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心經》雖然文字很短,但卻包羅萬象,是六百卷《般若經》的精髓,在《心經》中,有2個字,是整個佛法的精髓,能度一切苦厄。
在《金剛經》中,佛是對須菩提說的法,須菩提是佛的弟子中,解空第一尊者,所以《金剛經》的主人翁是佛和須菩提,金剛經也是一部解空的佛經。
在《心經》中,也出現了一位佛的弟子,《心經》上說:「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裡的舍利子所指舍利弗,舍利弗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而著稱。
由此可見,《心經》是一部以智慧為核心的佛經,心經中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般若」。《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度一切苦厄,是我們學習佛法,修學心經的目的,我們要想實現這一目的,就要像觀音菩薩一樣,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在《心經》中,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般若」。般若是梵語Prajna的音譯。在中國漢字中,沒有任何一個漢字可以用來代替般若,所以般若沒有翻譯。
在中國文化中,與般若意思最接近的就是智慧,但般若是超越一切智慧之上的終極智慧,一個人一旦有了般若的智慧,就可以像佛一樣,大徹大悟,了脫生死。
佛法用光明兩個字來比喻智慧,用無明兩個字來比喻愚痴,我們之所以會有煩惱和痛苦,就是因為我們無明,我們把自己本有的般若智慧給弄丟了。
學習佛法,就是為了找回自己本來的面目,找回我們本有的般若智慧,這個般若智慧,是人人本來就具足的,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也不減的。
因為我們的六根總是攀援外境,所以我們的清淨本性,就被外塵物慾遮蓋住了,所以我們總是妄想和執著。《華嚴經》上說: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心經》上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只有般若兩個字,可以遠離顛倒夢想,可以度一切苦厄,可以讓我們離妄歸真,找回自己的本性,明心而見性,究竟涅槃。
學習心經,學習佛法,其實也是在向佛學習佛的般若智慧,佛的慈悲喜舍,感恩閱讀與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