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恍惚天地闢,
時空萬物皆太極。
微塵剎海無窮盡,
重重疊疊混為一。
前面我們介紹了易經萬物生成模型中的無極,也介紹了無極生太極過程中的先天五太,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太極。
太極是易經理論中最為重要,也最容易被人忽視的一個概念,最早出現於《莊子·大宗師》及《周易·繫辭》。
《莊子·大宗師》中,莊子對「太極」和「道」的關係描述如下:
夫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周易·繫辭》中對太極的論述我們都很熟悉了,就是萬物生成模型: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老子在《道德經》雖然沒有提出太極的概念,但提出了和《繫辭傳》中類似的萬物生成模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從老子、孔子、莊子這三個人的上述觀點中可以看到,數字「一」就是太極。太極一詞中的「太」為「至」,「極」為極限,太極就是「到了極限」,有大到極大,小到極小之意。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所不包,無所不有,包括了至大至小的空間極限、至久至近的時間極限和至虛至實、至有至無的物質極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心。
在先天五太理論中,太極被定義為事物剛形成的狀態,就是天地未開,混沌未判時的那個奇異點。此時的太極,神、氣、形、質、體五行具備,但它的內部仍處於混沌未分、陰陽混雜的狀態,因此太極又被稱為混沌。
在萬物生成模型中,從太極之後又陸續化生出了兩儀、四象和八卦,所以太極是化生宇宙萬物的起點,故又被稱為萬物之母,相應地,無極被稱為萬物之始。
從之前在對無極的分析中我們也知道,無極和太極的區別在於我們觀測時空點的選擇,所以太極同樣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我們也可以將這個觀測時空點叫做太極點。當我們選擇了不同的時空點去觀測時,我們所看到的太極也就不同,那麼從不同太極點之後的發展路徑也就各不相同了。
比如我們可以將宇宙大爆炸起點的那個奇異點視作宇宙的太極點,這個太極點之後的爆炸和膨脹造就了我們今天所生活的這個宇宙;我們也可以將太陽系誕生的那個時空點定義為太陽系的太極點,從而有了太陽系的誕生和整個星系及星系內不同生命形式的演化。
我們可以將盤古出生前的那個渾如雞子的混沌定義為太極點,之後就有了盤古的出生和開天闢地直至盤古死亡的故事;我們也可以將盤古死亡這個時空點定義為太極點,之後就有了我們這個宇宙的演化和人類及萬物的誕生。
根據太極的這個定義,宇宙萬事萬物都可以被視作一個太極,因此宇宙是一個太極,銀河系是一個太極,太陽系是一個太極,地球是一個太極,人是一個太極,人的細胞是一個太極、原子是一個太極、原子核是一個太極、夸克同樣是一個太極……。
從先天五太理論中,我們看到太極之中神、氣、形、質、體五行具備,也正因為這樣,太極內部也就蘊含著他自身過去的所有生成信息、現在的所有狀態信息和未來的所有進化信息。我們將太極的這個特性稱為太極的時空全息性。
我們之所以能夠用易經來為宇宙萬物構建各自的時空全息模型,其理論依據就是太極的時空全息性,所以我們也可以將所構建的這個時空全息模型叫做太極模型,宇宙萬物與為它量身訂做的太極模型在時間和空間上有著一一對應、息息相關的聯繫。
除了宇宙、地球、人體、原子等這些實體性質的太極外,還有很多虛體性質的太極,比如我們可以將一門學科,如物理學、管理學、化學等也視作一個太極,或者將一個人的病情、一個人的念頭、一個人的衣食住行這樣的事情都看作是一個太極。
大家知道在易經預測時可以算一個人的疾病、算他的出行、算他的財運、算他與別人的合作、算他的事業、算他的工作求學,等等,林林總總可以有上百個測算的類別。
易經之所以能夠普遍性地測算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之所以可以無障礙地廣泛應用於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以及日常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之中,就是由於我們能夠為這些領域內的這些或虛或實的研究對象構建起各自的時空全息模型,也就是太極模型,並根據這個模型來分析和預測這些事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由此可見太極在易經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莊子認為易經就是研究陰陽的學問: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但實際上他只看到了陰陽在易經中的重要地位,卻忽視了是太極生出了陰陽兩儀,忽視了太極在易經中更加基礎、更加核心的地位。若是對易經中的這些概念按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序的話,那麼一定是按照無極、太極、陰陽、三才、……八卦這個順序排列下去。排在前面的是基礎和根本,排在後面的是細枝末節和工具手段,這就是易經的本和末。
現在很多人研究易經都只是重視八卦和六十四卦,甚至只重視八字、面相、手相、風水這些更加細枝末節的工具層面的東西,這就叫捨本逐末,本末倒置了。
從無極部分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太極是隨著觀測時空點的選取而變化的,這個觀測點可以沿著時間軸從古至今,從現在至未來去選取和移動;也可以沿著空間軸從遠到近,從外到內去選取和移動,所以這也就造成了太極所具有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窮嵌套的特性,這個特性也可以總結為以下三個觀點:
萬物皆在太極,萬物皆是太極,萬物皆藏太極。
這三個觀點都是站在我(太極點)的角度來觀測,向上向外觀測,就會發現我存在於某個或多個太極之中;向下向內觀測,會發現我內部仍然蘊藏著眾多的太極;而當我們去看我們自己的時候,會發現我自身也是一個太極。
比如,向上向外觀測,我們每個人都隸屬於家庭這個太極,同時也隸屬於社區、單位、某個團體、某個黨派、某個國家等多個太極之中;向下向內觀測,我們體內的每個臟器、四肢、頭顱、眼睛、耳朵、手指、我們的神經系統、循環系統等等,也都是一個個太極。我們自身當然也是一個太極。
任何事物既然能被識別為一個事物,就自然有其構成要素以及各個要素間的相互作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關係就構成了該物體的結構,同時也就形成了自身的邊界。這個邊界的存在,將該物體與其外部環境區別開來。
同樣,構成這個事物的要素之所以能被識別為一個要素,也正是因為其自身同樣具有構成自身的要素、結構和邊界,所以這些要素同樣也是一個太極。可見,「萬物皆藏太極」是與「萬物皆在太極」相對應的,所描述的就是太極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窮嵌套的結構。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認為我們的宇宙不過是一粒微塵:
微塵中,各現無邊剎海;剎海之中,復有微塵;彼諸微塵內,復有剎海;如是重重,不可窮盡。
這個微塵剎海無窮嵌套的模型,以及佛教所說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正是太極的真實寫照。
我們對太極的學習,不僅僅是要了解太極的含義,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太極的應用價值,能夠應用太極思想去解決實際問題。
太極的核心價值所在,就是為所研究的對象構建一個時空全息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包括了研究對象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信息,包括了研究對象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的空間信息,包括了研究對象內外部各個構成要素的信息,也包括了各個構成要素之間的關係信息。
在應用太極思想解決實際問題時,我們需要將研究對象的內外部環境視作一體,將研究對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視作一體,將研究對象的各個構成要素視作一體。而這三個「視作一體」之所以能夠實現,就在於其中彼此之間的關係、聯繫。若沒有這個關係的存在,太極就成了一盤散沙,也就不能稱之為太極了。
時間、空間、要素、關係是太極的四根支柱,缺一不可。
上面我們介紹了太極的基本概念、特性和結構,揭開了籠罩在太極上面的神秘面紗。我們反對將易經神秘化,因此在將無極拉下神壇之後,繼續將太極也拉下神壇。按照魯迅先生的說法,這叫做「褫其華袞,示人本相」,便於我們對易經的認識和學習,進一步推動易經的四化改革。
睿智奇謀,經國濟世
植根易經思想,用東方謀略與智慧解決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乃至生活中的問題。
歡迎提出您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疑惑,我們會全力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