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輩子是修行人,這輩子怎麼修行?有仙緣的幾個特徵!

2021-01-09 道教知識

翻翻祖師傳記,經常見到命中注定要得道成仙的人。究其根源,自然是累世修行,冥冥中指引。

《抱樸子內篇》卷十二《辨問》:按仙經以為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氣,自然所稟。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及其有識,則心好其事,必遭明師而得其法,不然,則不信不求,求亦不得也。玉鈐經主命原曰:人之吉兇,制在結胎受氣之日,皆上得列宿之精。其值聖宿則聖,值賢宿則賢,值文宿則文,值武宿則武,值貴宿則貴,值富宿則富,值賤宿則賤,值貧宿則貧,值壽宿則壽,值仙宿則仙。苟不受神仙之命,則必無好仙之心,未有心不好之而求其事者也,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自古至今,有高才明達,而不信有仙者,有平平許人學而得仙者,甲雖多所鑑識而或蔽於仙,乙則多所不通而偏達其理,此豈非天命之所使然乎?

可見葛洪祖師認為成仙也是「天命之所使然」。

而在另一本著作《神仙傳》中,葛洪祖師舉出了更多例子:方平欲東之括蒼山,過吳,往胥門蔡經家。經者,小民也,骨相當仙,方平知之,故往其家。遂語經曰:「汝生命應得度世,故欲取汝以補仙官,然汝少不知道,今氣少肉多,不得上升,當為屍解耳。屍解一劇須臾,如從狗竇中過耳。」告以要言,乃委經去後,經忽身體發熱如火,欲得水灌,舉家汲水以灌之,如沃焦石,似此三日中,消耗骨立,乃入室以被自覆,忽然失其所在。視其被中,惟有皮頭足具,如今蟬蛻也。

仙人王方平直接上門找蔡經傳授仙法,只是因為他「骨相當仙」、「命應得度世」。又說蔡經「少不知道,今氣少肉多」,從小不知修道保養精氣,可見不是好道者,修身養性上也許還不如眾知友。但就因為有得道成仙的命,卻有仙人主動上門。

再如:嚴青者,會稽人也。家貧,常在山中燒炭,忽遇仙人云:「汝骨相合仙。」乃以一卷素書與之,令以淨器盛之,置高處,兼教青服石腦法。青遂以淨器盛書,置高處,便聞左右常有十數人侍之。每載炭出,此神便為引船,他人但見船自行。後斷谷入小霍山去。

這個故事中的仙人也直截了當地說出教授嚴青的原因「骨相合仙」。

再如:餘乃流涕自摶重請,神人曰:『坐,吾將告汝,汝有仙骨,故得見我這段是劉根自敘遇到神人的經歷。原因:「有仙骨」。再如墨子年八十有二,乃嘆曰:「世事已可矣,榮位非可長保,將委流俗以從赤松遊矣。」乃謝遣門人,入山精思至道。想像神仙。於是,夜常聞左右山間有誦書聲者。墨子臥後。又有人來,以衣覆之,墨子乃飼之。忽有一人,乃起問之曰:「君豈山嶽之靈氣乎?將度世之神仙乎?願且少留。誨以道教。」神人曰:「子有至德好道。故來相候,子欲何求?」墨子曰:「願得長生,與天地同畢耳。」於是神人授以素書朱英丸方,道靈教戒五行變化,凡二十五卷,告墨子曰:「子既有仙分,緣又聰明,得此便成,不必須師也。」

神人評價墨子「既有仙分,緣又聰明,得此便成」。可見得道成仙,除了要有聰明的頭腦悟道,還需要有成仙的命。

再如,茅君者,名盈字叔申,鹹陽人也。茅君十八歲入恆山學道,積二十年,道成而歸,父母尚存,見之怒曰:「為子不孝,不親供養而尋逐妖妄,流走四方。」舉杖欲擊之。君跪謝曰:「某受天命,應當得道……

這位是三茅真君中的大茅君。「某受天命,應當得道」。話說得更直白了。

《金蓮正宗記》:(道者)遂索毫楮書秘語五篇,使之詳讀。(王重陽)先生讀之數過,方悟妙理,戒之曰:天機不可輕洩。即令投之火中。道者曰:速往東海,丘劉譚中有一俊馬,可以擒之。言畢不知所在。先生遂歸劉蔣,自構一庵,題其榜曰活死人墓

「丘劉譚中有一俊馬」說的是北七真中的丘、劉、譚、馬四位祖師。而這時,重陽祖師才剛剛修建活死人墓,尚未成道。可見師徒五人先後得道成仙,冥冥中早已註定!

呂祖《寄白龍洞劉道人》:此個事,世間稀,不是等閒人得知。宿世若無仙骨分,容易如何得遇之。

得道成仙的聖事,等閒人沒資格知道,只有宿世修行、生具仙骨才能遇上。這就是宿命。

也許有人會好奇,那我有沒有成仙的天命呢?如果沒有,是不是只能放棄?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師姓劉名處玄,字通妙、號長生子……十八年秋,遷居洛城東北雲溪洞門人為鑿洞室,忽得石井,眾方駭異,師笑曰:不遠數尺更有二井,此乃我三生前修煉處。鑿之果然。

劉長生祖師得道成仙,不是一生修成,而是累世修行,累積到這一世,終於功德圓滿,得道飛升。那麼,這一世成仙的天命,自然也是累世修行得來的!

當下沒有仙緣,更要開始修行,為以後成仙得道積累功德,真有仙骨仙緣,就算你不信修行,也會冥冥中指引你走上這條路。

以上舉的例子,上輩子都是人,但也有些神仙投胎的情況:

《紫陽真人悟真直指詳說三乘秘要》紫陽真人,乃天台纓絡街人。先名伯端,字平叔,後名用成。少無名不學,浪邊雲水。晚傳混元之道未備,孜孜訪問,褊歷四方。熙寧中,陸公龍圖銳鎮成都,乃依以遊蜀,任四川節度制置使安撫司參議。於己酉歲,遂遇異人傳火候之秘,其道乃成。

仍戒之曰:他日有與汝脫韁鎖者,當受之。既而三傳,每罹災患,仍深自悔責,遁世忘言,著《悟真篇》八十一章,盡述二丹之秘。其議論大旨則深嫉世之學者專門各宗,三教異流,不能混一矣。異派同源之理通亮,繼正力補於道,天下傳誦之。陸公其蛻,得其舍利千百,若雞頭實者,色皆鉗碧。既而復有見之者,雲政和中,通姓名以謁黃君冕仲尚書於延平,黃公素傳容成之道,且酷嗜爐火,年加耄矣,語不契而去,繼而使人寓書於黃,叔述甚異。其孫銓見其書,秘不盡言,獨告予大略云:平叔自謂與黃皆紫微天官,號九皇真人,因校劫運之籍,遂謫於人問。

今垣中可見者,六星而已。潛耀者三:平叔、冕仲,洎維揚於先生也。平叔曰紫陽真人,冕仲曰紫元真人,於公曰紫華真人。一時被譴者,官吏皆已、復於清都矣。今平叔又登仙品,獨冕沉淪於宦海,凡當為人者十世,今九世矣。來世苟復迷妄合塵,則淪墜異趣,無復升遷之期。平叔明序仙契,力欲振拔,而黃公竟不契而沒,惟自號曰紫元翁而已。九皇不載於天官,蓋微星也。非常名而可名者,在萬二千五百之間耶。

紫陽、紫華、紫元三位仙人投胎,前兩位都已得道成仙,回歸本位。紫陽真人有心度黃公,可惜話不投機。不過黃公第十世還有機會,詳情如何,那就不得而知了。

神仙信仰是中國道教的核心信仰,列於世俗塵囂之外的神仙是道教彼岸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謫仙」則是道教神仙中特殊的一類,他們是因過失而被謫降到人間的,具備超凡神性,同時又兼具不同程度人間化的特質,是一種具有不完美神性的人。現以南宋著名道士、道教內丹派南宗的創始人白玉蟾的修道思想為例,剖析道教中的謫仙觀念。

白玉蟾祖師在詩作中多次提及自己原是天上的仙人。比如《曲肱詩》提到自己三次被貶的經歷:

昔在青華第一宮,只緣醉後怒騎龍。

傾翻半滴金瓶水,不覺人間雨發洪。

玉皇有敕問神霄,誰去騎龍亂作妖。

自別雷城一回首,人間天上已相遼。

太乙天皇謁紫清,翠娥百萬擁雲軿。

當時不合抬頭看,忽見天丁叱火鈴。

我不生嗔怨玉皇,翠娥無復舞霓裳。

瑤池王母宴群仙,兩部笙歌族綺筵。

誤取一枚仙李吃,又來人世不知年。

而第三次被貶之後,原本是不信神仙之說的。

《必竟恁地歌》

我生不信有神仙,亦不知有大羅天。

那堪見人說蓬萊,掩面卻笑渠風顛。

七返還丹多不實,往往將謂人虛傳。

世傳神仙能飛升,又道不死延萬年。

肉既無翅必墜地,人無百歲安可延?

滿眼且見生死俱,死生生死相循旋。

01. 以不同身份謫降人間突顯才能

在白玉蟾的作品中,其自封的謫仙形象不止一種,在天庭被貶之前所擔任的職務也不止一種。他在《贈陳高士琴歌》中說:「我昔神霄西臺裡,雪肌玉膚冰霜齒。長歌一曲驚帝閽,解使八鸞舞神水……瓊窟先生然我言,我是霆司筆墨仙。昔為東華校籍吏,屢亦舞筆靈君前。」這是一篇系統描寫謫仙經歷的七言詩,其中就提到了「神霄雷霆吏」、「筆墨仙」、「校籍吏」這三個主要職務。以不同的身份謫降人間,這是白玉蟾謫仙觀念的特點之一,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其修道、傳道的需要。如在行雷法過程中,需要調動雷部各將兵,「神霄雷霆吏」的身份可以使其具有絕對的指揮權;而且他封徒弟為雷將雷兵,自己掌管其升降。而「翰墨仙」與「校籍吏」都屬於文職官員,突出他具有文人才能。

02. 神仙被謫到人間必經環境與內心的磨鍊

謫仙是被貶謫到人間的。然而,人間也可作為修仙的洞天,只要勤苦修道,就能得道成仙。對於在世俗間修道的道徒來說,不但要接受來自外在環境的磨鍊,更要接受萌發於內心深處的魔障的考驗,所以更需要把握住自己,否則就會與道疏離。無論多麼險惡的環境和心魔,都是神仙被謫到人間必經的磨鍊,也就是對救贖之路的尋求與實踐。在白玉蟾的謫仙觀念中,救贖之路可以分為兩部分,即修道之法與濟世度人之路。

03. 修道之人需勤修苦煉 便可早日回歸

白玉蟾要求修道之人一定要堅信自己可以成仙。所謂「學道學仙須篤志,堅然一念無疑意」,既然因錯被謫,想要成仙就要加倍努力。「我輩何人,生於中華,誕於良家,六根既圓,性識聰慧,宜生勤苦之念,早臻太上之階。」神仙本是圓滿之體,即使謫降到人間,仍然具有「六根既圓,性識聰慧」的仙質,所以只要勤修苦煉,便可早日回歸仙界,這也體現了白玉蟾心性理論的特點。所以他說:「修真之士,誠心以立其志,苦節以行其事,精思以徹其感,忘我以契其真。」

04. 修鍊金丹方可實現永恆的回歸

白玉蟾認為,早期謫仙事例中的自我修煉之法,無論是通過「夢」的方式,還是通過「步虛」,都只能得到短暫的回歸,要實現永恆的回歸,就要修鍊金丹。白玉蟾在《金液大還丹》中明言「願飛升於玉闕,必須修煉於金丹」,在《水調歌頭》中也說:「昔在虛皇府,被謫下人間。笑騎白鶴,醉吹鐵笛落星灣。十二玉樓無夢,三十六天夜靜,花雨灑琅。瑤臺歸未得,忍聽洞中猿。也休休,無情緒,鍊金丹。」從虛皇府被謫到人間,心中懷想著天上的種種情狀,若要歸還,唯有鍊金丹,明確表達了鍊金丹對於謫仙由人間重返天庭的重要性。而「鍊金丹」主要是修煉內丹,所謂「自家屋裡,黃金滿地有誰知」,在《沁園春》中,他還指出煉丹的最好時間是冬至,這時一陽復來,可達事半功倍之效果。所謂「既這回冬至,一陽來復,便須修煉,更莫疑猜」。

05. 傳道濟世也可以得道升遷

此外,傳道濟世也可以得道升遷。他在《木郎祈雨睨並注》中說:「輔我救旱助勳隆,雷神、風神、雨神、電神,助吾救旱。按《法書》云:救旱一次,以其陰功升轉一階,準活一百二十人。大旱過兩旬者,遷三階。」救民間旱災一次,其陰功可轉一階,如果救持續兩旬的大旱,功勞更大,可以升遷三階。

06. 天庭是白玉蟾心靈的家園

白玉蟾還有很多表達思鄉之情的詩詞,這也是謫仙觀念的一個重要體現。他在《神霄吟三絕》之二中說:「紫瓊飛清都,翠雲護絳闕,不見有星辰,俯視但日月。下世二千年,不敢向人說,吾已成金丹,留下飛仙訣。」指明自己在凡間兩千年卻不敢向別人說起,金丹已經煉成,於是留下飛仙口訣成仙。白玉蟾一直在尋覓故裡,尋覓託付,尋覓自然人格與社會人格的雙重安頓。自然人格的安頓之處是故鄉,而他少時因罪離鄉,現實的家鄉帶給白玉蟾的只有痛苦,所以社會人格的安頓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傳統文人的社會人格的安頓在仕宦,白玉蟾已無緣此道。他12歲舉童子科,然而因乘興作詩,得罪主考官,前途盡失,所以感慨「世有千裡馬,可憐無王良」。白玉蟾是一個生命漂泊感非常強的人,懷有對「道」執著的追求,漂泊成為他的心中之憂。謫人的身份可令其漂泊的精神有所寄託,為其漂泊感找到一個可以言說的安頓之處,彰顯其內心近乎仙人的高貴精神。天庭是他心靈的家園,他一生漂泊、歷經磨難,只為能回到久違的故鄉。

相關焦點

  • 真正修行的人到底應該什麼樣?真的有修行這回事嗎?
    104歲羽化,在羽化前的晚上,他先是沐浴更衣,然後囑咐門人虔誠修行,隨即在當夜羽化,奇怪的是,在這之前,他的身體完全沒有任何死亡的徵兆,像是一個健康的人一樣。張至順道長修行的是八部金剛功,我沒有親身體驗過,所以至於其作用不能言明,但是我查詢過很多關於修行的資料,以及很多陌生人的修煉體驗,總結起來說是有作用的,有修行過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交流一下,作用先不說,這本《八部金剛功》是張至順道長無私的分享出來的,並沒有牽扯什麼金錢利益,由此也可見張至順的渡人之心,早年張至順也曾治病救人,幾十年的一線治療,分文未收。
  • 真正修行的人到底應該什麼樣?真的有修行這回事嗎?(二)
    修行好的道人一見面就知道對方有什麼病,哪個臟器有問題,還能活多久。出家人也是人生父母養,出家前心裡也種著男女之情。不過,正確的修行方法能讓男女之情那些念頭很快過去。出家人要真動心了可以正大光明地還俗結婚,也用不著偷偷摸摸的。
  • 出道仙,所有的苦難皆是修行!
    在我還不知道自己帶仙緣的時候,所經歷的一切磨難我都認為是自己的命不好,怪自己的生長環境,怪自己沒有能力,各種的埋怨,但是我都默默在心裡隱忍,因為我的內心總是有一種聲音在告訴我,你不是就這樣平淡無奇的,你會有很多事要做,會有很多人知道你,我當時就認為這是幻想,也就是所謂的幻想陪著我走過了我最無奈的那段時光…
  • 出道仙出馬仙堂口仙緣簡述三
    還在領你們修行。管你們?很少吧。但是大家想想那些大仙所說的,有沒有意義?就算你上輩子是哪個正神,如今就是下凡了,那又怎麼樣?不管前世如何你這輩子就是個凡人,普通人,明白嗎?仙緣也好、道緣也好、佛緣也好,真的是那麼特別的重要嗎對於你個人?
  • 修行、修行,到底什麼是修行?
    人本來就生活在世間,即使跑到深山老林,還是六塵世界。所以,不能離開世間去尋找覺悟。修行的正道,是在世間的當下體認出世間,在煩惱的當下體認菩提。修行的核心就是培養正念我們有什麼樣的心念就會有什麼樣的未來。修行不是用來裝點門面的,也不是修給佛菩薩看的。
  • 命中注定要修道的人,都有這幾個特徵!
    翻翻祖師傳記,那些命中注定要修道的人,都有以下幾點特徵:一、命數稟賦 《抱樸子·塞難篇》云:「命之修短,實由所值,受氣結胎,各有星宿。天道無為,任物自然,無親無疏,無彼無此也。天地神其機,使人不知,則曰自然。使知其不知,則亦曰自然。自然之妙,雖妙於知,而所以妙,則自乎不知。然於道則未始有以愚之濁之。」這裡就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出生和成長,受四周環境之影響,也就是所謂的風土。這是說的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有的地方自然環境好,所以人民多長壽。還有就是星宿之氣的影響,也叫天命。
  • 道教怎麼修行?佛教的修行方法有什麼不同?
    道士、和尚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別。大多數情況下,通常見到的是鶴髮童顏、仙風道骨的道士;和尚則不同,有胖大和尚,或者顫巍巍的老和尚。這期間並無高下之別。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差異呢?其實是因為這兩家修行方法各不相同導致的。
  • 仁王修行成就怎麼完成 仁王修行成就有哪些
    導 讀 仁王修行成就怎麼完成,很多小夥伴可能都不太了解,下面九遊小編就為你們帶來了修行成就攻略介紹,想了解的小夥伴就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對你們有幫助。
  • 帶「仙緣」的人為何在出堂之前要經歷諸多磨難(淺談系列)
    我總能遇見一些人問我「老師,為什麼我帶仙緣就要經歷那麼多磨難,我生活的太苦了。」每次我都會一一作答,今天突發奇想寫這麼一篇文章,我們一起總結一下。為什麼帶「仙緣」的你要經歷磨難?你既然有「仙緣」,不管是出堂還是出道,你本身自帶的仙緣必然要吸引來和你有緣分的仙家,仙家修行的本意是要「扶世救民,四海揚名」積累功德的,當他找上你的時候,你還類似於一根小樹苗,怎麼順你你就怎麼長,小樹苗不經歷風霜雪雨怎麼長成參天大樹?
  • 適合修行的人有什麼特徵?悟道者:你有集體觀念嗎
    >張四,李三,王二都不吸菸,但是三個人考慮問題的範圍有所不同,後面的人考慮問題的範圍比前面的人大,後面的人考慮了更大的集體的利益這三個人中間,王二的集體觀念最強,是三個人中最適合修行的人我在這裡要把 集體觀念或者 集體主義 的名詞替換一下,因為這些名詞用在這裡
  • 做到這一點 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不管他人說長說短,說是說非,用功得有主宰,有主宰有受益,什麼是受益呢 修行人都得有點受益——他人煩惱,我不煩惱;他人嗔恨,我不咳恨,這叫受益。怎麼會跟人打起架來了?你打我,我也打你。 要是修行人有受益,你打我我不打你,你罵我我不罵你,你講我壞我不講你壞,這就是度眾生,到哪兒度眾生啊?他罵你你不罵他,你就是度了他,什麼是教化眾生?這就是教化眾生!
  • 佛教:修行好的人,身上都有這種特徵,看看你有嗎?
    修行之路艱難而坎坷,你永久不明白下一條荊棘會在哪裡等待著刺入你的血肉中。那時,我們不就應滿臉痛苦,而是要拿出堅強的精神,忍這痛苦,繼續風塵僕僕地向前走。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有些人會遇見兩大違緣,一是散亂,另一個就是嬌弱。太過嬌弱的話,過門檻都會害怕絆倒,喝開水都會害怕燙到嘴,做什麼事情都瞻前顧後、猶豫不定。有一句俗語是這樣講的:「嬌弱的人,將遭受無量苦海。」人的意志堅強是很關鍵的,如果自己太嬌弱,每天都會有說不完的痛苦,哪怕出門坐車吃飯,也覺得舉步維艱。
  • 《火影忍者OL》通靈獸怒鬼修行流程介紹 通靈獸怒鬼怎麼修行
    導 讀 火影忍者OL通靈獸怒鬼怎麼修行?
  • 什麼是道教修行中的正行?(陳景展道長專輯)
    凡修行,就低不就高。不可眼高手低,或好高騖遠。常遵聖訓,察己不察人,恕人不恕己。不可察人不察己,恕己不恕人。當對己儼如秋霜,對人暖如春風。每每精進,痛斬諸惡,是謂正行。身心堅淨,道自來居。善功足,善緣自來,仙根自扎。不可空求仙師來度,而不知先積陰騭、懺悔消業。不能行道,是謂空信。如葉公好龍,終了成笑談。
  • 上輩子造了什麼孽?為什麼懲罰我這輩子看電鋸人!
    電鋸人這部漫畫這兩天可是頻上熱搜,尤其是其中的帕瓦被改成大力的時候,更是吸粉無數,小編也是個路轉粉,可是在看漫畫的時候,誰能想到劇情會讓人如此頭痛,尤其是第91話,我真的很想問一下,我上輩子是造了什麼孽,這輩子才看電鋸人這部動漫啊。
  • 《火影忍者手遊》極境修行怎麼玩 極境修行玩法機制詳解
    導 讀 《火影忍者》手遊極境修行的4個難度我們應該如何通關呢?具體的通關方法是什麼呢?
  • 臨近九月初九身上有仙緣的人為什麼會有難受和情緒低谷的情況呢!
    臨近九月初九的時候身上有仙緣的人為什麼會有難受和情緒低谷的情況呢?農曆九月九是仙門的考核日,有仙緣的人會有竄竅附體的體感,因為仙家們會在這個日子準備出頭揚名,這日也可稱為登高日,所有的仙家們都在躍躍欲試考核過去得以開堂委以重任,考核不過去就是被淘汰掉,所以越臨近九月九帶有緣分的人都會不同程度的出現身體上的渾身無力,癢,神經跳動,心慌,昏睡,夢境特別的多,有些還會心煩意亂,思緒身體都會有一個躁動的顯現,一部分的人想在房間裡面呆著
  • 《寶可夢劍盾》鎧島三大修行任務怎麼做 三大修行任務完成攻略
    導 讀 寶可夢劍盾鎧島三大修行任務怎麼完成?
  • 很多人會誤會生活就是修行,到底什麼是修行!
    我經常說:生活就是修行,但是很多人都會誤會了我表達的字面意思,還是會反覆糾結到底什麼是修行?很多人理解過日子就是在修行?其實不然,人經歷過悲歡離合,這不是修行,只是叫做經歷,如果你在悲歡離合間體會無常、緣起、因果、這個是修行,生病,本身不叫做修行,而是你從生病中理解到人與生俱來的脆弱、憂苦、由此生出的悲憫之心,這個叫做修行。
  • 《火影忍者》極境修行第四關怎麼打 極境修行第四關打法教學
    導 讀 最近玩火影忍者的玩家都在問,遊戲裡面的極境修行第四關怎麼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