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記得NASA那張說中國讓地球變得更綠的照片嗎?這事兒有後續了
29日,一篇發表在《自然》雜誌、關於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的學術文章引發媒體關注。初看上去,這篇文章略顯得有些難懂,光標題可能就難住了很多人:《從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估算出中國陸地碳匯量巨大》。研究結果表明,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簡言之,至少近六年來,中國人為排放二氧化碳總量的近一半,都被我們所種植、培育的森林吸收掉了。據文章指出,其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是中國重要林區,尤其是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的新種植森林。這無疑是個利好消息。而好消息,自然也會被外國媒體所注意。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北極星大氣網訊:12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掛牌成立。中心的成立將推進碳排放的科學研究,預估2030年和2060年的全球及我國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最優碳中和路徑的方法論,評估可能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為我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增強溼地固碳能力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馬裡蘭州濱水市史密森環境研究中心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根據19年的研究結果,在二氧化碳(CO2)濃度增加的情況下,溼地植物吸碳能力比目前的水平要高32%以上。這表明,溼地可能有助於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全球變化生物學》上。
-
中國縣級二氧化碳和陸地植被固碳測算工作完成
Scientific Data)雜誌發表了名為《1997-2017年中國縣級二氧化碳排放和陸地植被固碳測算》(County-level CO2 emissions and sequestration in China during 1997–2017)的文章,該文章首次系統測算了中國1997至2017年縣級二氧化碳排放和陸地植被系統固碳量的數據,彌補了當前基礎數據的不足,對於當前中國國家層面實現「碳達峰
-
...提前實現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諾 溫室氣體...
經初步核算,2018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比2005年累計下降45.8%,相當於減排52.6億噸二氧化碳,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4.3%。「這個數字已經提前實現了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諾,基本扭轉了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趙英民強調。
-
植物所揭示植物葉片氮吸收對生態系統碳氮循環的影響
人類活動導致大量活性氮通過大氣沉降進入生態系統,顯著改變陸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在森林生態系統中,40%~80%的沉降氮在到達林下土壤之前已被森林冠層截留,部分被截留的氮可直接被冠層吸收。目前,研究多從增加土壤氮供應的角度關注大氣氮沉降產生的影響,對森林冠層氮截留過程的認識不足。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玲莉研究組利用氮同位素(15N)示蹤技術,進行了三年的中宇宙實驗,探討冠層對沉降氮的截留過程是否會改變植物對氮的吸收和固持。研究發現,葉片能夠直接吸收來自大氣溼沉降的氮。
-
中國縣級二氧化碳和陸地植被固碳測算工作完成
《1997-2017年中國縣級二氧化碳排放和陸地植被固碳測算》(County-level CO2 emissions and sequestration in China during 1997–2017)的文章,該文章首次系統測算了中國1997至2017年縣級二氧化碳排放和陸地植被系統固碳量的數據,彌補了當前基礎數據的不足,對於當前中國國家層面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等目標和制定更加微觀的減排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吉林省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價值8899億元
報告數據顯示,吉林省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總價值為8899.3億元/年,比2013年增長了900多億元。這標誌著吉林省森林生態服務功能明顯增強,林業生態保障功能顯著提高。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主體的森林,究竟給人類帶來了哪些生態效益?這些生態效益又是如何為人類服務的?科學、量化地評估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有利於提高全社會對森林生態效益和林業生態建設的認識。
-
碳中和與經濟發展如何雙贏?|碳中和行動
1怎麼理解碳中和?所謂碳中和,是指在規定時期內,二氧化碳的人為移除與人為排放相抵消。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定義,人為排放即人類活動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燒、工業過程、農業及土地利用活動排放等。人為移除則是人類從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包括植樹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集等。
-
高濃度二氧化碳可使溼地吸收更多碳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馬裡蘭州濱水市史密森環境研究中心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根據19年的研究結果,在二氧化碳(CO2)濃度增加的情況下,溼地植物吸碳能力比目前的水平要高32%以上。這表明,溼地可能有助於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全球變化生物學》上。
-
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揭牌
他表示,東南大學和南京市政府、南京江北新區、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組建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旨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積極響應黨中央的最新部署和要求,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助力南京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建設。
-
箭在弦上:鋁行業碳排放交易
【鋁道網】摘要:近年來,中國應對全球氣候問題成果顯著,2018年全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5.8%,提前達到了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預定目標。
-
泥炭地:地球的「固碳海綿」
除南極洲外,泥炭地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其中約80%位於高緯度地區,主要分布於俄羅斯、芬蘭、加拿大、中國、美國和瑞典等國家。總體而言,泥炭地在北半球分布廣泛、類型複雜,在南半球則較貧乏。究其原因是北半球陸地面積大,特別是中、高緯度地區陸域面積廣泛,且這一地區屬冷溼和溫溼氣候帶,利於泥炭地發育。
-
中國將制定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能源結構將迎哪些變化?
(經濟觀察)中國將制定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能源結構將迎哪些變化?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 夏賓)中國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已提上日程。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明年重點任務,並提出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會議還提出,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消費儘早達峰,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要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
-
英國科學家建模研究:大型生態系統崩潰可能只需幾十年
英國科學家建模研究:大型生態系統崩潰可能只需幾十年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20-03-11 07:45
-
電力系統碳排放有望在2025年後達峰!
目前,我國能源領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體,約佔總排放量的85%,能源系統對實現碳排放目標起決定性作用,未來能源碳排放應及早達峰,且儘可能控制峰值,為非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爭取更多空間。在能源碳排放中,電力系統排放約佔四成,未來電力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應通過電能替代方式減少終端用能部門的直接碳排放,並以自身加速減排推動能源碳排放大幅降低。
-
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實現「碳中和」
中國環境報訊 近期,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以下簡稱「數字峰會」)在福州舉辦,期間共舉辦大型活動19場、參會人數近萬人。數字峰會探索低碳發展新路徑,通過購買林業碳匯項目實現「碳中和」,相當於減少近900噸碳排放。
-
碳達峰、碳中和怎麼做?大連市生態環境局召開會議專題部署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先後寫入黨章、載入憲法,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後赴浙江、陝西、山西、寧夏等地調研,每一次調研都重點強調生態文明建設。
-
思想高地|全國碳市場建設有七大當務之急
2020年9月,中國向世界作出的「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承諾,更將推動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提速。為此,生態環境部已於2020年12月底印發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將於2021年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