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不要工錢的駝背老頭灰溜溜地走了。等到人們再想起他的時候,才發現他就是魯班的化身。
四川省三臺縣有個鎮,名叫魯班鎮。魯班鎮距離三臺縣城有二十公裡,位於當地著名的旅遊風景名勝魯班湖旁。但是魯班鎮並不是因為魯班湖而得名,而是因為一座橋——魯班橋。
魯班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怎麼會千裡迢迢跑到四川修橋呢?這事就說來話長了。
相傳很久以前,三臺縣有個無名的小場,場口有座小木橋經常被洪水衝垮,給當地百姓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後來人們經過商議,決定修一座石橋。
修橋在當時可是個技術活,為了能夠把這座橋修好,他們特意請了一個經驗非常豐富的工匠總管。破土動工那天,來了許多人,還特意舉行了一個儀式,以求修橋順利。
就在這時,從外地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的、蓬頭垢面的老頭。他來到工匠總管面前苦苦哀求:「我來幫你打石頭吧,不要工錢,只要有碗飯吃就行了。」
工匠總管看這老頭的樣子,估計他有好幾天沒吃東西了,便心生憐憫,同意讓他跟著工匠們修橋。
一個月過去了,工匠們每天吃飽喝足,幹勁充足,修橋進展順利。工匠總管放心了,但是看到那個不要工錢的老頭,卻生氣了。原來那個不要工錢的老頭一個月來,只打了一塊下厚上薄的豬槽石。工匠總管沒好氣地說:「就你這樣的水平,也出來混飯吃,還是趁早到別的地方去吧。」不要工錢的老頭就這樣被辭退了。
他不吵不鬧,默默地帶著那塊豬槽石離開了。這麼重的一塊石頭,他背著也沒用啊,最後給了橋邊一位好心的老寡婦,並且叮囑他說:「這塊石頭將來能值十兩銀子,少於十兩你千萬不要賣。」
老寡婦將信將疑,將石頭收了起來。
話說修造的事情一切進展順利,馬上就要合龍了。這合龍在當地可是有講究的,是請人專門選好的日期,一時一刻都差不得,如果差了那工匠總管可就不好交待了。
正當工匠總管計算著合龍的日期的時候,有個工匠來報告說,拱橋頂缺了一塊至關重要的楔形石。工匠總管一聽就懵了,這可怎麼辦呢,他知道這楔形石最不好弄而且最為重要。他怎麼也不知道自己如何把這事給忽略了。
就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有個工匠提醒他說好像在哪裡見過這麼一塊石頭。總管工匠趕忙派人去尋找,找來找去,總算在石橋旁一個老寡婦家裡,找到了那塊石頭。總管工匠量了一下大小厚薄正合適。
他高興極了,拿出一兩銀子要買下這塊石頭。一兩銀子在當時也不少了,老寡婦卻搖搖頭,斬釘截鐵地說:「不賣!」
「二兩!」
「不賣!」
就這樣石匠總管一直加到十兩,老寡婦才同意讓他搬走,而且還告訴他,這塊石頭就是當初那位不要工錢的老頭留下的。
原來這個老頭就是魯班的化身,為了這裡百姓能夠過上安寧的生活,才來此幫助工匠總管修橋。後人為了紀念這件事情便將這座橋定名為魯班橋,而且在魯班橋旁建立了魯班廟。後來這裡設鎮時,便以橋為名定名為魯班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