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術後順利康復出院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24日訊(記者 胡旭陽)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張爾永教授與肖正華副教授共同為一名56歲女性實施了「Bentall(主動脈根部替換術)+巨大左右冠狀動脈瘤切除+冠脈搭橋術+二尖瓣置換+三尖瓣成形術」,目前患者已順利出院,經文獻檢索,目前國際上尚未見相似手術病例報導。
據了解,患者近4年反覆出現活動耐量下降、心悸、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雙下肢水腫等情況,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經過進一步檢查,確診為巨大冠狀動脈瘤。患者輾轉省內外多家醫院就診,均因病情太複雜、手術風險太大,被告知無法實施手術,後多方了解信息來到華西醫院院就診。
由於術前的檢查無法完全評估患者的病變範圍,預計手術方式基本涵蓋了成人心臟外科的大部分術式組合,手術存在極大的難度及不可預知性。儘管難度極高且風險巨大,但經過醫患雙方的充分交流和聯合麻醉科餘海主任、杜磊教授、宋海波教授等進行紮實的術前準備,手術如期舉行。
術後複查CT提示冠狀動脈瘤消失
第一步 停跳+冠狀動脈瘤切除
由於患者的病變必須在停跳下的心臟才可以進行手術,而該患者無法採用常規的心臟停跳方式,最後大家一致同意採用冠狀靜脈竇逆行灌注的方式讓心臟停跳,當肖正華副教授切開病變的冠狀動脈瘤時,發現瘤腔中存有大量的血栓,這些血栓一旦脫落,往往都是致命的。
手術首先需清除瘤腔中的血栓,仔細探查遠端冠脈開口也是手術不容忽視的重點之一。幸運的是,患者遠端冠狀動脈血管通暢,肖正華副教授和張爾永教授立即採用大隱靜脈重建患者三條主要的冠狀動脈(前降支,迴旋支以及右冠),與此同時,術前不明確的病變,通過術中探查終於明確下來,接下來的手術方式也就如術前計劃一樣,有條不紊地進行。
第二步 二尖瓣置換+三尖瓣成型+主動脈根部替換術(Bentall)
據了解,心臟瓣膜類似於我們每個房間的門,患者心臟中四個門中的三個已經壞掉了,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對這些門進行更換或者修復。
由於患者年齡小於60歲,考慮到患者的預期壽命還很長,所以張爾永教授以及肖正華副教授首先採用了耐久性更好的機械瓣膜對患者的二尖瓣進行置換。另外,由於患者主動脈根部主動脈瓣病變以及長期在冠狀動脈瘤影響下病變嚴重,兩位醫生果斷採用主動脈根部置換的手術方式,重建主動脈根部,讓患者的主動脈根部恢復至正常大小,最後進行了三尖瓣修復手術。
第三步 冠脈搭橋術+撤離體外循環
將之前重建冠脈的大隱靜脈橋血管重新連接於置換的主動脈根部,就如同在一條河上架起一座橋,讓河兩邊的交通恢復。本例冠狀動脈瘤就是這條河,大隱靜脈就是這座橋,連接主動脈根部和冠脈遠端,醫生們一共架起三座橋,讓患者心臟重新獲得血供。當所有的手術步驟完成,就開始逐漸撤離體外循環。
整個手術方式涵蓋了心臟大血管外科大部分的成人心臟手術方式,手術一共持續了7個多小時,當患者順利脫離體外循環,生命體徵穩定的時候,肖正華副教授懸在心裡的石頭也終於落下了。
第四步 嚴密的術後監護+術後康復出院
手術結束後,接力棒交到了胸心血管重症監護室。由於患者術前病變重,營養狀況差,心臟功能差,手術成功僅僅是第一步,術後的監護是我們打贏這場仗的另外一個關鍵戰場。在曹舸副主任醫師以及曾玲護士長帶領的醫護團隊的共同努力和細心照料下,患者王女士逐步康復,順利拔除氣管插管,轉回病房。術後複查彩超及CT 提示患者心臟功能正常,冠狀動脈瘤消失。患者再也沒有出現呼吸困難,胸痛,雙下肢水腫等症狀了。
由於疫情原因,患者女兒一直沒有在床旁陪伴,醫生只能通過手機視頻進行病情溝通。在患者出院前,其女兒帶來一束鮮花獻給了主管醫生肖正華副教授以及張爾永教授,感謝他們給了母親第二次生命,並說道:「之所以信任華西,是因為門診肖正華副教授的一句話:你如果信任我們,我們會盡全力去幫你媽媽拼一下。」
(圖據華西醫院)
手術順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