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古裝劇中的皇帝都自稱「朕」。事實上,古代的皇帝不會經常用這個字自稱,最早它也不專屬於皇帝。
先秦時期,「朕」是第一人稱所有格,有「我的」的意思,普通的老百姓也能用這個字。例如屈原寫下的《離騷》中:「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尚書·舜典》中:「汝作朕虞」,意思是你當我掌管山澤的官員。帝國專制政體早期,至尊如皇太后,也可以自稱「朕」。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
但隨著秦朝的建立,「朕」字逐漸成為皇帝的專用。古代的等級制度一直很嚴格,人都要分三六九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將「朕」作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秦始皇一聽,覺得丞相說得很有道理。他稱自己為「皇帝」,與他強大的自信分不開。由於秦始皇出生以來,就沒遭受過比較大的挫折,即使在統一六國時,過程有些艱難,但他一直堅信最終的勝利者非自己莫屬。而且他自認為「三皇五帝」,都不能與自己相匹敵。普通的「王」字,已經不能顯示出自己尊貴的身份。於是,他採納了李斯的建議,自稱「朕」。
不過,有一種說法是因為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為了顯示自己的獨一無二,所以取「政」字的諧音,自稱「朕」。皇帝身為一國權力最大的人,自然是特別的,故從秦始皇開始,皇帝都用「朕」自稱。
而且除了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外,其他時期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那就是中國的天子,也只有他能自稱「朕」。由於日本多數時間不是我國的附屬國,他們的君主自稱為「天皇」,所以日本的天皇也自稱「朕」。鄰國朝鮮半島歷代國王,只能自稱「寡人」或者「孤」。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從秦朝開始,皇帝自稱「朕」,但這個稱呼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大都時候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皇帝在平常很少用這個字自稱,日常生活中則是自稱「我」、「孤」、「吾」等,並不是像電視劇中演繹的那樣,在各個場合都自稱「朕」。
從唐朝開始,皇帝才在日常生活自稱「朕」。從那以後,皇帝才在各個場合自稱「朕」。中國皇帝的這個稱謂代代相傳,一直流傳到「辛亥革命」終結中國帝制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