璽在秦代是皇帝大印的專名,百官及平民的印章,只能稱之為印

2021-01-13 萱萱的vlog

璽在秦代是皇帝大印的專名,百官及平民的印章,只能稱之為印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一聊天子六璽。璽,在秦代是皇帝大印的專名,百官及平民的印章,只能稱之為印,而不準稱為璽。漢承秦制,但璽這一名稱的適用範圍略有擴大,除了皇帝的印稱璽以外,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及諸侯王的印,也都稱為璽,但太子的印卻不都稱璽,有時只稱印。另外,對內附異國君主所頒賜的印,也稱為璽,如漢高祖時封趙佗為南粵王,曾派陸賈前去授璽綬(見《漢書·高帝紀》);宣帝時頒賜匈奴單于的「匈奴單于璽」,也稱為璽。這大概是因為,在皇帝心目中,異國君主的地位和諸侯王相似吧。不過,帝、後、諸侯王的印雖都稱為璽,形制、璽文及用途,都各不相同,皇帝的璽具有地位最尊,權勢至上的特點。漢代皇帝的璽,《漢舊儀》《後漢書·輿服志》及《後漢書光武帝紀》注引《玉璽譜》都有記載,後世各正史《輿服志》也屢屢提及,說法並不完全一致,這裡以前三種為主,將漢代玉璽的形制及用途概述於下。劉邦建立西漢之時,皇帝的璽共有四顆,其中之一是秦王子嬰投降時所獻的秦璽,另外三顆是「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和天子信璽」。

「之璽」皇帝自行佩帶,「行璽」、「信璽」由符節臺掌管。後來,又增加了三顆,即「皇帝信璽」、「皇帝行璽」和「皇帝之璽」。這三顆「皇帝」璽和前三顆「天子」璽,統稱為天子六璽、璽上的文字分別就是「皇帝之璽」、「天子之璽」等等。六顆璽分成兩組,分別稱為「皇帝x璽」和「天子X璽」是有寓意的,「皇帝」是表示至高無上、至尊至貴的君主;「天子」則有受天之命和「中國」與四裔共同之主的雙重含意。這些璽都是用玉雕琢而成,是否和傳國璽即秦璽一樣,全用白玉,大小是否全都方四寸,諸家記述語焉不詳。璽鈕皆以螭虎為飾,和隋唐以後五龍交盤的盤龍鈕不同。璽鈕上有小孔,用以穿系璽綬。綬即絲帶,黃地五採,用400首細絲線編結(按:40根絲線為一首),頂部(佩帶時在肩上的地方)用白羽裝飾。綬的長度,按《漢官儀》的說法是,「長一丈二尺,法十二月也,寬三尺法天地人也。」不過,除西漢初年外,皇帝的璽並不用綬佩帶在身上,出巡之時,只是佩著綬帶,「六璽」和傳國璽以及被奉為國寶的漢高祖斬白蛇的劍,都是裝在用金銀絲和彩絲等特製的袋子裡。

由近臣侍中數人背負照料,分乘在皇帝的五輛副車上,作為皇帝權力的象徵。大朝會之時,傳國璽和斬蛇劍分別放置在御座的左右兩側,六璽則由侍中捧侍左右,用意和出巡時相同。六璽各有所用:皇帝行璽,用於分封王侯。分封王侯要舉行隆重儀式,公布封賜詔書,賜給璽或印(王為璽,侯為印)及符等物,詔書和璽、印及符,都是裝在特製的函中,封緘以後,用天子行璽打上封泥從《漢書·荊燕吳傳》中可以看出,第一個同姓王劉賈被封為荊王時,高祖特頒詔書,後來成為定製。分封王侯時要同時賜給璽印,該傳也有記載。高祖封侄子劉濞為吳王,「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曰:狀若有反相。」高祖心裡後悔,但已公開封拜,不好改了,便語重心長地告誠劉濞:「天下同姓一家,慎勿反。」楚漢相爭之際,酈生曾向劉邦獻策,封六國的後代,以爭取他們一起對付項羽。劉邦認為有道理,就委託酈生督促刻印,分賜六國後代。經過張良分析利害,劉邦才醒悟過來酈生所獻的是個餿主意,立即命令馬上把已刻好的印銷毀,停止分封(見《史記·留侯世家》)這都可以見出。分封王侯,是和頒詔、賜璽同時進行的。

而所頒的詔、璽、都要用天子行璽封緘。皇帝之璽,用於賜王、侯的書信。王侯到了封國、封邑以後,天子對他們不免有慰問勖勉,也有責詢,這方面的皇帝文件,要用「天子之璽」封緘。傳送這類書信的使者,要持竹使符作為憑證。皇帝信璽,用於發兵。發兵的詔令要和銅虎符配合使用,不但為了表現皇帝權威,也有雙重保密作用。天子行奎,用於召見大臣。在京三公九卿,定時上朝,除非特殊情況,不使用「天子行璽」召見。用行璽召見的多半是地方官員,如各郡郡守與封國國相等。召見大臣的詔命,一般派使臣持竹使符傳送。天子信璽,用於冊封外國君主。這種冊封,詔書和賜給的璽及其他物件,外國君主一般不能當面領受,而派身份較高的使臣持節護送,表示權威和鄭重。前述封南越王趙佗就是這樣做的。天子之璽,用於事天地鬼神。《左傳》中說,「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從《史記·封禪書》和《漢書·郊祀志》可以看出,當時皇帝對天地、山川、祖宗的祭祀都非常隆重虔敬,所祭的神靈也非常多。例如到泰山祭祀天地(封禪),就是一種曠世大典。在泰山頂上「封」天,在泰山腳下「禪」地。

都要築圓臺(丘)、圓壇。天子封禪的內容,要密寫於玉冊(玉牒)上面,玉冊放在玉櫃之中,加蓋以後,用金絲繩捆起,打結處塗上金泥,由皇帝親手用「天子之璽」在金泥上鈐印,然後把玉櫃放在石櫃之中,再纏金繩,加石泥,用「天子之璽」鈐印,封藏於圓壇裡。這個過程,比封王侯要隆重得多。這也難怪,天子是天之子,人間與上天溝通聯繫的惟一代表。這種隆重,不過是藉以顯示,天子就是上天的代表,是根據天意,代天牧民,因為他的地位、權力都是「受命於天」,神聖不可侵犯玉璽的使用和保管,也有嚴格制度。漢代玉璽是由少府中的符至臺保管。符璽郎數人日夜守護,室門及室外均有重兵護衛。需要用璽時,有專人到符璽臺通知,符璽郎捧璽、衛兵護送到皇帝面前,用完後當場收裝返回符璽臺,非指定官員,不能進符璽臺,更不準偷看玉璽。如果是皇帝主動發出的詔令(詔令,皇帝頒發的命令、文告的總稱,「命」稱制「令」稱詔,後來名目很多,總的說來,一般稱書面文告、命令為詔書,口頭的稱令或赦諭),先由近臣寫成。再由御史傳喚符璽臺璽封,然後由御史大夫轉丞相發往有關官員執行。

皇帝的特密詔令,則不經丞相轉發而由近臣持節直送。如果臣下建議某一事項需頒詔令,需先由丞相與有關朝臣共議,上報皇帝,皇帝批准以後,再按前述程序用璽、轉發。皇后璽,形制及璽綬均與皇帝璽同,只是用金製成。皇太后、太皇太后的璽,也是金質。皇后主內,她的命令由掖庭令傳達執行,使用的也是掖庭令的印。重要事件,則需皇帝頒發詔書。所以,皇后的璽基本上是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徵,並不使用皇后璽的文字與皇帝璽相同,如果使用,容易引起混亂。漢武帝時,太子劉據因誅江充而引起戰爭,請用母親衛皇后的璽調發皇宮衛隊,只是一種特例。皇太后、太皇太后的璽,也是存而不用如有事需上通下達,也是使用屬官的印。太子的印,用黃金做成,有了大事才使用,處理一般事務,便由他的屬官出面,用屬官(漢代稱太子家令)的印。諸侯王的璽,用黃金刻制,稱為金璽;列侯的印,也是金的,但只能稱為金印,不能稱璽。他們的璽、印,除了對上以外,主要在封國、封邑內使用。各諸侯王之間,諸侯王與朝官、地方官之間,交往都受到限制,諸侯王之間的直接交往,限制更嚴。

吳楚七國之亂時,吳王劉濞為了與膠西王當面密謀,特地裝扮成使者,偷偷摸摸地前去。百官的印,因等級的不同而材質有別,印綬的顏色、形制也因等級而異丞相三師、三公與左右前後將軍都是金印紫綬,御史大夫和秩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員都是銀印青綬,再低的官員則是銅印墨綬。光祿大夫、博士、謁者等沒有屬官的官員則沒有印綬。本來,官員印章上的文字,是因官稱而異,沒有定數,丞相的印就是「丞相之印」四字,御史大夫的印就是「御史大夫之印」六字。武帝太初元年,改正朔,「數用五,定官名」,據《漢書·武帝紀》注引張晏的話說:「土數五,故用五,謂印文也,若丞相日丞相之印章』,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之。」本來超過五個字的,則要縮成五個字,如「御史大夫」的印,就不必加「之」,更不必加上與「印」同義的「章」字,只刻「御史大夫印」就行了。官印,授官時就同時授予,接受了印就表示接受了官職;不肯任職,就以不接印表示。任滿或被解職,則要交還官印。諸侯王和列侯,從道理上說,雖然是終身爵位,並可傳之嫡子嫡孫。

璽印也可以傳代。但諸侯王及列侯因犯罪而被廢者,在漢代屢見不鮮,爵位被廢,璽印也就被收回了。太子、皇后乃至太皇后、太皇太后,如果被廢,也要收回璽、印。武帝太子劉據起兵失敗,逃亡自殺,太子印也就作廢。武帝的陳皇后、衛皇后先後被廢,璽綬都被收回。成帝皇后趙飛燕,哀帝時已為太后。哀帝死後,王莽專政,先將她貶為孝成皇后,收回了她的太后璽綬;過了一個月,又把她廢為庶人,收回皇后璽緩,她當日自殺。哀帝由定陶王人繼帝位,他的祖母本是元帝昭儀,元帝死,她隨所生的已立為定陶王兒子至定陶,稱定陶太后她孫子入繼大統以後,先後被尊為恭皇太后(她兒子定陶王改諡為恭皇帝)和皇太太后,皆有璽綬,死後又以孝元傅皇后的身份與元帝合葬。哀帝的母親定陶王丁姬,被尊為帝太后,死後與已被改諡為恭皇帝的定陶王合葬。哀帝死後,王莽認為傅、丁兩人的安葬「不應禮」,都被發冢改葬到定陶去。王莽還特別吩咐,開冢發棺時,要把隨傅太后殉葬的太后、皇太太后璽綬及丁太后的帝太后璽綬,取出銷毀。結果,傅冢被發時,發生崩坍事件,壓死數百人;

丁冢被發時,發生火災,槨中器物都被燒毀(以上俱見《漢書·外戚傳》)。從傅、丁二冢被發掘改葬的事件可以看出,漢代太后去世,生前的璽綬是隨葬的。元帝王皇后在拒絕把傳國璽交給王莽時,說過「且暮且死,欲與此璽俱葬」的話,並非一時氣話,而是反映了當時的制度習俗。從傅昭儀殉葬的有懷帝太后、皇太太后璽綬來看,生前的所有表示最高身份的璽綬,都可以隨葬。由此又可以推測,漢代皇帝去世,更會帶著璽綬殉葬,只有傳國璽是代代相傳,因而被稱為「傳國」璽。新皇帝即位,要再刻六璽東漢的璽印製度,基本上是沿襲西漢,但也有些小的變化《後漢書》中的一些記述,常稱依「故事」,實是依據西漢以來的常例,因而其中的一些記述,可以同時探知西漢時的情形。東漢諸侯王、三公、九卿及其他職官的印綬,也基本沿襲前漢,其中有些小的變化,不一一列舉。另有一種「雙印」,又稱「剛卯」,西漢已有,東漢則成為一種廣泛使用的佩飾,自皇帝、百官至私學弟子皆佩,分別用白玉、黑犀、象牙製成,是長一寸二分、方六分的小長方體,上刻「正月剛卯既決…」等六十六字,純屬避邪用的吉祥飾物。好了,今天小編就講到這裡了,下次見吧。

相關焦點

  • 為何古代皇帝專用印章被稱為璽?而普通人的印章只能稱為印或章?
    歷朝歷代以來,章印變化無窮,頗為廣用秦朝傳國玉璽(傳國璽):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秦朝還未建立時,人們可以普遍使用章印、稱其為璽,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所有的印章都是被稱為「璽」,有官璽和私璽之分。官璽後來演變成了歷代官員任職的官印,而私璽演變成了私人專用的印章或是喜愛書法、書畫的提名方式。在秦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下令,「璽」只能受到皇帝一人的使用,其他人只能使用「印」。這或許是君主專制,同樣也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自古以來,哪一位皇帝不是想要把所有的權力集中在自己一人身上?璽的發展過程——一帆風順?
  • 印、章、璽?大家口中的印章歷史有多久遠?
    中國古代璽印發現於商周之際,早期璽印的功用,與工官器物製作及其銘記有關。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政權分工的全面施行以及個人信譽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增強,官署和私人的璽印大大發展,印文書法結構豐富多樣,並出現了印鈕和印文具有差異的地域特點,所謂「六國文字」,在印文中表現頗為明顯。
  • 歷代璽印名稱的變遷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亦稱「圖章」。古稱「璽」。秦統一六國後,皇帝所用的專稱「璽」,以玉為之,故後世有「玉璽」之稱;官、私所用的均改稱「印」。至漢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稱。唐以後,皇帝所用或稱「寶」,官、私所用又有「記」、「未記」、「關防」、「圖章」、「花押」等名稱。
  • 零基礎學篆刻:秦印的十五年,是實用印章特別重要的十五年
    我們可以這樣打比方:秦代是中國實用印章的轉折期,秦印對於中國印章史的重要性,相當於魏晉時期對於書法史的重要性。印章的入印文字形態,到現代為止,仍是以秦代十五年間確立的小篆為基本形態。印章的補文後綴也明確規定:天子的印可以稱「璽」,其他人吧,叫「印」叫「章」都行,再稱「璽」就是違法,甚至就是造反。比如秦朝曾有六印「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天子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皇帝行璽」,這都是皇帝專用的,總之,「璽」字從此有了特別的意義。
  • 「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璽印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為格言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文字形制隨時代變遷,風格各異。
  • 印印得心 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亮相
    「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開始低調地華麗亮相。本次展覽以中國印章發展歷史為主線,匯集中國歷代璽印與明清以來名家篆刻作品、明清以來集古印譜和篆刻家印譜,以及以「四大國石」為主的珍稀印材,展品總數560件(套),其中70%以上的展品為首次公開展出。展品之多樣、品質之高端、學術之豐厚、規模之龐大,可謂空前,是一個具有重要的藝術鑑賞與學術研究雙重價值的展覽,可以講是中國印藝的奧斯卡與嘉年華。
  • 皇帝之寶玉璽,解釋皇帝印璽之一,是慰勞王公的文書頒布詔書之用
    從秦代開始,用玉做璽是皇帝的專用,指喻皇位,玉璽世代相傳,擁有者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皇帝之寶的解釋皇帝印璽之一。用於慰勞王公的文書頌布詔書之用,參見「 皇帝行寶 」(寳) bǎo 玉器,泛指珍貴的東西:寶貝。寶劍。寶物。寶藏(z刵g )。國寶。財寶。珍寶。傳(chu俷 )家寶。如獲至寶。寶貴。 帝王的印信,借指帝位:寶座。登大寶,皇帝登基的玉印章等。
  • 西泠古印助陣,歷代名品與印譜匯集「中國印文化大展」
    12月18日,「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在地處上海嘉定的韓天衡美術館開幕,展覽以中國印章發展歷史為主線,匯集中國歷代璽印與名家篆刻作品、明清以來集古印譜和篆刻家印譜,以及珍稀印材等560多件展品,其中近七成為首次公開展出。
  • 看古代的文具盒,你那個只能算筆袋
    印璽圖章的演變印圖章是用作個人身份和行使職權的憑證,它是我國特有的一枝文化奇能在商周的青鋼器銘文中,常常能見到一種族徽文字,它在不同的青銅器文中反覆出現,說明這是類似於後世姓氏的一種標識,但是各個器上的族數筆畫都有一些不同,說明它是刻上去的面不是模印的,因此,商周時代一定還沒有發明印,但是已經出現了對印章的需求需求是發明的動力,大約到了戰國時代,專門用於鈴封遊產生了,「印
  • 印章的形式規律 - 節選《印學總論》
    印學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主題思想最終都體現於印章藝術作品之中。印章以客觀存在的形象來表現這一切,其形式承擔著整個表達的任務,因此對於印章形式的錘鍊是相當重要的。在處理形式時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形式的目的在於表達主題、思想感情,這是形式的必然法則,明乎此才不致於墜入形式主義的泥潭不能自拔。
  • 雍正皇帝的印章情懷
    又出《尚書•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嶽,外有洲牧侯伯。庶政惟和,萬國鹹寧。」蓋言萬民當有君主,立百官,以明統緒,以分尊卑,則天下安寧,萬民安生。康熙帝時將「首出庶物,萬國鹹寧」鐫於乾清宮御座後的屏風之上,雍正帝則更將「萬國鹹寧」入璽,皆有「綜括治道無遺,而為君者必如是,然後可謂盡君道」之意。乾隆帝申論:「人莫不衣食也,足之則寧。民猶水也,澄之則清。使菽慄布帛如水火,亦其難矣。
  • 長安通推出「皇后之璽」異形公交卡 售價168元預定火爆
    據長安通微店介紹,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華誕,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特別推出了西漢皇后之璽印章卡。印章卡精準復刻了西漢皇后之璽,印體的兩側琢有雲紋,剩餘兩側印有交通聯合、卡號以及長安通字樣。此款卡片為交通互聯互通卡,可在全國200餘個城市刷卡乘車。由於是異形卡,目前支持長安通客服網點人工充值、使用具有NFC功能的手機在線充值、使用長安通共享充值機充值。
  • 為什麼篆刻印章都喜歡劃破印邊?
    篆刻作品做殘破處理不只是印邊,印文也有,這種風格的形成有大致幾個方面因素:首先不得不說下源頭,我們學篆刻,要「印宗秦漢」,自元代趙孟及吾丘衍開文人篆刻之先河起,文人逐漸取代匠人走去篆刻行列,根據自己的身沒情趣自篆自刻出各種風格的印章,但是,各家各自的風格或迥異或新奇或流俗,雜亂無章
  • 一帖詳解印章的前世今生
    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戰國時期,主張合縱的名相蘇秦佩戴過六國相印。近幾年來,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
  • 江西出土神秘印章,史籍對其主僅8字記載,專家嘆息:本有皇帝命
    引言漢無名氏著的《春秋運鬥樞》中記載說:「黃帝時,黃龍負圖,中有璽章,文曰『天王符璽』。」印章是表示鑑定和籤署的工具。在原始社會末期,從黃帝、堯舜禹時,就已經開始出現印章了。印章種類繁多,多表明了特定的含義和身份,亦有著「憑信」的作用。在考古中印章的出土,對印證史實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018年1月,一枚從未有過記載的金屬質地印章在江西南昌漢代海昏侯墓園的5號墓中被發掘。該印章上刻有四個文字來標示著主人的身份。
  • 什麼是「獨孤信印」?
    近日,陝西西安推出一枚「獨孤信印」交通卡一夜間爆紅網絡該卡造型為多面體按照「獨孤信印」等比製成工作人員表示推出的這枚交通卡為弘揚城市文化打造交通加文化的城市新名片「獨孤信印」全稱為「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該信印是目前發現的我國古代唯一一枚楷書印
  • 公司印章管理的風險 如何管控和預防用印隱患?
    公司印章管理的風險由於建築公司並未如期還款,2019年4月20日,李某與張某再次籤訂借條一張,載明 「今借(出借人)張某人民幣200萬元整,所有現金已經收到。約定於2019年5月30日歸還。年利率為12%,全部本息到期一次性償還。」 借條落款還載明「借款人:李某」。公司印章管理的風險防範但到期後,建築公司與李某依舊還是沒有歸還借款,張某便將建築公司和李某上訴至法院。
  • 敦煌遺書中的印章
    這一時期的印章制度,摒棄了秦漢時期以印紐和綬色來區分等級的慣例,而是以印形和印面大小用以區別官署的級別層次。隋唐伊始,官職印多被魚符所代替,從而使當時的印章出現了官名印與官署印並行的情況。而秦漢魏晉時期的官印,大多數是以官名印為主,極少出現官署印。
  • 秦漢印章欣賞:蒼勁清雅
    這是一方秦代半通官印。 皇后之璽(漢) 這是一方非常有代表性的漢代玉印。整個印面布局疏朗,筆畫線條內含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