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雖然生性兇猛、可怕,但模樣卻對人有著很深的吸引力,著實可愛。隨著人們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在大自然中與虎接觸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久而久之,人們對於虎的恐懼之情也逐步減弱。肖虎文化豐富多彩,已經滲入到了人們休閒和娛樂以及生活習俗的各個方面。
中國漢代時已有除夕畫虎於門的風俗,後來畫虎闢邪鎮宅的民俗在民間成為傳統。虎的形象在經歷了漫長時光,經過豐富的文化填充之後,由繁化簡地符號化了:驅邪與祈福,這就是虎形象的民俗含蘊。古人常以虎的獸面形裝飾在器物上,民間把虎看成兒童的保護神,讓孩子穿虎頭鞋,戴虎頭帽,睡虎頭枕,虎的形象被塑造得既威武又笨拙可愛,寓意孩子能長得虎頭虎腦、健壯活潑。
象人鬥虎
在古代,有一種象人鬥虎的遊藝活動,由人扮演的虎與人相鬥。這中遊藝活動在漢代就已經非常普遍,漢代墓室的畫像上就有反映:象人頭戴面具,猙獰兇惡,虎為真實的動物形象,奔騰跳躍,與人展開生死搏鬥。據《尚書》記載,用人表演獸類的方式早在4000年前的虞舜時期就已出現,時稱「百獸率舞」。秦漢時期,戴著面具的象人已進入百戲表演當中。據東漢張衡的《西京賦》記述,象人頭戴面具在清揚激越的鼓瑟聲與長歌聲中戲舞虎豹。
唐代以後,象人鬥虎逐漸由舞獅所取代,但在南方客家人居住的地區,依然保留著由象人鬥虎發展而來的舞虎習俗。中國臺灣地區在慶祝廟宇落成或是媽祖誕辰時,也要舉行舞虎的活動。其它如民間的「跳大蟲」表演以及「舞虎燈」等都是對象人舞虎的繼承和發展。
虎門神
人們認為虎的威猛是一切惡人惡鬼所畏懼的,因此就常常將虎作為門神以看守門戶、趨避邪祟。每到除夕,人們便在桃木板上寫上象徵虎神的神荼、鬱壘的名字,或畫上虎頭掛於居室門外,表示鎮壓惡鬼的神戶在此守衛,一切妖邪和惡鬼休想進門。春節期間,華北地區喜歡在房屋正廳懸掛《鎮宅神虎圖》,圖上往往有詩曰:「神虎下高山,降魔到人間。善家買了去,四季保平安。」或曰:「虎是獸中王,除邪到下方,貴府請了去,萬事大吉昌。」這些都表達了人們祈求得到虎神保佑的美好願望。
虎衣與虎玩具
民間往往把五月視為毒月、惡月、兇月,認為五月正值多雨,瘟病滋蔓,是毒蟲四出、邪惡聚集的季節,對人尤其對抵抗力弱的小孩不利。虎為百獸之王,百蟲鬼魅都要躲避老虎,所以婦女們每到五月便會給孩子們製作許多與虎有關的闢邪之物,如虎肚兜、虎頭帽、虎頭鞋等。虎肚兜上多繡五毒圖案,正中部位則繡一怒目圓睜的老虎,頗有神威。虎頭鞋鞋頭繡一虎頭,重點突出「王」字。民間認為這樣可以使小孩壯膽闢邪、健康成長,也寓意小孩長命百歲。虎頭帽的形制與虎頭鞋相似,孩子腳穿虎頭鞋、頭戴虎頭帽,通體虎虎有生氣,百病百害皆會迴避。這些虎形的衣服既傾注了母親對孩子的情與愛,又寄予了母親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的美好願望。
端午節期間,民間還盛行給孩子們做布老虎。布老虎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單頭虎、雙頭虎、四頭虎以及子母虎、枕頭虎等等,布老虎的造型往往頭大、眼大、嘴大、身小,以此來突出老虎勇猛威嚴的神態,同時比例失調的虎造型又可以顯示出孩子般的天真和稚氣來,很討孩子們的喜歡。家長製作這些布老虎,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像老虎一樣勇敢強健,也祈求老虎能夠成為孩子的保護神,保護孩子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