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坦然無懼地驕傲地說,讓我們這個殘破的祖國,在民族自由和平的基礎上,讓這個民族重新統一起來,讓我們的祖國重新尋找她更好的前途,讓我們為這個祖國獻出我們的力量,也為這個祖國感到最深刻的驕傲。
——陳映真1987年
千呼萬喚,理想國imaginist 終於出版了國內第一套內容完整的陳映真小說全集!既可喜可賀,也令人唏噓。
對於大陸讀者來說,陳映真是一位「遲到太久」的作家(指作品的被引進)。他被稱為「臺灣的魯迅」,是知名愛國臺胞,在大陸的文化界如雷貫耳,是戴錦華、王安憶、許知遠欽佩的作家。
陳映真,出生於1937年10月6日,日據時代的臺灣苗慄縣竹南鎮中港。原名陳永善,筆名「陳映真」原是早逝的孿生小哥的名字。早年做過高中英語老師,又進入輝瑞製藥工作。他說過:「我為自己是生於臺灣的一個中國人而驕傲。」
他是一位非常豐富、多元的文學家,身上有很多面向值得被關注。他是小說家、思想者,他的聲音一直是臺灣20世紀後半葉最重要的聲音。「要了解現代中國,就要讀魯迅。要讀懂當代臺灣社會,就要讀陳映真作品。」
他說:「文學,為受侮辱的人重新找回尊嚴。」從臺北夜市的麵攤車夫婦,背負著戰爭與歷史傷痕的鄉村教師,到「華盛頓大樓」裡壓抑的上班族,信仰受囚錮的青年……他用小說探問歷史議題,走過臺灣當代歷史的后街,一一碰觸歷史與時代的大問題,尋回左翼知識分子「第三世界」的視野。他的小說,是最真實的歷史、最真實的詩。
90年代以後,陳映真多次訪問大陸,作家查建英回憶,她在一次會議上見到陳映真的直接印象——
「那都九幾年了,他可能真是臺灣七十年代構成的一種性格,強烈的社會主義傾向,精英意識、懷舊,特別嚴肅、認真、純粹。但是他在上頭髮言,底下那些大陸人就在那裡交換眼光。你想那滿場的老運動員啊。陳映真不管,他很憂慮啊,對年輕一代,對時事。那個會討論的是環境與文化,然後就上來張賢亮發言,上來就調侃,說,我呼籲全世界的投資商趕快上我們寧夏汙染,你們來汙染我們才能脫貧哇!後來聽說陳映真會下去找張賢亮交流探討,可是張賢亮說:哎呀,兩個男人到一起不談女人,談什麼國家命運民族前途,多晦氣啊!」
據陳映真後來的回憶——余光中曾將陳映真文章中引述馬克思處一一標出,加上批註從香港寄去美國給陳芳明,輾轉交給當時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王升,告密陳映真是馬克思主義者。這在當時戒嚴的臺灣島是死罪。最後,陳映真在徐復觀、胡秋原等人力保之下,僥倖躲過這場災禍。
陳映真先生2016年在北京去世,是轟動的文化大事件,許多媒體紛紛報導紀念,有人說一個時代結束了。他是先驅式的文學家、兩岸知識人的偶像,作品卻從未系統出版、進入大眾讀者的視野。戴錦華說 「他呼喚的未來尚在遠方」,王安憶說「我從來沒有趕上過他,而他已經被時代拋在身後」,許知遠說「陳映真是我的偶像,他的身上代表知識分子永不停息的批判精神,拒絕和時代潮流妥協」。他的故事、他所親歷的時代、他作為文學家的豐富性和知識人的精神信仰,都值得在今天,被「第一次」好好討論。
雖然斯人已逝,不過文字與思想留下來了,什麼時候閱讀都會有所得,無分今昔。有時間請讀讀陳映真吧,下一次,我希望等到《陳映真雜文政論全集》,或乾脆引進他的16冊全集出版。
我想,人總不易看清眼前的路,畏懼將要到來的,害怕尚未失去的。道路永遠在那裡,不是你向未來奔去,就是未來向你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