筒71個(藤橋除外),每天所收信函一兩百封,業務量僅為鼎盛時期的一成。前天下午,記者跟隨一位投遞員,一路探訪市區的郵筒使用情況。
  • 廈門郵筒變身咖啡杯 在網紅景點還成為打卡熱門
    輪渡郵局門口的郵筒被設計成了咖啡杯式樣。(廈門市郵政分公司供圖)上世紀90年代,清晨出班的投遞員經過濱北湖東橋。(廈門市郵政分公司供圖)如今,電子通信幾乎取代了書信,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不過,偶爾經過街頭某處,還會發現一個「綠胖墩」,讓人不禁感慨:原來郵筒還在我們身邊。
  • 杭州主城255隻郵筒在堅守 路邊郵筒,還有人用嗎
    下午3點15分,錢報記者在浙江日報社門口見到鄧亞東的時候,他已經開了10多個郵筒了,記者往他身後的雙麻包瞅了瞅,「沒什麼東西。」  打開報社門口的郵筒,空空如也。  鄧亞東說這是常態,「我已經好幾個下午沒有收到一封信了。」2004年的時候,哪怕上午收過一次信,下午再去收,隨便打開一個郵筒,裡面的信能塞滿整整一麻袋。
  • 書信少了街上郵筒成擺設? 郵政:不管有無信件每天按時開箱
    汪先生說,雖然手機通訊方便,但有時寫信更顯情真意切。  前年大學畢業的王依在市府大道一家單位上班,每到元旦節前一周,她就開始準備給外地的大學同學寄明信片了。  「寄明信片的習慣是在讀大學時養成的,每到大的節日,小夥伴們會互相寫信祝福,出去旅遊時也會寄張明信片回來。」去年元旦前,王依寫了七八張明信片,貼上郵票後,找到市府大道上一個離單位最近的郵筒。
  • 一張照片引發網友回憶殺 杭州路邊的郵筒你還好嗎?
    鄧亞東說這是常態,「我已經好幾個下午沒有收到一封信了。」2004年的時候,鄧亞東說那時哪怕上午收過一次信,下午再去收,隨便打開一個郵筒,裡面的信能塞滿整整一麻袋。「現在變了,回單位的時候,電瓶車後座的麻袋沒有重量了。」鄧亞東苦笑了一下。鄧亞東帶著記者又跑了附近兩個郵筒,然後對記者抱歉地笑笑,「我們開郵筒是有規定時間的,郵筒上寫著的,得要準時到達取件啊。你騎著共享單車太慢了點。」下午4點23分,記者在投遞站裡,等回了鄧亞東。麻袋包裡只有一封信躺著,一封公司間的業務往來信件。
  • 學生自置小郵筒溫暖校園 - 現代金報-數字報刊平臺
    最近,鎮海中學校園內,一個由學生社團專設的郵筒,讓師生們再次體會到了書信傳遞的溫暖與驚喜。伴隨著郵筒一起出現的,還有社團同學們製作的宣傳文案,除了引用自木心《從前慢》中濃濃懷舊意味的詩句,同學們還製作了頗具特色的說明文案。
  • 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廈門城市發展快新建小區郵筒是標配
    目前廈門島內外共有街面郵筒201個。  廈門網訊 (廈門晚報文/記者張婧瑋 圖/陳立新) 前兩天,來廈門旅遊的王小姐想給朋友寄一張明信片,才想起要使用郵筒。不過廈門的郵筒並未消失,相反還在緩慢增長,仍履行著它的職責。  現在還有郵筒嗎  有,而且數量不減反增  記者採訪發現,現在不僅有郵筒,而且數量不減反增。作為郵政系統的資深業務骨幹,廈門郵政公司思明區分公司總經理康火燦曾經參與過全市郵筒的設置、管理工作,對廈門的郵筒發展極為了解。
  • 路邊郵筒還有人用嗎 郵遞員:每天開兩次不管有無信件
    當我們走在路上低頭看著手機的時候,沉默的綠色郵筒開始被遺忘,而開啟郵筒的郵遞員們,卻依舊風雨無阻地打開它,上午、下午,每天兩次。現在,這些郵筒是否安好?打開它,每天又有多少次的「空空如也」與郵遞員邂逅?打開34隻郵筒只有1個郵筒裡躺著一封公務信鄧亞東負責鳳起路周邊區域裡34個郵筒開箱取件工作。
  • 高三學生集體開啟「時光郵筒」
    武漢市武鋼三中高三(17)班班主任劉江華老師在高考前夕播放班級小視頻,喚起青春記憶,在5分鐘的時間裡回顧了與學生三年相處的點滴;各科老師視頻中也獻上「高考加油」的祝福,隨後班主任開啟「時光郵筒」,慢遞每個孩子三年前寫給自己的一封信。
  • 長沙街頭仍有178個綠色郵筒在履行傳遞書信的使命
    長沙晚報記者 朱炎皇 實習生 賀子坤 攝影報導   長沙晚報記者 朱炎皇 實習生 賀子坤   你有多久沒有寄過信了?在這個人人依賴手機的時代,寫信寄信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只是很久之前的美好記憶了。那麼,街角巷尾那一個個墨綠色的郵筒還在嗎?近日記者採訪得知,長沙街頭仍有178個綠色郵筒在履行著傳遞書信的使命。
  • 吸血鬼題材美劇《血族》,論現代通訊的重要性
    最可怕的就是黑客以自己和團隊的力量搞垮了整個網際網路和所有的通訊,帶來的後果難以想像。手機沒有信號,所有支付不能完成,網速奇慢網頁根本打不開,血族在城中開始攻擊人類,卻都被當成零零散散的暴力分子,更多的人在沒有反應過來發生了什麼的時候就被攻擊了。
  • 郵筒是需要珍視的文化符號
    馬路兩側的大郵筒,日日吃灰。誰曾想,上班路上能偶遇郵政小哥來取件。希望這道美麗的綠色風景能一直被保留。」近日,一名杭州市民在街上看到一名郵遞員在郵筒邊開箱取件,他拍下照片傳到網上,並寫下以上感慨。隨後在網上掀起一波回憶殺——「郵筒真的還在啊」「我小時候還有過筆友」「下課會去學校傳達室翻信箱的我」……  正如新聞所描述的,綠色的郵筒,黑色的郵遞口,加了把鎖的箱門,在手機還不盛行的年代裡,那裡積聚著最濃烈的情感期盼,期盼它能捎來遠方親人、師長、朋友、同學、戀人的關愛、問候、交流或相思。
  • 郵筒吹歪模樣萌(圖)
    郵筒吹歪模樣萌颱風
  • 郵筒---那書信的時代
    這簡單的行囊,傳送了無數平凡卻感人的故事……書信,多少故事都從這裡開始,從前沒有手機電話,遠隔千裡的期盼只能靠書信來往,靠郵遞員一步一步的投遞,仿佛那些文字走過千山萬水,變得的更有感染力。信封的兩端是兩座遙遠的城市,你在這頭,我在那頭,所有的情誼幻化成文字躍然紙上,淋漓盡致。
  • 你的地方·招募|請你用一次郵筒:檢看「綠色通道」中的記憶
    為了讓郵筒更好地被人利用,郵政部門也動了腦筋,在上面貼了二維碼。自2014年11月24日起,上海市區將近3000個郵筒上配了二維碼,只需手機掃碼,就能像寄快遞一樣寄件。但路邊的郵筒,似乎是被「遺忘」的。人們或許已經不習慣把信件放在郵筒裡。實際上,郵筒是一種地標。
  • 郵筒已鮮見蹤影,那份書信情懷,會成為記憶的一部分嗎
    在不少歐美國家,色彩靚麗、或時尚或復古的郵筒,往往也是一道靚麗風景線。圖片來自網絡這個愛好仍有驢友堅守著,可是街頭郵筒卻越來越少,隨著網絡通訊的發達,電子郵件、簡訊、微信已經取代了家書,各種電子帳單取代了紙質帳單,郵筒見證書信時代漸行漸遠,原來街角一個個落寞的綠色郵筒已鮮見蹤影
  • 西華大學「瀾山工作室」團隊文創產品「熊貓郵筒杯」即將面世
    周睿教授介紹說,整個文創杯以馬克杯為主要商品載體形式,將郵政系統獨有的郵筒設施設計演變為杯身。郵筒杯身正面平臺造型上印花一枚熊貓形象的郵票紋飾,巧妙地將中國郵政的郵政文化與熊貓郵局IP信息、成都的大熊貓文化進行了語義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