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之寶玉璽,解釋皇帝印璽之一,是慰勞王公的文書頒布詔書之用

2020-12-01 家傳古玉說傳承

八千多年的玉文化是華夏炎黃子孫的靈魂,只有玉最能代表中國人的人文和歷史。從秦代開始,用玉做璽是皇帝的專用,指喻皇位,玉璽世代相傳,擁有者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皇帝之寶的解釋皇帝印璽之一。用於慰勞王公的文書頌布詔書之用,參見「 皇帝行寶 」(寳) bǎo 玉器,泛指珍貴的東西:寶貝。寶劍。寶物。寶藏(z刵g )。國寶。財寶。珍寶。傳(chu俷 )家寶。如獲至寶。寶貴。 帝王的印信,借指帝位:寶座。登大寶,皇帝登基的玉印章等。家傳古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早年收藏和田白玉雕刻的盤龍印章玉璽,正宗新疆和田白玉質沁色自然開門到代真品,玉質脂粉好密度高分量足,玉質油潤細膩,品相完整。整體圓雕 ,雕琢精細上部雕琢盤龍造型 ,底部有落款皇帝之寶周圈雕琢文字,雕琢精細,皇家風格造型霸氣,歷史痕跡較為明顯是皇家貴族擁有的古代珍貴稀少皇帝玉璽分享鑑賞。

皇帝之寶玉璽和田玉材質家傳古玉藏品

唐朝武則天時因得「璽」與「死」音近,遂改稱為「寶」。以後各朝就把象徵皇權的印章改稱為「寶」了。清朝皇帝印章襲唐以來稱寶的傳統,僅有個別稱璽的,玉一直是皇帝帝後印章的專用材質。皇帝之印稱寶為清制,皇帝的印信稱為御寶,清初設御寶於交泰殿,成立尚寶司。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考定玉譜,藏於交泰殿之印25方。

古代玉雕刻皇后之璽

太上皇帝之寶」的「大」,官方已經給出了明確定義:它是清宮帝後寶璽中最大的一方,體現了太上皇權力的至高無上。因此,乾隆皇帝御用的二十五方璽印也就被稱為「二十五寶」了。乾隆帝根據《周易》典故中有「天數二十有五」之說,二十五是個吉祥數,選二十五方國璽,是預示大清能傳至二十五世。《清史稿》的記載,這二十五寶分別是:大清受命之寶,白玉質;皇帝奉天之寶,碧玉質;大清嗣天子寶,金質;皇帝之寶(頒布詔書),白玉質;天子之寶,白玉質;皇帝尊親之寶,白玉質;皇帝親親之寶,白玉質;皇帝行寶,碧玉質;皇帝信寶;白玉質;天子行寶,碧玉質;天子信寶,青玉質;敬天勤民之寶,白玉質;制誥之寶;青玉質;敕命之寶,碧玉質;垂訓之寶,碧玉質;命德之寶,青玉質;欽文之璽,墨玉質;表章經史之寶,碧玉質;巡狩天下之寶,青玉質;討罪安民之寶;青玉質;制馭六師之寶,墨玉質;敕正萬邦之寶,青玉質;敕正萬民之寶,青玉質;廣運之寶,墨玉質。

古代玉雕刻皇帝之寶玉璽

清代二十五寶印章皆為金質或玉質,形體碩大。大者達19.6釐米見方,小者乃6釐米左右。其鈕式有交龍、蹲龍及盤龍三種。皆為滿漢兩種文字,漢書用篆字,滿文則用本字。乾隆皇帝覺得這兩種書體不協調,因之決定除「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天子寶先代相承、傳為世守者,不敢輕易」,皇帝之寶」以下二十一方,一律改鐫,將其中滿文本字悉改為篆體篆刻漢文。

古代玉雕刻玉印章

以前各朝代的皇帝寶璽存世者已經寥寥無幾,唯明清兩朝的帝璽有較多的遺存,特別是清代皇帝寶璽較完整地保存下來,除少數因戰亂散失民間和海外,絕大部分仍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些寶璽都是皇帝的御用之物,能夠代表皇帝身份信息的物證,最主要有玉璽,玉冠飾帽子,身上穿的玉腰帶等等!死後高等級別穿的是金縷玉衣。

古代和田碧玉雕刻玉璽

家傳古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每天分享促進傳播古玉文化弘揚中華文明為宗旨,交流古玉真知識傳遞正能量如果你真的喜歡古代文物喜歡收藏,喜歡中國傳統文化,那就百度關注家傳古玉說傳承,謝謝您的點讚收藏和轉發歡迎大家加入中華玉文化交流傳遞!

相關焦點

  • 胡亥發出的詔書,就是皇帝的詔書,扶蘇是不能反抗的!
    可以這麼說,能掌握這兩套系統,就已經是真正的皇帝了。趙高和李斯,分別是這兩套系統的大佬,他們是有非常大影響力的。當然,並不是沒有人能制約他們。可是,在秦始皇死,並且遠離首都的當時,很多制約力量沒法發揮效果。也就是說,只要他們合謀後,能搞定在場的百官,這點是最重要的,那麼他們就等於臨時掌握了這兩套系統,也就能發揮皇帝的權力。
  • 新皇帝登基想讓大臣寫登基詔書,大臣回答休想,皇帝:誅他十族
    在古代的時候,一個皇帝的登基為了顯示名正言順,一般的都是要有登基詔書的,這樣皇位的取得才會顯得比較合理合法,但是呢,又出現了一種情況,篡位的皇子,一般的,這個時候大臣們都已經臣服了,一份登基詔書好寫的很,但是呢,有的人卻是擰巴,寧可對著幹,也不肯寫上一份登基詔書,白白丟了性命。
  • 古時皇帝愛去的避暑山莊有哪些?有何特別之處?
    、固邊守防之目的。為了解決皇帝大臣們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蘭圍場之間,相繼修建21座行宮,承德避暑山莊就是其中之一。 承德這個地方四季分明,氣候宜人,人跡罕至,景色優美。這裡既有河流、湖泊,又有森林、山脈等多種風光,山巒林木茂密,峽谷幽靜深邃,草地平坦如茵,河流蜿蜒曲折,是避炎驅暑的絕佳去處。
  • 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皇帝登基詔書,在《元史》裡
    再如《泰定帝紀》所載的元朝皇帝也孫鐵木兒的即位詔書,系用元代流行的硬譯體漢文(以當時北方漢語的口語逐字逐句直譯蒙古文)寫成,不加潤飾: 薛禪皇帝可憐見嫡孫、裕宗皇帝長子、我仁慈甘麻剌爺爺根底,封授晉王,統領成吉思皇帝四個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都付來。
  • 皇帝總說誅你九族,那麼被連誅十族的方孝孺,到底對皇帝做了什麼
    被姚廣孝稱為」讀書種子「的大儒,被朱元璋稱為品相端莊,可以用到老的人才。朱允炆在位期間,召集群臣面議,可以趨身屏風之前批達文書。朱棣起兵之時,大明議定的討伐,詔令、檄文都是方孝孺一手操辦的。在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被任命為詩講學士,也就和現代的顧問差不多,皇帝有不懂的都會向他詢問,所以方孝孺就成了建文帝最信任的重臣之一。但你看看他都做了什麼!
  • 美國歷史上唯一的皇帝諾頓一世,華人的保護者
    眾所周知,美國獨立之前是英國殖民地,獨立之後一直實行共和制,1月9日又不是愚人節,怎麼冒出了一名皇帝來了,古今中外以皇帝自居者數不勝數,直到當代中國農村還經常上演皇帝登基的鬧劇,真正得以君臨天下者少之又少,按成王敗寇的規律,眾多的失敗者下場都很悲慘。若不被殺或坐牢,就是被送進精神病院了。但是這位美國皇帝雖然手上無一兵一卒,又窮得叮噹響,生前卻深受愛戴,死後後也備極哀榮。
  • 歷史上羅馬人民的國王是不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沒有加冕卻被歸入...
    清音閣歷史用幽默的語言帶你了解廣義西歐國家歷史,歡迎關注和留評 前幾篇說了幾個名正言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今天來說說不那么正統的一位,也是「羅馬人民的國王」。
  • 後梁末代皇帝朱友貞:兄長弒父他弒兄,用一道假詔書奪得皇位
    朱友珪秘不發喪,將弒父之罪歸於朱友文,矯詔命令弟弟朱友貞殺掉朱友文,然後登基即位。朱友珪弒父自立,不被群臣依附,而懷州三千龍驤軍反叛,自稱要討伐逆賊。朱友珪之弟朱友貞,相貌俊美,深沉寡言,喜好儒士。當初朱溫稱帝後,封朱友貞為均王,擔任左天興軍使、東京馬步軍都指揮使。
  • 一個人毀滅了帝國:他篡改詔書逼死太子,後又逼死自己扶植的皇帝
    秦以上姓與氏是分開的,男人用氏,女人用姓,故稱趙高,而不是贏高的緣故,或許我這樣解讀有不少人難以理解,沒關係就當我說了少許廢話,沒必要去深究。不過趙高的身世有些複雜,且倍受爭議,趙高身世史料記載很少,很難考證。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趙高者,諸趙疏屬也,趙高…弟數人,皆生隱宮,其母被刑繆,世世卑賤。」
  • 還以為皇帝自稱朕?別被電視劇騙慘了,帶你看看各朝各代皇帝自稱
    自此「朕」這個字便成為了皇帝獨有的自稱詞。 雖然秦朝規定了「朕」字是皇帝獨有,但是秦始皇並不習慣這樣說,只會在天子文書或者是正式場合中這麼自稱,這時的「朕」是書面語言,而嬴政在口頭上還是喜歡自稱「吾」。
  • 聊齋故事:皇帝夢中遇狼頒布屠狼令遭天災,縣令抗旨不尊力挽狂瀾
    陳子興雖然深受百姓愛戴,卻不受朝中之人待見,朝中權貴多次寫信讓他依附在自己門下,陳子興不但不接受,還會回信斥責。雖然陳子興政績卓著但一直都沒有升官,因為京中爭權奪勢之人不會允許陳子興這樣的「異己」爬到高位,跟自己作對。
  • 古代官員也有年終獎,清朝皇帝一般會賞賜 螞蟻莊園年終獎[多圖]
    在古代清朝的時候皇帝會賞賜什麼東西當做是年終獎給官員?在1月8日最新的問題當中,大家會思考清朝的年終獎,下面會有遊戲鳥小編為大家提供正確的答案。支付寶螞蟻莊園1月8日問題:小雞寶寶考考你古代官員也有「年終獎」,清朝皇帝一般會賞賜裝有金銀的荷包表揚政績的詔書答案:裝有金銀的荷包
  • 清代嘉慶皇帝登基後為什麼會棄用傳統吉祥物如意?與和珅有關?
    但嘉慶皇帝的真正目的也絕非是懲治貪官,當時就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說,可以理解為「嘉慶為了吃飽,和珅必須跌倒」。和珅的巨額財富,肯定是嘉慶動殺機的真正原因之一。其二、當初嘉慶皇帝即使當上了儲君,和珅不僅沒把他看重,反而還設法壓制他。嘉慶皇帝對其深惡痛絕。
  • 歷史上皇帝真的自稱朕嗎?別被電視劇帶偏了
    如今,很多古裝劇中的皇帝都自稱「朕」。事實上,古代的皇帝不會經常用這個字自稱,最早它也不專屬於皇帝。先秦時期,「朕」是第一人稱所有格,有「我的」的意思,普通的老百姓也能用這個字。但隨著秦朝的建立,「朕」字逐漸成為皇帝的專用。古代的等級制度一直很嚴格,人都要分三六九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將「朕」作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秦始皇一聽,覺得丞相說得很有道理。他稱自己為「皇帝」,與他強大的自信分不開。
  • 「朕」字作為皇帝的專屬,和「予」字有什麼區別
    「朕」字,在我們的印象中是皇帝的專屬自稱,其他人不管是皇親國戚還是諸侯親王,亦或平民百姓,不得使用這個自稱,違者形同謀反,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朕」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說文》中解釋「朕」的意思是「朕,我也,闕。」
  • 歷史大揭秘之最貪財的皇帝,沒有之一
    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最讓人嚮往的就是能夠登頂九五至尊之位,可以說,當上皇帝以後,那可是全天下的共主,天下的財富都是自己的,可在歷史上卻存在著皇帝賣官斂財的事情,當了皇帝還貪財,這究竟是什麼情況呢?劉弘當皇帝不久,就常常抱怨自己的錢不夠用了,他不但惦記自己國庫裡面的金錢,還想擁有全天下的財富到自己口袋裡。而東漢末年,皇帝身邊不乏有很多投其所好的小人存在,他們為了哄皇帝開心,就提出了賣官斂財的主意。
  • 古代皇帝為什麼,要稱自己為「朕」?這個字從何而來
    但是「朕」這個字極為生僻,又不像「孤」、「寡人」等字淺顯易懂,那麼它為什麼會成為歷朝歷代皇帝的自稱之一呢?「朕」字的由來朕,漢語二級字,形聲字,讀作zhè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1945年昭和天皇的投降詔書中所書:「朕深鑑於世界之大勢於帝國之現狀……朕已命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這說明自秦伊始至清結束。「朕」這個字一直是皇帝的專屬稱謂。
  • 「玄武門之變」完全是李世民的責任嗎?皇帝李淵又有哪些過失呢?
    身為皇子的李世民,通過發動「玄武門」軍事政變,斬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命令手下大將尉遲敬德帶領秦王府的人馬,衝進皇宮,解除了皇帝身邊的禁軍,將皇帝李淵劫持,將皇帝李淵趕下皇位,淪為有名無權的「太上皇」。從表面上來看,是李世民不守人臣之道,犯上作亂。
  • 為什麼皇帝的閨女叫公主?
    今天咱們來講講公主,公主在皇帝的閨女。您看這個宋朝《事物紀原》裡邊記載過說這個天子嫁女,秦漢以來使三公主之故乎公主也。現在婚禮都是有主婚人、證婚人,一般主婚徵婚都是自己單位,新郎新娘單位這個身份顯赫的人,過去的主婚基本上就是主持儀式的人,有點像現在的司儀外加婚禮主管的那個角色。
  • 明朝共16位皇帝,為何明皇陵只葬了13位皇帝?另外3人是沒資格嗎
    皇陵,一般指的都是皇帝或者皇室成員的陵墓,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了上百位皇帝。每一位皇帝都留下了皇陵這座國家寶藏,不過大多數皇陵在歷史上多多少少都受損過,有些甚至被人盜竊。比如說清東陵,曾被孫殿英盜了,珍寶盡數流失。相對來說在北京的明十三陵安全得多,明十三陵如同它的名字,只有十三個皇陵,可明朝只有13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