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什麼是孝?
書接前文。有一天,孔子的高徒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由此引出聖人對人生的感悟。感悟很短很簡單,卻足以受用一生,讀懂了的人,必然能獲得幸福。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孔子說:態度恭敬就是孝。有事,弟子幫著做;有好吃的,讓長輩先吃。這就是孝嗎?孔子說這些還不夠。
一、李悝、吳起兩位高人的師父,聖人孔子的得意門生
卜商是孔子得意弟子,姬姓,字子夏,世人尊稱卜子。曾經提出著名的「學而優則仕」思想。這位可不簡單!子夏收了兩個弟子:李悝、吳起,一個比一個牛,都是一時之俊傑。由此可見,子夏不是一個單純的老學究,而是一個經世致用的傑出政治家、教育家。他向孔子提出什麼是孝道,孔子想必也知道這位才華橫溢的弟子的平生志向,因此說得非常簡略。
二、態度重於能力,小心你的努力被一票否決
色難。什麼是色難?時刻保持恭敬的態度,這一點特別難得,然而比什麼都重要。父母要的,不僅僅是幾百塊生活費,而是恰到好處地探尋,一杯溫暖的熱水,一句溫馨的問候。推而廣之,入世之道也是這樣。
領導最重視下屬的什麼品質?是相貌嗎?是能力嗎?是口才嗎?都不是。大多數領導,更加重視態度。有話說得好:「原諒能力,不原諒態度。」「態度決定一切。」有時候事兒未必辦得太出彩,態度恭敬卻能換來讚賞有加;有時候事兒圓滿完成,態度驕傲、不把別人放在眼裡,結果可能很糟糕。
三、尊重不是諂媚,而是某種天經地義
這種尊敬,並非諂媚,而是一種平等的、應有的態度。對地位比自己高、年紀閱歷在自己之上的人,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恭敬。這種恭敬,不是為了換得對方的幾句讚揚,而是為他能夠在這個苦難的世界裡奮鬥、掙扎幾十年而不倒,由此產生的一種感同身後的讚嘆。活了幾十年,沒有被這個殘酷的世界所淘汰,值得我的尊敬。
四、不要讓下屬感嘆:咱上輩子欠他良多
下屬對上級,要有恭敬之心才能長久。上級對下屬呢?就可以一味地橫眉冷對嗎?筆者認識個別領導,對下屬永遠都黑著一張臉,下屬偷偷私下議論,肯定是上輩子欠他太多、或者自己對其謀財害命,才會遭到如今這樣的對待。他對待上級諂媚而低三下四,對待下屬卻永遠只有兩種語氣:一種感嘆句,一種反問句。仿佛不這樣說話,就體現不出自己的權威。
五、笑一笑十年少,學學可愛的唐太宗
其實,這是沒有涵養的表現。上級對待下屬,更要如沐春風、輕聲細語。這種恭敬,更加困難。唐太宗天生威嚴,一次問魏徵,為何臣子見我都不敢說話?魏徵是個直腸子、敢說話的硬角色,魏徵說,陛下生來過於威嚴,大臣見到你就怕了,所以說不出來。唐太宗不愧是有涵養、有水平的君主,從此每天對著鏡子練習笑臉,慢慢地,糾正了自己剛嚴的態度。
六、論語的段落,可不是亂排的,內有玄機
這就是為政之道。子夏問孝於孔子的故事,為什麼放在《論語》的《為政篇》裡?道理就在這裡:孝不是表面,而是內在;小到家庭,大到一個單位、一個國家,都不能缺少孝的精神。單位領導幹部,如果沒有對待下屬的恭敬溫和,沒有對待普通民眾的平易近人,又談何政治修養、人生品格呢?沒有孝的精神,小而言之是不孝之子,大而言之是單位害蟲、社會渣滓。今天書接前文,繼續與大家共同討論孝的精華,希望有助於大家的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