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周日 · 視頻天象
原作:NAOJ NEWS
翻譯:孫宇峰
校譯:甘林
編排:張一帆
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徐⑨坤
原文連結:
https://www.nao.ac.jp/news/topics/2020/20200908-6m.html
保存並展示在三鷹校區的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圖源:NAOJ NEWS)
1970年,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由東京大學東京天文臺(現在的日本國立天文臺)歷經千辛萬苦建成於三鷹校區。該望遠鏡是世界第三臺、日本首臺毫米波射電望遠鏡。雖然直徑只有6米,小身材也能立大功,取得了新種星際分子檢測、獵戶座星雲及銀河中心區域星際分子分布觀測等一系列劃時代的成果,支撐起了日本射電天文學的序幕。
新建成的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圖源:NAOJ NEWS)
1982年,當時世界最大最強的野邊山射電觀測所45米射電望遠鏡建成。通過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培養的技術,在45米射電望遠鏡上開花結果。從6米望遠鏡到45米望遠鏡,再到ALMA望遠鏡(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其研究成果代代相傳,為射電天文學的飛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隨著日本射電觀測中心轉移到野邊山後,6米毫米波望遠鏡也結束了在三鷹的工作,先後搬遷至水澤校區、野邊山校區,活躍在甚長基線幹涉測量任務中之後又因鹿兒島大學主導的觀測研究需要而搬遷至鹿兒島縣錦江灣公園,擔負起甚長基線幹涉測量觀測網的部分任務。鹿兒島之行結束之後再次返回三鷹,2018年10月起,作為記載著日本射電天文學傳承的重要歷史資產,在三鷹校區的公共展覽區對外展示。
2020年9月14日,日本天文學會向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贈予了日本天文遺產證書和銘牌。室內舉行的贈予儀式結束後,學會在6米毫米波望遠鏡的前面拍攝了紀念照片。紀念銘牌將於近期設立在6米毫米波望遠鏡的周圍。
在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前拍攝的紀念照片。左起分別為:日本天文學會日本天文遺產評選委員長 洞口俊博 、日本國立天文臺長 常田佐久 、日本國立天文臺副臺長 渡部潤一、日本天文學會副會長 田村元秀。(圖源:NAOJ NEWS)
日本天文遺產由日本天文學會認定,旨在保護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天文學、曆法學相關文化遺產,為傳承後代而向公眾普及並有效利用。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被認定為「天文學重要史跡、建築物」。第二批通過認定的還有龜虎古墳天花板壁畫和1887年日全食觀測地點及其紀念碑。
附錄:射電望遠鏡簡史IEW
射電望遠鏡是一個專門的天線和無線電接收機,用來接收從天文射電源發射的無線電波。射電望遠鏡的外形差別很大,有固定在地面的單一口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有能夠全方位轉動的類似衛星接收天線的射電望遠鏡,還有射電望遠鏡陣列等。
1931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央斯基用天線陣接收到了來自銀河系中心的無線電波。隨後美國人格羅特·雷伯在自家的後院建造了一架口徑9.5米的天線,並在1939年接收到了來自銀河系中心的無線電波,並且根據觀測結果繪製了第一張射電天圖。射電天文學從此誕生。雷伯使用的那架天線是世界上第一架專門用於天文觀測的射電望遠鏡。
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取得了四項非常重要的發現:脈衝星、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星際有機分子,被稱為「四大發現」。這四項發現都與射電望遠鏡有關。
1962年,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馬丁·賴爾(Ryle)利用幹涉的原理,發明了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大大提高了射電望遠鏡的解析度。其基本原理是:用相隔兩地的兩架射電望遠鏡接收同一天體的無線電波,兩束波進行幹涉,其等效解析度最高可以等同於一架口徑相當於兩地之間距離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賴爾因為此項發明獲得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左:卡爾·央斯基(1905-1950)右:馬丁·賴爾(1918-1984)(圖源:wiki)
責任編輯:王雨陽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於1974年11月16日向球狀星團M13,發送的無線電信息-阿雷西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