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稱為「活化石」的物種,真的停止進化了嗎?

2020-12-12 騰訊網

「活化石」是一個我們小學二年級就知道的概念,指得是那些起源非常久遠的生物,最常見的好比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

所謂活化石,其實在大眾眼中還有一層含義,就是這些古老的生物本應該出現在化石當中,但它們卻仍然活在現代,和它們相近的物種都已經湮滅在歷史當中了。

換句話說,這些活化石生物跟它們數千萬年前乃至上億年前的祖先們相比沒有什麼變化。

一個典型案例就是鱟,鱟作為海洋中造型奇特的動物顯得與其他生物格格不入,它們的歷史已經有4.5億年了。今天的美洲鱟與1.4億年前生活在侏羅紀的達爾文鱟相比,在造型上幾乎沒有區別。

它們是已經停止進化了嗎?這是不是意味著一個成功的物種誕生後甚至不需要太多改變,靠苟就能千秋萬代,走上物種巔峰?

美洲鱟(左)與達爾文鱟(右)

試想一下,那些與它們同時代的競爭對手們都變成了化石,而只有它們經歷了多次大滅絕事件,一路走到今天,這難道不是成功嗎?

然而,事實是它們大多已經無路可走了。

回到鱟的進化故事,鱟的祖先可以追溯到4.8億年前,它們的足開始出現分工,前足用於行走、遊動或捕食,後足演化出用於呼吸的鰓。

鱟的書鰓

在那個時代,鱟的祖輩兄弟姐妹非常繁榮,分成兩支,一支發展出槳狀肢和大鉗子,成為了頂級掠食者,俗稱海蠍。另一支則演化出了大鍋蓋一樣的盔甲,棲息在海底過著濾食或食腐的生活,這就是鱟的直系老祖宗。

安逸的生活一直過到了魚類的崛起,海蠍被打得落花流水,鎧甲和鉗子就像面對現代搏擊的「太極大師」們,沒有還手的餘地,逐漸衰落。

廣翅鱟俗稱海蠍

而背著加強版鎧甲的鱟類防禦力還不足以被撼動,加之其「底層」的地位,並沒有受到太大的衝擊,甚至還演化出了體型超大巨型希伯特鱟,體長達到1.6米。

之後的故事就有些悲情了,鱟家族並不是停止了進化,它們也有很多演化方向的嘗試,比如進入淡水開闢新天地,然而奈何裝備落伍,屢屢潰敗。

巨型希伯特鱟復原圖

以至於今天鱟家族僅剩3個屬4個種,還過著老祖宗的生活,不是它們不想努力,而是現實太過殘酷,這還沒算突然蹦出來的人類,差點沒剎住車給丫吃滅絕了。

不要以為「活化石」是躺著的贏家,真正的贏家應當是遍地開花。同樣都是看起來和祖先非常相似,有的是窮途末路,有的卻是前程萬裡。

有人說蟑螂也是「活化石」之一,理由是它們的歷史也達到了3.2億年之久,但不一樣的是蟑螂可是真正的贏家。

蟑螂所屬的蜚蠊目,其化石數量僅此於鞘翅目昆蟲,屈居第二,它們自誕生起就是最成功一類動物。首先是分布範圍極為廣泛,從目前已發現的化石證據來看,從歐洲到美洲,東亞到中東,都有蜚蠊化石出土。

它們的裝備也十分先進,早期昆蟲的翅膀不能摺疊,比如古蜻蜓,休息時翅膀也是張開的,小時候應該有人會用捏翅膀的方法來抓正在休息的蜻蜓吧。

而蜚蠊目昆蟲率先進化出了可摺疊的翅膀,前翅革質,後翅膜質,飛行的時候展開,休息的時候折起來隱藏,不容易被捕食者發現,也更利於在陸地上的活動。

蟑螂的種類繁多,絕不僅僅是我們深惡痛絕的那幾種常見的小強,事實上對人類有害的蟑螂也僅僅30餘種,在整個蜚蠊家族4000多種中,佔比不到1%。

在自然界中的其他蟑螂也並不都是吃剩菜啃垃圾的角色,它們手段豐富技能多樣,有在水生或半水生的蟑螂,有通過擬態躲避捕食者的擬態蟑螂,還有進化出強健後足的跳躍蟑螂。

並且科學家還發現,最早的完全社會性昆蟲可能就是蟑螂。在中生代的琥珀中,發現了一種身體狹長、體色淡化的蟑螂,它們身上具有發達的感覺毛,頭大、唇須長,與社會性昆蟲的特徵非常相似。

事實上,2007年開始,作為昆蟲裡最有代表性的社會性物種,白蟻被併入蜚蠊目,顛覆了我們從前的認知,更加說明了蟑螂在歷史上的成功。

對於整個蟑螂家族而言,它們還未曾衰敗,至於它們的體態長期以來變化不大,原因在於這套裝備的適應性真的太強,不信的話回想一下你追著蟑螂打的狼狽模樣。

不錯的飛行能力,優秀的奔跑速度,收起翅膀後可鑽入各種縫隙,最可恨的是還能爬牆,對震動和光線極為敏感,總能在你使出致命一擊前預知危險。

那麼蟑螂停止進化了嗎?不僅沒有,它們甚至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進化著,當然並沒有體現在外表上。前面提到了蟑螂家族中僅有不到1%對人類有害,但就是這區區二三十種就能讓人類吃盡苦頭。

據統計,美國政府每年花費超過15億美元來消滅蟑螂,是防治愛滋病預算的2倍,但可怕的是它們對藥物的抵抗力進化速度非常快,如果藥物不能迅速殺滅一個蟑螂群落,那麼它們的抗藥性會迅速增強,並且傳給後代。

對蟑螂這種「活化石」而言,進化從未停滯,只不過是因為它們的基本盤太強,小修小改不容易被察覺罷了。

琥珀中的古蟑螂與現代蟑螂非常相似

最後我們再來說一種比較複雜的「活化石」——鱷魚,很多人都以為鱷魚的出現要早於恐龍,有的還會知道一些某某鱷的史前物種。

比如狂齒鱷,從外形的生活習性來看它們都與今天的鱷魚很相似,但別被名字裡的鱷給騙了,狂齒鱷屬於植龍目(植龍這個名字是個誤會,最早認為是植食的),與現代鱷魚所屬的鱷形超目前緣關係並不近。

一個最顯著的差異在於植龍類的鼻孔更靠近口鼻基部,不像鱷類那樣鼻孔位於嘴巴末端,我們可以理解為它們是自然選擇造就的趨同演化。

植龍類的鼻孔位置更近口鼻基部

植龍類稱霸淡水後便快速衰退,而鱷類之後才開始崛起,在侏羅紀開始稱霸淡水,但實際上鱷魚祖先的進化史其實要比想像中的複雜。

它們在淡水、海洋、陸地之間反覆橫跳,與同時期的競爭者鬥爭,有的從淡水向海洋進發但最終滅絕,有的從淡水向陸地,但最後兜兜轉轉還是只能守住淡水這塊根據地。

地蜥鱷(一種海洋鱷魚)復原圖

有學者認為鱷魚不是活化石,因為它們在漫長的歷史中並沒有停下腳步,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努力了上億年最終還是回到了解放前,讓人感覺它們停止了進化像個活化石。

活化石這個說法最早是達爾文創造的,本意是指某些帶有古老特徵,像化石一樣能夠提供演化爭取的物種,但後來隨著大眾和媒體的傳播,活化石變成了指代那些所謂沒有停止進化物種。

現存的腔棘魚物種也並非就當年四足動物的祖先

其實生物的進化是不會停止的,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就算是鱟類,如果真的沒有進化,那今天也不會有達爾文鱟和美洲鱟兩個物種名了。

即便真的有所謂的「活化石」,我們也不用去追捧,這些孑遺生物也並非什麼強者,因為長時間的苟活不能證明強大,真正的強大要靠那些滅絕的弱者來襯託。

劉羽陽(翻譯). 早古生代海洋中的主角劍尾類和廣翅類:5.4億年的演化軌跡[J]. 科學世界, 2012(3):82-83.

劉珂,廖永巖,任天嬌,朱鵬.分子生物學證據揭示的鱟演化[J].北部灣大學學報,2020,35(04):1-6.

郭銀霞,高太平.蟑螂,化石中的另類霸主[J].化石,2011(01):2-6.

梁軍輝,任東,葉青培,劉明,孟祥明.中國蜚蠊目昆蟲化石研究[J].動物分類學報,2006(01):102-108.

FERRIS JAB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Living Fossil. Nautilus, JANUARY 17, 2019.

相關焦點

  • 大熊貓為什麼被稱為「活化石」?它黑白的毛髮是保護色嗎?
    那麼,為什麼大熊貓會有「活化石」的稱號呢?它黑白相間的毛髮是不是保護色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大熊貓為什麼被稱為「活化石」?化石簡單的說就是古生物在巖石中的遺體,而活化石則是指某種生物的其他相似物種都已經被封存在化石中了,而這種生物到現在為止還存活於世上,並且這種生物的起源至少要在18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距今6500萬年前到距今180萬年前),而且這種現存的生物與其祖先的形態差別很小。
  • 會「走路」的魚你見過嗎?活了6000萬年,逃過多次物種毀滅期
    當然,這種物種我們稱為活化石,這種在地球上屈指可數。畢竟經歷過幾次火山大爆發,一夜之間很多生物銷聲匿跡,造成大滅絕。所以很多滅絕的生物成為如今博物館展列的化石,這也是跟活化石的區別,它是已經沒有生命的物種。而公認世界最珍稀的「活化石」,是一種長相奇怪,背泛著青光的魚類,它就是腔棘魚。腔棘魚是硬骨魚,最早是在3.77億年的泥盆紀早期開始出現的。
  • 「活化石」腔棘魚基因組被破譯
    據新華社東京7月23日電 (記者藍建中)生活在非洲東部近海以及印度尼西亞近海的腔棘魚素有「活化石」之稱,被認為與陸地上行走的四足動物及人類的遠祖有親緣關係。日前這種「活化石」的基因組被日本科研人員破譯完畢。
  • 物種的進化是一個單向過程嗎?新研究結論不敢苟同
    物種的進化是一個單向過程嗎?這種頭部形狀的變化並不只是自然界的另一種古怪現象,它還可以揭示物種填補生態龕位的進化方式。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這種進化方式並不會總是朝著特殊化的方向發展,有時候,它也可以把一個物種帶回到一個更原始的階段。
  • 兩個瀕危物種的不小心結合,竟造就了「神奇物種」
    因此為了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科學家們在盡最大努力拯救那些瀕臨滅絕的物種。拯救瀕危物種可以幫助它們建立專屬保護區,這種措施的前提是被拯救的物種種群數量尚可,最終可以恢復到之前的水平。但如果物種成員個數已經十分稀少,那麼就只能尋找其它辦法,例如通過人工參與的繁殖策略,同種間的交配或者親緣關係較近物種間的交配。
  • 綜述:人類停止進化了嗎?
    從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以來的這一百多年中,關於人類是否已經停止進化了的問題,一直是許多學者爭論的熱點。只是對於達爾文和進化論的討論,日趨呈現出更為理智的趨勢。譬如那個著名的「人是從猿猴進化來的」觀點,現在不斷遭到質疑甚至否定。
  • 地球正經歷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人類進化已停止?為高級物種讓路?
    人類統治地球以後,會不會也像恐龍一樣,讓出生態位,被後繼的優勢物種取代呢?或者說,現在的人類是否已經停止進化了呢?想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從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提出的認知革命談起。
  • 氣候變化和物種進化,哪個更快一些?
    那麼,一個物種的致熱耐受性是可以發生變化的嗎?一直以來,科學家對於脊椎動物的致熱耐受性的進化潛力並不十分清楚。直到現在,一個國際合作團隊在脊椎動物身上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以致熱耐受性為重點的人工進化實驗。
  • 腔棘魚——恐龍時代的活化石,即將滅絕?
    腔棘魚在海洋中生活了近4億年,被稱為「恐龍時代的活化石」。然而,今天的生活對這個「活化石」造成了諸多影響。「活化石」還能存活麼?還能稱為歷史的化石麼?1938年,「活化石」腔棘魚在南非海岸被重新發現,聞名遐邇。不過,由於新港口的建設,腔棘魚生活的少數水域又將面臨破壞。與此同時,它們也可能會陷入捕鯊的漁網中。甚至氣候變化也會給該物種帶來又一新的風險。
  •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人類並非地球物種進化而來,難道真是如此嗎?
    人類上地球上最聰明的物種,具有高度發達的頭腦,有著複雜的抽象思維以及自我意識,也正因為這種凌駕於其他生物的高智慧能力,讓很多人認為人類可能並非是地球生物進化而來,而是來自於地外,那麼真的是如此嗎?
  • 宇宙是無限的,物種進化的同時,也在進行等量的退化
    在無限宇宙中,時空和物質都是對立、均衡、轉化的,這在屬於宇宙的物種身上,直接體現為物種進化的同時,也在進行相通等量的退化。我們一直以為,物種在不斷地進化,不斷的完善,越往後越科學,越往前越落後,越原始,事實上果真如此簡單嗎?如此絕對嗎?當然不是。
  • 恐龍並沒有全部滅亡,它們當中有一部分,「隱居」在了當今物種中
    恐龍真的是遭到小行星撞擊地球滅絕的嗎?為何其他生物沒有滅絕縱觀地球的演化歷史,我們會發現在神秘的自然界中類似這種恐龍大規模群體動物的滅絕事件發生過多次。但不管發生過多大的災難,總有生物會生存下來。恐龍滅絕的時代被稱為白堊紀末期,當時除了恐龍,在地球上一定還存在其他物種,比如一些哺乳動物、軟體動物,既然是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了恐龍滅絕,為何其他物種沒有滅絕呢?
  • 海洋活化石,如今身長不到20釐米,4.4億年前竟是海洋霸主
    海洋中的活化石鸚鵡螺是生活在海中的無脊椎動物,有著螺一樣的外殼,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的海洋軟體動物。這是一種古老的生物,最早誕生於寒武紀,從遙遠的奧陶紀、白堊紀到現在,鸚鵡螺繁茂的家族體系,歷經了滄海桑田,但形態和習性卻基本沒有變化,可以很好地適應地球,堪稱"地球上最頑固的生命",是見證生命進化的"活化石"。我們現在看到的鸚鵡螺和蝸牛一樣有捲曲的外殼,構造大致可分為軟體和殼體兩部分。
  • 哺乳動物亞種在物種進化中至關重要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8日報導,查爾斯·達爾文逝世約140年後,其進化論的一個理論終獲證實!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在18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卷》上撰文稱,哺乳動物亞種在進化中發揮的作用比此前認為的更重要。最新研究可幫助物種保護主義者預測應重點保護哪些物種,以阻止它們瀕臨滅絕或滅絕。
  • 地球近7000年的進化史,為什麼沒有物種發生新的進化?
    進化的本質是基因變異,基因既有變異性,亦有相對穩定性,變異性是非意識無向性的,變異了的特性能保存下是物競天擇的結果。有人問:猴子為什麼不變成人?如果你也這樣跟著問,那麼你就一傻叉。例如樹葉螳螂,真的很像葉子,如果單純說是因基因突變,然後物競天擇保存下來的特性,有點讓人質疑。是否是因為螳螂吃的食物的基因植入或改變同化了螳螂某方面的基因,因而才有樹葉狀態這一特性?就如有人質疑轉基因物品有危害一樣,當然,這就可能是某些低級生物的基因有其不穩定性的一面。總之進化論要比神創論合理,不像神創論一樣無從考。7000年就想看出明顯的物種進化?
  • 郭欣評《離開荒野》︱摺疊進化——人類創造物種的剪影
    馴化物種的膨脹,意味著動物數量過剩將帶來各種危機。比如,城市中的流浪貓已經過量,收容所中被「安樂死」的狗已達每年數以百萬計,集約化牧場中的牛則時刻加劇著全球變暖,還有那些非必要品種的馬被賤賣給屠宰場。這一切都是人類對動物施以「過度繁育」操縱的惡果。由於等級崇拜而產生的「純種狗」熱潮,曾經使美國養犬俱樂部一年中註冊了一百六十萬犬只。
  • 人類停止進化了嗎?現代人正發生3個變化,未來人類長啥樣?
    生物的進化過程是漫長且複雜的,生物繁衍是基因突變的基礎,生物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則決定著基因的遺傳。在地球上生存著萬千物種,其實都是在殘酷的演變過程中倖存下來的,現代人類在與數百萬年前的古猿相比,仍然存在著太大差異。
  • 一個神奇的物種,既能生蛋又能生仔,科學家:人類正在見證進化!
    雙峰繁殖卵生和胎生之間有這巨大的鴻溝,但有些動物可以同時擁有,這是被稱為「雙峰繁殖」的現象,全世界超過6500種蜥蜴,但只有三種出現了雙峰繁殖!雪梨大學的研究小組研究了其中兩種!能雙縫繁殖的神奇物種澳大利亞就是這樣一片神奇的土地,在新南威爾斯州北部三趾石龍子直接生下幼體,而在雪梨附近的三趾石龍子則會產下卵,儘管看起來這像兩個物種,但之前的研究已經表明,這之間並不存在亞種分化。
  • 進化論是人類已知的最可怕的理論?進化永遠不會停止?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研究發現,人類的進化還在持續之中,這意味著進化並沒有終止,所以很可能人類會永遠進化下去。並且站在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講,有一種理論為「適應者生存」,所以進化可能會永遠不會停止。這就是為什麼,如今進化論的理論在科學界佔據明顯的高度,而其他理論並沒有實際性的證據來證實,所以更多人相信達爾文進化論是真的。地球第一個人是如何出現的?
  • 進化論的「漏洞」,科學家推翻猿人進化論,達爾文或許真的錯了
    關於人類的進化的問題,目前最公認的說法,還是說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人類和類人猿是近親。到目前為止,科學界普遍認為,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位於非洲大陸的森林古猿,後來隨著氣候和環境的變化而進化成為今天的人類,但是,許多人也對這種說法提出質疑,認為這個說法並不具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