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
今天咱們繼續來聊《心經》,這一篇主要來討論這部經的名字,其實看過之後大家就明白了,一切奧妙都已經盡在其中。
心經其實只是我們習慣的簡稱,這部經的全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了方便只取了最後兩個字而已。
其餘的佛經也幾乎也都是簡稱,比如楞嚴經的全稱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金剛經的全稱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華嚴經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等等,但只有兩個字的《心經》還是其中最簡短的一部。
這個經名有四個非常關鍵的詞語——摩訶,般若,波羅蜜,心,咱們就來一一介紹。
01摩訶,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摩訶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大。
這個詞相信大家一定聽說過,比如說「菩薩摩訶薩」,指的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而心經這裡的這個摩訶,自然是特指心量要大。
我們修行其實說到底是修心,而修心的一個重要維度就是讓自己的心量放大,向佛菩薩們靠近。
為什麼學佛要心量大呢?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心量越大,格局越高,對於痛苦,煩惱的忍耐力也就越強。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比如說咱們的「心」就是一個容器,那麼這個容器的大小,也就決定了我們能夠容納多少東西,尤其是不好的東西。
比如這個容器是一個杯子,那麼放一勺鹽就會變鹹,放一勺糖就會變甜,一勺醋就會變酸,換句話說,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變得不再清淨。
但如果這個容器放大到一個盆子,那麼至少要幾勺調料才能影響到它;再放大到一個浴缸的話,那恐怕要幾十勺才能改變。
那麼諸佛的心量又有多大呢?佛經中雲,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也就是說和四方虛空一樣廣大,也正因如此,才能包容一切眾生,永遠的不悲不喜,清淨平和,慈悲圓滿,絕不受外界的任何影響。
而這,就是摩訶的寓意。
02般若,佛家智慧的象徵
接下來是「般若」(注意,讀音是bore,而不是banruo),這同樣是梵語,硬翻譯的話就是智慧。
不過這個般若指的是佛法的無上智慧,而不是我們世俗中的小聰明和小技巧,它來自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每個人的本來面目」。
換句話說,這個般若乃是從我們本心中流露出來的,而不是後天的修行,後天的學習只是用來尋找這顆本心的方法,或者說是打開寶藏大門的鑰匙,就算沒有這把鑰匙,這個寶藏也是存在的。
那麼尋找本心容易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無明劫以來我們的這顆心積累了太多的灰塵,泥垢,骯髒,早已經完全看不到原本的樣子了,取而代之的都是偏見和妄想。
有個笑話說三個朋友去看戲,第一個人脖子是歪的,第二個人視力不太好,第三個人聽力不太好。
結果看完戲後第一個人評論道,這戲唱的還不錯,就是戲臺子搭歪了。
第二個人說道,戲臺子沒歪,就是演員們的妝畫的不好,太模糊了。
而第三個人說道,你們說的都不對,這戲臺子和裝扮都很好,就是他們說話聲音太小了。
這說起來是笑話,但其實這三個人又何嘗不是我們世人的寫照呢?以為世界有種種缺陷,卻不知道都是來自於自己心中的妄想和偏執。
而世界的真相,就是般若。
03波羅蜜,即為涅槃解脫之道
再接下來是波羅蜜,不過這個可不是水果,也不是好吃的東西,也是一個梵語,有時候也翻譯為波羅蜜多,指的就是「彼岸」。
彼岸這個詞翻譯的非常美——蓮花開彼岸,一聽就給人以佛國淨土的感覺,極為殊勝。
那麼什麼是彼岸呢?這其實是個方便說法,是針對猶在「此岸」的我等凡夫來說的。
此岸和彼岸之間隔著什麼呢?就是一道無邊無際的苦海,裡面有著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等八苦,尤其是生死之關,是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終極難關。
而要過此苦海,求得生死解脫,小乘,中乘,大乘分別都有各自的法門,其中小乘被稱為是「四聖諦」,也就是「苦集滅道」;中乘是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六色,一直到生緣老死,再轉回無明,正好是一個輪迴。