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人生下半場,生活的活法是「放下」,體會平衡的價值

2020-12-14 老王啟示錄

人生就像一段路程,終點之前的道路隨時都會有變化,可能一路通暢,也可能會艱難崎嶇;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遇見不同的站點,收穫不一樣的感受。

在風景的輪換中,我們應該改變心態,用不同的心情看待生活。只有在這有限的生命中,我們才能擁有更多的快樂,少一些遺憾。

例如,在那些綠色的歲月裡,我們有偉大的夢想和勇氣去面對困難。對於這個年齡階段的朋友來說,懷著不認輸的想法,一路狂奔,使生活不斷增添,以豐富經驗和經驗,把握精彩和成功。

時間的流逝,默默無聞,從未停止過。然而,當我們經歷了一個穩定的中年,迎來了晚年的人生,許多人回顧了這段人生歷程,意識到南懷瑾先生的這句話充滿了人生的真理: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經歷了前半生的奔波,迎來了後半生,很多人都有了穩定的生活,心平氣和,漸漸明白眼前的時光是一筆財富。

一個人年紀越大,就越珍惜餘生。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過一種豁達、透明的生活,以「不後悔」的方式把握身邊每一件美好的事情。

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可以在「失去」和「收穫」之間取得平衡。南懷瑾先生的「靜、緩、容、放、輕、平」六字訣,正說明了這樣一個理念:在人生的後半段,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學會「放下」。

靜心,讓人變得聰慧

許多人都能理解寧靜的原則。然而,能在業餘時間泡杯茶、看書、思考人生方向的人並不多。

人生過半,不管是事業還是家庭都經歷過了各種各樣的事件,但是這時候我們也開始對以後的未知迷茫,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面對老大不小的局面,我們還是有恐懼的感覺。

與其用一些情緒去處理那些麻煩事,不如在關鍵時刻學會冷靜,這樣才能保持理性和清醒。不要以為不急著去爭取,那是一種損失;能夠冷靜下來,不損失就是最大的收穫。

放緩,才能守住初衷

有些人希望快速中無失誤的行動,卻又迎來了粗心大意和錯誤的結果,我們才會後悔,覺得應該「三思而後行」

到了中年,是時候放慢腳步了。你應該知道,無論你做什麼,如果你缺乏一個全面的計劃和一些遠見的能力,你會逐漸削弱你在不可避免的挑戰中追求卓越的決心。

然而,那些能承受緊急情況的人,可以在關鍵時刻放慢自己的步伐,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向成功的方向推進自己的計劃。懂得放慢腳步,我們才能心存感激,善待身邊的人,才能穩紮穩打,迎來理想的結果。

忍耐,從來不是軟弱

生活中,總有一些瑣碎的事情,比如耳邊的蒼蠅,會讓人覺得心煩。抬手去打他會讓情況更糟。

想必那些聰明的人,暫時肯定會選擇忍耐。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被瑣事打擾,也不會浪費時間和精力;特別是在人生的岔路口,一時的分心可能會讓你陷入困境。

迎來人生的後半段,我們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是時候有耐性了。對於智者來說,選擇「忍一段時間」的目的是為了等待自己的優勢,等待反擊的機會。別以為這是一種軟弱的行為。

退一步,才會海闊天空

人在這一生中,會走過無數的路。當你在一條狹窄的道路上遇到一些人,不一定是勇敢者獲勝。有時候,即使你贏得了動力,你也很可能失去你的感情或其他珍貴的東西。朋友要保持進取的勢頭。

不過,40歲以後,每個人的智慧都有提升的機會,所以朋友應該學會減法;適當的時候,選擇退一步,相反,你可以獲得更多。別以為如果你選擇讓步,你會丟面子的。

朋友們,我們需要懂得及時給予,夫妻之間的交流,更需要彼此有意識。當一個人在人際關係中能夠輕鬆地前進和後退時,他的餘生中會有更多的事情需要滿足

淡然,才能輕鬆取捨

一個人,若是執著了,便會陷入一個個困惑中。我們覺得越來越快樂應付了,不是我們收穫更多了,而是我們要求的更少了。

有些事情並不是努力了,就能得到回報,要學會適可而止,這樣活得更簡單。學會一種淡然,才能在後半程的生活中過得無憾。

平衡,擁有一種福報

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歷,我們會體會到「事情不經過,不知道有多難」。從前,我們帶著夢想馳騁。儘管我們遇到了許多挑戰,但我們可以不惜任何代價一個接一個地克服困難。

然而,當人生跨過一道門檻,迎來下半場,我們會越來越覺得有些力不從心了,,所以我們要適當的放慢我們的腳步,及時調整方向,讓生活少一些風吹草動、陽光明媚,這是中年人的期待。

只有經歷過風雨的人才能體會到平衡的價值。只有接受自己的共性,把握好面前的平衡,才能過上一輩子平靜的生活。

南懷瑾先生在他的六言訣中,以一種樸素的方式講述了人生哲學。當一個人跨過中年的門檻時,他應該學會減法。只有這樣,他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剩下的時間裡適應更多的變化。

相關焦點

  • 南懷瑾的點撥:人走背運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必定峰迴路轉
    因此,南懷瑾先生認為,想要峰迴路轉,重新找回歡喜自在的生活其實也不難。只要悟透這3句話,好運自然而然就來了。南懷瑾大師說:「鴻福易享,清福卻難」。享清福不是一天到晚啥都不用幹,吃好喝好睡好。而是要你放下眼前所有的一切,功名利祿、愛情親情、燈紅酒綠,身披袈裟雲遊四方,你會去做嗎?很多人都搖頭:做不到。沒有了手機怎麼活?沒有了工作怎麼活?沒有了愛欲怎麼活?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人生的真相是什麼?這個命題對你我來說實在有些大。在命運叵測的一生裡,每個人都好像在大霧裡行走,時而雲開霧散,時而濃霧瀰漫。那些組成人生的片段每天都在重複:吃喝拉撒,上學,工作,成家立業,養育兒女,直到生老病死。你會糾正我:這些都是現象,是尋常百姓的生活寫照。
  •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人生最好的活法,三句話,濃縮了一切
    人這一輩子,光陰有限,在以後的日子裡,多善待一下自己,讓自己活得輕鬆些吧,把心胸打開,為人大度些,該放下的就放下,如此才能活得更舒心。在生活中,除了自己,我們還要與別人相處,有比你優秀的,也有比你差的,但不管怎樣,都要有一顆包容及寬容的心去面對。
  • 七月你好:2020年下半場,不如換種活法
    既然2020年上半年已然過去,新的七月,新的下半年,就讓我們換種活法,一切,重新開始。  2020年的下半場,倚著悠長的歲月,享受生活的每一個點滴。 歲月無情,光陰似箭,人這一生最寶貴的就是時間。你有沒有注意到梅花謝了、桃花紅了?你有沒有發覺燕子已還巢、黃鶯正啼鳴?你有沒有找個下午,好好地享受陽光沐浴和清荷芬芳?
  • 人生下半場,想怎麼活就怎麼活
    在這有限的時間裡,我們要活得快樂,活得開心,把自己的生活經營得幸福美滿。固然平淡,固然平凡,但至少每一天都活得有意義。我們要好好地珍惜人生中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不浪費,也不遺憾懊悔,要讓每一個逝去的日子都值得。所以,儘管是走到了人生的下半場,但你更要及時醒悟,牢牢地把握住生命中的每一個美妙時光,活在當下,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 南懷瑾談歷史與人生
    書名:南懷瑾談歷史與人生既涉及詩話與人生、文化與文學、讀書與論史、談典與論人,也涉及知命與立世以及作者的人生精言;在闡述我國傳統文化經典名著時,作者廣徵博引,談笑風生;談詩時,既有典故,又有哲理;談人生時,引用了大量典故和詩詞;用典故時,又有作者其獨到的見地。本書內容博大精深,文字通俗易懂,這本書與其說是他寫出來的,不如說他是講出來的,是講課或演講的記錄,通過娓娓道來,親切自然。
  • 從此放下離愁,生生世世,酒敬自由
    從此放下離愁,生生世世,酒敬自由...看人生百態,觀眾生之相,可謂是差別甚大。有的人整日裡是遊手好閒無所事事,有的人卻忙忙碌碌辛勤勞苦了一輩子。造成這兩極分化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在內心裡對生活、對人生的真實態度。
  • 人生落魄時,不妨聽聽南懷瑾先生的4句忠告,先賢的智慧是指明燈
    原來,南懷瑾老師早已經用他的人生智慧,「有話在先」,放在時間寶庫裡面,等待我們有需要的時候「予取予求」,現在就根據您迷茫落魄的情況,分享「南師」的四句忠告吧!一、成大事者必須學會變通「功業見乎變」。三、學會放下但不放棄生活中的每個人,都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福報。也各有各的難。我們的眼內,很容易看到別人的成功,往往看不到別人為了這種成功,都付出了什麼代價。我們看戰爭片,總是熱熱鬧鬧的,一場戰鬥的結果,是一仗功成萬骨枯。成就一場勝利、一個人的成功,背後從來不可能是風花雪月的事。
  • 讀書筆記:金文《心靜的力量:和南懷瑾一起讀禪》
    感謝作者,把南懷瑾大師對佛的理解用一個個案例表達出來,使人在故事裡驀然發現佛教的真諦。本書以南懷瑾金剛經為引子,以許多禪宗公案為事例,撥動人心,使我們悟道:佛乃我,我乃佛,心中有佛自當佛!心燈是無形的智慧,是活潑的響應能力,是能克服煩惱、使人自在的積極心志,我們需要這樣的溫暖和光明。
  • 煙雨之後,海棠依舊——看看「聰明女人的活法」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見到這樣的情況:兩個同樣漂亮、資質相當的女人,一個活得光鮮亮麗,一個卻黯淡無光;一個在職場如魚得水,一個卻舉步維艱;一個嫁得如意郎君,愛情甜蜜生活幸福,一個卻情場失意,終日怨天尤人。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別呢?歸根究底,活法不同而已!那不如,一起來學學那嬌嫩的海棠在風雨中挺身獨立地盛放。
  • 南懷瑾的點醒:人生有三道繞不開的坎,扛過去,你就「贏」了
    南懷瑾先生還說:「人生在少年、中年、老年這三個最重要的年紀,都會遇到這三道繞不開的坎,扛過去,你就「贏」了 。」南懷瑾解釋說:摩訶是大的意思,是用來比喻人的心胸廣闊。人的心量非常大,就像廣闊的空間一樣,沒有邊際。人的心量一大,人生才能有所成就。人到了中年,血氣方剛,往往爭強好勝,喜歡與人「鬥」,這裡的「鬥」不單純指打架,一切鬧意氣的競爭都是鬥。在事業競爭上,為了自己的利益處處想要打擊別人,中年人往往會有這種心理。
  • 南懷瑾的點撥:人在低谷時,默念這三句話,一切都會否極泰來
    佛學於我們的生活而言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能夠幫助我們驅除迷茫,找到方向,若是能將其中的精華用作方法論來指導時實踐,那麼必然能夠少點煩惱。我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南懷瑾,也是佛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將儒、釋、道等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精髓與佛學文化進行融會貫通,並將其與實際生活聯繫,發表了許多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經典。
  • 南懷瑾大師:人生有三條「天規」需遵守,一旦違背,定會災禍不斷
    南懷瑾大師:人生有三條「天規」需遵守,一旦違背,定會災禍不斷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道德經有這麼幾句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不辱,真正的福氣沒有什麼標準。南懷瑾老先生告誡我們:克己自律,敬畏天規,才是我們躲避災禍,享受美好生活的前提。心態決定你的處境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 人生下半場,最應該看透這4個真相
    到了人生下半場,就該學會看淡和灑脫。在這4個方面,大可不必斤斤計較,事事較真。不和小人較真,因為不值得常聽老人說:「寧得罪十個君子,不得罪一個小人。」結果這位軍人停了下來,回答道:「我不是祈求神醫給我一條新腿,我只是想求他幫助我,教我沒有一條腿後該如何生活。」身體上的殘缺,沒有讓這位軍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反而讓他坦然接受,勇敢前行。
  • 夜讀丨人生下半場,守好五個字
    回首看看,之前發生的事情仿佛咫尺可量,但往後看,人生又遙不可及。我們慢慢懂得什麼是過眼煙雲,什麼該好好珍惜。所以,人生下半場,我們最好的活法不是擁有多少財富,收穫多少名聲,而是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裡,守住自己的心。
  • 南懷瑾的告誡: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福
    先前看過一篇文章,標題內容是:「人,到底該有怎麼個活法」。文章有趣,而底下的評論更是各色各樣。有人說,人應該活得瀟灑,也有人說,人應該活得富足。眾說紛紜,我也一時來了興趣,在底下留言:人,應該活得「糊塗」。
  • 南懷瑾的忠告:一個人出現這種狀態,命運可能有所改變
    佛學大師南懷瑾說過:傲慢的人,其實就是自卑的人,因為不自卑的人是不會傲慢的,而傲慢的人通常知道自己沒有什麼,但害怕別人看不起,故而給自己偽裝了鎧甲,讓自己變得傲慢。但是毀滅一個人的,不是弱小和無知,而是傲慢。所以南懷瑾告誡大家,當一個人開始傲慢,那麼他的人生就會走下坡路。
  • 實業家南懷瑾:新時代的商業座標
    這是南懷瑾第一次步入商界,雖然沒有多少碩果,但讓他展現了團隊組織的商業實戰能力和智慧,接觸到高層人事,開闊了視野,為後來的事業發展和人生格局的奠定打下了基礎。  走麥城,一次虧損黃金萬條  青年南懷瑾雖然身處抗戰時期,但讀書和看報的習慣不變,對國際國內形勢判斷一直很精準。
  • 寫給即將退休的人:牢記4句話,便是餘生最好的活法
    文大姐走過半生,回過頭看自己,才發現她處處忍讓別人,總認為只有讓所有人都高興了,自己的生活才能過得好。 但退休後的她才真正明白,唯有懂得取悅自己,才是餘生最高級的活法。 她不再只為別人著想了,而是懂得在生活中讓自己感到開心。
  • 活法——稻盛和夫
    《活法》的思想主要源自儒家和佛教,結合稻盛和夫經營的經歷與感悟,形成了一個思想體系。通過閱讀《活法》一書,感覺書中每一節標題都是鼓人進取的勵志短語,這位日本的「經營之聖」以短小精悍的章節設計和淺顯易懂的語言,詳細闡述了人生的活法,即高尚的品格、做人做事的原則、堅持不懈的努力,奮發的激情,感恩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