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書信是人們傳遞信息、聯絡感情的重要途徑,馬路旁的一個個郵筒被人們稱作「綠色信使」。但隨著電話、手機、網絡等現代通訊方式的飛速發展和普及,曾經遍布大街小巷的郵筒,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據了解,目前中山市全市信筒(箱)有160個,分布在各鎮區街道,黨、政、企事業單位,住宅小區,學校,商業區,村等,其中城區就有40個。這些郵筒現在還有人使用嗎?它會不會消失?日前,記者為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十年前郵筒承載希望
近日,市民李先生執筆給遠在安徽老家的父親寫了一封信,「80多歲的父親不懂得用電子郵件,傳統的書信方式比較能令他接受。」李先生表示,當他滿懷深情地把寫好的家書裝進信封,準備拿去郵寄時,卻無法在城區的幾條主要街道上找到郵筒,「好不容易在市政府一帶找到一個郵筒,卻發現該郵筒只辦理市區以內的郵寄業務。」最後,李先生不得不到東區郵局寄信。
五六年前甚至十年前,對於眾多中山市民來說,郵筒是朋友間聯繫的「信使」。「那時條件有限,寫信是比較流行的一種通訊方式,它就像一根隱形線一樣,連接在寄信人和收信人之間,承載著無數希望。」在東明花園附近一家工廠工作的林師傅回憶道。以前大家寫信、寄信很頻繁,有人還趁上班時間偷偷溜出去寄信,如今寫信、收信的人都很少了。
●如今
郵筒風光不再
「現在街邊還有郵筒嗎?」在採訪中,眾多市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由此可見,郵筒已「風光不再」,許多人因為長久以來不寫信、寄信,已經不知道寄一封平信要貼多少錢的郵票,甚至在過去遍布大街小巷的郵筒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在孫文西路記者遇見了正在收信件的郵遞員老李,記者發現,郵遞員的背包裡私人信件很少,以各種函件、雜誌居多。「九幾年時,每當我們打開郵筒取信件時都是一沓沓的堆滿整個郵筒,可現在,郵筒裡經常是十天八天都沒有一封信。」老李感慨地說。
老李還表示,現在市民寄出的信件是比較少的,只有在傳統的大節日,市民廣寄賀卡、明信片,信件才會多一點;另外,學校裡和一些大單位裡的信件遠比居民小區要多。而在市民寄出的普通信件中,一些調查問卷的反饋信件也佔了很大部分。
●調查
95%市民不寫信
如今,寫信的人越來越少,曾經受「寵」的街頭郵筒遇「冷」嚴重。日前,記者來到孫文中路郵政儲蓄廳。大廳門口就放置了郵筒,上面寫著,每日上午11點和下午17點開箱取信。但記者在大廳門口等了40分鐘,期間,只有一位市民前來寄信。
採訪期間,記者隨機對50名市民進行了調查採訪。95%以上的市民表示,現在幾乎不寫信;只有少部分人表示,平時不寫信,只有在新年時寄很多賀年片,因為每天下班時郵局也都下班了,所以會把很多個新年賀卡一起塞進郵筒,只有那時才會尋找郵筒。
雖然街邊的郵筒「失寵」,但在學校裡還是會有寄信的學生。記者走訪了華僑中學、石岐中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藥學院等4家學校,多數學生表示,因為現在電話很方便,很少寫信和親友聯絡,寫信大多是因為投稿到報刊雜誌等。
「我們寄信都是放到門衛室,投遞員每天來送信、送報時拿走。」華僑中學的幾位學生告訴記者。而電子科技大學收發室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學院圖書館旁就有一個郵筒,同學們可以在那裡寄信。
●問題
郵筒偶遭破壞影響市民寄信
如果說現代通訊方式飛速發展和普及是導致郵筒使用率低下的客觀原因,那麼,郵筒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汙染則是市民放棄寫信、選擇其他通訊方式的另一層原因。
採訪中,一些市民向記者反映,郵筒上經常被貼上廣告,有的成了商家辦活動時拉廣告的固定物,有的甚至還被人為地故意損壞,他們擔心這些郵筒不知還能不能使用。
市民阿亮告訴記者,他家附近的一個郵筒竟成了垃圾桶,有些人把亂七八糟的東西都往郵筒裡扔,有些小孩甚至往裡面投放鞭炮。「把私人信件放進去,真擔心收件人收不到,又怕被弄髒弄壞信件,所以我寧願花多點錢去投快遞。」
不少市民認為,雖然郵筒的使用率沒過去高,但郵筒是一種便民服務設施,大家應該要愛護。
■市民觀點
●挺「信」派:
書信散發著生活的芳香
大家都知道「物以稀為貴」的道理。書信、書籍等傳統溝通方式變少的同時,包含的情感卻可能變得更厚重。在廣東藥學院就讀的阿芳告訴記者,小時候,她每到年節,都能收到好多信件和賀年卡,一張張的賀卡代表著不同人對她的祝福,「和現在春節時收到的『克隆簡訊』相比,這份情變的真實而厚重。」
記者隨機採訪了10位市民,如果有一天親筆書信這種方式被完全淘汰了,他們的感覺是怎樣?大多數市民表示十分可惜。他們覺得,雖然現在的通訊手段很發達,但是這種問候卻總覺得少了那種濃濃的人情味。
●倒「信」派:
寄信不環保且不合時宜
採訪中,也有一些市民表示,現在通訊方式多種多樣,書信這種古老的交流方式或許已經走到盡頭。
「寫信很不環保的。」白領朱先生笑著說,時代不同了,人們的溝通方式早就不一樣了。固定電話、行動電話、簡訊息、E-MAIL、傳真、網絡視頻等比信更方便,傳達更準確。而且寫信要耗費紙張,很不環保。書信,這個人類最古老的交流方式之一,已經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
■郵局回應
郵筒不會消失
郵筒由起初笨重的水泥墩逐漸演變成如今拆卸自如的鐵皮箱,它經歷了無數次雨水的衝刷,同時也見證了一座城市的發展歲月。雖然街邊郵筒「失寵」,但郵政局的工作人員表示,郵筒作為基礎服務設施,它所起的溝通與橋梁作用仍必不可少,所以郵筒不會減少,更不會取消。
「雖然需求在減少,但我們不會撤掉已有的郵筒、郵箱。隨著業務的增加,我們還會設置新郵筒、郵箱。」郵政局的工作人員表示,「大部分的社區和村都有設置郵筒或郵箱,一般都會在居委會或者人流量多的地方。」據介紹,除了分布在固定郵政營業點和學校外,街道、社區和小區佔了七成左右。一些機關單位都有收發室,市民也可以把要寄的信件放到收發室,郵差送信時順便帶回郵局投遞。
2008年開始,郵政部門已陸續用橙、綠為主色調的「雙色郵筒」來替代過去的綠皮郵筒。新型雙色郵筒既有平信寄遞功能,也有同城快郵寄遞功能。透過同城快遞,市民當天投遞到郵筒的信件,最遲次日即能投寄到戶。
南方日報記者鄧泳秋
(責任編輯:news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