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你是這樣的名畫!日本藝術家惡搞名畫,看到斯坦李,笑出鵝叫
古有畫皮一說,今有摳像一談。本質上都是「換臉」,而二者的區別,是將神幻轉為了現實,讓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畫皮,是一種十分古老的方式,主要是通過一張「皮」,畫上想要換上的容顏,後附於至身上。摳像,則是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找到想要換上的容貌,配合著某些軟體中的功能,將其摳出,後換至自我的臉上。
在日本,有位「換臉」藝術家Shusaku Takaoka,她將近幾年較為火熱的電影人物形象,或者是當代名人的臉龐,替換了一些名畫中的人物面容。絲毫沒有破綻的畫面,讓人不得不以為這是名畫的隱藏形象、第二重身份。雖然是惡搞,但「穿幫」程度幾乎為零的成品,反而讓眾人開始佩服創作著的技術之高。同時,未曾了解過名畫本來「面貌」的觀眾,便會信以為真。感嘆道「原來你是這樣的名畫啊」!可見這些「換皮」後的畫,其真實度之高,匹配度之精確性。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世界性名畫,雖然眾多都普遍的人物畫中的人物優雅、自然,然而在藝術家的眼裡,她們卻少了一絲韻味。雖然微微上揚的嘴角,配合著細長的雙眼,帶來神秘而又迷人的效果,但倘若利用如今的「流行藝術」角度,去觀賞整張畫,其中的女人身上,似乎僅帶有著嫻靜,無曾看到「神採」。於是,想到近年來,人們較為喜愛「奧黛麗·赫本」的形象,所以便將其人臉「扣下」,換至蒙娜麗莎的臉上。由於此時的赫本的雙手撐著下巴,同時眉頭微微的皺起,組合而來讓畫風多加了一絲俏皮、可愛的意味,讓原來的女人不再帶有若隱若現的距離感,最初的「冷漠」既視程度仿佛在這看似「撒嬌」的臉蛋上化作了一陣「春風」,柔柔撥弄著人們的心弦,使人想要更加的親近於她。原來,冷淡的你,還有這樣一副乖巧粘人的一面。
能作為「摳像」的的模板,自然也逃脫不了被「換臉」的局面。雖然赫本的形象和臉蛋都充滿著精緻、大氣之感,但如果在她的半邊臉上,換上古典貴族的面容,將會是優雅與自信的碰撞,氣質與尊貴的結合。也許,是赫本的本身便具有一定的典雅,為了很好地區分開,創作者便選擇了黑白的照片。以自身的右臉,去「融合」了名畫中女人的左臉,如同一人,又看似兩面。真真假假的名畫,假假真真的赫本,模糊的視線,又迷糊了思想。
可能這位藝術家,Shusaku Takaoka喜歡《這個殺手不太冷》電影中的人物形象,於是在她的作品之中,常常出現瑪蒂爾達、萊昂的形象。雖然原畫在人物風格上,與整體的電影沒有任何的關聯性,但憑藉著其中主角的「臉型」,甚至是「身材」匹配至名畫的程度之高,讓畫面組合後展現出一種出乎意料般的合適感。著名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所繪製出的「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一畫,雖然其中的女孩神秘而不知所來,可形象卻是甜美可人的。將 「瑪蒂爾達」的臉匹配至其臉蛋上,似乎讓電影主角少了一絲「帥氣感」,同時也讓珍珠耳環女孩多了一些高冷、冷豔的現代氣質。
最方便的「換臉」,是從自畫像上入手。在《這個殺手不太冷》的電影中,會發現萊昂的臉型與梵谷的臉蛋匹配程度較為之高,於是便能夠讓二者「相互換臉」,為了讓「自畫像」不略顯孤獨,所以配上了女主「瑪蒂爾達」的「陪伴」,讓畫面更為的豐富。你看,名畫般的自畫像,其實並不只有一個人,它還可以不孤單。
在Shusaku Takaoka的作品中,最為搞笑的換臉作品,便是這張「斯坦李」了。這本是米開朗基羅的《創造亞當》,但卻換成了《創造蜘蛛俠》。雖然將人物互換後,在內涵上理應如此,但這二人利用「蜘蛛絲」強行的牽連在一起,仿佛不是創造,而是「生死般」的不離不棄,與原作者的創作意願有著相似之處,卻在畫風上進行了一定的改變。如此的「換臉」,讓人看到後不禁笑出了鵝叫。
沒看到這些「換臉」後的名畫前,從未想過它們竟然還有這般身份,原來看似高檔、高貴的畫,還有這樣的一面呀!
澳大利亞9歲小姑娘,用食物和錫紙模仿名人,眾人看了都覺得像!
藏於故宮的一幅「鬼畫」,800年來無人懂,網友:放大10倍,細節詭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