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的進化是一個單向過程嗎?新研究結論不敢苟同

2020-12-17 前瞻網

物種的進化是一個單向過程嗎?新研究結論不敢苟同

 Connor Feng • 2020-03-11 22:20:35 來源:前瞻網 E4670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圖文無關

龜蟻中的大兵蟻看起來就像是從日本動畫電影裡跑出來的真實生物。這些棲息在樹上的螞蟻頭上戴著亮晶晶的超大腦袋,它們會用這些腦袋堵住巢穴的入口——本質上就像一扇活門。

但並不是所有的大兵蟻頭部形狀都一樣:有些大兵蟻頭部類似於人孔蓋,能夠完美地密封巢穴的入口。其他的則是方頭,多個成員會將這些方頭組合成一個屏障,就像斯巴達軍隊重疊的盾牌。這種頭部形狀的變化並不只是自然界的另一種古怪現象,它還可以揭示物種填補生態龕位的進化方式。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這種進化方式並不會總是朝著特殊化的方向發展,有時候,它也可以把一個物種帶回到一個更原始的階段。

洛克菲勒社會進化和行為實驗室的負責人丹尼爾·克羅諾爾(Daniel Kronauer)說:「通常情況下,你會認為一個物種一旦進化變得複雜之後,它就會被困在那個非常狹窄的生態位裡。但龜蟻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它們有很多進化退化的活動,反映了動態的進化軌跡。」

進化中的匹配

像許多其他群居的昆蟲一樣,龜蟻內部也有著不同的分工,負責不同分工的龜蟻經常進化出與它們分工相適應的誇張特徵。對於大兵蟻來說,這個進化過程就產生了各種形狀的大腦袋。

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生物學家斯科特·鮑威爾(Scott Powell)說:「最小和最大的龜蟻頭之間有高達4倍的差異。為了幫助人們想像這一點,我經常說,最小的那種龜蟻能夠舒服地坐在最大的龜蟻的頭上。」

龜蟻大兵蟻頭部的形狀和大小取決於他們所居住的隧道類型。這種螞蟻不會自己挖隧道,它們會進入那些早就被蛀木甲蟲挖空的隧道。Kronauer說,由於舊隧道大小不一,所以為了能夠佔據隧道,螞蟻會迅速進化。

因此,龜蟻頭和隧道之間的關係就可以為自然選擇提供一個獨特而清晰的視角。研究人員可以很容易地將一個特徵(頭圍),與龜蟻通過進化去適應的生態特徵進行比較,那就是巢穴入口的大小。正如Kronauer所說,「這完全是1:1匹配的相同比例。」

一個動態的過程

為了研究不同龜蟻頭部形狀的進化歷程,研究人員將89種龜蟻按照方形、圓頂、圓盤和碟形的頭部形狀進行了分組。這些龜蟻中還包括了一群沒有大兵蟻的龜蟻。然後,他們利用先前收集到的物種遺傳信息,研究了這些群體之間的進化關係。

如果進化是單向的話,那麼最早出現在4500萬年前的龜蟻應該完全沒有大兵蟻,然後逐漸向特殊化進化——從多普遍型、方頭的大兵蟻開始,一直到那些高度特殊化的頭型。

但新的分析表明事實並非如此。相反,研究人員追蹤到它們最古老的共同龜蟻祖先很可能是一種方頭龜蟻。那個祖先後來形成了一系列的物種,從完全沒有士兵的物種到其他具有不同特殊化程度的物種。在某些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更特殊化的物種還會改變進化方向,進化回更普遍的頭部形狀。

Powell 說,在使生物體的形狀與它們所處的環境相適應方面,這一發現很好地說明了大自然的靈活性是多麼驚人。

Kronauer補充道:「進化的空間實際上比我們之前想像的要大得多。」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哺乳動物亞種在物種進化中至關重要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8日報導,查爾斯·達爾文逝世約140年後,其進化論的一個理論終獲證實!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在18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卷》上撰文稱,哺乳動物亞種在進化中發揮的作用比此前認為的更重要。最新研究可幫助物種保護主義者預測應重點保護哪些物種,以阻止它們瀕臨滅絕或滅絕。
  • 一個神奇的物種,既能生蛋又能生仔,科學家:人類正在見證進化!
    處在進化中的三趾石龍子(Saiphos equalis)脊柱動物主要有兩種繁殖方式,就如本文開頭說的,比如卵生有幾種方式,有體內受精的,比如鳥類,也有魚,產卵後在體外受精,大家印象頗深的應該是大馬哈魚洄遊到河流的上遊然後產卵受精並孵化的過程!
  • 氣候變化和物種進化,哪個更快一些?
    其實,當一個物種在應對環境變化,其適應能力通常取決於三個因素——它們的致熱耐受性、馴化能力和進化適應性。在熱浪期間,致熱耐受性對於物種的生存尤為重要。一旦溫度超過了致熱耐受性的上限,生物體便無法繼續正常運行其生理機制。
  • 那些被稱為「活化石」的物種,真的停止進化了嗎?
    一個典型案例就是鱟,鱟作為海洋中造型奇特的動物顯得與其他生物格格不入,它們的歷史已經有4.5億年了。今天的美洲鱟與1.4億年前生活在侏羅紀的達爾文鱟相比,在造型上幾乎沒有區別。 它們是已經停止進化了嗎?這是不是意味著一個成功的物種誕生後甚至不需要太多改變,靠苟就能千秋萬代,走上物種巔峰?
  • 耐玩的沙盒遊戲推薦,《方舟生存進化》在遊戲中演繹物種進化
    最近幾年,科學家們在巴拿馬內發現了進入石器時代的猴子,這一消息的傳出讓不少網友感到擔憂,新智能物種的誕生會不會威脅人類現有位置?可對此,科學家們卻欣喜若狂,通過對巴拿馬猴的研究,科學家們能更好的探究人類進化的秘密。可是大家知道嗎?
  • 是惡作劇還是新物種?「雪人」在喜馬拉雅山中到底是什麼?
    人類是地球上中唯一的智慧物種嗎?我相信很多人都持積極的態度。的確,在生活中,我們只能接觸人類,但是世界上真的沒有其他的類人物種嗎?不,我們經常能聽到人們在深山野森林裡看到人形野蠻人。關於人形野蠻人的說法一直不絕於耳,但直到現在他們還沒能解開真正的野蠻人面紗。
  • 研究揭示腫瘤生長過程中新抗原進化的動力學
    研究揭示腫瘤生長過程中新抗原進化的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5 21:51:10 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Trevor A.
  • 郭欣評《離開荒野》︱摺疊進化——人類創造物種的剪影
    艾林格在《離開荒野》所表達的觀點,某種程度亦是當今科學領域對「進化與馴化」關係研究的文化印證。達爾文進化論興起之後,科學家們愈發關注動物馴化的歷史。因為,進化論的核心思想「自然選擇」理論如何能夠恰當地解釋物種在馴化歷史中的變遷,以及物種進化與馴化之間的關係,成為談及進化論生物學時,支持者與反對者雙方都難以迴避的問題。
  • 科學好故事|進化生物的未解之謎:新基因從哪裡來?
    ,「新基因是如何出現的」始終是進化生物學領域的一大未解之謎。儘管他承認第一批基因肯定有自己的來源,但他在書中寫道:「但從嚴格意義來說,進化中沒有什麼東西是重新憑空出現的,每個新基因都一定來自某個現存的基因……」這種解釋似乎很站得住腳,因為如果真的存在全新基因,它們只能從基因之間的「非遺傳性」DNA(常被稱作垃圾DNA)著手,但很難想像這一過程要如何發生。一個細胞是否健康,一般取決於基因網絡能否順暢運作。
  • 宇宙是無限的,物種進化的同時,也在進行等量的退化
    在無限宇宙中,時空和物質都是對立、均衡、轉化的,這在屬於宇宙的物種身上,直接體現為物種進化的同時,也在進行相通等量的退化。我們一直以為,物種在不斷地進化,不斷的完善,越往後越科學,越往前越落後,越原始,事實上果真如此簡單嗎?如此絕對嗎?當然不是。
  • 地球近7000年的進化史,為什麼沒有物種發生新的進化?
    進化的本質是基因變異,基因既有變異性,亦有相對穩定性,變異性是非意識無向性的,變異了的特性能保存下是物競天擇的結果。有人問:猴子為什麼不變成人?如果你也這樣跟著問,那麼你就一傻叉。總之進化論要比神創論合理,不像神創論一樣無從考。7000年就想看出明顯的物種進化?去了解下究竟什麼是進化,進化需要多麼漫長的歲月!不說別的,在地球生命進化的歷程中,單單是眼睛這種器官就經歷了長達35億年的時間才出現!有些人經常問這個問題很類似:「為何現在的猿類無法進化成人?」
  • 達爾文的進化理論之一被證實,劍橋科學家的新發現,夯實了進化論
    來自英國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生物人類學博士蘿拉·范霍爾斯坦(Laura van Holstein),今天(3月18日)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刊》上發表了自己的新研究。這一新研究不僅能夠證明達爾文的進化理論之一,還能用來給動物保護組織做參考,預測哪些物種應該得到重點保護,以阻止它們的滅絕。
  • 《進化的咬痕》從牙齒的變化看人類的進化過程
    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藏在我們的牙齒裡,它像活化石一樣記錄著人類的進化。聽到這你可能想了,牙齒和吃什麼有那麼重要嗎? 當然,因為飲食很大程度上是由氣候條件決定,而當日常飲食發生變化時,物種也會跟著發生變化。 所以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說說人類是怎麼在飲食選擇中一步步進化的。
  • 最近,科學家在越南發現非常罕見的奇鱗蛇,一個新的物種
    許多物種是該地區特有的,這意味著它們只存在於那裡。 在昨天的一篇論文中,來自史密森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越南科學技術學院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在河江省發現的一種新的蛇。該物種屬於一種罕見的穴居蛇屬,它從進化樹上分支出來的時間比大多數其他種群都要早。正因為如此,它們在外表和行為上與其他許多蛇都不一樣,這可以幫助科學家尋找出關於蛇進化的新信息。
  • 高中生發現恐龍新物種——齒胸波眼甲
    經過一年多研究,今年12月21日,中國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種恐龍時代的昆蟲新物種——齒胸波眼甲(Notocupes denticollis)。這是一種極其原始且稀有的甲蟲,來自距今約9900萬年前的緬甸。據專家介紹,全世界現存的眼甲僅有6種,此次發現為現今眼甲科的分類、了解甲蟲的演化過程和進化方向提供了新證據。
  • 劍橋研究人員最終證明了達爾文進化論中的假設
    查爾斯·達爾文去世近 140 年後,科學家首次證明了他的進化論中一個重要猜測。van Holstein說:「這項研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在《物種起源》的第三章中,達爾文寫到,擁有更多物種的動物譜系也應該包含更多的『變種』」。亞種是現代的定義,我對物種與亞種多樣性之間關係的研究證明,亞種在物種的長期動態進化和未來進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自始至終都扮演重要角色,這是達爾文在定義物種時的猜想。」
  • 所有生物都在遵循著進化論?人類也許是個特例!
    所有生物物種是由少數共同祖先經過長時間的自然選擇過程後演化而成,這是進化論的核心理念,然而這個理念在解釋人類起源問題上似乎有所欠缺,以至於許多人開始懷疑起進化論,而這些懷疑的聲音甚至被認為是「反智主義」!
  • 2003年在北海道發現的巨型「Mukawa」恐龍是一個新物種
    北青網訊 北海道木川——2003年在這裡首次發現的一種恐龍,是日本出土的有史以來最大的完整化石,科學家認定它是一個新物種。一個由北海道大學和其他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小組於6月18日宣布,他們研究了長約8米的「木川」恐龍骨架。
  • 新物種改寫海豹進化史
    當地時間11月11日,研究人員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發表論文稱:通過檢測2009~2016年出土於紐西蘭南塔拉納基海灘的7個化石標本,他們發現了一個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Eomonachus belegaerensis(意為「來自貝烈蓋爾海的黎明僧海豹」)。
  • 新研究發現,烏鴉智商超高,智力水平與大猩猩不分伯仲
    除了人類,地球上最聰明的物種是誰?相信人們會第一時間想到人類近親靈長類動物。的確,靈長類動物真的很聰明,聽說過1971年出生於美國舊金山動物園大猩猩可可嗎?據說已經掌握了2000個手語,能與人類用手語進行交流,可惜的是可可沒有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