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被評為日本天文遺產

2020-12-19 解仁江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周日 · 視頻天象

原作:NAOJ NEWS

翻譯:孫宇峰

校譯:甘林

編排:張一帆

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徐⑨坤

原文連結:

https://www.nao.ac.jp/news/topics/2020/20200908-6m.html

保存並展示在三鷹校區的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圖源:NAOJ NEWS)

1970年,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由東京大學東京天文臺(現在的日本國立天文臺)歷經千辛萬苦建成於三鷹校區。該望遠鏡是世界第三臺、日本首臺毫米波射電望遠鏡。雖然直徑只有6米,小身材也能立大功,取得了新種星際分子檢測、獵戶座星雲及銀河中心區域星際分子分布觀測等一系列劃時代的成果,支撐起了日本射電天文學的序幕。

新建成的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圖源:NAOJ NEWS)

1982年,當時世界最大最強的野邊山射電觀測所45米射電望遠鏡建成。通過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培養的技術,在45米射電望遠鏡上開花結果。從6米望遠鏡到45米望遠鏡,再到ALMA望遠鏡(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其研究成果代代相傳,為射電天文學的飛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隨著日本射電觀測中心轉移到野邊山後,6米毫米波望遠鏡也結束了在三鷹的工作,先後搬遷至水澤校區、野邊山校區,活躍在甚長基線幹涉測量任務中之後又因鹿兒島大學主導的觀測研究需要而搬遷至鹿兒島縣錦江灣公園,擔負起甚長基線幹涉測量觀測網的部分任務。鹿兒島之行結束之後再次返回三鷹,2018年10月起,作為記載著日本射電天文學傳承的重要歷史資產,在三鷹校區的公共展覽區對外展示。

2020年9月14日,日本天文學會向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贈予了日本天文遺產證書和銘牌。室內舉行的贈予儀式結束後,學會在6米毫米波望遠鏡的前面拍攝了紀念照片。紀念銘牌將於近期設立在6米毫米波望遠鏡的周圍。

在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前拍攝的紀念照片。左起分別為:日本天文學會日本天文遺產評選委員長 洞口俊博 、日本國立天文臺長 常田佐久 、日本國立天文臺副臺長 渡部潤一、日本天文學會副會長 田村元秀。(圖源:NAOJ NEWS)

日本天文遺產由日本天文學會認定,旨在保護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天文學、曆法學相關文化遺產,為傳承後代而向公眾普及並有效利用。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被認定為「天文學重要史跡、建築物」。第二批通過認定的還有龜虎古墳天花板壁畫和1887年日全食觀測地點及其紀念碑。

附錄:射電望遠鏡簡史IEW

射電望遠鏡是一個專門的天線和無線電接收機,用來接收從天文射電源發射的無線電波。射電望遠鏡的外形差別很大,有固定在地面的單一口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有能夠全方位轉動的類似衛星接收天線的射電望遠鏡,還有射電望遠鏡陣列等。

1931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央斯基用天線陣接收到了來自銀河系中心的無線電波。隨後美國人格羅特·雷伯在自家的後院建造了一架口徑9.5米的天線,並在1939年接收到了來自銀河系中心的無線電波,並且根據觀測結果繪製了第一張射電天圖。射電天文學從此誕生。雷伯使用的那架天線是世界上第一架專門用於天文觀測的射電望遠鏡。

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取得了四項非常重要的發現:脈衝星、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星際有機分子,被稱為「四大發現」。這四項發現都與射電望遠鏡有關。

1962年,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馬丁·賴爾(Ryle)利用幹涉的原理,發明了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大大提高了射電望遠鏡的解析度。其基本原理是:用相隔兩地的兩架射電望遠鏡接收同一天體的無線電波,兩束波進行幹涉,其等效解析度最高可以等同於一架口徑相當於兩地之間距離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賴爾因為此項發明獲得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左:卡爾·央斯基(1905-1950)右:馬丁·賴爾(1918-1984)(圖源:wiki)

責任編輯:王雨陽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於1974年11月16日向球狀星團M13,發送的無線電信息-阿雷西博信息

相關焦點

  • 日本45米射電望遠鏡,捕捉到三個「星際氣體雲」最新的詳細地圖!
    我們知道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是從星際氣體雲中誕生,這些星際氣體雲在可見光下很難觀測到,但發射出很強的射電波長,其中包括如日本野山45米射電望遠鏡可以觀測到。 由日本國家天文臺(NAOJ)助理教授中村文隆(Fumitaka Nakamura)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該望遠鏡繪製了星際氣體雲的詳細射電地圖,星際氣體雲是恆星的發源地。
  •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坍塌 全球僅中國「一隻眼」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所有方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於當地時間12月1日確認,繼今年兩次嚴重電纜事故後,波多黎各阿雷西博(Arecibo)射電望遠鏡懸掛的接收設備平臺當天墜落並砸毀瞭望遠鏡反射盤(天線)表面,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僅剩下中國的FAST射電望遠鏡。
  • 美國射電望遠鏡坍塌,想不被中國超越,月球背面是重建最好的位置
    中國天眼(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鏡面射電望遠鏡,而在此之前57年的世界紀錄保持者正是美國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12月是個註定要在世界航天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月份。嫦娥五號奔月取土,日本小行星探測,多國衛星發射,世界各國的地外星球探索的熱情都空前高漲,但是對於美國來說,一切卻都並不順利。
  •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垮塌受關注
    近日,位於美屬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的射電望遠鏡因結構失控而垮塌,引發多方關注。
  •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垮塌為何受關注
    近日,位於美屬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的射電望遠鏡因結構失控而垮塌,引發多方關注。此前,負責管理該望遠鏡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宣布,阿雷西博望遠鏡將退役,並以可控方式拆除。阿雷西博望遠鏡建成於1963年,口徑305米,曾是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 美國射電望遠鏡塌了,中國天眼將成為「世界巨眼」
    位於中國貴州省的「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多項基於天眼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頂級科學期刊上,其中一篇關於快速射電暴(FRB)的論文,日前被《自然》認可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 美國射電望遠鏡塌了,外媒關注轉向中國天眼
    位於中國貴州省的「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多項基於天眼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頂級科學期刊上,其中一篇關於快速射電暴(FRB)的論文,日前被《自然》認可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 世界曾經最大射電望遠鏡突然坍塌!007《黃金眼》在此取景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2月3日訊 據南方都市報消息 設在加勒比海波多黎各的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Arecibo telescope)突然坍塌,結束運行57年的歷史。阿雷西博望遠鏡曾經是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詹姆斯·邦德系列電影過去也在這裡取景。
  • 美國射電望遠鏡塌了,外媒關注中國天眼向世界開放
    【文/觀察者網 趙挪亞】位於中國貴州省的「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多項基於天眼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頂級科學期刊上,其中一篇關於快速射電暴(FRB)的論文,日前被《自然》認可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 阿雷西博望遠鏡倒塌,部分天文觀測希望將寄托在「中國天眼」
    北京時間12月2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確認,目前世界第二大單面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位於美國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Arecibo)射電望遠鏡已於當地時間2020年12月1日上午8時左右因結構失控而倒塌。據報導,阿雷西博望遠鏡塔尖折斷,懸吊在空中的900噸接收設備平臺直線墜落並砸毀瞭望遠鏡反射盤(天線)表面。
  • 美國「天眼」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退役前坍塌 世界只剩中國FAST一隻...
    央廣網北京12月4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當地時間12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表示,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的巨型射電望遠鏡平臺於11月30日晚間至12月1日凌晨之間坍塌。
  • 世界第二大射電望遠鏡坍塌,中國FAST成全球唯一天眼
    OSGEETC-電子工程專輯CNN稱,坍塌是對地球上最強大的望遠鏡之一的最後一擊。幾十年來,阿雷西博望遠鏡一直在為天文發現提供幫助,並經受住了颶風、地震和熱帶風暴的考驗。不過,它已經傷痕累累。就在望遠鏡坍塌前的11月19日,NSF宣布,該望遠鏡將被關閉並以可控方式拆除。阿雷西博天文臺將被關閉的消息宣布後,曾有3.5萬人參與網絡籤名活動,請求拯救該望遠鏡。
  • 望遠鏡:打開通向宇宙的窗戶
    與中國的良渚一樣,英國卓瑞爾河岸天文臺(Jodrell Bank Observatory)的順利入選顯得相當與眾不同,因為在這個遺產中,陪伴人類探索遠方的不是詩歌,而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高科技。 卓瑞爾河岸天文臺隸屬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位於曼徹斯特大學以南20餘公裡柴郡的鄉村中。建成之初,這裡只有一些簡單的天文觀測設備,直到1952年開始建造射電望遠鏡。
  • 世界曾經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坍塌,數十年來致力尋找外太空的外星人
    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臺的巨型射電望遠鏡坍塌,它數十年來對地外天體的發現宣告結束。這臺望遠鏡此前曾受損,並且即將報廢關閉。12月1日,周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在推特上表示,周一晚上,該望遠鏡的820噸重的儀器平臺脫離了鋼纜,撞破了下面1000英尺(305米)寬的碟形望遠鏡。阿雷西博望遠鏡今日坍塌報廢,它數十年來致力尋找外太空的外星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寫道:「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臺305米望遠鏡的儀器平臺一夜之間倒塌。沒有人員傷亡報告。
  • 阿雷西博望遠鏡正式「退役」,人類為探測太空有多努力?
    要知道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早在1963年建成,運行將近60年,直到2016年中國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天眼」建成,它一直都是全世界最大的單孔徑望遠鏡。最重要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在人類的外太空的天文探測上面也有眾多貢獻。借著阿雷西博的「隕落」,我們就來盤點下人類在天文探索上的種種努力和成就吧。
  •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倒塌了
    射電望遠鏡是由特殊的天線和無線電接收器組成,其作用是接收來自宇宙中的無線電波。因為我們平常的肉眼只能看見較短的波長,而無線電波的波長範圍很廣,所以我們要通過射電望遠鏡來觀察星空。目前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只有中國和美國擁有,然而最近就在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將要功成身退之時,一夜之間轟然倒塌了,有人說,作為美國巔峰時期建造的最大射電望遠鏡突然倒塌,是否預言著美國將要衰落呢?儀器接收平臺坍塌後的阿雷西博望遠鏡然而不幸中的大幸,這次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坍塌的過程中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悲劇沒有繼續上演。
  • 美第一「天眼」被我國取代,耗資2.6億,如今鏽跡斑斑成為垃圾場
    其實早在1608年,全球第一架望遠鏡就在荷蘭問世,幾乎在同一時間,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也開始著手研究天文望遠鏡,發展至今,這種利用透鏡或反射鏡和其他光學器件觀測遙遠物體的光學儀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普及,因此,人類對太空領域的探索也隨之深入。
  • 人類最強的射電望遠鏡「天眼」,真的會暴露地球坐標?
    中國建設的最大射電望遠鏡天眼自從投入使用以來,已經為人類的天文事業做出了許多貢獻,天眼至今已經發現了90多顆脈衝星,但是天眼開放以後,也有人表示出了擔心,認為射電望遠鏡本身就會暴露地球的坐標,如果你了解黑暗森林法則,這就有可能讓外星文明發現並找到地球,並且對地球進行侵略。
  • 【原創】別了「射電之王」阿雷西博 全球只剩中國一隻「天眼」
    原標題:【原創】別了「射電之王」阿雷西博 全球只剩中國一隻「天眼」   當地時間12月1 日,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倒塌。
  • 美國射電望遠鏡全毀,全球僅剩中國「天眼」
    近日,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稱,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巨型射電望遠鏡平臺發生坍塌。隨著眾多反射鏡面的落下以及一聲巨響,地球的兩隻"眼睛"只剩下了一隻,那就是"中國天眼"。對於未知的宇宙,射電望遠鏡就像是一把打開探索之門的鑰匙,是推動世界科技進步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