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少了街上郵筒成擺設? 郵政:不管有無信件每天按時開箱

2021-01-09 浙江在線

  台州日報4月12日訊(記者 盛鷗鷗)近日,租住在黃巖江口街道上輦村的汪先生撥打本報熱線88894000詢問,自己想給安徽老家的親戚寫封信,但想到現在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了,不知道信投進郵筒後能不能寄到。

  市民關心信件投遞事項

  「不少老鄉和我一樣習慣寫信。」汪先生說,雖然手機通訊方便,但有時寫信更顯情真意切。

  前年大學畢業的王依在市府大道一家單位上班,每到元旦節前一周,她就開始準備給外地的大學同學寄明信片了。

  「寄明信片的習慣是在讀大學時養成的,每到大的節日,小夥伴們會互相寫信祝福,出去旅遊時也會寄張明信片回來。」去年元旦前,王依寫了七八張明信片,貼上郵票後,找到市府大道上一個離單位最近的郵筒。

  「把一疊明信片放進郵筒時,心情挺緊張的。」王依說,雖然郵筒看起來很新,上面也標註了每天的開箱時間,但還是會擔心寄不寄得到。

  直到過了幾天,外地的同學回覆說明信片已經收到了,王依這才放下心來。後來寄信時,她不會再憂慮信能不能寄到這個問題了。

  市區目前有73個街面郵筒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了,郵筒每天都會打開嗎?市區目前設有多少個郵筒呢?對於市民關心的這些問題,記者諮詢了市郵政公司運營管理部業務管理員楊世銀。

  楊世銀告訴記者,目前椒、黃、路三區城區範圍內共有街面郵筒73個,主要人口聚居區平均一至兩公裡服務半徑;農村(包括村郵站)共有郵筒箱1053個。

  「郵筒上都標註有開箱時間,由於郵筒分布的路程遠近不同,開箱時間會稍微有些偏差,但一天開一次是肯定的。」楊世銀說,雖然投遞的信件類別無法精確分類,但絕大多數都為商業信件,其中尤以消費類帳單居多,近些年來郵筒中收到的個人信件呈下降趨勢。

  楊世銀說,在元旦、春節等節假日時,信件量會明顯增多。但在平時,有些郵筒裡可能連開幾天都見不到一封信。

  寫信群體以學生和老年人為主

  孫超是市郵政公司椒江分公司的投遞員,他也見證了個人信件從輝煌到冷清的變化。

  「以前信件比較多,大家什麼事都喜歡寫信。至少在五六年前,從元旦開始到春節這段時間,小郵筒箱還經常被各類明信片塞滿,開箱時都要拿袋子裝。」孫超說,現在寫信的人少了,郵筒也慢慢被人淡忘了,趕上節假日時才熱鬧一點,能有不少賀卡和明信片。

  「我也碰到過市民不確定郵筒還開不開,自己等在郵筒旁把信交給我的。」每次碰到這種情況,孫超都會和他們解釋一遍:「不管有沒有信件,郵筒每天都會開箱的,請大家放心。」

  孫超留意到,現在寄信的群體以學生居多,寫信寄給遠方的筆友,也有不少習慣用信交流的老年人,時常寫信寄給親戚。「雖然如今通訊更方便了,但信件給人的情懷無法取代,喜歡寫信的人依然有,我們也要做好服務。」

  市民分享自己的書信記憶 

  你可記得上次寫信是什麼時候嗎?早年將信件慎重地投入郵筒,焦急地等待對方回信的心情,如今還留戀嗎?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打個電話、發個微信,即使遠隔千裡也能瞬間聯繫,而在以前,承擔這份重任的是一紙書信。漸漸地,寫信不流行了,但街邊的那抹郵筒綠依然亮麗。

  記者在市區多條主幹道上隨機採訪了近20位市民,了解他們的「書信記憶」。其中,多數的中年市民表示已經好幾年沒有寫過信,也不知道該如何提筆了;不少年輕市民表示,每逢元旦自己都會給省內的同學寄賀卡;只有一位大學畢業兩年的市民說,自己一直和寧波的大學同學有書信往來。

  「感覺寫信是老一輩人的回憶了,以前通訊技術不發達,沒辦法取得聯繫,只能靠寫信。」今年50歲的市民陳先生回憶,以前最難熬的就是等回信的時候,「本來想到一件事情要和之前共事過的兄弟分享,但等到他收到信、我再收到他回信時,這股熱乎勁也過去了。」

  陳先生說,雖然現在不寫信了,但定期的電話交流都還在。「有時候想想,確實挺懷念那段寫信的日子,這份情懷難以忘記。」

  剛回台州工作兩年的張婷,一直和大學閨蜜保持著一月一封信的交流頻率。「因為那時我們都剛參加工作,難免會碰到一些瓶頸,不管是工作上的還是生活上的,我們都習慣互相分享。」

  有時候,電話裡難以啟齒的、微信裡不好表達的話,張婷都把它寫進信裡。「感覺信就像個很好的聆聽者一樣,能接納我的壞情緒或是興奮點。這樣寫信呈現出來的情感會更細膩,我同學也能更感受地更真切。」

  有個小細節張婷一直印象深刻,有一回她和這位閨蜜鬧矛盾了,於是滿懷情緒提筆給她寫信。「結果寫著寫著就想開了,是自己有點任性了,如果當時直接打電話過去吵,可能會影響到兩人的友誼,寫信給了我很好的緩衝時間。」於是,每次遇到事情,張婷總喜歡提起筆來慢慢寫。(盛鷗鷗)


相關焦點

  • 路邊郵筒還有人用嗎 郵遞員:每天開兩次不管有無信件
    一張照片引發網友群體回憶——路邊的郵筒,還有人用嗎杭州主城區還有255隻郵筒在堅守,郵遞員每天開箱兩次,不管裡面有無信件「城市發展越來越快,手寫信的人也越來越少。馬路兩側的大郵筒,日日吃灰。誰曾想,上班路上能偶遇郵政小哥來取件。希望這道美麗的綠色風景能一直被保留。」鄧亞東打開浣紗路郵筒。
  • 長沙街頭仍有178個綠色郵筒在履行傳遞書信的使命
    信件雖然少了,郵筒還在守望   長沙街頭仍有178個綠色郵筒在履行傳遞書信的使命 長沙晚報記者 朱炎皇 實習生 賀子坤 攝影報導   長沙晚報記者 朱炎皇 實習生 賀子坤   你有多久沒有寄過信了?在這個人人依賴手機的時代,寫信寄信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只是很久之前的美好記憶了。那麼,街角巷尾那一個個墨綠色的郵筒還在嗎?近日記者採訪得知,長沙街頭仍有178個綠色郵筒在履行著傳遞書信的使命。
  • 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廈門城市發展快新建小區郵筒是標配
    隨著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方式從書信到電報、電話,再到如今移動終端。曾經承擔「溝通聯絡」重任的一紙書信,漸漸淡出人們視線。不過廈門的郵筒並未消失,相反還在緩慢增長,仍履行著它的職責。  現在還有郵筒嗎  有,而且數量不減反增  記者採訪發現,現在不僅有郵筒,而且數量不減反增。
  • 郵筒一收信 手機有提醒 安徽郵政升級郵筒讓普遍服務更智慧
    本報訊(記者 方懷銀) 3月12日,隨著「叮鈴……」提醒鈴聲的響起,安徽省馬鞍山市郵政大廈支局負責人魏戎手機微信上顯示,與她手機綁定的郵筒中,有一封待被攬收的信件。微信提醒是智慧郵筒管理系統後臺發出的。目前,這樣的智慧郵筒在安徽共有1970個,佔全部郵筒(箱)近90%。
  • 消逝的郵筒:除了寄明信片 平時你還會想到它嗎
    上海一郵筒因鹿晗而走紅,鹿晗粉絲排隊與郵筒合影。上圖為鹿晗微博截圖。  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邱宇) 那隻與鹿晗合影的郵筒「紅」了,街邊的綠色郵筒們卻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隨著快遞業迅速崛起,平郵等郵政普遍服務業務日漸衰落,傳統書信正加速消失。
  • 杭州主城255隻郵筒在堅守 路邊郵筒,還有人用嗎
    馬路兩側的大郵筒,日日吃灰。誰曾想,上班路上能偶遇郵政小哥來取件。希望這道美麗的綠色風景能一直被保留。」  6月18日,杭州一位市民在街上看到一名郵遞員在郵筒邊開箱取件。他拍下照片傳到網上,並寫下以上感慨。
  • 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 10個街頭郵筒僅有20封信
    20年前,歌手李春波憑藉《一封家書》唱紅大江南北。在那個年代,書信是互通信息、聯絡感情的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然而,隨著手機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隨之而來的,是街頭郵筒少有人問津。經郵政部門統計,鹿城區目前共有街頭郵筒71個(藤橋除外),每天所收信函一兩百封,業務量僅為鼎盛時期的一成。前天下午,記者跟隨一位投遞員,一路探訪市區的郵筒使用情況。
  • 郵筒裡,還裝有多少「期待」?
    抹了一把臉上的雨水,劉忠說,郵筒裡沒有東西是常態,但偶爾也會有一兩封信件靜靜地躺在那裡,就像是一個不期而遇的老朋友。劉忠告訴記者,他做郵遞工作已經11年了,起初他是一名郵遞員,送的是報紙、信件,還有明信片等等。那時候信件就已經不太多了,一天大約有十幾封左右。隨著物流的發展,各種包裹逐漸多了起來,他這個郵遞員也變成了攬投員。
  • 現代通訊普及郵筒「失寵」 十天沒有一封信(圖)
    ●調查  95%市民不寫信  如今,寫信的人越來越少,曾經受「寵」的街頭郵筒遇「冷」嚴重。日前,記者來到孫文中路郵政儲蓄廳。大廳門口就放置了郵筒,上面寫著,每日上午11點和下午17點開箱取信。但記者在大廳門口等了40分鐘,期間,只有一位市民前來寄信。
  • 一張照片引發網友回憶殺 杭州路邊的郵筒你還好嗎?
    回憶殺的威力就在於,在習以為常的日常中,突然擊中了你的心房——6月18日,杭州的一位市民在街上拍下了一張照片,一個郵筒邊,快遞員正在開箱取件。……綠色的郵筒,黑色的郵遞口,加了把鎖的箱門,在手機還不盛行的年代裡,那裡積聚著最濃烈迫切的情感期盼。當我們走在路上低頭看著手機的時候,沉默的綠色郵筒開始被遺忘,而開啟郵筒的郵遞員們,卻依舊風雨無阻地打開它,上午、下午,每天兩次。現在,這些郵筒是否安好?打開它,每天又有多少次的「空空如也」與郵遞員邂逅?
  • 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深圳商報記者 肖晗 有多久沒有寫信或者收到信了?對,是那種一筆一划、字斟句酌在紙上寫出來的信,不是電子郵件,更不是簡訊或者微信。在通訊日益發達的今天,提筆忘字已成為書寫常態,可是深圳仍有800郵筒還在堅守那份書信情懷。 15個郵筒一天收到13封信 3月23日上午,記者走上街頭,隨機詢問路人是否知道哪兒有郵筒,幾乎所有人都表示不清楚。
  • 郵筒是需要珍視的文化符號
    「城市發展越來越快,手寫信的人也越來越少。馬路兩側的大郵筒,日日吃灰。誰曾想,上班路上能偶遇郵政小哥來取件。希望這道美麗的綠色風景能一直被保留。」近日,一名杭州市民在街上看到一名郵遞員在郵筒邊開箱取件,他拍下照片傳到網上,並寫下以上感慨。
  • 鎮上郵筒二十天沒有一封信,你有多久沒寫信了?
    鎮上的郵筒一連二十天沒有一封信   你有多久沒寫信了?按規定,郵遞員每天都要打開郵筒攬收信件,然而現在的信件量越來越少,往往幾天都沒有一封信。「這還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區,我有個在鄉鎮的同事,曾經連續二十天打開郵筒都沒有一封信。」據了解,瀏陽目前只剩下四十多個郵筒,整體的使用率都不高。
  • 郵筒---那書信的時代
    郵局快遞員是很有時代感的一個名詞,提到他,畫面感就來了,一輛大二八式自行車,塗成綠綠的顏色,車後座配上兩個郵局得袋子,也是綠色的。這簡單的行囊,傳送了無數平凡卻感人的故事……書信,多少故事都從這裡開始,從前沒有手機電話,遠隔千裡的期盼只能靠書信來往,靠郵遞員一步一步的投遞,仿佛那些文字走過千山萬水,變得的更有感染力。信封的兩端是兩座遙遠的城市,你在這頭,我在那頭,所有的情誼幻化成文字躍然紙上,淋漓盡致。
  • 郵筒開箱時間可否統一
    時下,儘管使用郵筒投寄信件的用戶在日趨減少,但郵筒作為郵政普遍服務的組成部分還是不可或缺。最近,天津市街頭更換了新型的郵政信筒。信筒的樣式新穎,設計獨特,在為市民提供用郵方便的同時,也點綴了津城的市容環境,可謂一舉兩得。
  • 日本東京,墨田,日本郵政博物館
    導語:日本東京,墨田,日本郵政博物館!大家好,我是本文旅行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今天為大家介紹展示日本郵政制度歷史、世界各地郵票以及各種郵政通信相關資料的郵政博物館。
  • 廈門郵筒變身咖啡杯 在網紅景點還成為打卡熱門
    輪渡郵局門口的郵筒被設計成了咖啡杯式樣。(廈門市郵政分公司供圖)上世紀90年代,清晨出班的投遞員經過濱北湖東橋。(廈門市郵政分公司供圖)如今,電子通信幾乎取代了書信,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不過,偶爾經過街頭某處,還會發現一個「綠胖墩」,讓人不禁感慨:原來郵筒還在我們身邊。
  • 寫封信 跑了數個郵政點都沒買到信封郵票
    徐先生告訴記者,因為工作在周巷,平時也不方便外出,最後是雙休日去市郵政總局大廳辦理了訂閱業務。  日前,記者也走訪了多家鄉鎮郵政支局,詢問有沒有郵票和信封售賣,都被告知沒有。記者在郵政網點現場看到,市民在辦理的都是存取錢和匯款業務。
  • 郵筒也賣萌!圖看各地「萌萌噠」小郵筒
    來源:央視網央視網消息:在這個什麼都要求快速的時代,書信成了人們最不常用的交流方式。但是如果每個郵筒都長得「萌萌噠」,你內心寫信的衝動是不是會被喚起一點點?在10月9日世界郵政日到來之際,看小郵筒們解鎖「萌」屬性,喚起你寫信的小衝動。
  • 2020年還在寫郵政信件的人們
    但中國郵政還記得。今年十月十日,在這個給未來寄信活動的十周年整,2.5萬封在中國郵政博物館裡被封存了十年的信件被小心翼翼地取出。經過一整個完整的掛號信流程,蓋章、分發,終於完成了它們長達十年的使命,被送到了收信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