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教育部長陳寶生從三個方面描述了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可行性建議:首先,傳統文化教育應當加入到所有的年齡段當中,也就是從小學到大學應當接受接連不斷的薰陶;其次,在教材體系當中加入相關內容,這可以說是一種「鑄魂工程」;還有,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入這些內容,使之貫穿於整個過程,這也是中國特色的一種表現。另外,他還強調提出了相關要求,比如教材課程體系方面的建設;校園文化的進步等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有何意義?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在法國巴黎集會發表的共同宣言中說:「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國的孔子那裡去找智慧。」溫家寶總理訪美時,在哈佛大學做了一次演講,他提到:昨天的中國是一個古老並創造了燦爛文明的大國,中國擁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為一體,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把她比作一望無際、奼紫嫣紅的百花園,那麼,這一文化中諸為世人所驚嘆、所折服的輝煌成果,則如同園中數不盡的顆顆奇葩令人目不暇接。從而沉澱為我們的民族之魂!如何在新時期加強青少年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歷史賦予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歷史重任。
但是,作為中國人,由於歷史的原因,有幾個讀過《四書》、《五經》?即使一名專門學習中文的大學生,又有幾個人能背誦《論語》、《詩經》?然而,這些經典文獻在近百年中銷聲匿跡了,但誰也不能否定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地位,不能否認它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起到的作用。
在校園內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旨在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旨在讓廣大少年兒童在吟詠讀誦中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養,含英咀華、銜華佩實、滲明浸昌、沐仁沐義;旨在全面提高學生人文素質,讓他們在語言和精神世界都變得明朗起來、儒雅起來,體現一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應有的君子之風。在千古美文的薰陶中培養主又情懷和民族精衝在「三個文明」建設中構建電信、願求、願行且深入民心的中華新文化;在與世界交流的大中挺起我們民族丰姿獨具的脊梁,真正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和諧社會、打造現代晉商中心區重鑄中華民族之魂。中小學校園可以引進哪些國粹、國學經典呢?
中小學階段,是孩子們記憶的黃金時間,可以開設《國學啟蒙》、國粹經典作為校本課程,讓孩子們在接受現代教育的同時,誦讀這些經文,自然就會熟記,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不斷豐富,自然就會理解,這對他們的知識積累和身心健康都是終身受益的。
中小學所選國粹、經典內容應為經過上百年乃至千餘年的時間檢驗,而流傳至今,深受人們喜愛的內容,比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大學》、《老子》、《笠翁對韻》、《處世名言》等。這些文獻字數不多,卻概括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及倫理道德、諸子百家、歷史社會等大量知識,其中那些精闢的格言警句是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含有深刻的哲理,讀來發人深省,全書以韻文的形式,句法交錯,靈活多變,讀起來抑揚頓挫,琅琅上口,極易記誦,所以流傳至今。
北大校長季羨林教授曾預言:「21世紀是東方的世紀,東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將再領風騷。」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看到這個歷史趨勢,應該抓住這個中華文化發展的良機,立足於國學之魂,遠眺於聖賢之肩,將亙古不絕的精魂一脈相承,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注入以後幾代人的靈魂中,將本真中華文化與科學技術以嶄新的風姿、獨具的魅力展示給世人。惟有如此,中華文化在21世紀才能發揚光大重領風騷。
中小學校以及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響應國家的「鑄魂工程」,紮實、深入的開展國學經典教育研究,打造「書香校園」,讓學生與國粹經典為伴,與聖人為伍,讓我們的孩子會日益變得知書達理、善良聰慧、樂觀堅定、胸懷博大,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變成這樣的人,作為家長、老師、同學,相信你會為他們而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