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中華智慧:學生問什麼是孝道,孔子的回答很簡單,只有兩個字

2020-12-15 簡詩歌
子夏問孝

引子:什麼是孝?

書接前文。有一天,孔子的高徒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由此引出聖人對人生的感悟。感悟很短很簡單,卻足以受用一生,讀懂了的人,必然能獲得幸福。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孔子說:態度恭敬就是孝。有事,弟子幫著做;有好吃的,讓長輩先吃。這就是孝嗎?孔子說這些還不夠。

孝為先

一、李悝、吳起兩位高人的師父,聖人孔子的得意門生

卜商是孔子得意弟子,姬姓,字子夏,世人尊稱卜子。曾經提出著名的「學而優則仕」思想。這位可不簡單!子夏收了兩個弟子:李悝、吳起,一個比一個牛,都是一時之俊傑。由此可見,子夏不是一個單純的老學究,而是一個經世致用的傑出政治家、教育家。他向孔子提出什麼是孝道,孔子想必也知道這位才華橫溢的弟子的平生志向,因此說得非常簡略。

入則孝

二、態度重於能力,小心你的努力被一票否決

色難。什麼是色難?時刻保持恭敬的態度,這一點特別難得,然而比什麼都重要。父母要的,不僅僅是幾百塊生活費,而是恰到好處地探尋,一杯溫暖的熱水,一句溫馨的問候。推而廣之,入世之道也是這樣。

相濡以沫

領導最重視下屬的什麼品質?是相貌嗎?是能力嗎?是口才嗎?都不是。大多數領導,更加重視態度。有話說得好:「原諒能力,不原諒態度。」「態度決定一切。」有時候事兒未必辦得太出彩,態度恭敬卻能換來讚賞有加;有時候事兒圓滿完成,態度驕傲、不把別人放在眼裡,結果可能很糟糕。

老牛舔犢

三、尊重不是諂媚,而是某種天經地義

這種尊敬,並非諂媚,而是一種平等的、應有的態度。對地位比自己高、年紀閱歷在自己之上的人,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恭敬。這種恭敬,不是為了換得對方的幾句讚揚,而是為他能夠在這個苦難的世界裡奮鬥、掙扎幾十年而不倒,由此產生的一種感同身後的讚嘆。活了幾十年,沒有被這個殘酷的世界所淘汰,值得我的尊敬。

老吾老,幼吾幼

四、不要讓下屬感嘆:咱上輩子欠他良多

下屬對上級,要有恭敬之心才能長久。上級對下屬呢?就可以一味地橫眉冷對嗎?筆者認識個別領導,對下屬永遠都黑著一張臉,下屬偷偷私下議論,肯定是上輩子欠他太多、或者自己對其謀財害命,才會遭到如今這樣的對待。他對待上級諂媚而低三下四,對待下屬卻永遠只有兩種語氣:一種感嘆句,一種反問句。仿佛不這樣說話,就體現不出自己的權威。

孝字的寫法

五、笑一笑十年少,學學可愛的唐太宗

其實,這是沒有涵養的表現。上級對待下屬,更要如沐春風、輕聲細語。這種恭敬,更加困難。唐太宗天生威嚴,一次問魏徵,為何臣子見我都不敢說話?魏徵是個直腸子、敢說話的硬角色,魏徵說,陛下生來過於威嚴,大臣見到你就怕了,所以說不出來。唐太宗不愧是有涵養、有水平的君主,從此每天對著鏡子練習笑臉,慢慢地,糾正了自己剛嚴的態度。

孔融讓梨

六、論語的段落,可不是亂排的,內有玄機

這就是為政之道。子夏問孝於孔子的故事,為什麼放在《論語》的《為政篇》裡?道理就在這裡:孝不是表面,而是內在;小到家庭,大到一個單位、一個國家,都不能缺少孝的精神。單位領導幹部,如果沒有對待下屬的恭敬溫和,沒有對待普通民眾的平易近人,又談何政治修養、人生品格呢?沒有孝的精神,小而言之是不孝之子,大而言之是單位害蟲、社會渣滓。今天書接前文,繼續與大家共同討論孝的精華,希望有助於大家的工作生活。

相關焦點

  • 解讀《論語》中四段話,看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給不同的人講解孝道
    非想解析;孟武伯來問如何才能做好孝道這件事,孔子回答說:「父母年齡大了,唯有他們的身體狀況是你最該擔憂的,侍奉好他們,使他們健康不生病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小事。」還有一種說法,是孔子說:「父母唯一擔心的,就是子女的身體,你如果愛護好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為你操心,就是最大的盡孝了。」
  • 有人問:一年有幾個季節?孔子的回答出人意料
    說有一個人帶著問題來拜見孔子,來到孔子學堂門口,看見一個年輕人在掃地,就上前詢問:「請問孔老夫子在嗎?」對方回答:「您有什麼事嗎?」「我是來請教問題的,您是哪位?」來人問。「我是孔子的學生。」「是嗎?那太好了,您是孔子的弟子,那問你也可以。我想問你一個問題,就是一年有幾季?」弟子不假思索,說:「一年當然有四季啊。」來人馬上反駁:「哪有四季啊,明明一年只有三季。」弟子苦笑,道:「一年有四季是盡人皆知的事,你不知道嗎?」
  • 弘揚孝道文化 傳承中華美德
    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孝德素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孝道文化校園,2020年12月15日,我校在新改造的大會議室開展了「弘揚孝道文化,傳承中華美德」經典誦讀展演。學校各位領導精心策劃,各部門積極響應、相互配合。
  • 孔子:一年為什麼只有三季?
    但是,在《子貢問時》這個故事裡,孔子卻講「一年只有三季」,當然,這個故事很可能是後人的杜撰,目的是講不要與無知的人講道理,我們先看故事的原文,即:子貢講一年有四季,另一個人講一年只有三季,兩人爭論不休,孔子沒辦法,只好出來講道「一年只有三季」,於是解決了這場爭論。子貢不解,於是孔子解釋道:那個人就像田間的「蚱爾」一樣,在春季出生,歷經夏季,然後在秋季死去,從來沒有見過什麼是冬季,所以,無論你如何描述冬季的情景,他也不可能知道,不如順著他講「他能夠理解的事情」更好。
  • 關於孝順父母,孔子為什麼強調「色難」
    孔子對「孝」很重視,《論語》開頭的學而篇就多次提到了孝。在第二段裡,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是孔子的學生,這裡傳達的也是孔子的思想。在為政篇中,又接連有孟懿子、孟武伯、子遊和子夏問孝,形成了4段關於「孝」的問答。其中,孔子分別用「無違」,「父母,唯其疾之憂」,「敬」,「色難」作答。而關於「色難」的回答,讓人最為關注。
  • 看看教出72賢者孔子的「教育經」,古人智慧能幫到你!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孕育了無窮智慧,創造這些智慧的古人,更是讓我們仰望。今天帶大家一起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統治了中國2000年之久。
  • 《實現中國夢 從孝道做起》(第一集)
    誠摯感恩       感恩看到這個視頻的每一個有正心的華夏兒女通過各種途徑對該視頻進行大力傳播,輿論本身也是一個平衡體,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我們傳播孝道和愛國愛家正能量視頻的人多了,孝道和正能量視頻佔據了道德宣傳的主流方向,黃色的
  • 孔子弟子三千,誰是他最喜歡的學生?
    ,他們與孔子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孔子教會他們哲理,他們也將孔子的學說發揚光大但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應該非"顏回"莫屬,孔子對於顏回的喜愛甚至達到了偏愛的地步前面說到,顏回不幸英年早逝,這讓孔子幾乎痛不欲生,有跟隨他的弟子問:「老師你真的那麼悲痛嗎?」
  • 「愚孝非孝」,從原創水墨動畫《臥冰》,看中華「孝道文化」
    臥冰求鯉圖中華「孝」文化1、孝道文化「百善孝為先」孔子的弟子曾子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啟示,由事親之孝,擴展為五倫之孝,認為做人之道,除尊敬父母師長、供養侍奉外,還要潔身自愛,力爭進取;上則盡忠報國,下則愛人以德。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繹成五倫之孝,推家及國,以孝齊家,以孝治國,極力推廣孝道的教化。
  • 中華孝道園百家姓祠堂開工盛典 開工儀式取得圓滿成功
    2020年7月17日清晨,常州中華孝道園萬人空巷,門庭若市。正在天空馳騁的雲雨,也好奇地駐足凝神湊了一回中華孝道園百家姓祠堂開工盛典的熱鬧。吉日良辰,惠風和暢,中華孝道園百家姓祠堂在鐘鼓雅樂中勝利開工。開工典禮取得圓滿成功!
  • 安徽老師對學生進行跪拜式孝道教育,是孝道還是笑道
    走形式主義還洋洋自得12月17日,安徽省蚌埠市,一名小學老師對學生進行跪拜式孝道教育的視頻火上。這名老師對自己的創意非常自得:「我昨晚接到一家長的電話,說小孩在家很不聽話。從理論上來說,下跪跟感恩沒有任何關係,什麼時候需要下跪?經常看電視的朋友都知道,清宮戲裡下級對上級、平民對官員、臣子對皇帝會下跪,絕大部分的時候都是表示一種臣服,不管這些人願不願意,他們都必須下跪。
  • 孔子的「無違」怎麼解-中新網
    」的幾個「版本」》(原載2012年4月26日《文匯報》)一文中,說到《論語》中孔子在答孟懿子「問孝」時說的兩個字:「無違」。  孔子所說「無違」二字,出自《論語。為政》。其原文為:「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不難看出,孔子對樊遲所說,即為孔子對「無違」二字的解釋。按照他的本意,「無違」之對象,並非「父母的意願」,而是一個「禮」字──他是將「孝」置之於「禮」的大框架之中的。
  • 孔子的學生子貢,為何被稱為「瑚璉之器」?
    子貢憑藉著非凡的智慧和強大的遊說能力,成功解決了魯國的危機。第三身份:善於經營的商人在那個年代,子貢就很懂得投資。子貢經常能準確地判斷一個貨物,對它進行投資,然後再賣出,能獲得不少回報。對於子貢的商業頭腦,孔子也是十分佩服的。
  • 學生對老師的誤解,孔子想做官?孔子真正追求,溫良恭儉讓的修養
    孔子每到一個地方就打聽人家的政治事,孔子是想做官嗎?讓我們看看《論語》中孔子學生子禽和子貢之間的精彩對話,從中弄清世人對孔子的誤解。【孔子想做官?】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論語》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禽悄悄地扯了子貢的袖子,把他拉到門邊,避開了老師孔子的視線,然後壓低嗓門輕輕的問道:「喂!子貢!
  • 拙讀《論語》第三百二十篇:因為學生問如何種田種菜孔子大罵
    先講講樊遲同學,他的出鏡率也是很高的,當然他不是學霸型的人,經常問老師問題,當然,他是非常好學的。只是經常領會不到老師的精神。對於他多次問仁,多次問知,孔老師都有針對性地給予了回答。樊遲同學真要說起來,也是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也是很了不得的。
  • 孔子的回答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可是智慧的孔子,看出了葉公對於「儒家」的不屑,於是,聊天的火藥味越來越濃。聊著聊著,就聊到 「正直」的話題。葉公說:「我們這裡民風很好的,都很真實而正直,不用教化。比如有個人,他父親偷了別人的羊,他就去官府舉報他父親。」孔夫子聽了,大搖其頭。他說:「我們那裡的「直」可不一樣。」葉公問:「那是怎樣呢?」
  • 孔子說:「一年只有三季」,學生不解,磕了三個頭後恍然大悟
    接著再來講一個我在曲阜孔子老家聽到的故事有一天孔子有一個學生在外面掃地,來個客人就問他,你是誰?他說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他很自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個問題,他說可以啊,他想你大概出什麼奇怪的問題,那個人說一年到底有幾季?他心裡想這個還用問嗎?四季,春夏秋冬四季,那個人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 從孔子的《論語》中,讀懂中國人的國民氣質
    簡單翻譯,子禽問於子貢:先生每到一個國家,一定會聽到這個國家政治的許多事情。他是怎麼獲得這些消息的呢?子貢說:先生為人溫和、善良、謙恭、簡樸、禮讓,這樣所有人都願意主動告訴他。這段話其實在說明孔子的品行,而這其實也是孔子對自身和學生的要求,這是君子的風度,也可以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理想狀態下想要塑造的國民基本氣質。即使到了2000多年後的今天,身上有溫良恭儉讓氣質的人依然能讓我們感受到君子的翩翩風度。
  • 孔子智慧|正確地做事才能事業有成,跟孔子學做事,建立功業
    孔子從修身進德到歷練砥礪,都有很多的智慧,孔子的許多做事智慧,也值得人們學習。一、對職業心存敬畏做事,孔子反覆強調一個「敬」。「敬」就是敬業精神,對所做的事心存敬畏。」(《論語·子路篇》)學生樊遲請教老師孔子什麼是仁,孔子說,平時接人待物要保持一種恭恭敬敬的禮貌態度;每做一件事,不管是大是小,內心都要保持認真敬重的態度,盡心盡力把事做好,並且說,這種做事的態度就到了不開化的地方也不能改變
  • 什麼是大臣?按照孔子的標準衡量歷史人物,區分很簡單
    《論語.先進》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翻譯: 季子然問:「仲由和冉求是否稱得上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