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行業競爭愈加激烈 5/3nm晶片戰爭將開啟

2021-01-15 電子發燒友

2021年,代工廠正在加緊各自5nm甚至3nm先進工藝的進程。與此同時,下遊晶片商又必須在基於哪種工藝設計下一代晶片做出決定。這就可能影響到在3nm是延續現有的FinFET發展,還是在3nm或2nm採用最新的環柵電晶體技術。未來,隨著FinFET能力的耗盡,晶片製造商還必須轉移到納米片FET等更先進的環柵技術…

從2007年高通首款採用65nm工藝的驍龍S1面世,到2021年即將問世的5nm工藝的驍龍875,處理器工藝節點實現了數代演進,性能、功耗、面積和成本都取得巨大發展。

有消息指出,在經過兩代7nm節點產品(驍龍855和865)由臺積電(TSMC)生產後,2021年,高通首款搭載5nm工藝的驍龍875將轉交三星生產。與此同時,蘋果的iPhone 12系列和iPad Air 2020中的A14 Bionic,以及華為Mate 40系列中所採用的麒麟9000晶片組,則都採用TSMC最新的5nm工藝生產。

一方面,代工廠正在加緊各自5nm工藝的市場進程,另一方面,下遊晶片商又必須在基於5nm工藝設計下一代晶片,還是轉向3nm或更先進節點之間做出決定。

圖1:臺積電工藝節點路線圖。(圖片來源:WikiChip)

這就可能影響到在3nm節點是延續現有的FinFET技術發展,還是在3nm或2nm節點採用最新的環柵電晶體(GAAFET)技術。GAAFET是從FinFET演變而來,這種新電晶體可提供更好的性能,但是難以製造、價格昂貴,因此遷移起來就可能很痛苦。從好的方面來說,業界正在開發新的蝕刻、圖案化等技術,以幫助向這些節點發展鋪平道路。

GAAFET推出的時間表可能因代工廠而異。三星和臺積電都採用FinFET生產7nm,也都採用FinFET過渡到5nm。這些工藝節點可同時實現速度和功耗的改進。但是到未來的3nm,三星計劃轉移到納米片FET之類的GAAFET技術。同時,臺積電則計劃首先在3nm推出FinFET,然後在3nm的後期或2nm推出GAAFET。臺積電將FinFET延續到3nm的舉動合乎邏輯——轉向新電晶體可能給客戶帶來潛在的幹擾。但是最終FinFET就行不通了,所以臺積電後續只能遷移到環柵。

其他公司也都在開發高級工藝。英特爾目前正在交付10nm產品並在研發7nm(英特爾的10nm與代工廠的7nm類似。同時,中芯國際正在加強16nm/12nm FinFET布局,其10nm/7nm則處於研發中。

所有高級工藝都很燒錢,而且並非所有晶片都需要3nm等高級工藝。實際上,由於成本不斷上升,許多人都在探索其他方案。獲得擴展優勢的另一種方法是將高級晶片集成到同一個封裝中。多家公司都在開發新的高級封裝類型。

圖2:平面電晶體、FinFET與納米片FET三者對比。(圖片來源:三星)

微型化是否走到了盡頭?

晶片由三部分組成:電晶體、觸點和互連。電晶體用作器件中的開關。高級晶片擁有多達350億個電晶體。

互連位於電晶體的頂部,由微小的銅布線方案組成,用於將電信號從一個電晶體傳輸到另一個電晶體。電晶體和互連之間通過中間工序(MOL)連接,MOL由微小的接觸結構組成。

IC微型化是推進設計的傳統方法,它是將每個工藝節點的電晶體規格縮小,然後將其集成到單個裸片上。

因此,晶片製造商每18到24個月就會通過電晶體密度的提高而推出一種新工藝技術。每種工藝都會取一個數字節點名稱。最初,節點名稱與電晶體柵極長度尺寸相關。

在每個節點上,晶片的電晶體規格都是微縮0.7倍,這樣,在相同的功率下性能就提高40%,面積就減少50%。晶片微型化技術讓新的電子產品實現了更多功能。

晶片製造商在邁向各個工藝節點的過程中都遵循這個趨勢。但是,到20nm時,傳統的平面電晶體就行不通了,這時就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從2011年開始,晶片製造商開始向FinFET遷移,從而延續摩爾定律的發展。

然而,FinFET製造起來更燒錢。結果,工藝研發成本猛增。因此,現在完全微縮節點的節奏從18個月延長到了30個月,甚至更長。

在高級節點上,英特爾繼續遵循0.7倍的微縮趨勢。但是從16nm/14nm開始,其他廠商偏離了這個趨勢,這就在市場上造成了一定混亂。

圖3:全球高級工藝密度對比。

那時,節點名稱變得模糊,不再與任何電晶體規格相關。今天,節點名稱只不過是市場術語,這個指標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和具有誤導性。例如,在5nm或3nm節點,幾何圖形不再是5nm或3nm。此外,供應商之間的工藝通用性大大降低。對於同一節點,從臺積電到三星,還有英特爾,性能不再相同。

高級節點的微型化速度也在放緩。通常,7nm工藝的接觸式多晶間距(CPP),其範圍從56nm至57nm,金屬間距為40nm。到5nm,CPP約為45nm-50nm,金屬間距為26nm。CPP是一個關鍵的電晶體指標,用於度量源極和漏極觸點之間的距離。

另外,價格/性能優勢不再遵循相同的曲線,因此許多人都認為摩爾定律已走到了盡頭。

隨著多重圖案和EUV成本的增加,摩爾定律的經濟方面開始下降。未來,計算能力的提高可能來自新的設計和體系結構而不是微型化。也即未來晶片的計算能力將會繼續提高,但其成本的下降速度不一定再與過去相同。

圖4:光刻原理。

晶片微型化並沒有完全消失。人工智慧、伺服器和智慧型手機等對更快晶片的追求推動了高級節點的發展。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高級節點。成熟工藝晶片的需求仍然旺盛,例如5G智慧型手機中所使用的RF IC和OLED驅動器IC,以及面向計算和固態驅動器應用設計的電源管理IC。

FinFET微型化

同時,在晶片微型化方面,多年來晶片製造商都遵循相同的工藝路線圖,並且電晶體類型相同。2011年,英特爾在22nm轉向FinFET,其他代工廠則是從16nm/14nm開始。

在FinFET中,電流的控制是通過在鰭片的三個側面分別製造柵極而實現的。每個FinFET具有兩到四個鰭。每個鰭片都有不同的寬度、高度和形狀。

英特爾第一代22nm FinFET的鰭片間距為60nm,鰭片高度為34nm。然後,在14nm,英特爾FinFET的鰭片間距和高度都變成42nm。

因此,英特爾是通過將鰭片做高做薄來實現FinFET的微型化。

在10nm/7nm上,晶片製造商遵循相同的方法來實現FinFET微型化。臺積電在2018年推出了首個7nm FinFET工藝,隨後是三星。同時,英特爾在經歷了幾次延誤後於2019年實現10nm出貨。

未來,代工行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三星和臺積電正在加大5nm和各種半節點產品的生產和3nm的研發。

與7nm相比,三星的5nm FinFET技術可將邏輯面積最多增加25%,功耗降低20%,性能提高10%。

相比之下,TSMC的5nm FinFET工藝在相同的功耗下速度提高15%,或者在相同速度下功耗降低30%,邏輯密度為7nm節點的1.84倍。

晶片製造商在7nm和5nm節點進行了一些重大改變。為了對晶片中的關鍵特徵實現圖案化,兩家公司從傳統的193nm光刻技術過渡到了極紫外(EUV)光刻技術。使用13.5nm波長的EUV可以對此進行簡化。

但EUV不能解決晶片微縮方面的所有挑戰。解決這些挑戰需要使用多種技術,除了微型化外,還包括新材料的使用、新型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儲器和高級邏輯架構、沉積和蝕刻新方法,以及封裝和小晶片設計的創新。

同時,三星和臺積電也在默默準備3nm工藝。過去,晶片製造商遵循相同的路線,但是今天卻出現了分歧。

3nm可能有幾種不同的方案,例如FinFET和環柵。這樣客戶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成本、密度、功耗和性能方面做出權衡。

如前所述,三星將推出3nm的納米片FET。臺積電也在對此進行研究,但其計劃將FinFET延續到下一代。該公司將在2021年第三季度推出3nm FinFET,環柵則是在2022或2023年左右。對此,下遊晶片商必須在成本和技術之間做出折衷。延續FinFET是一條更安全的途徑,因此許多晶片商認為臺積電是一家低風險供應商。

不過,在某種程度上,環柵技術可提供更高的性能。據悉,與3nm FinFET相比,3nm環柵具有較低的閾值電壓,並且有可能將功耗降低15%至20%。但是,由於MOL和後道工序(BEOL)相同,因此性能差異可能會低於8%。BEOL和MOL是高級晶片的瓶頸,接觸電阻是MOL中的一個問題。

BEOL用於實現晶片內的銅互連。在每個節點,由於互連尺寸變得越來越小,晶片中的阻容(RC)延遲問題變得嚴重。雖然FinFET和環柵電晶體類型不同,但它們在3nm可能具有類似的銅互連方案。RC延遲對於兩種電晶體都是一個問題。

還有其他挑戰。當鰭片寬度達到5nm時,FinFET就行不通了。5nm/3nm FinFET遇到了這個極限。

另外,與其他節點有兩個或更多鰭片相比,3nm FinFET可能只有一個鰭片。這就對鰭片的驅動功率提出更高的要求。

將FinFET擴展到3nm的一種方法是使用鍺材料作為p溝道。具有高遷移率溝道的3nm FinFET可提高性能,但存在一些集成挑戰。

轉向納米片FET

最終,FinFET微型化將會停止,因此晶片製造商必須轉移到新的電晶體,即納米片FET或相關類型。

納米片FET的勢頭始於2017年,當時三星推出了3nm的多橋溝道FET(MBCFET)——MBCFET是一種納米片FET(納米片FET又是一種環柵電晶體)。其量產定於2022年開始。

臺積電也在研究納米片。與5nm FinFET相比,納米片提供了適當的微縮,而且具有一些優勢。

納米片FET的側面基本上是個FinFET,然後將柵極包裹在其周圍。納米片由幾個分開的、垂直堆疊的水平薄片組成。每個薄片形成一個溝道。

柵極圍繞在每個薄片周圍,從而形成環柵電晶體。從理論上講,由於電流的控制是在這種結構的四個側面完成的,因此納米片FET可以提供更高的性能,並且漏電更少。

最初,納米片會有四個左右的薄片。典型的納米片寬度為12nm至16nm,厚度為5nm。這就是納米片不同於FinFET的地方。FinFET用有限數量的鰭片進行量化,這對設計人員提出了一些限制。納米片的優勢在於它可以具有不同的納米片寬度。根據設計人員的需求,每個器件可以具有不同的寬度。這為設計人員提供了一些自由,並能在性能和功耗方面實現更好的平衡。

例如,具有較寬薄片的電晶體可以實現更大的驅動電流。具有較窄的薄片可以實現較小的器件,但是驅動電流較小。

納米片與納米線有關。納米線是用電線而非薄片形成溝道,溝道寬度有限,因此驅動電流較小。

這就是納米片FET蒸蒸日上的原因。但是,在3nm左右,這項技術和FinFET面臨一些挑戰。FinFET面臨的挑戰是在微縮柵極長度的情況下對鰭片寬度和鰭片輪廓進行量子控制。納米片面臨的挑戰是n/p失衡、底片效率、間隔層、柵極長度控制和器件覆蓋率。

考慮到這些挑戰,納米片FET將需要時間來加速。

在簡單的工藝流程中,納米片FET開始於在襯底上形成超晶格結構。外延工具在襯底上交替沉積多層矽鍺(SiGe)和矽——至少包含三層SiGe和三層矽。然後使用圖案化和蝕刻在超晶格結構中形成垂直鰭,超晶格結構和鰭片形成需要精確的CD控制。

隨後的工序就比較麻煩了:內間隔層的形成。首先要使超晶格結構中的SiGe層的外部凹陷。這樣就能產生小空間而充滿電介質材料。內間隔層用於減少柵極到源極/漏極的電容,其製程控制非常關鍵。

作為解決方案,IBM和東電電子(TEL)最近面向內間隔層和溝道釋放過程發表了一種新蝕刻技術。涉及比率為150:1的各向同性SiGe幹法蝕刻技術。這項技術可實現精確的內間隔層。

然後就可以形成源極/漏極。再然後,使用蝕刻工藝去除超晶格結構中的SiGe層,所剩下的是構成溝道的矽基層或者片。

高k/金屬柵材料沉積在這一結構中。最後,形成MOL和銅互連,從而形成納米片。

上述即為這個複雜過程的簡單描述。但是,與任何新技術一樣,納米片也容易出現缺陷,這需要在晶圓廠進行更多的檢查和度量。

更多方案

Imec正在研發更先進的環柵形式,例如CFET和forksheet FET,它們的目標是2nm及以後。

圖5:電晶體結構進化路線圖。

屆時,對於大多數人來說,IC微型化可能就太燒錢了,特別是存在功耗和性能優勢的降低。這就是高級封裝技術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的原因。不是將所有晶片功能都塞在同一個裸片上,而是將器件分解成更小的裸片,然後將它們集成到高級封裝中。

當然,這取決於應用。即使在深亞微米節點,也會出現更多這類活動。有許多公司正在研究它,在決定有哪些內容不能或不希望在5nm上集成,也即研究如何對系統進行分割。

這不是那麼容易。此外,還有幾種封裝方案可以選擇,例如2.5D、3D IC,小晶片和扇出,它們各有各的折衷。

圖6:TSMC先進封裝技術一覽。

總結

可以肯定地說,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高級節點。但是無疑,蘋果、海思、英特爾、三星和高通都需要各種先進技術。

消費者希望擁有性能更高、最新最好的系統。最大的問題是,下一代技術是否能以合適的成本提供任何真正的優勢。

編輯:hfy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Intel徹底認輸,將更多晶片交給臺積電代工
    據Intel公布的招聘信息顯示,它正招聘更多的晶片生產駐場、流片、封裝人員,這被解讀為它將向臺積電派駐更多現場工作人員,確保它交給臺積電生產的晶片正常生產,這意味著它未來會將更多的晶片交給臺積電生產。
  • 消息稱蘋果已預訂臺積電3nm產能 主要用於生產M/A系列晶片
    外媒報導稱,在晶片代工商臺積電全力推進3nm製程部署時,蘋果公司是第一家與臺積電籤訂合同使用其3nm製程生產晶片的廠商。有報導稱,該公司將使用臺積電的3nm製程技術生產用於Mac和iPad的M系列晶片以及用於iPhone的A系列晶片。另外,此前還有傳言稱,臺積電的3nm工藝將準備在2022年製造A16晶片。
  • 晶片的戰場激烈萬分,誰將先進入晶片最強(極限)領域?臺積電?
    大家對晶片有所了解的都應該清楚,目前世界上生產晶片有名的,大家熟知的有:英特爾、三星電子、臺積電等這些吧!不過目前著名的晶片廠家遠不止這些,這些只是我們大家比較了解的。大家都在競爭,成為王者,想當領頭羊。但是問題來了,誰將可能最先成為那個領頭羊?
  • 消息稱蘋果已預訂臺積電3nm產能 主要用於生產M和A系列晶片
    外媒報導稱,在晶片代工商臺積電全力推進3nm製程部署時,蘋果公司是第一家與臺積電籤訂合同使用其3nm製程生產晶片的廠商。有報導稱,該公司將使用臺積電的3nm製程技術生產用於Mac和iPad的M系列晶片以及用於iPhone的A系列晶片。另外,此前還有傳言稱,臺積電的3nm工藝將準備在2022年製造A16晶片。據悉,臺積電計劃明年完成3nm的認證和試產。消息人士稱,目前,試產正在順利進行。
  • 押注3nm工藝,三星能否將臺積電拉下「神壇」?
    在半導體晶圓代工領域,臺積電可謂一家獨大。自10nm工藝製程之後,臺積電便一直遙遙領先。然而三星的追趕也一刻沒有放鬆。三星不僅在今年實現了5nm EUV工藝的量產,還計劃在兩年內追上臺積電,即在2022年實現3nm工藝的量產。
  • 5nm晶片商用戰打響
    把目光投向產業鏈上遊,為4款5nm晶片代工的「山頭」上,則主要是臺積電(TSM.US)和三星各自圈地。7nm、5nm、3nm……晶片製程越先進,單位面積電晶體數目越多,就越逼近物理體系的極限。隨著各家產品正式亮相,5nm晶片已然從一個摩爾定律的「傳說」,進入市場即將刺刀見紅的新局面。
  • 三則新消息傳來,與中芯的5nm、3nm晶片的進度以及EUV光刻機有關
    但現在要說的是,三個消息傳來,與中芯的5nm、3nm晶片進度以及EUV光刻機有關首先,中芯在3年內完成了五個世代的技術開發。雖然英特爾也在全力突破7nm工藝的技術,但已經多次延期,能否在2021年量產7nm晶片,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畢竟其已經將6nm晶片交給臺積電,這是在未雨綢繆。
  • 晶片製程的戰爭仍然在繼續,國產晶片即將步入5nm時代
    人類對於更好的晶片的追求是無止境的,除非全世界只有一家公司的產品用得起那個技術,否則就晶片製程的戰爭會永不停止。經過了半個多世紀,晶片製程的戰爭仍然在繼續。上一場戰爭是由臺積電和三星引起的7nm晶片製作工藝,雖然這場戰爭尚未真正結束,但是業界普遍認為勝負已分。現在戰爭仍在繼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臺積電和三星又在緊鑼密鼓地籌備新一場5nm的競爭。
  • 臺積電宣布3nm重磅決定,臺灣終於鬆了一口氣
    在5nm確定留臺以後,臺積電這次確認3nm同樣留下,會對臺灣半導體產業帶來非常積極的影響。而從過去幾年臺積電的發展和其他潛在競爭對手的市佔看來,臺積電的領先地位無法撼動。  我用一個最基本簡單的事例來說明:  根據南科管理局提供給環保署的文件,臺積電的 5 納米製程,估計用電量72 萬千瓦,幾乎與南科申請新增的用電功率相當。這個數字究竟有多大?根據臺電信息,東部用電量約在 40 到 50 萬千瓦之間。 也就是說,臺積電一個新廠的用電量,將比整個東臺灣 56 萬人口的用電量還多上不少。
  • 三星將以8納米工藝代工英偉達遊戲晶片
    電子工程專輯 EE Times China -提供有關電子工程及電子設計的最新資訊和科技趨勢 12 月 17 日消息,根據韓國經濟日報的消息,三星電子將為美國晶片製造商英偉達生產最新的遊戲晶片,這是雙方今年在 GPU 晶片方面的第二份合同。
  • 2023年將量產3nm plus晶片,蘋果首發!
    在晶片產業鏈上有三大領域,分別是:晶片設計、晶片製造和晶片封測,其中晶片製造作為整個晶片產業鏈中技術門檻最高、投入金額最多。像大家熟知的華為海思、蘋果、高通、聯發科等便屬於晶片設計商,我國大陸的中芯國際和中國臺灣的臺積電便屬於晶片製造商或者晶片代工廠商。
  • 中芯國際回應8英寸廠代工提價;任正非稱新榮耀應與華為「劃清界限」
    中芯國際回應8英寸廠代工提價 中芯國際在「上證e互動」平臺回應投資者提問是否對8英寸晶圓代工提價時表示,,做華為最強的競爭對手。 華為高管回應高通解禁4G晶片 有消息稱高通將恢復華為4G晶片供應。
  • 快遞行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今年以來,在線消費對到店消費的替代率提高,快遞業務量迅速增長,尤其是直播帶貨等電商層面的創新,更是為快遞行業帶來長期利好。機構分析,2021年快遞行業將維持較高景氣度,預計未來三年業務量增速維持20%左右的增長。明年行業將繼續維持激烈競爭的態勢,或迎來競爭格局變革關鍵期。
  • 砸下千億美元,三星能否贏下晶片代工龍頭之爭?
    文丨BT財經在新一代掌門手中,臺積電與三星誰會贏下晶片代工龍頭之爭?隨著5G時代到來,全球半導體行業景氣度暴漲。臺積電作為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晶圓代工廠,憑藉3nm工藝震撼世界,不僅營收大漲,市值也超過5500億美元創下最高紀錄,成為美國市值排名第九的公司。
  • 華為晶片斷供危機解除?形勢恐沒那麼樂觀
    7月中旬,臺積電宣布9月14日將停止向華為供貨,消息一出,一些人罵臺積電沒骨氣,中國人不幫中國人。一些人罵美國步步緊逼,欺人太甚。還有一些自媒體在網上帶節奏,發表諸如"國產晶片取得突破性進展,華為晶片即將自主量產"的言論。
  • 避實就虛,華為或許可以使用這個策略應對晶片打壓
    有人給華為出主意,臺積電不代工5nm、7nm的晶片,華為就一直用14nm的晶片,反正只是體積大一點,不也能用。 目前看起來,1、2年之內是沒什麼問題的,但如果幾年以後,3nm甚至1nm的技術開發出來了,華為還在使用14nm的晶片,或者樂觀一些,掌握了7nm技術的工廠可以為華為代工了,但與3nm或者1nm的差距就大了。
  • 電競行業競爭激烈,lol手遊尚未開服,相關招募已開啟
    隨著智慧型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手遊市場也在蓬勃發展,據「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2019年手機遊戲報告」,我國手遊行業銷售規模2015年6月僅有209.3億元,到2019年6月便增長至770億元,每年手遊銷售規模都在增加。手遊市場的快速發展,也導致兩個行業越來越受關注,即電競與直播。
  • 3nmPlus 增強版是否能量產?
    如今光刻機、中國芯、晶片工藝、臺積電等名詞現在可以說是眾所周知,而臺積電在新工藝方面真是猶如一頭猛獸,無可阻擋,今年已經量產5nm工藝,而接下來的重大節點就是3nm,早前臺積電就宣布會在2022年投入規模量產。
  • 中美晶片之爭,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中國目前有1,600多家本土晶片設計企業,在全球市場中所佔份額總計為13%,而在2010年,這個數字為5%。重大的歷史進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災難之後,我們這個民族就是這樣在艱難困苦中歷練、成長起來的。回頭看,崎嶇坎坷;向前看,永不言棄。但我們也要客觀地認識到,中美晶片之爭,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也是持久戰。隨著對國產化的理解,我們的認識也在逐步升華。
  • 晶片破壁者:CPU戰爭三十年
    在CPU行業,也是如此。在桌面級CPU領域一家獨大的Intel,屢屢受到了AMD極大的挑戰,看似波瀾不驚的市場早已暗流湧動。AMD與Intel之間接連不斷的「戰爭」,成為了不少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如今,CPU行業的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還在繼續著。20世紀八十年代初,半導體行業看似穩定,卻在醞釀一場前所未有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