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開啟新領域!中國縣級二氧化碳和陸地植被固碳測算工作完成

2020-12-17 央視網

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建東(海報設計 石天馨)

《1997-2017年中國縣級二氧化碳排放和陸地植被固碳測算》一文刊發於《自然》旗下《科學數據》

  央視網消息:近日,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在《自然》旗下期刊《科學數據》(Scientific Data)雜誌發表了名為《1997-2017年中國縣級二氧化碳排放和陸地植被固碳測算》(County-level CO2 emissions and sequestration in China during 1997–2017)的文章,該文章首次系統測算了中國1997至2017年縣級二氧化碳排放和陸地植被系統固碳量的數據,彌補了當前基礎數據的不足,對於當前中國國家層面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等目標和制定更加微觀的減排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文章關於植被固碳的研究開啟了中國植被固碳研究的新領域。該研究的學術價值還在於研究的視角和方法對於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和植被固碳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為何會聚焦縣級二氧化碳排放和陸地植被固碳測算?該文章第一作者、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建東表示,隨著中國二氧化碳減排戰略自上而下的實施,更加微觀的地區差異應該得到考慮。相比省和市一級來講,區縣級的二氧化碳排放數據包含了更加豐富的信息,也能更加細緻地反映區域的異質性,從而有利於政府部門因地制宜地實施減排政策。同時,陸地植被在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具有重大的積極作用。但是當前關於中國區域層級植被固定碳匯的研究非常稀少,但該領域對於未來綜合評價中國「退耕還林」「退牧育草」政策下的減排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針對二氧化碳排放數據,由於當前基礎數據源的限制,中國大多數二氧化碳排放數據的測算都只能停留在國家、省或地級市一級,導致更加微觀層面的研究相對較為匱乏。事實上,當前僅基於統計局等官方機構發布的數據源,其無論是時效性還是在微觀層面都存在不足,但是衛星數據的運用則能夠很好地與傳統官方公布的數據源形成互補。特別是隨著現代雲處理能力的發展,越來越多有意義的社會科學信息可以從衛星圖像中提取出來。陳建東介紹說,與其他數據源相比,通過衛星圖像提取的衛星數據具有三個主要優勢:1.獲取其他手段難以獲得的信息; 2.異常高的空間解析度; 3.廣泛的地理覆蓋範圍。其中,夜間燈光數據由於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而被廣泛運用在估計GDP、反演汙染物排放的人口估計等各個方面。因此,陳建東與博士生高明反覆討論後,決定藉助美國宇航局提供的兩套夜間燈光數據(1992-2013年期間的DMSP/OLS數據和2012-2020年期間的NPP/VIIRS數據)自上而下反演出中國縣級的二氧化碳排放數據。

  「但是,在運用夜間燈光數據的時候,我們遇到了一個巨大的挑戰。」陳建東表示,雖然兩套衛星數據合起來的時間跨度很長,但是由於這兩套夜間燈光數據來自於不同的傳感器,在數值上具有非常大的差異,阻礙了長期夜間燈光數據集的構建。該文章的第二作者高明嘗試使用人工神經網絡(ANN)探索DMSP / OLS與NPP / VIIRS數據之間的關係,並獲得更好的擬合結果。

  事實上,整個過程並不容易。高明首先嘗試了計量經濟學模型(可變係數隨機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但擬合效果並不讓人滿意。考慮到人工智慧算法在擬合非線性關係方面比一般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具有更好的優勢,高明進一步嘗試使用BP算法、RBF算法等。然後,根據擬合效果選擇BP算法,並使用PSO算法改進的BP神經網絡擬合兩套衛星數據並得到了很好的匹配結果。同時,考慮到植被在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排放上具有重大的潛力和能力,採用了MODIS平臺提供的MOD17A3H產品測算出中國2000-2017年區縣中所對應的淨初級生產力,最後藉助植被乾物質與吸收二氧化碳的轉化係數得到陸地植被固碳量。

  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重要領域。陳建東表示,該項研究提供的數據將會極大促進有關中國二氧化碳的研究。首先,該研究提供了可能是目前時間跨度最長、覆蓋面最廣的區縣級二氧化碳排放數據。同時,更為重要的是,首次測算了2001-2017年中國區縣級的陸地植被固碳量,這對於當前的碳達峰預測、碳中和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其次,基於粒子群優化-反向傳播(PSO-BP)算法,統一了DMSP / OLS和NPP / VIIRS衛星圖像,從而得到了高質量的長時間跨度的穩定夜間燈光數據,該數據不僅對遙感領域具有推動作用,而且對於今後人口分布、GDP預測和汙染物估計等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此外,陳建東表示,該項研究的作者是由國內外眾多不同學科的學者組成,他們為該論文的完成作出了重要貢獻。該論文一經發表就被CEADS公眾號(中國碳排放資料庫,該庫由英國研究理事會、牛頓基金會、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等多家研究機構共同成立)轉發,短時間吸引了大批同行的關注。(校對 陳延輝)

相關焦點

  • 「專家說」開啟新領域!中國縣級二氧化碳和陸地植被固碳測算工作完成
    《1997-2017年中國縣級二氧化碳排放和陸地植被固碳測算》(County-level CO2 emissions and sequestration in China during 1997–2017)的文章,該文章首次系統測算了中國1997至2017年縣級二氧化碳排放和陸地植被系統固碳量的數據,彌補了當前基礎數據的不足,對於當前中國國家層面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等目標和制定更加微觀的減排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最新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
    該書是野外識別溼地植被與植物的工具書,共收錄我國溼地植被59個群系67個群叢,以及常見的溼地植物659種(含變種和變型),由中科院院士陳宜瑜、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劉興土作序。全書共分為3章,第一章簡述了我國溼地資源及其保護現狀和溼地植物生態學特徵,第二章以彩色照片展示了我國溼地植被型,包括森林溼地植被型、灌叢溼地植被型、草叢溼地植被型、淺水溼地植被型、紅樹林植被型、鹽沼植被型等,第三章介紹了我國溼地常見的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別名、識別特徵、生境、國內地理分布和物種價值等,並給出了溼地植物及其分類學特徵部位(花、果等)的照片。
  • 還記得NASA那張說中國讓地球變得更綠的照片嗎?這事兒有後續了
    通俗而言,可理解為碳吸收,具體指通過植樹造林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的過程。眾所周知,中國近些年來在植樹造林、森林恢復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頗有建樹,那麼這些成果對中國大氣溫室氣體濃度是否有所作用?《自然》雜誌文章所回答的正是這一問題。
  • 木裡礦區積極推進植被復綠相關工作
    12月14日,記者從青海省自然資源廳獲悉,為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積極響應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生態文明思想內涵,青海省以木裡礦區和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為突破口,力爭將祁連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作為建設生態文明高地的重要起點和抓手,努力把木裡礦區以及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打造成建設生態文明新高地的示範工程
  • 碳捕捉:將二氧化碳「趕回地下」—新聞—科學網
    作為「碳捕捉與封存」技術的「把關人」,在中科院武漢巖石力學所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學科組組長李小春眼中,雖然技術上的諸多瓶頸仍舊存在,大規模開發的成本依然昂貴,但他們的鬥志依然高昂。 李小春告訴記者,他們正努力從分子動力學層面入手,著力研究和解決二氧化碳氣體與巖石反應的相關技術問題。 「雖然國外已經開展了一些技術實踐,但我們必須從我國的地質特點出發開展工作。」
  • 低碳生活不是夢 富碳農業可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今天上午,由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關注CO2  享受低碳生活」專家與媒體面對面之富碳農業活動在山西省展覽館召開。本次活動邀請了山西農業大學副校長邢國明教授,山西農業大學分子農業與生物能源研究所所長李潤植教授,山西省蔬菜產業管理站副站長秦潮三位專家做主題發言,他們分別從「富碳農業」的不同角度,對山西省低碳發展、科技創新的緊迫性、必要性做了比較詳細的闡述,與大家共同探討山西低碳發展的科技創新之路。
  • 要立足長遠,也要固本開新
    圖書出版界繁榮文化、傳承經典要立足長遠,也要固本開新光明日報記者 陳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為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 英媒:新技術可在室溫下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固體碳顆粒
    參考消息網3月9日報導英媒稱,研究人員利用液態金屬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固體「煤」。這是世界首次取得的突破,很可能改變我們碳捕獲和儲存的方式。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2月26日報導,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能有效地將二氧化碳從氣體轉化為固體碳顆粒。這項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的研究,為安全、永久性地從大氣中清除溫室氣體提供了另一條途徑。目前的碳捕獲和儲存技術著重於將二氧化碳壓縮為液體形式,並將其運送到合適的地方並注入地下。
  • 中國提前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 減碳按下快進鍵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將碳強度下降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採取了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推進市場機制建設、積極增加森林碳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過艱苦卓絕努力,提前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今年,中國又在國際社會立下新承諾,在減碳進程中按下了快進鍵。
  • 衛星拍下一張中國照片,英國專家:這是一個讓人無法忽視的奇蹟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國際團隊在《自然》期刊上發布了一分報告,內容就是利用衛星拍下了一張中國照片,發現兩個新造的森林碳吸收量規模被大眾低估了,這兩個地區分別是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兩個區域加起來,佔據中國整體陸地碳匯的35%。也正是這樣,有英國專家看到後評價稱:這是一個讓人無法忽視的奇蹟。
  • 新發現:9千萬年前,南極是大片雨林和植被,沒有冰蓋,很暖和
    之前已經有各種研究指出南極在很久以前曾經有一大片雨林,溫度適宜,二氧化碳濃度很高,比今天還高。結果,在這個年代的巖層中,他們發現了花粉和樹根化石。高解析度CT圖像結果顯示,該鑽芯內有保存非常完整的樹根化石,貫穿了長達3米的鑽芯巖層。此外該巖層內還發現了大量的維管植物和的花粉與孢子化石,某些被子植物甚至在澳大利亞,紐西蘭都屬於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該結果顯示,大約在9000萬年前,南極有一個物種豐富,茂密的植被。
  • 角逐「固收+」賽道 鵬華再推「固收+」新基
    據了解,為布局「固收+」賽道,鵬華基金於近期發行了新產品鵬華安享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010725)。該基金的固收投資將以期限匹配策略為主,以獲取穩定票息收益;權益資產投資比例維持在0-30%水平,覆蓋到A+H兩地市場標的,通過精選個股,力爭實現超額收益。
  • 口袋妖怪:誰是陸地上的最強王者,超級班吉拉VS原始固拉多
    hello,大家好我是蛋蛋,今天我們來談一下口袋妖怪陸地上兩隻強大的精靈,超級班吉拉VS原始固拉多。種族值比拼固拉多得1分。巖崩威力75命中90,斷崖之劍威力120命中85,從技能上看還是固拉多更勝一籌。
  •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增強溼地固碳能力
    為了模擬高濃度的二氧化碳世界,植物生理學家伯特·德雷克領導研究團隊用敞篷的聚酯薄膜包圍了沼澤地,然後讓其中一半暴露於目前的大氣中,而將另一半的二氧化碳濃度提高到大約700ppm(1ppm=百萬分之一)的水平,相當於1987年濃度的一倍。他們比較了二氧化碳出入的水平來確定溼地和大氣之間碳的交換。
  • 歐洲發射「哨兵-3A」衛星 用於全球海洋和陸地高精度監測
    中國氣象報記者郝靜報導 當地時間2月16日20時57分,歐洲用於監測全球海洋、陸地植被和大氣環境的「哨兵-3A」(Sentinel-3A)衛星搭載俄羅斯火箭在普列謝茨克發射場發射成功。
  • 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減碳...
    日前,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指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我們為何要提出這樣的目標與願景?這會對產業、投資等領域產生什麼影響?全社會該如何不斷付諸努力?生態環境部近日舉辦「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吹風會」,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回應。
  • 泥炭地:地球的「固碳海綿」
    除南極洲外,泥炭地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其中約80%位於高緯度地區,主要分布於俄羅斯、芬蘭、加拿大、中國、美國和瑞典等國家。總體而言,泥炭地在北半球分布廣泛、類型複雜,在南半球則較貧乏。究其原因是北半球陸地面積大,特別是中、高緯度地區陸域面積廣泛,且這一地區屬冷溼和溫溼氣候帶,利於泥炭地發育。
  • 塑料和二氧化碳怎樣變廢為寶?專家舉了個例子告訴你→
    如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其總產值居世界第一。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新技術不斷推動產業革命,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化工行業該如何實現綠色發展、轉型升級?譚天偉長期致力於工業生物技術研究,開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脂肪酶並實現產業化,解決了在下遊應用領域我們被「卡脖子」的一大問題。他積極推動生物製造在中國的發展,發明了將地溝油轉化為生物柴油的新工藝,品質達到歐洲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