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郵筒」真的屬於過市民嗎

2021-01-09 中國青年報

    廣州老城區裡,珠江北岸的碼頭上,立著一個「中國最大郵筒」。它如果有意識的話,最近也許得大大地為「自己是啥」這個問題犯愁。

    就在半年之前,它還毫無疑問地是當地標誌性的「大郵筒」。它身高15米,頂部凸出的筒帽與光滑飽滿的筒身上刷滿了綠漆,正中顯眼處是醒目的黃色「中國郵政」字樣。這個郵筒的投遞地址名為「廣州北岸碼頭郵箱」,除此之外,它還擁有自己的專屬郵編:510888。

    3年前,在廣州市郵政局參與主辦的大郵筒揭幕活動上,人們被告知:廣大市民可以把信件投進這個郵筒,寄給「30年後的自己」、「30年後我的小孩」以及「你想寄的人」,30年後,郵局將把信發出。

    一切看起來都似模似樣,可惜,這郵箱可以接納成千上萬廣州市民對未來的期待,卻從不真正屬於市民。哪怕你曾滿懷希望把信件投入,習慣了每天在江邊散步時見到它,對這裡有著無數的美好回憶,也沒法阻擋有關部門突如其來的一個「拆」字。今年4月,媒體報導,為建金融城,大郵筒即將被拆除。

    哎,說好的30年之約呢?

    神奇的故事就這麼開始了。不碰上這樣的事兒,還真不知道民眾在某些部門的概念裡有多麼輕飄飄。不死心的廣州記者去採訪當地郵政局的負責人,寫出來的報導活像是被嚇著了:「中國最大郵筒竟然只是藝術品!」郵局負責人對記者說,這裡的產權和經營權一直不是郵政部門的,郵筒也不作為郵政通信設施來使用。它現在就是一件藝術品。

    有人去參觀了一下這座「藝術品」,發現郵筒早已被撬。地上散落的信件,有些寫於2011年,有些今年3月剛剛投進去。

    好些市民惆悵了:當初特地去大郵筒投了一封給未來的信,現在它就這麼說拆就要拆了?那些信怎麼辦?

    不知有多少人曾真誠地盼望過傳說中的「30年以後」,可是在「金融城」這樣的大計劃面前,市民對城市的記憶、情感、期許,好像都是無足輕重的小細節了。說真的,像「大郵筒」這樣說沒就沒的命運,如今也並不罕見。得知郵筒要被拆除的消息後,有網友見怪不怪地在網上評論說:「即使郵筒不拆,你家的房子能挺30年不被拆嗎?」

    還有網友不死心地念叨著英國小鎮劍橋:「15世紀的圖書館還有學生看書,17世紀的牆根停靠著自行車,18世紀的餐廳還供應著麵包,連宿舍窗前的樹都沒挪動過。」

    這也就是國情的特殊了。外國的小鎮像琥珀,家家戶戶守著自己的院子,幾百年了還是原樣;咱的土地像白紙,有關部門愛怎麼畫就怎麼畫,萬一一筆畫得不大順眼,扯過一塊橡皮擦掉就是了。任這大郵筒承載了多少市民的感情,它充其量算是一個不小心畫岔了的筆觸。

    可我就想不明白一點:政府投這麼多錢,搞各種園區發展經濟,說到底,還不是為了老百姓的生活好?既然這樣,家門口的地方被有關部門這麼變來變去,為啥不讓本地的街坊多參與一點意見,而要這樣「說風就是雨」呢?對市民來說,一座充滿回憶與情感的老城,比起一片滿是高樓大廈的新區,也許更珍貴呢?

    畢竟,真正住在這裡的人是他們,往大郵筒中投入對未來期望的,也是他們。廣州政府想要改善的,難道不還是他們的生活?

    可惜,有關部門並不需要直接對市民負責,誰又有耐性等著城市復古得像劍橋。於是,不光一棟令人懷念的建築可以像鉛筆畫那樣隨意擦去,與此有關的話也大可以說出口了再咽回去。

    所以關於大郵筒的奇妙故事還沒完。據郵局稱,大郵筒只在2010年11月10日揭幕當天啟用過一次,之後就貼了封條。可是,如果翻翻舊聞,就在去年夏天,還有一批明信片,通過這個郵筒「寄到倫敦中國奧運健兒手中」。據活動現場的媒體記錄,廣州市郵政局副局長當時親手為其中一張大明信片蓋了郵戳,然後看著贊助商代表把它投進了郵筒。

    咦,為什麼那時候,它又變成一個能使用的郵筒了呢?

    你猜呀?

    至於對平民百姓而言,這個綠油油的大傢伙有沒有實際功能?說說就有了,變變就沒了,都不是大事。大家頂多是站在一邊看看:一項決策,如果缺少公眾參與、缺少透明公開的程序,最終能變得多輕率古怪、多不近人情。

    好消息是,也許市民的呼聲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9月16日,當地的新聞報導稱,大郵筒確定不會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這個大傢伙又有了新身份:即將跨入3歲門檻的它,將作為園區裡「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被保留下來。

    三年歷史的郵筒怎麼就成了「文化遺產」?好像也沒有報導能把這事兒說清,當地一家媒體在微博上發起了投票:《「大郵筒」被當「文化遺產」來保護,你怎麼看?》,一半以上的人都選了「贊成,政府聽取民意的態度不錯」。

    可我還是覺得有點兒可惜,它終究不是最初對民眾承諾過的那個寄給未來的郵筒;而它的拆除風波,來得匆忙,去得迅速,不變的是,市民永遠都是最後被通知到的人。

相關焦點

  • 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對於郵筒,更多的市民是好奇:現在郵筒還有人開嗎?多久才開一次,裡面還有信嗎? 在隨後的周五,記者來到沙嘴郵政沙嘴投遞部,跟隨投遞員許國石去取信。上午9時許,來到位於新洲南路的郵筒前,打開箱門,一封信孤零零地躺在偌大的郵筒裡。他鄭重其事地把它裝進自己的郵包,還順手拿塊布擦了擦郵筒,再對準箱門內側的條形碼掃碼。「這個是電子化監控手段,有點類似於打卡,表示今天已經開過箱了。
  • 杭州主城255隻郵筒在堅守 路邊郵筒,還有人用嗎
    馬路兩側的大郵筒,日日吃灰。誰曾想,上班路上能偶遇郵政小哥來取件。希望這道美麗的綠色風景能一直被保留。」  6月18日,杭州一位市民在街上看到一名郵遞員在郵筒邊開箱取件。他拍下照片傳到網上,並寫下以上感慨。
  • 臺北兩郵筒被颱風吹歪 成市民拍照景點
    臺北兩郵筒被颱風吹歪 成市民拍照景點 (1/3) "← →"翻頁
  • 一張照片引發網友回憶殺 杭州路邊的郵筒你還好嗎?
    回憶殺的威力就在於,在習以為常的日常中,突然擊中了你的心房——6月18日,杭州的一位市民在街上拍下了一張照片,一個郵筒邊,快遞員正在開箱取件。照片被上傳到了網上,這位市民寫道:「城市發展越來越快,手寫信的人也越來越少。馬路兩側的大郵筒,日日吃灰。誰曾想,上班路上能偶遇郵政小哥來取件。希望這道美麗的綠色風景能一直被保留。」隨後,網上掀起一波回憶殺。「郵筒真的還在啊」「我小時候還有過筆友」「下課會去學校傳達室翻信箱的我」「以為貼了郵票就可以寄出信,結果不知道郵資必須夠。」
  • 郵筒是需要珍視的文化符號
    馬路兩側的大郵筒,日日吃灰。誰曾想,上班路上能偶遇郵政小哥來取件。希望這道美麗的綠色風景能一直被保留。」近日,一名杭州市民在街上看到一名郵遞員在郵筒邊開箱取件,他拍下照片傳到網上,並寫下以上感慨。隨後在網上掀起一波回憶殺——「郵筒真的還在啊」「我小時候還有過筆友」「下課會去學校傳達室翻信箱的我」……  正如新聞所描述的,綠色的郵筒,黑色的郵遞口,加了把鎖的箱門,在手機還不盛行的年代裡,那裡積聚著最濃烈的情感期盼,期盼它能捎來遠方親人、師長、朋友、同學、戀人的關愛、問候、交流或相思。
  • 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廈門城市發展快新建小區郵筒是標配
    不過廈門的郵筒並未消失,相反還在緩慢增長,仍履行著它的職責。  現在還有郵筒嗎  有,而且數量不減反增  記者採訪發現,現在不僅有郵筒,而且數量不減反增。作為郵政系統的資深業務骨幹,廈門郵政公司思明區分公司總經理康火燦曾經參與過全市郵筒的設置、管理工作,對廈門的郵筒發展極為了解。
  • 現代通訊普及郵筒「失寵」 十天沒有一封信(圖)
    這些郵筒現在還有人使用嗎?它會不會消失?日前,記者為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十年前郵筒承載希望  近日,市民李先生執筆給遠在安徽老家的父親寫了一封信,「80多歲的父親不懂得用電子郵件,傳統的書信方式比較能令他接受。」
  • 郵筒開箱時間可否統一
    時下,儘管使用郵筒投寄信件的用戶在日趨減少,但郵筒作為郵政普遍服務的組成部分還是不可或缺。最近,天津市街頭更換了新型的郵政信筒。信筒的樣式新穎,設計獨特,在為市民提供用郵方便的同時,也點綴了津城的市容環境,可謂一舉兩得。
  • 路邊郵筒還有人用嗎 郵遞員:每天開兩次不管有無信件
    一張照片引發網友群體回憶——路邊的郵筒,還有人用嗎杭州主城區還有255隻郵筒在堅守,郵遞員每天開箱兩次,不管裡面有無信件「城市發展越來越快,手寫信的人也越來越少。馬路兩側的大郵筒,日日吃灰。誰曾想,上班路上能偶遇郵政小哥來取件。希望這道美麗的綠色風景能一直被保留。」鄧亞東打開浣紗路郵筒。
  • 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 10個街頭郵筒僅有20封信
    早些年,郵筒為四方形,兩側為有機玻璃,可用作廣告等商業用途。當時之所以推出這種郵筒,也是一種創新,可以通過廣告收入來進行郵筒的日常維護。不過這種郵筒容易損壞,風吹雨淋後以及人為破壞,使得郵筒數量不斷自然減少,加上隨著寫信人數減少,就沒有再去設立新的郵筒。 近幾年,郵政部門又重新設置傳統的圓形郵筒,這種郵筒是鑄鐵的,雖然成本較高,但不容易損壞。
  • 書信少了街上郵筒成擺設? 郵政:不管有無信件每天按時開箱
    去年元旦前,王依寫了七八張明信片,貼上郵票後,找到市府大道上一個離單位最近的郵筒。  「把一疊明信片放進郵筒時,心情挺緊張的。」王依說,雖然郵筒看起來很新,上面也標註了每天的開箱時間,但還是會擔心寄不寄得到。  直到過了幾天,外地的同學回覆說明信片已經收到了,王依這才放下心來。後來寄信時,她不會再憂慮信能不能寄到這個問題了。
  • 郵筒也賣萌!圖看各地「萌萌噠」小郵筒
    但是如果每個郵筒都長得「萌萌噠」,你內心寫信的衝動是不是會被喚起一點點?在10月9日世界郵政日到來之際,看小郵筒們解鎖「萌」屬性,喚起你寫信的小衝動。圖為四川省成都市「熊貓郵局」,擁有全球唯一專用郵政編碼及郵政日戳,通過實體店、線上郵局等多種形式,推廣熊貓帶您遊成都主題旅遊模式,將熊貓元素傳遞給世界各地。視覺中國圖為商場前面的天使郵筒。視覺中國圖為小蠻腰造型的郵筒。
  • 郵筒已鮮見蹤影,那份書信情懷,會成為記憶的一部分嗎
    在不少歐美國家,色彩靚麗、或時尚或復古的郵筒,往往也是一道靚麗風景線。圖片來自網絡這個愛好仍有驢友堅守著,可是街頭郵筒卻越來越少,隨著網絡通訊的發達,電子郵件、簡訊、微信已經取代了家書,各種電子帳單取代了紙質帳單,郵筒見證書信時代漸行漸遠,原來街角一個個落寞的綠色郵筒已鮮見蹤影
  • "蘇迪羅"登陸臺灣 吹歪郵筒意外成為臺北一景
    8月10日,一名郵局工作人員配合幾名遊客與「歪脖子」郵筒合影。  颱風「蘇迪羅」登陸臺灣,被風雨吹落的一個廣告牌正好砸中位於臺北市龍江路上一紅一綠兩個郵筒。  8月10日,幾名市民擺出造型與「歪脖子」郵筒合影。新華社記者韓瑜慶攝
  • 廈門郵筒變身咖啡杯 在網紅景點還成為打卡熱門
    輪渡郵局門口的郵筒被設計成了咖啡杯式樣。(廈門市郵政分公司供圖)上世紀90年代,清晨出班的投遞員經過濱北湖東橋。(廈門市郵政分公司供圖)如今,電子通信幾乎取代了書信,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不過,偶爾經過街頭某處,還會發現一個「綠胖墩」,讓人不禁感慨:原來郵筒還在我們身邊。
  • 郵筒裡,還裝有多少「期待」?
    每次在路邊見到綠色的郵筒、綠色的箱門,往往會多看幾眼,因為在網絡還不盛行的年代裡,那裡藏著太多人的「期待」。「前兩天去市區項王故裡景區遊玩,無意中發現了郵筒。瞬間,許多回憶如同雪花般湧現出來。」6月18日,市民胡先生撥打宿遷晚報熱線電話稱,如今,郵筒在生活中很少見了,雖說平時幾乎不寫信、很少郵寄明信片,但他仍希望這個郵筒能長期佇立在那裡,給回憶留下一個「儲存櫃」。
  • 消逝的郵筒:除了寄明信片 平時你還會想到它嗎
    上海一郵筒因鹿晗而走紅,鹿晗粉絲排隊與郵筒合影。上圖為鹿晗微博截圖。  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邱宇) 那隻與鹿晗合影的郵筒「紅」了,街邊的綠色郵筒們卻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隨著快遞業迅速崛起,平郵等郵政普遍服務業務日漸衰落,傳統書信正加速消失。
  • 七夕照相新去處 甜愛路來了兩個愛情郵筒娃娃
    原標題:七夕照相新去處,甜愛路來了兩個愛情郵筒娃娃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七夕佳節,中國郵政發行的《喜鵲》特種郵票在上海愛情郵局正式揭幕,「七夕」主題紀念封、「真愛迷宮」喜鵲紀念明信片等相關配套郵政產品也一併亮相。
  • 東京山手線「必逛郵局」,郵筒存錢筒、櫻花郵筒位置一次告訴你
    來東京自由行想寄明信片、搶購郵局聯名商品,卻找不到附近的郵局在哪裡嗎?這次要為大家整理出「山手線」沿線的重點必逛郵局!除了可以辦理郵寄業務,還有許多東京限定郵局小物、特殊的風景印明信片等,此外還要告訴大家超人氣的郵筒存錢筒可以到哪裡買,一起來看看吧!
  • 郵筒一收信 手機有提醒 安徽郵政升級郵筒讓普遍服務更智慧
    本報訊(記者 方懷銀) 3月12日,隨著「叮鈴……」提醒鈴聲的響起,安徽省馬鞍山市郵政大廈支局負責人魏戎手機微信上顯示,與她手機綁定的郵筒中,有一封待被攬收的信件。微信提醒是智慧郵筒管理系統後臺發出的。目前,這樣的智慧郵筒在安徽共有1970個,佔全部郵筒(箱)近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