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崔天凱大使應邀出席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年會,就未來中美關係與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阿利森進行視頻對話。 對話由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史蒂夫·歐倫斯主持,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為年會致開幕詞。
歐倫斯:您擔任中國駐美大使已有7年。您認為這7年中您最大的成功是什麼?什麼讓您最高興?
崔大使:準確地講,是7年8個月。經過7年多的時間,我更好地理解了中美關係的複雜性和發展潛力。我仍相信,只要中美真正攜起手來,真正願意相互尊重、尋求理解,我們就能做成很多事情,能讓兩國都再次偉大。
歐倫斯:阿利森教授,您最擔心的是什麼?什麼讓您夜不能寐?您認為哪些領域有潛力,用華爾街用語就是,會出現 「驚喜」?我總是想到疫情,事實簡直是雪上加霜。我一直認為,氣候變化、流行病、經濟危機和恐怖主義是能把美中團結到一起的領域。然而,這場疫情讓我們更加疏遠。我希望人們能夠從中吸取教訓,認識到我們需要合作。
阿利森:臺灣是我的主要擔心之一,它就像定時炸彈,可能導致悲劇性的衝突。1914年的故事絕對令人難以置信,怎麼研究都不為過。當時,德國和英國這兩個大國的統治者實際上是表親,經常一起出遊,雙方經濟關係緊密。1914年之前十年的歐洲頭號暢銷書稱,因為經濟關係的制約,戰爭已經過時,且不會產生預期效果。但在當時的背景下,恐怖分子刺殺一個大公這種原本不是個太重要的事件,卻成為最終觸發災難的火花。
過去50年,美中在某種模糊概念下共同成功處理了臺灣問題,中國大陸、臺灣和美國從未經歷如此長時期的繁榮與和平。當然,也發生過很多不快、一些危機與困難。但這種模式是否可能出差錯呢?當然可能。我可以列舉5種產生差錯的場景。
我們近期沒有聽到朝鮮有什麼動靜,但請大家持續關注。如果朝鮮再搞洲際彈道飛彈試驗,將可獲得打擊美國本土的可靠能力,可以想像即使是拜登政府也可能對朝鮮進行打擊。之後我們會走向何處?我們應記得韓戰,當時美國人與中國人彼此作戰。
在積極方面,拜登及其團隊比大多數戰略界人士更清楚,氣候遭到破壞、溫室氣體不經過濾地排放,將導致嚴重危險。拜登很嚴肅地發起了宏大的氣候倡議。對中方來講,所涉及的利益更大,因為從短期看,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比對美國來得更早。習近平主席早些時候就已對此給予重視。
美中雙方必須攜手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開展本難開展的合作,並領導世界採取類似行動,否則我們將生活在無法生存的環境中。因此,我們必須在當前即採取行動、付出必要代價,以阻止災難的爆發。這場災難也許不會發生在明天,但會在未來10年或50年內發生。在政治方面,應對這樣的問題相當困難,尤其在美國。這是拜登的關注點,他任命克裡領導氣變倡議表明,這是他的優先事項。而對川普來說,這不是個問題。
歐倫斯:崔大使,您認為「驚喜」會是什麼?
崔大使:我當然同意你講的中美可以在一些重要領域開展密切合作的觀點。你提到了非常好的合作領域,包括疫情應對、氣候變化、全球經濟和反恐。我也同意阿利森教授的看法,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本身可以阻止任何衝突或對抗。在特定情況下,密切的經濟聯繫或許會增加衝突的可能性。
因此,我們必須全面地看問題,要清晰地認識到中美關係的複雜性。有一點很明確,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這是我們必須作出的基本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