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安壩有個白巖寨,寨上有座白蓮寺……」在重慶市萬州區百安壩街道天星村,流傳著一首歌謠,講述的正是當地老寨「白巖寨」的故事。時過境遷,雖然當時的寨子並沒有保留下來,但那三米多高、鑲著鉚釘的鐵皮寨門,幾人才能搬動的條石築成的院牆,還有那座寺廟,仍然留在年長一些的當地人記憶中。
關於白巖寨的故事,只有年紀大一些的當地人才能講得出。19日,筆者來到百安壩街道天星村村委會,探尋白巖寨的「前世今生」。
「這個寨子具體是什麼時候建成的,我也不太清楚,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它就已經在這半山腰了。」說話的是今年80歲的向毓安,他是天星村7組的村民,土生土長的當地人。
向毓安告訴筆者,他曾聽長輩說,白巖寨上有座劉家墳,墳上有塊石碑,根據石碑上的內容推斷,白巖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但具體是什麼時候建的,就不得而知了。
巧的是,今年5月下旬,在對白巖寨施工改造的時候,挖出一塊長約1米的石碑,儘管可辨識的內容不多,但「同治」二字清晰可見,應該是白巖寨歷史的實物佐證。
雖然不清楚白巖寨的來歷,但對於白巖寨當時的模樣,向毓安卻記憶猶新,仿佛深深印刻在腦海中一般,「前寨門很大,由青石堆砌而成,中間留了一個半圓形的洞口,安了一扇鐵皮包成的門,這扇門有三米多高,上面還鑲嵌了許多鉚釘,被擦得閃閃發亮……」向毓安回憶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白巖寨。
白巖寨。通訊員 張琦 攝
據他介紹,除了前後兩個寨門外,寨子兩側用了巨大的條形青石塊砌成圍牆,兩側的斜坡地形,讓整個寨子形成了易守難攻的陣勢。
「大概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白巖寨的寨門、院牆都不復存在了。」說到這裡時,向毓安一聲嘆息。
對於天星村村民,今年82歲的李德清來說,白巖寨就是他兒時的樂園,「小時候到山對面去讀書,每天就要穿過白巖寨,寨子的一草一木我都記得清清楚楚。」
關於寨子的傳說,李德清表示聽過一些。相傳白巖寨上池塘裡的水常常很渾濁,是因為有一對金鴨子在水中嬉戲。如果金鴨子沒出現,池水就會變得清澈,但往往那一年就會幹旱,附近田地就會幹涸。
這些傳說都無從考證,但李德清還向筆者講述了一件他親眼所見的事,「解放前,附近的村民為了躲土匪,紛紛逃到白巖寨上,因此一到晚上,寨上燭火搖曳,發出星星點點的光。」
李德清不由得感嘆,之所以大伙兒都躲進白巖寨,可能正是因為這易守難攻的地勢,這樣說來,這寨子可是默默地守護了一方人呀!
如今的白巖寨,沒了往日的模樣,即將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眼前。
筆者獲悉,這裡即將被打造成休閒公園。連日來,休閒公園的二期施工開展得如火如荼,現正進行基礎建設和綠化工作。
現場一名施工人員告訴筆者,即將打造出來的白巖寨公園,大致分為觀景區、遊樂區等等,山上不僅綠樹成蔭,還有茅草亭和觀景臺,山腰設有夜光跑道和棧道等設施,將為附近市民提供一個休閒觀光的好去處。
「雖然昔日的老寨沒了,但我更期待這白巖寨公園,以後我們也多了一個耍的地方。」李德清樂呵呵地對筆者說。
百安壩街道重點工程協調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筆者,街道主要負責徵地協調工作,確保白巖寨公園儘快完工開園,讓市民一睹白巖老寨的新面貌。
原標題:探尋萬州天星村白巖寨「前世今生」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