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林
2019-02-03 12:05 來源:澎湃新聞
郵筒,最早出現於唐代,文人寄送詩稿時,常常會使用竹筒將其封好,始稱詩筒。而詩筒再交郵驛寄遞,又稱郵筒。
現當代的郵筒,先是圓形鑄鐵式的,後來還採用鋼板、水泥、木料、鋼化玻璃等多種材料製成。有筒形和箱形兩種,顏色通常為墨綠色。
如今上海市區的大街小巷裡還遍布著郵筒。它們往往出現在一條街道的起終點,但似乎鮮有人問津。
畢竟,今天人們已習慣了各種快遞公司的服務。即便通過中國郵政,大家也多選擇EMS等快遞服務。如果只是想傳送文字,完全可以通過電郵,既快速又安全保密。
為了讓郵筒更好地被人利用,郵政部門也動了腦筋,在上面貼了二維碼。自2014年11月24日起,上海市區將近3000個郵筒上配了二維碼,只需手機掃碼,就能像寄快遞一樣寄件。
但路邊的郵筒,似乎是被「遺忘」的。人們或許已經不習慣把信件放在郵筒裡。
實際上,郵筒是一種地標。上海市虹口區有一條甜愛路,甜愛路一側,是一排長長的矮牆,牆上鑲著28幅古今中外著名詩人的愛情詩歌。而位於甜愛路與四川北路路口的「愛心郵筒」,也吸引了許多年輕人。除了地上的愛心塗鴉,與各種愛情誓言外,這個郵筒發出的每一封信函,都會被蓋上獨特的「LOVE」標籤郵戳。其實寄送情書也是一件十分私密的事,在這樣的「愛情郵筒」前投遞情書的人,往往是那些尋求新鮮感的「老情侶」,那些懷著忐忑心情的愛情新手們是沒有心情在這裡晃悠的。
有時郵筒則成為粉絲經濟的一部分。2016年,在滬上開唱的明星鹿晗,在微博上曬出一張與外灘郵筒的合照,引發千餘粉絲爭相前往與郵筒合影,從早到晚大排長龍的場面十分壯觀。
由此,郵筒是承載著信息的。一方面,它為寄件者收下了一封封信件。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種具有象徵性意義的「裝置」。
古人說,見信如面。信曾是傳遞情感的方式,比如家書或情書。若干年以前,人們會通過郵筒或郵局寄平信。後來,一些重要的信息,會選擇快件寄送。而後來往往就是發封電郵搞定。在信息沒有那麼快的時代,在那些逐字逐句醞釀寫成的信裡,你還記得自己都說了什麼嗎?
當下,認真寫就一封信,似乎和郵筒一樣,成了一種保守和過時的處事辦法。但對發信人和收信人來講,卻很可能是時間裡最深刻的記憶。對此,我想邀請你,將自己印象最深的有關信件的故事,寫在明信片上,通過郵筒,進行一次「公開」的投遞。我們不需要完整的、涉及個人隱私的信件內容,可以只是一段節選、一段概述,或僅僅是寄信時的感受。
這些明信片將在大致統一的時間段寄出,將在上海市區的郵筒及郵政系統之間傳送。我們收到明信片之後,會把它們以特定方式集中展示。
一方面,我試圖發掘個人隱私和社會公開之間的內在關係。不論信件內容多麼私密與重要,一旦以非私密化的手段寄送,這些內容是否還能算得上隱私?完全私密化的隱私與公開化的個人隱私之間的差異,或許就是其傳播方式的不同:前者通過個人,後者通過眾人;前者「光潔」,後者沾滿「油汙」;前者令人安心,後者令人揪心。呈現隱私的背後,往往存在著情願與非情願兩種可能性,那麼情願的隱私呈現,是否還是隱私?
另一方面,在今天這個信息高速運轉的時代,過往的慢速信件的故事似乎早已被人遺忘。如果想要重拾,還需要搜尋這些埋藏在記憶中的信息。所以,我特別希望能邀請到許多長輩,將自己的故事通過「綠色通道」與我們分享。
接下來是具體操作:(註:向第12屆雙年展總協調人施瀚濤致謝)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郵筒,郵政,故事,信,寄信,收信,地址,你的地方,街道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