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日報4月12日訊(記者 盛鷗鷗)近日,租住在黃巖江口街道上輦村的汪先生撥打本報熱線88894000詢問,自己想給安徽老家的親戚寫封信,但想到現在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了,不知道信投進郵筒後能不能寄到。
市民關心信件投遞事項
「不少老鄉和我一樣習慣寫信。」汪先生說,雖然手機通訊方便,但有時寫信更顯情真意切。
前年大學畢業的王依在市府大道一家單位上班,每到元旦節前一周,她就開始準備給外地的大學同學寄明信片了。
「寄明信片的習慣是在讀大學時養成的,每到大的節日,小夥伴們會互相寫信祝福,出去旅遊時也會寄張明信片回來。」去年元旦前,王依寫了七八張明信片,貼上郵票後,找到市府大道上一個離單位最近的郵筒。
「把一疊明信片放進郵筒時,心情挺緊張的。」王依說,雖然郵筒看起來很新,上面也標註了每天的開箱時間,但還是會擔心寄不寄得到。
直到過了幾天,外地的同學回覆說明信片已經收到了,王依這才放下心來。後來寄信時,她不會再憂慮信能不能寄到這個問題了。
市區目前有73個街面郵筒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了,郵筒每天都會打開嗎?市區目前設有多少個郵筒呢?對於市民關心的這些問題,記者諮詢了市郵政公司運營管理部業務管理員楊世銀。
楊世銀告訴記者,目前椒、黃、路三區城區範圍內共有街面郵筒73個,主要人口聚居區平均一至兩公裡服務半徑;農村(包括村郵站)共有郵筒箱1053個。
「郵筒上都標註有開箱時間,由於郵筒分布的路程遠近不同,開箱時間會稍微有些偏差,但一天開一次是肯定的。」楊世銀說,雖然投遞的信件類別無法精確分類,但絕大多數都為商業信件,其中尤以消費類帳單居多,近些年來郵筒中收到的個人信件呈下降趨勢。
楊世銀說,在元旦、春節等節假日時,信件量會明顯增多。但在平時,有些郵筒裡可能連開幾天都見不到一封信。
寫信群體以學生和老年人為主
孫超是市郵政公司椒江分公司的投遞員,他也見證了個人信件從輝煌到冷清的變化。
「以前信件比較多,大家什麼事都喜歡寫信。至少在五六年前,從元旦開始到春節這段時間,小郵筒箱還經常被各類明信片塞滿,開箱時都要拿袋子裝。」孫超說,現在寫信的人少了,郵筒也慢慢被人淡忘了,趕上節假日時才熱鬧一點,能有不少賀卡和明信片。
「我也碰到過市民不確定郵筒還開不開,自己等在郵筒旁把信交給我的。」每次碰到這種情況,孫超都會和他們解釋一遍:「不管有沒有信件,郵筒每天都會開箱的,請大家放心。」
孫超留意到,現在寄信的群體以學生居多,寫信寄給遠方的筆友,也有不少習慣用信交流的老年人,時常寫信寄給親戚。「雖然如今通訊更方便了,但信件給人的情懷無法取代,喜歡寫信的人依然有,我們也要做好服務。」
市民分享自己的書信記憶
你可記得上次寫信是什麼時候嗎?早年將信件慎重地投入郵筒,焦急地等待對方回信的心情,如今還留戀嗎?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打個電話、發個微信,即使遠隔千裡也能瞬間聯繫,而在以前,承擔這份重任的是一紙書信。漸漸地,寫信不流行了,但街邊的那抹郵筒綠依然亮麗。
記者在市區多條主幹道上隨機採訪了近20位市民,了解他們的「書信記憶」。其中,多數的中年市民表示已經好幾年沒有寫過信,也不知道該如何提筆了;不少年輕市民表示,每逢元旦自己都會給省內的同學寄賀卡;只有一位大學畢業兩年的市民說,自己一直和寧波的大學同學有書信往來。
「感覺寫信是老一輩人的回憶了,以前通訊技術不發達,沒辦法取得聯繫,只能靠寫信。」今年50歲的市民陳先生回憶,以前最難熬的就是等回信的時候,「本來想到一件事情要和之前共事過的兄弟分享,但等到他收到信、我再收到他回信時,這股熱乎勁也過去了。」
陳先生說,雖然現在不寫信了,但定期的電話交流都還在。「有時候想想,確實挺懷念那段寫信的日子,這份情懷難以忘記。」
剛回台州工作兩年的張婷,一直和大學閨蜜保持著一月一封信的交流頻率。「因為那時我們都剛參加工作,難免會碰到一些瓶頸,不管是工作上的還是生活上的,我們都習慣互相分享。」
有時候,電話裡難以啟齒的、微信裡不好表達的話,張婷都把它寫進信裡。「感覺信就像個很好的聆聽者一樣,能接納我的壞情緒或是興奮點。這樣寫信呈現出來的情感會更細膩,我同學也能更感受地更真切。」
有個小細節張婷一直印象深刻,有一回她和這位閨蜜鬧矛盾了,於是滿懷情緒提筆給她寫信。「結果寫著寫著就想開了,是自己有點任性了,如果當時直接打電話過去吵,可能會影響到兩人的友誼,寫信給了我很好的緩衝時間。」於是,每次遇到事情,張婷總喜歡提起筆來慢慢寫。(盛鷗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