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段路程,終點之前的道路隨時都會有變化,可能一路通暢,也可能會艱難崎嶇;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遇見不同的站點,收穫不一樣的感受。
在風景的輪換中,我們應該改變心態,用不同的心情看待生活。只有在這有限的生命中,我們才能擁有更多的快樂,少一些遺憾。
例如,在那些綠色的歲月裡,我們有偉大的夢想和勇氣去面對困難。對於這個年齡階段的朋友來說,懷著不認輸的想法,一路狂奔,使生活不斷增添,以豐富經驗和經驗,把握精彩和成功。
時間的流逝,默默無聞,從未停止過。然而,當我們經歷了一個穩定的中年,迎來了晚年的人生,許多人回顧了這段人生歷程,意識到南懷瑾先生的這句話充滿了人生的真理: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經歷了前半生的奔波,迎來了後半生,很多人都有了穩定的生活,心平氣和,漸漸明白眼前的時光是一筆財富。
一個人年紀越大,就越珍惜餘生。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過一種豁達、透明的生活,以「不後悔」的方式把握身邊每一件美好的事情。
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可以在「失去」和「收穫」之間取得平衡。南懷瑾先生的「靜、緩、容、放、輕、平」六字訣,正說明了這樣一個理念:在人生的後半段,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學會「放下」。
靜心,讓人變得聰慧
許多人都能理解寧靜的原則。然而,能在業餘時間泡杯茶、看書、思考人生方向的人並不多。
人生過半,不管是事業還是家庭都經歷過了各種各樣的事件,但是這時候我們也開始對以後的未知迷茫,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面對老大不小的局面,我們還是有恐懼的感覺。
與其用一些情緒去處理那些麻煩事,不如在關鍵時刻學會冷靜,這樣才能保持理性和清醒。不要以為不急著去爭取,那是一種損失;能夠冷靜下來,不損失就是最大的收穫。
放緩,才能守住初衷
有些人希望快速中無失誤的行動,卻又迎來了粗心大意和錯誤的結果,我們才會後悔,覺得應該「三思而後行」。
到了中年,是時候放慢腳步了。你應該知道,無論你做什麼,如果你缺乏一個全面的計劃和一些遠見的能力,你會逐漸削弱你在不可避免的挑戰中追求卓越的決心。
然而,那些能承受緊急情況的人,可以在關鍵時刻放慢自己的步伐,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向成功的方向推進自己的計劃。懂得放慢腳步,我們才能心存感激,善待身邊的人,才能穩紮穩打,迎來理想的結果。
忍耐,從來不是軟弱
生活中,總有一些瑣碎的事情,比如耳邊的蒼蠅,會讓人覺得心煩。抬手去打他會讓情況更糟。
想必那些聰明的人,暫時肯定會選擇忍耐。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被瑣事打擾,也不會浪費時間和精力;特別是在人生的岔路口,一時的分心可能會讓你陷入困境。
迎來人生的後半段,我們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是時候有耐性了。對於智者來說,選擇「忍一段時間」的目的是為了等待自己的優勢,等待反擊的機會。別以為這是一種軟弱的行為。
退一步,才會海闊天空
人在這一生中,會走過無數的路。當你在一條狹窄的道路上遇到一些人,不一定是勇敢者獲勝。有時候,即使你贏得了動力,你也很可能失去你的感情或其他珍貴的東西。朋友要保持進取的勢頭。
不過,40歲以後,每個人的智慧都有提升的機會,所以朋友應該學會減法;適當的時候,選擇退一步,相反,你可以獲得更多。別以為如果你選擇讓步,你會丟面子的。
朋友們,我們需要懂得及時給予,夫妻之間的交流,更需要彼此有意識。當一個人在人際關係中能夠輕鬆地前進和後退時,他的餘生中會有更多的事情需要滿足。
淡然,才能輕鬆取捨
一個人,若是執著了,便會陷入一個個困惑中。我們覺得越來越快樂應付了,不是我們收穫更多了,而是我們要求的更少了。
有些事情並不是努力了,就能得到回報,要學會適可而止,這樣活得更簡單。學會一種淡然,才能在後半程的生活中過得無憾。
平衡,擁有一種福報
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歷,我們會體會到「事情不經過,不知道有多難」。從前,我們帶著夢想馳騁。儘管我們遇到了許多挑戰,但我們可以不惜任何代價一個接一個地克服困難。
然而,當人生跨過一道門檻,迎來下半場,我們會越來越覺得有些力不從心了,,所以我們要適當的放慢我們的腳步,及時調整方向,讓生活少一些風吹草動、陽光明媚,這是中年人的期待。
只有經歷過風雨的人才能體會到平衡的價值。只有接受自己的共性,把握好面前的平衡,才能過上一輩子平靜的生活。
南懷瑾先生在他的六言訣中,以一種樸素的方式講述了人生哲學。當一個人跨過中年的門檻時,他應該學會減法。只有這樣,他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剩下的時間裡適應更多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