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地名千奇百怪,而當初起名時的理由也不一而足。其中,有一種起名的方法叫「壓製法」,就是因為「鄰居」的名字,有可能對自家「名字」產生不良影響,甚至會造成10+的傷害值。因此,濟南的下面這幾個地方全改名了……
1、石頭莊兩次改名,為了避免被吃
位於槐蔭區,地名叫「石頭莊」。這個名字看似尋常,其實是經過兩次改名而來的。改名的原因現代人來看有些無釐頭:最初,有史姓人家從大槐樹遷居此地建村,因姓得名「史莊」。後來人們發現村裡家家都很貧窮,想盡辦法也無法致富。
就是為了不被吃掉
一名風水先生找出了「原因」——村北鄰叫「朱莊」,而朱(豬)吃史(屎),福氣都被吃了。經商議,大家改名「康莊」。但貧窮依舊,沒有太多改觀。大家再次商議,認為是朱(豬)吃康(糠)造成的。於是清朝嘉慶年間,改名為「石頭莊」,這下應該是吃不動了吧。
2、有蘭峪,是為了驅離瘟病
位於歷城區,地名為「有蘭峪」。據記載,這裡原來的地名叫「牛欄峪」,得名是因為村民在居住的山峪裡,建有大量牛欄養牛。後來村民發現,村子裡夏天會冒出很多大個頭的紅頭蒼蠅,造成疾病蔓延,很多人死於瘟疫。
跟地名「牛欄」有關
村民認為紅頭蒼蠅的出現,跟地名「牛欄」有關,畢竟牛欄處的衛生確實難以保障,是疾病的重要來源地。於是,人們商議後改地名為「有蘭峪」,希望山峪裡有蘭花盛開,驅離瘟病。
3、萬山,為擋住郎(狼)道
位於章丘區,地名為「萬山」。傳說,最早時名為「楊落子山」,得名是因為有姓楊的村民,其子被狼吃掉了。後經風水先生的指點,改成現名。
避免珠(豬)入郎(狼)口
起名「萬山」的原因是,村子三面環山,處於峪口之中。而且東面是珠窩村,西面是十九郎莊,珠(豬)入郎(狼)口,此為大忌,只能用「萬山」擋住郎(狼)道,因此得名。
4、三元,義結三元同心
位於章丘區,地名為「三元」。據傳,村子建始於明朝萬曆年間,有張、康、周三姓來此定居建村,因村裡多長有桑樹,起名為「桑園莊」。
張、康、周三姓合心同力
但是,後來經風水先生指點,認為"桑"與"喪"同音,不是吉利之兆。大家經過商議,因三姓同處一村,就改名為「三元」,希望眾人合心同力,共建美好家園。
5、邵莊,避免經常被燒
位於位於章丘區,地名為「邵莊」。據傳,清代時有李姓人家率先遷居此地建村,因為林木茂盛,村民大多燒木炭為生,名為「燒莊」。
村子裡經常無端失火
後來,人們發現村子裡經常無端失火,人們的財物損失極多。後經風水先生指點,認為這種情況與村名有關,於是經過商議後取諧音命名為「邵莊」。
6、太平,為了不被「朱」吃
位於章丘區,地名為「太平」。據說,清朝時有蔡姓人家率先來此定居建村,根據自己的姓氏命名為「蔡家峪」。
蔡家峪為了避免被吃
不過,因為鄰村就是朱家峪。蔡家峪的人家為了避免朱(豬)吃蔡(菜)的大忌,經過商議後把地名改為了「太平」,延用至今。
7、布袋站,原意為「不再戰」
位於章丘區,地名為「布袋站」。據傳,清朝時此地有兩夥山賊,各自佔山為王,並且因爭搶地盤而大打出手。民生不得安寧,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原意為「不再戰」
最終,兩夥山賊被平定,當初逃離家鄉的人們各自返回。人們渴望平靜安寧的美好生活,就將這裡起名為"不再戰",後諧音轉成「布袋站」。
8、馬安,原名「催馬」馬不安
位於章丘區,地名為「馬安」。據傳,這裡原有崔、馬、趙、毛、於五大姓。其中的崔、馬是大族,所以起名為「崔馬莊」。
"崔馬"含有"催馬加鞭"之意
經過發展,這裡越來越興旺,吸引了很多人前來定居,又陸續遷來六大姓。而崔、毛、於三姓的子嗣斷絕。加之大家認為,"崔馬"含有"催馬加鞭"之意,是對馬姓的不恭敬,因此改名為「馬安」。
(本文為指動濟南原創內容,已授權今日頭條、百家號、微信公眾號、企鵝號、搜狐號、大魚號、網易號同步更新,其他網站和自媒體平臺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果你有什麼意見和想法請點擊下方的留言。或者點個讚,轉發一下,讓朋友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