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老城區裡,珠江北岸的碼頭上,立著一個「中國最大郵筒」。它如果有意識的話,最近也許得大大地為「自己是啥」這個問題犯愁。
就在半年之前,它還毫無疑問地是當地標誌性的「大郵筒」。它身高15米,頂部凸出的筒帽與光滑飽滿的筒身上刷滿了綠漆,正中顯眼處是醒目的黃色「中國郵政」字樣。這個郵筒的投遞地址名為「廣州北岸碼頭郵箱」,除此之外,它還擁有自己的專屬郵編:510888。
3年前,在廣州市郵政局參與主辦的大郵筒揭幕活動上,人們被告知:廣大市民可以把信件投進這個郵筒,寄給「30年後的自己」、「30年後我的小孩」以及「你想寄的人」,30年後,郵局將把信發出。
一切看起來都似模似樣,可惜,這郵箱可以接納成千上萬廣州市民對未來的期待,卻從不真正屬於市民。哪怕你曾滿懷希望把信件投入,習慣了每天在江邊散步時見到它,對這裡有著無數的美好回憶,也沒法阻擋有關部門突如其來的一個「拆」字。今年4月,媒體報導,為建金融城,大郵筒即將被拆除。
哎,說好的30年之約呢?
神奇的故事就這麼開始了。不碰上這樣的事兒,還真不知道民眾在某些部門的概念裡有多麼輕飄飄。不死心的廣州記者去採訪當地郵政局的負責人,寫出來的報導活像是被嚇著了:「中國最大郵筒竟然只是藝術品!」郵局負責人對記者說,這裡的產權和經營權一直不是郵政部門的,郵筒也不作為郵政通信設施來使用。它現在就是一件藝術品。
有人去參觀了一下這座「藝術品」,發現郵筒早已被撬。地上散落的信件,有些寫於2011年,有些今年3月剛剛投進去。
好些市民惆悵了:當初特地去大郵筒投了一封給未來的信,現在它就這麼說拆就要拆了?那些信怎麼辦?
不知有多少人曾真誠地盼望過傳說中的「30年以後」,可是在「金融城」這樣的大計劃面前,市民對城市的記憶、情感、期許,好像都是無足輕重的小細節了。說真的,像「大郵筒」這樣說沒就沒的命運,如今也並不罕見。得知郵筒要被拆除的消息後,有網友見怪不怪地在網上評論說:「即使郵筒不拆,你家的房子能挺30年不被拆嗎?」
還有網友不死心地念叨著英國小鎮劍橋:「15世紀的圖書館還有學生看書,17世紀的牆根停靠著自行車,18世紀的餐廳還供應著麵包,連宿舍窗前的樹都沒挪動過。」
這也就是國情的特殊了。外國的小鎮像琥珀,家家戶戶守著自己的院子,幾百年了還是原樣;咱的土地像白紙,有關部門愛怎麼畫就怎麼畫,萬一一筆畫得不大順眼,扯過一塊橡皮擦掉就是了。任這大郵筒承載了多少市民的感情,它充其量算是一個不小心畫岔了的筆觸。
可我就想不明白一點:政府投這麼多錢,搞各種園區發展經濟,說到底,還不是為了老百姓的生活好?既然這樣,家門口的地方被有關部門這麼變來變去,為啥不讓本地的街坊多參與一點意見,而要這樣「說風就是雨」呢?對市民來說,一座充滿回憶與情感的老城,比起一片滿是高樓大廈的新區,也許更珍貴呢?
畢竟,真正住在這裡的人是他們,往大郵筒中投入對未來期望的,也是他們。廣州政府想要改善的,難道不還是他們的生活?
可惜,有關部門並不需要直接對市民負責,誰又有耐性等著城市復古得像劍橋。於是,不光一棟令人懷念的建築可以像鉛筆畫那樣隨意擦去,與此有關的話也大可以說出口了再咽回去。
所以關於大郵筒的奇妙故事還沒完。據郵局稱,大郵筒只在2010年11月10日揭幕當天啟用過一次,之後就貼了封條。可是,如果翻翻舊聞,就在去年夏天,還有一批明信片,通過這個郵筒「寄到倫敦中國奧運健兒手中」。據活動現場的媒體記錄,廣州市郵政局副局長當時親手為其中一張大明信片蓋了郵戳,然後看著贊助商代表把它投進了郵筒。
咦,為什麼那時候,它又變成一個能使用的郵筒了呢?
你猜呀?
至於對平民百姓而言,這個綠油油的大傢伙有沒有實際功能?說說就有了,變變就沒了,都不是大事。大家頂多是站在一邊看看:一項決策,如果缺少公眾參與、缺少透明公開的程序,最終能變得多輕率古怪、多不近人情。
好消息是,也許市民的呼聲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9月16日,當地的新聞報導稱,大郵筒確定不會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這個大傢伙又有了新身份:即將跨入3歲門檻的它,將作為園區裡「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被保留下來。
三年歷史的郵筒怎麼就成了「文化遺產」?好像也沒有報導能把這事兒說清,當地一家媒體在微博上發起了投票:《「大郵筒」被當「文化遺產」來保護,你怎麼看?》,一半以上的人都選了「贊成,政府聽取民意的態度不錯」。
可我還是覺得有點兒可惜,它終究不是最初對民眾承諾過的那個寄給未來的郵筒;而它的拆除風波,來得匆忙,去得迅速,不變的是,市民永遠都是最後被通知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